字級大小:

A-

A

A+

127 二、人間佛教全球化──在家信眾的成就

佛法弘揚五大洲,乃集眾緣之力,集體創作,成就今日的佛光山。大師凝聚十方信眾力量,期許大眾都能如維摩居士與諸大菩薩般,積極在社會各階層弘法利生。隨著愈來愈多人加入弘法行列,大師智慧善巧,提供不同領域弘法平台。大眾秉持「佛教靠我」以及「捨我其誰」的精神使命,為佛教貢獻心力,深入社會各階層,接引不同群體的人加入,共同光大佛教。

(一)各地佛光會的弘法發展

國際佛光會以信眾為主要成員,其會員分成四大項,個人會員、團體會員、佛光之友、隨喜會員。其中,大師在創辦佛光會時,特別成立佛光之友,舉凡其他宗教的教徒贊同佛光會的宗旨,願意參加各項活動者,皆可加入佛光會。這是大師慈悲、平等的體現。

大師對佛光會的定位,並非屬於某一宗派、寺院、個人所有,它屬於全世界的有心人士者,*207無論是天主教、基督教、或其他信仰人士,只要認同佛光會皆可成為「佛光之友」,如大師多位好友:高希均、嚴長壽、陳長文、李濤、李開復、盛治仁、李昌鈺、劉遵義及沈祖堯等,他們也都是助佛宣揚的人。

佛光會的成立,為廣大在家信眾開啟學佛及弘揚佛法之路,至今全球超過一百個國家地區、兩百個協會,超過一千個分會,*208信眾百萬人以上,在世界各地佛光普照。2023年,阿聯酋杜拜協會成立,象徵佛光會踏進了阿拉伯世界。*209

佛光會重視社會關懷,會員透過參與社會公益,走入人群,具體行動如響應環保,加入資源回收運動,發起T-EARTH植樹行動、環保淨灘、蔬食A計劃等活動;災難救援則配合政府積極投入賑災、國際救援,如九二一大地震、八八水災、南亞海嘯、烏克蘭戰爭、阿富汗地震、巴基斯坦洪水等,慈悲與愛不缺席;社會關懷,捐血助人、協助偏鄉貧困及弱勢族群,以及在學習及教育上資助偏鄉學子。

佛光會幹部、會員,在世界各地服務貢獻,受到當地政府肯定:如中華總會榮獲全國性社會團體金質獎(2021、2023),成為宗教服務類唯一兩度獲獎的團體。其他各國如:澳洲雪梨協會榮獲北悉尼社區團體獎(2017);西澳協會獲頒卓越服務證書(2023);澳洲昆士蘭協會會長盧姝錦榮頒澳大利亞勳章(2012);加拿大多倫多協會會員榮獲安大略省義工服務獎(2013);巴西協會督導洪呂麗月獲聖伯納多市頒發榮譽市民(2020);澳洲布里斯本市長頒發「年度傑出慈善家獎」予世界總會社會慈善服務委員會主委盧淑媛,肯定其對布里斯本社區的貢獻(2022);印度清奈協會協會長Geetha Kumari博士獲頒年度人道關懷獎(2022);洛杉磯協會副會長蔡月琴榮獲女性成就獎(2022);洛杉磯協會副會長葉玉景榮獲傑出女性獎(2023);洛杉磯協會副督導長黃少芬榮獲傑出女性獎(2023)等等。佛光人的成就,不僅體現在佛法的弘傳,還包括對社會整體性的積極貢獻,實踐人間佛教服務的精神。

(二)檀教講師的成就

檀講師深入學校、社區、政府機關、各地分會及監獄弘法布教,深受大眾肯定。檀講師之一的林清志居士,是宜蘭時期跟隨大師弘法布教的青年,經常隨大師下鄉布教。當時才二十一歲的林清志,大師親自帶領到宜蘭監所弘法,聽了大師一句「宜蘭監獄弘法布教就由你負責」*210,林清志承擔起監獄布教工作。林清志與林秀美伉儷秉持大師的理念,奉行「以師志為己志,以師心為己心,一師一道」,以及學習地藏王菩薩精神「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宏願,在弘法路上攜手同行。2013年,佛光山舉辦監獄布教師座談會,大師問林清志這輩子最幸福的事是什麼?林清志回答:「弘法布教四十八年!雖然剛開始質疑自己布教行嗎?但從大師口裡說出『你行!』一句話讓我堅持四十八年。」

國際佛光會成立在家信徒可以傳道的「檀講師」、「檀教師」制度,至今已有超過上千人在全世界講經說法。大師舉例,如:「鄭石岩教授,豈止講過數百間學校;趙翠慧女士在五大洲講過多少個國家地區,數萬聽眾聆聽;甚至於演藝人員鄭佩佩、香港大學教授李焯芬,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總編輯蕭依釗女士、英國的倪世健女士等,他們也是到世界各處講說佛法。」*211

檀講師在各地宣講對人間佛教的體認,使聽者生起信心,讓更多人加入佛教,學習佛法,對佛教做出貢獻。由於在家信眾的共同弘法,成就佛化全球,同時也擴大佛法的弘傳與影響。

(三)佛光童軍團、佛光青年團

國際佛光會成立之後,相繼成立「佛光童軍團」、「佛光青年團」,以便接引更多的兒童、青年共同參與佛教事業,發揮並擴大佛教服務社會的力量。

首先於1995年12月3日,佛光山紐約講堂正式成立佛光童軍團。紐約佛光童軍團是紐約地區第一個由中國人,尤其是佛教團體立案成立的分會。大師欣賞美國童軍總會對宗教的認同:「美國童軍總會尊重宗教,因此在成立規章內提到,他們希望宗教團體成立童子軍團,所以無論任何族裔的青少年加入童軍團,總會要求他們選擇一種宗教信仰,奉行宗教精神。」*212值得讚許的是,當時許多童軍團的成員都非佛教徒,但幾年下來,家長感受到寺院道場的熱忱,也都發心協助常住各項活動。

佛光童軍以「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為精神,在世界各地實踐三好,協助寺院道場發送臘八粥與眾結緣,也發起冬季舊衣募集,更因熱心服務社區而獲得「美國總統義工服務獎」殊榮。行三好即是實現童子軍「智仁勇」三達德,童軍團以行動付出,支持三好,將三好精神傳播到世界各地。

至2023年,成立二十八年的童軍團在世界各地計有百餘分團,為全球最大的佛教童軍團。童軍團不僅接引兒童,也接引家長成為信徒、會員、義工等等,讓信仰與傳承得以延續。

「佛教需要青年,青年需要佛教」,大師一直關心青年,注意佛教青年的接引,歷年來不間斷的舉辦大專青年佛學夏令營等相關活動。

隨著國際佛光會成立,大師感於青年們對佛法的渴求以及信仰的傳承下,指導發起組織青年團:「最先,我通知慈莊和依照在法國巴黎成立青年會;在美國,我通知慧傳法師擔任青年團的團長,一時歐、美兩地的青年,紛紛組織各個分團。」*213一切因緣成熟,於1997年正式成立國際佛光會世界青年總團部,由慧傳法師擔任總團長。佛教的傳承要靠青年,有了青年,佛教才有希望、發展。之後,全球各地青年團陸續成立。

佛光青年團每年在海內外舉辦國際佛光青年會議、國際佛光青年幹部會議、佛教青年生活營等活動,透過活動凝聚青年們的向心力。如2003年,馬來西亞號召青年千人回到佛光山「尋根之旅」,2012年,當大師再度至馬來西亞莎亞南體育場舉行弘法大會時,由二千多名大馬青年引領現場八萬人同唱「佛教靠我」,感受到大馬青年對佛教的熱忱。2024年亞洲佛光青年聯誼會首次在佛光祖庭大覺寺做尋根之旅,意義非凡,近300位亞洲佛光青年齊聚一堂,促進友誼的交流。

為落實信仰的傳承、重視人才的培訓,青年團制定「幹部制度」,提供青年學習的方向。另外,為鼓勵青年投入弘揚佛法的行列,增設青年講師,男眾為「善財講師」,女眾為「妙慧講師」,藉由青年講師宣揚佛法,推廣三好運動及五戒生活等,帶動青年學佛的風氣,參與淨化社會人心,發揮人間佛教的精神。

今日全球佛光青年團已有兩百多個分團,遍布二十三個國家,成立二十二個三好學社。*214佛光青年中,有些人選擇就讀佛光山叢林學院、有些人選讀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有些人加入佛光山體系工作,為眾服務,發揮所長,更有逾百位青年披剃出家,共同兼負弘法的使命。

大師期勉青年要有承擔的力量、有辨別的力量、有鼓勵的力量、有忍耐的力量,以及發揮大願心、清淨心、慈悲心、般若心,以「青年的力,菩薩的心」,共同弘揚人間佛教。

(四)中華古今人文協會

過去佛教的事業,如辦大學、辦報紙、電視台、出版社等等,大多以出家眾為主體,而在家眾則偏於護法、做義工,大師認為:「我們要讓在家眾有正當職業,養老、育幼、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交給他們去辦,佛光山的徒眾則修行、弘法、辦法會,接引信徒。」*215大師開創因緣讓在家眾共同參與弘揚佛法,成立以完全由信眾負責,出家眾一概不干涉的「中華古今人文協會」。*216

協會成立於2014年12月,以積極協助推動教育、文化、慈善等工作,永續利益眾生,是護法信徒的單位。其中,最主要一項是推廣《獻給旅行者365日──中華文化佛教寶典》一書。這本書是大師醞釀超過半世紀,精選好文編輯而成,2014年出版至今,已翻譯成英、日、韓、法、瑞典文、印地語等十七種語言二十一種版本,免費送書到世界各地旅館、遊覽車、醫院、監獄、圖書館、學校等,近兩百萬冊。

大師表示,走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每個人度過日日、月月、年年,面對旅途中的徬徨無助,悲歡離合、榮辱毀譽,成功的喜悅、失意的傷感,希望《獻給旅行者365日──中華文化佛教寶典》這本書,能夠提供一點幫助。

大師更期望這本以中華文化為主的佛教寶典,在世界各大飯店的每個房間裡,都能有它一冊,供給來自世界各國與中華文化和佛教有緣的人、一般社會人士都能人手一本;也希望它能像暗室中的明燈,照亮每個人的心靈,作為人生的導航。*217未來,佛教必定會需要更多的在家信眾加入弘法行列,協會的成立積極的提供在家信眾弘法的平台。

以上,大師成立佛光會,擴大在家居士共同參與弘法的空間,為佛教增添許多弘法人員,建立「從弟子到講師」的佛教,設立檀講教師、人間佛教宣講員、青年講師等等,以宣揚人間佛教理念,藉由佛法的體驗,與佛光人分享生活的經驗。抱持「讓有為的佛光人,不一定是在社會上服務,到佛教裡來服務也是一樣的」的理念,提供在家眾弘法場域,攜手共同推廣佛教各項事業的發展。

【附注】

*207 滿義法師:〈從佛教到異教〉,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66.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2.第三章 慈心悲願:為教的願心不同》(增訂版),頁82。

*208 〈創會緣起 佛教國際化〉,《2022年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特刊》,台北: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2022年9月,頁14。

*209 〈全球佛光人雲集 研議弘法發展〉,《人間福報》,2023年10月6日。

*210 林清志:〈今後宜蘭監獄弘法布教就由你負責〉,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73.附錄.人間佛教翻轉生命的故事》(增訂版),頁293。

*211 星雲大師:〈白衣上座是末法時代?〉,《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增訂版),頁239-240。

*212 星雲大師:〈低下頭(1995/12.01~12.15 )〉,《星雲大師全集306.星雲日記26 》(增訂版),頁266。

*213 星雲大師:〈我與青年的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73。

*214 〈輯1 佛光青年的力量〉,《菩薩心.青年力 自利利他的58種態度》,高雄:佛光文化,2023年6月,頁52。

*215 星雲大師:〈佛光山的未來與發展〉,《星雲大師全集212.如是說10》(增訂版),頁232。

*216 星雲大師:〈中華古今人文協會辦法〉,《星雲大師全集323.佛光山清規2》(增訂版),頁125。

*217 參閱星雲大師:〈自序〉,《星雲大師全集112.獻給旅行者365日──中華文化佛教寶典》(增訂版),頁24。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