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387 引言

大師晚年在〈佛教需要評論〉一文說:「為了辦佛教事業,我不再寫評論的文章,也覺得這是佛教的損失。」*156 但是要復興佛教也不是寫幾篇評論、建言就可以復興,理論講得再多,沒有實踐,也只是紙上談兵。誠如太虛大師檢討自己失敗的原因:「我的失敗,固然也由於反對方面障礙力的深廣,而本身的弱點,大抵因為我理論有餘而實行不足,啟導雖巧而統率無能,⋯⋯如得實行和統率力充足的人,必可建立適應現代中國之佛教的學理和制度。」*157 其實太虛大師所遭遇的批評與反對,星雲大師同樣也會遭受到。然而大師將對復興佛教的批評,化為實踐力,以行動來樹立佛教未來的方向,若改革有成果,讓教界來仿效學習,這也是另一種行動式的評論方式。

1953年,大師至宜蘭弘法,有了佛教的復興基地之後,思考著佛教一定要創辦各種事業,才能接引青年進入佛門,才能留住人才;有了人才,佛教才能發展,才能福利社會,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同,所以喊出「佛教需要青年,青年需要佛教」的口號*158。即以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事業,展開佛教現代化的弘法工作。以下略舉說明之。

【附注】

*156 星雲大師:〈佛教需要評論〉,《星雲大師全集42.人間系列2》(增訂版),頁269。

*157 太虛大師:〈我的佛教革命失敗史〉,《太虛大師全書29.文叢8》(電子版),新竹:財團法人印順文教基金會,2005年,頁63。

*158 參閱星雲大師:〈我的新佛教運動〉,《星雲大師全集201.合掌人生2》,頁197。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