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031 二、佛光山──發展信眾組織網絡

宜蘭時期,大師為組織信眾、吸引知識青年等,舉辦各項活動,成立歌詠隊、幼兒園等;大師法緣殊勝,也經常應邀至各地講經說法,弘法足跡遍布全台。1953年,大師應煮雲法師邀請,前往鳳山佛教蓮社布教大會講演,吸引聽眾大約二、三千人,*28開啟日後與高雄信眾的因緣。

1957年,大師在苓雅區幫忙籌設「高雄佛教堂」落成,把佛法擴大到南部地區。*29大師回想自己與高雄因緣深厚,每月一次到高雄弘法,高雄人最為熱情誠懇,每次總是僱了樂隊到火車站隆重迎送,令大師十分感動:

說起來,高雄佛教堂的青年比哪裡的青年都更熱情,我走到哪裡,他們就跟到哪裡。我記得他們一集合,都是數十人,甚至上百人,趕到嘉義、趕到台中聽我講座。因為那個時候,交通費是我們最大的負擔,所以我也不忍心他們這樣花費,於是就承諾每個月都去為他們主持講座。也因為講經的關係,這些青年對佛教的信仰,就不是從拜拜入門,而是從聽聞佛法開始了。

我因為承諾每個月都要到高雄為高雄佛教堂的青年、信徒們說法一次,因此,在佛教堂已有的聖樂隊以外,我又組織了歌詠隊。我每次一到高雄,這許多年輕人,就買月台票到月台上列隊歡迎我,至少有三百人以上。火車一到,他們的聖樂隊就「嘟、嘟、嘟」的奏起歡迎歌。出了車站後,他們又要我坐上敞篷車,由樂隊在前面引導,從火車站走到佛教堂。
*30

大師將宜蘭時期的弘法經驗帶到高雄,同樣組織歌詠隊培養佛教青年,並且在高雄各區舉行巡迴布教,大師主持指導,青年上台布教,呈現方式多元,有音樂,有歌詠,有講演,每天吸引上千人參與;*31甚至開辦慈育幼稚園、舉辦佛誕節提燈大遊行等活動,成績斐然。

1962年,在高雄市議員及千餘信徒的支持擁護下創建壽山寺。1967年,佛光山開山,隨著信眾人數愈來愈多,大師同樣有計劃地將信眾組織起來,提升信眾教育與對佛法的信仰。

(一)以法相會:信徒會員大會、信徒講習會

對於信眾的推展,大師認為必須要有組織性、有計劃性。1974年9月7日,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召開信徒會員大會,來自全台的佛教信徒代表超過千人參加。*32信徒會員大會的召開,主要是向信徒會員報告一年來在文化、教育、慈善等方面的弘法成果,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會員大會中,凡是應邀參與者,身上都會佩戴黃色彩帶,由於參與人數眾多,彩帶依地域分五種顏色字體,書寫著「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字樣,使其一目了然,是這次大會的特色之一,一方面是區別地方,一方面也是尊重每位參與者。

當時,大師在大悲殿主持大會,向會員們報告佛光山的組織系統、弘法成果及未來發展。會中決議要將佛光山建設為一座佛教城:凡是人的一生,佛光山都能解決,佛光山今後應走上大眾化、國際化、學校化、企業化、福利化的法界菩薩之道,應提倡人生佛教,配合時代,造福人生福祉。*33大師以順應眾生所需求的,要將佛光山建設為佛教城,關照人的一生需求,建設過程要與時代結合,同時也顯示出佛光山對於社會責任的重視。

隔年,1975年3月份召開信徒會員大會,日期訂於農曆2月1日,參與人數超過萬人,盛況空前。大會除了向會員報告成果及發展外,也在會中表揚熱心的護法居士,感謝他們護持佛光山,為弘揚佛教而盡心盡力。而為了加強會員信仰的力量,大師開示佛法的重要、人生當如何自強等適合在家信眾的修行法門。期間,亦舉辦皈依典禮及萬人朝山拜佛*34等相關活動,希望大眾能夠藉由系列活動,達到身心的淨化。

1984年3月3日(農曆2月1日),會員大會中決議通過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一為「信徒香會」*35,之後,信徒會員大會更名為「信徒香會」。此次會議中訂定信眾組織辦法,凡是佛光山會員信徒,皆應在完善的人事制度下,與僧眾共同為佛教努力。大師也勉勵在家信眾愛護家庭,與人相處以相忍為重,多參加各道場的共修及弘法活動。

香會在叢林是傳統的重要活動之一,信徒們到寺院去進香、朝拜、祈福等,一年一年持續下去,同時也促進僧眾與信眾之間往來。大師為信眾開示「香會」的意義:

1、與佛接心:每年回山主要是聽聞佛法的開示,讓我們的心接上佛心。

2、師徒交流:增進佛門師徒之間的思想交流,增加信心道念。

3、堅定信仰:藉著回山朝聖禮佛的機緣,讓信仰的菩提幼苗滋長。

4、增加善根:參加香會活動,更懂得喜捨布施、廣結善緣,由此增加福德善根。

5、儀禮訓練:虛心接受如何拜佛、排班、走路、過堂等等,佛門各種基本禮儀的訓練,以長養佛弟子的人格氣質。

6、相互結緣:讓佛教大眾增加「法」的聯誼,相互所結的,都是學佛道上的善因緣。

7、安忍自在:培養生活上的忍耐,比如拜佛、食宿、排班,與群眾之間相互配合的忍耐工夫。

8、自我評鑑:本山對信徒的檢定考試,從看大家拜佛的姿勢、誦經的音聲、笑容的多寡、語言的親切、忍耐的力量、慈悲的心腸等,檢定進步的等級,這是我們大家都要共同努力的目標。
*36

大師說,香會不只是活動,而是要我們與佛祖、與佛法接心。香會延續信徒會員大會之形式,除了向會員繳交「成績單」,報告「佛光山做了什麼」、聽聞佛法、親近諸佛菩薩外,亦為增進「僧信二眾信仰傳承」,於1986年增加衣缽傳法大典,將臨濟衣缽分燈國際信眾,讓法統廣布流傳;*37此外,也有與時事作結合之活動,如1992年的信徒香會,為響應及推動環保,特別舉辦「佛光山信徒身心環保淨化法會」,讓大家共同愛護地球、重視環保,並且從自身內心的清淨,進而影響外在世界的淨化。其後更增加有論壇、大師著作發表等相關活動,讓信眾們回山有「法」可得。

大師重視僧伽教育,也關心信眾教育。由於信眾增加,大師以「提升佛教信眾之素質,提供佛法義理之研究,並能與佛教生活相契合,期使人生佛教發揚光大」為主旨,成立「信徒講習會」。*38

《覺世旬刊》中刊載信徒講習會招生辦法啟事,授課規劃內容主要分行、解二門。行門課程有:念佛、禪坐、在家五戒、菩薩戒、八關齋戒等修持法門;解門課程有:就各宗教義,依三藏十二部經論分別開設專題講座及學佛行儀、在家居士學佛之道,梵唄教唱等課程。舉凡佛教信徒,思想純正,摯誠發心向道,無不良嗜好者,皆可報名參加。*39從招生啟事內容,可以看到大師對課程的用心安排,為因應眾生根器之不同,分別開設不同課程,對修持法門感興趣者選擇行門;想要深入佛學義理者選擇解門,無論哪一門,都能引導趣入佛道。

信徒講習會於1986年1月24日舉行第一屆開學典禮,為期五日的課程,從原本只招收行、解二門各四十名,實際上共二百餘人參加,超過預期人數五倍之多。解門與行門課程內容精彩豐富:

這次講習會在解門的安排上特恭請開山大師主講《心經》、慈惠法師主講「佛教概說」、馬來西亞龍華寺住持心定法師主講「念佛與感應」,社教處主任慧明法師講「淨土學」及大慈庵住持慈嘉法師講「宗派概論」,台北普門寺住持慈容法師「聖歌教唱」及「專題研究」等,內容豐富而精彩,深獲學員接受並紛紛預先登記參加第二屆的講習會。另外行門部份則由心定法師主七,精進修持念佛法門。*40

此次講習會課程師資皆為一時之選,許多學員在課程進行中,都已預先報名第二屆的講習會。

大師不捨一眾生,廣開法門,為信眾提供完整的教育制度,讓信眾在參加活動外亦能發心修持,於佛法義理中充實自身素養。信徒講習會的辦學成效不僅獲得信眾讚譽,也讓許多人心中得到依託,如當時尚未出家的滿義法師,因參加第一屆的信徒講習會而開啟學佛因緣,之後發心出家,矢志弘法利生。

佛光山上有許多建築物都是為「信徒」需求而有的。應信徒食宿需要,陸續建設朝山會舘、麻竹園、檀信樓;應信徒諮詢休憩上需要,建設東禪客堂、信徒服務中心;應信徒信仰上需要,相繼興建大悲殿、大智殿、地藏殿、普賢殿;最後又因信徒修持上需要,完成了禪堂、抄經堂、念佛堂(淨業林)。*41

(二)檀那護法:佛光山功德主會

佛光山是如何建成?大師說:「真正講起來,是佛光山海內外幾百萬的信徒們,大家點點滴滴匯聚而成就了『佛光山』。再歸納起來,就是信徒裡的大護法、會員、菁英人士,以及對佛光山有貢獻的人士,我們將他定名為佛光山的『功德主』。」*42所謂「功德主」就是對佛光山有貢獻的人士。佛光山今日得以順利推動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各項建設,成果卓越,並且帶動佛教的發展,大師將其歸諸於功德主的護法護教,功不可沒。功德主是佛教的護法長城,負荷著弘揚護持人間佛教的使命。*43

為感念功德主發心護持,於1989年12月在佛光山首次舉辦功德主大會。*44為了能讓功德主都可以與大師直接交流,大會的日程安排採分組座談,分為兩組,一組在法輪堂,聆聽大師開示,由慈惠法師作台語翻譯;另一組在東禪樓聽取慈容法師等各監院的報告。次日兩組交換。

10日上午,功德主大會正式開始,大師感謝所有護法功德主的貢獻,希望四眾弟子能同心協力弘揚佛教。會中通過組織章程以及升品辦法外,大師提出「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為僧信融和,興隆佛教之最高精神依歸。*45到了印證接心時間,由各道場信徒代表分享心得及提出對佛光山的建議,台南慧慈寺陳順章、嘉義圓福寺游次郎、彰化福山寺

黃淵湶等多位居士懇切的分享:

台南陳順章居士說道︰「親近佛光山以後,才知道『文教重於慈善』,使我改變許多觀念,終於知道佛光山做了些什麼,也知道大師很會用錢。」

嘉義游次郎︰「我的一顆心早已奉獻給佛光山,並誓願永做一師一道的佛光人。」

彰化黃淵湶︰「很慚愧被譽為『功德主』,沒有被發掘的功德主不知有多少。今後護師、護法,更要護山;出錢、出力、出心,更要出口,是我的心願!」
*46

他們的話令大師動容回應:「你們的心都給了佛光山,我能不與你們接心嗎?」*47

大師成立功德主會目的,主要有五大點:護持本山推動人間佛教、贊助本山各種弘法事業、促進交流聯誼擴大服務、凝聚力量成為佛教中堅、廣邀有緣人士參加本會。*48對於「功德主」的定義,有以下九項:

1、護持本山各種弘法利生事業捐獻淨資者。

2、熱心參與本山活動,多年不退轉者。

3、發心服務多年,道心堅固者。

4、一師一道,肯定本山宗風者。

5、貢獻智慧有具體成效者。

6、協助度眾皈依為數眾多者。

7、參與講學多年且有正見者。

8、文字著作宣揚佛法有貢獻者。

9、凡具有深厚社會影響力,並熱心參與各項弘法利生工作者,或其功德已超越九品蓮花功德者,本山將授予「榮譽功德主」品位。
*49

於此,大師所認定的「功德主」,不僅止於布施淨財,更是擴大對「功德主」的定義,舉凡發心服務、肯定宗風,亦或是在文字、講說上,促使佛教能夠蓬勃發展者,只要符合上述條件,則能成為本山功德主。

對於發心護持的信眾,寺院道場的僧眾常會說:「阿彌陀佛保佑!」然而大師認為,對這些為佛教奉獻的人,為何都是由「阿彌陀佛」來感謝,為何要等到來世才能得到報答,而不是現在就由我們這群佛弟子來感謝、來報答?有感於此,大師以「代替佛教報恩」的理念,感念護法的功德主,讓他們現世就能享受到佛教帶來的福利,現世將人間建設成佛光淨土,不用等待來世,當下即是。

另外,1991年興建如來殿時,大師特地在四樓大會堂的外牆,將功德主的芳名鐫刻在高溫燒成的藝術陶壁上,以此記載發心護持佛教的功德主,大師說:「功德芳名牆就是佛光山的帳簿,而替佛光山管帳的則是『因果』。」*50

 (三)有情有義:義工會

佛光山以文化、教育、慈善、共修四大方向弘揚佛法,而在落實人間佛教當下,義工則扮演非常重要的護法角色。大師讚揚義工們發心服務的精神,認為他們的奉獻是最了不起的成就:

身處廿一世紀的今日社會,由於電腦、醫學、生化、航空等科技的迅速發展,帶動人類文明一日千里。但是比這個更偉大的成就,應該是放眼全球,到處都有很多發心的義工,他們在社會各個角落,默默奉獻一己之力,服務人群,造福鄉梓,為社會平添溫馨與善美,為人間點燃光明與希望,這種人性光輝的散發,才是最了不起的成就。*51

大師認為「義工」有別於社會上所說的「志工」:「義工是發心的,是有情有義的,是以仁義的胸懷為人服務;志工則是依自己的喜歡,但事情本身好不好卻不一定。」*52又說:「『義』與『志』之不同,正如佛經中所說,般若智慧和聰明知識之不同。」*53因此,「志」是依自己的喜歡而志於從事,但未必是好事、善事;但心懷仁「義」的為人服務,肯定是好事、善事,因此,稱義工來得有意義。

宜蘭時期,台灣尚未有「義工」的風氣下,大師看到張如標、李珠普居士自動發心,為大眾服務,在大太陽下為信徒搭建鐵皮屋,作臨時佛堂;林長青居士用微薄的薪水,發心每個月請購佛書、佛教雜誌,擺在一間天理堂的香鋪裡,免費送人,也由於他長久的發心,才有當初宜蘭佛教達到普遍信仰的效果;還有李決和居士,幫忙宜蘭念佛會三十年,做總務主任,發心做各種雜務等等。*54此外在當時,大師也聚集一群青年,如周廣猷、蕭碧霞、吳寶琴、李新桃、張優理、吳素真等人,主動發心到寺院服務,大師自覺有識人之明,依專長分配打掃、寫字、設計海報等等工作,可以說,是宜蘭早期的一批佛教義工。*55

教主佛陀是最早的義工,沒有薪水、沒有職銜,但到處教化度眾,給人歡喜,乃至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等,救苦救難,樂於助人,都是人間的義工。大師秉持佛陀的精神,身體力行,親自做義工的義工,如為楊錫銘、朱家駿先生等人服務:

四十多年前,我在宜蘭開辦慈愛幼稚園時,請楊錫銘先生擔任美工,事先我就準備好彩筆、顏料,在他進行畫圖時,不時為他沏茶、煮麵。他為幼兒們做義工,我就為他做義工,如同僕役般守候在旁,視其所需,隨時為他服務。楊居士那時是一個軍中的中級校官,不久之後自動皈依在三寶座下。

當時,另外一位朱家駿先生負責編輯救國團的《幼獅雜誌》,版面設計新穎,標題引人入勝,突破陳年窠臼,在當年台灣的雜誌界無出其右者。在此之前,他為我助編《覺世旬刊》和《今日佛教雜誌》。記得每次他一來,漿糊剪刀、文具稿紙早已一應俱全,井井有條地擱在書桌旁邊,甚至晚上睡覺,連枕頭、被單也都是新洗新燙,乾淨整齊地疊在床鋪上面。本來我是師父,但當他開始工作時,我好像侍者一樣,側立左右,聽從吩咐,半夜時分,寒氣逼人,我就泡熱牛奶,準備點心,為他暖胃療飢。他一面為我工作,一面編發《幼獅》,聲名因此大噪。
*56

傳統佛教以信眾恭敬、供養僧寶,但是大師則以惜緣、體貼、關心、鼓勵對待義工,並且從中輔導、協助,儘量的滿足眾生的需要。大師認為為他人服務,才有資格運用義工,帶人要帶心,義工來道場發心,我們要做「義工的義工」,意即「要別人來做義工,自己必須先做義工的義工」。受到如此的尊重善待,許多人都歡喜為大師做事,佛光山的義工也就愈來愈多了,甚至發心皈依三寶,成為正信佛教徒。

為了宣揚義工服務的神聖性,2008年國際佛光會會員代表大會中,大師以「菩薩與義工」作為主題演說,大師說菩薩是眾生的義工,義工是人間的菩薩,希望人人都能發心做菩薩,處處發心做義工,社會多一位義工,人間就會多一位菩薩,社會自然祥和。

隨著佛光山開山發展,組織愈見龐大,佛教信徒在寺院道場中當義工的情形更加踴躍,發心打掃、修繕、文書等服務,大師曾說,佛光山能有今日,得以弘法遍及五大洲,內心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尤其要感謝佛光山在全世界各單位的義工團隊。隨著愈來愈多人加入義工行列,對於義工的管理,大師認為應該要分類,區分工作的層次,發揮義工的長才,因此,佛光山於2016年成立「佛光山義工會」:

一個優秀有活動力的教團,義工是主要發展的力量之一。未來本山五十年的各項行事管理辦法,包括義工管理的制度都要齊備、健全,所有單位應重視義工,讓義工在本山的道場感受被尊重。要感恩義工的付出,感念義工的辛苦,不能只是要求義工無條件付出。義工在本山地位崇高,是佛祖、是大菩薩,應予以敬重,但往來一切以常住為重,不得有私交。今後建立管理辦法,包括考核和選拔人才,讓有各項專長的義工,在服務中找到生命的歸宿,同時把本山當成自己的家。*57

大師認為,義工是促使教團充滿活動力的來源,對於義工的付出要心存感念,並予以敬重,將義工視之為「佛祖、大菩薩」,法師與義工之間,應以常住為重,不得私交。義工會的成立,系統性的整合義工資源,適才適用,並訂定獎勵及培訓等辦法,完善的制度助其發揮更大的服務效用,讓義工在服務中,感受到心靈的歸屬感,把佛光山當成自己的家。

義工招募對象依年齡分少年義工、青年義工、菩薩義工及國際義工,凡是身心健全、行為端正、奉獻精神、熱心服務、認同佛教,並且完成義工培訓課後,能遵守服務時間者,皆是義工招募的對象。義工要認同佛教外,面試通過後還要接受培訓課程,包含佛光山教團宗風精神、義工會組織、菩薩義工理念與實踐、出世與入世法結合、傳承與發展等課程培訓,*58透過培訓提升義工的層次,深化服務品質。

義工發心服務的項目有很多,不是只有雜務、打掃,大師表示,大學教授來可以請他校對文章,藝術家可以請他評鑑歌曲、繪畫,這些都是義工;對於有專長的,要善用其才,讓義工在不同的活動領域中發揮所長,協助寺院道場弘法利生。因此,義工會依義工的專長分八大類、六十三細項,有組織發展、文化弘揚、行政企劃、文宣美編、知賓接待、弘法布教、殿堂法務及苦行服務等。

義工以服務為性質,依自己的時間,可以選擇半天、一天,或者一週的時間來山服務。當需要服務的時候,大家能聽候指令,一呼百應;不需要服務的時間,大師也希望義工就在山上做讀書研究,增進自己的信心、品德,不一定只是服務,才叫做義工。大師說:「我想能可以修行、閱讀,或者到禪淨法堂充實自己內涵、力量,這是非常重要的。」*59因此,義工除了服務,行佛利他之外,義工會也會安排各項修持、講座等,使義工有機會廣泛學習,堅強信仰,達到福慧共修。此外,為鼓勵義工服務奉獻,特別訂定獎勵辦法,每年召開義工大會,表揚優秀義工,給予適當嘉獎。

大師提到:「今後的五十年,對於義工的管理,佛光山應該要特別感謝義工,感謝他們對常住的貢獻,對他們要有合理的照顧,這才是義工的正常發展。」*60義工是寺院道場的護法,今日的成就有賴於義工的發心服務,因此對義工要給予合理的照顧外,更要期許做義工的義工。

此一時期,隨著信徒人數增加,大師系統性的組織規劃:成立會員大會,提供信眾信仰的傳遞以及佛法的聯誼;舉辦講習會,提升佛教信眾的素質;功德主會的成立,讓有功的佛教人士現世就能得到功德,並且凝聚力量成為佛教中堅;*61而義工是組織發展重要的力量之一,義工會的設置,依信眾的專長適才適任外,更提高義工的地位,義工是佛祖、菩薩,應予以敬重。*62從初期到開山,大師培養、組織信眾,發掘佛教人才,共同弘揚佛教。

【附注】

*28 星雲大師:〈高雄佛教堂歷史真相〉,《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行佛篇2》(增訂版),頁243。

*29 星雲大師:〈《佛光緣5:當代名家藝術精品義賣》序〉,《星雲大師全集228.人間佛教序文選2》(增訂版),頁192。

*30 星雲大師:〈我與青年的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57。

*31 何博元:〈高雄佛教堂佈教散記〉,《菩提樹》第41、42期合刊,1956年4月,頁47。

*32 〈佛光山上信徒大會全省各地千人參加〉,《覺世旬刊》第624、625期,1974年9月,第1版。

*33 〈佛光山上信徒大會全省各地千人參加〉,《覺世旬刊》第624、625期,1974年9月,第1版。

*34 1980年3月17日信徒會員大會活動之一,「三步一拜」大典,有一萬餘人參加,行列長達一公里多。見〈三步一拜.萬人頂禮 佛光山上.空前盛事〉,《覺世旬刊》第797期,1980年3月,第1版。

*35 星雲大師:〈一九八五年新春告白〉,《星雲大師全集318.佛光山新春告白1》(增訂版),頁263。

*36 星雲大師:〈香會的八種意義〉,《星雲大師全集203.如是說1》(增訂版),頁341-342。

*37 星雲大師:〈一九八七年新春告白〉,《星雲大師全集318.佛光山新春告白1》(增訂版),頁295。

*38 〈佛光山信徒講習會招生啟事〉,《覺世旬刊》第1003期,1985年12月,第4版。

*39 同註38。

*40 〈佛光山首屆信徒講習會二十四日舉行開學典禮〉,《覺世旬刊》第1009期,1986年2月,第1版。

*41 星雲大師:〈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星雲大師全集90.往事百語2》(增訂版),頁42-43。

*42 星雲大師:〈功德主會〉,《星雲大師全集317.佛光山開山故事.輯六:信徒之家》(增訂版),頁255-256。

*43 〈佛光山首屆功德主大會活動報導〉,《覺世旬刊》第1148期,1989年12月,頁22。

*44 首次的功德主大會,由於參與人數眾多,共分為兩梯:第一梯為12月9日至10日為新竹以南地區的功德主;第二梯為16至17日為新竹以北地區,近四百位功德主,所受禮遇與第一梯次相同。〈佛光山首屆功德主大會第二梯次聚會圓滿結束〉,《覺世旬刊》第1149期,1989年12月,頁9。

*45 星雲大師:〈佛光山開山記〉,《星雲大師全集68.佛教叢書26.藝文3》(增訂版),頁287。

*46 星雲大師:〈安心立命(1989/12.1~12.15)〉,《星雲大師全集281.星雲日記1 》(增訂版),頁306-307。

*47 〈佛光山首屆功德主大會活動報導〉,《覺世旬刊》第1148期,1989年12月,頁28。

*48 星雲大師:〈領眾之道(1995/03.16~03.31)〉,《星雲大師全集304.星雲日記24》(增訂版),頁82。

*49 同註48,頁82-83。

*50 星雲大師:〈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星雲大師全集38.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3》(增訂版),頁267。

*51 星雲大師:〈菩薩與義工(二○○八年)〉,《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237。

*52 同註51,頁240。

*53 同註51,頁241。

*54 參閱星雲大師:〈我的信仰歷程〉,《星雲大師全集41.人間系列1》(增訂版),頁125-126。

*55 滿義法師:〈一九五四年〉,《星雲大師全集254.星雲大師年譜1》(增訂版),頁184。

*56 星雲大師:〈我們要做義工的義工〉,《星雲大師全集90.往事百語2》(增訂版),頁179-180。

*57 星雲大師:〈成立義工會〉,《星雲大師全集213.如是說11》(增訂版),頁362。

*58 慧中法師:《星雲大師「菩薩義工」理念與實踐之探究》,南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頁66。

*59 星雲大師:〈佛光山的管理法〉,《星雲大師全集21.佛教管理學3.弘法系列》(增訂版),頁230。

*60 同註59,頁231。

*61 星雲大師:〈領眾之道(1995/03.16-03.31)〉,《星雲大師全集304.星雲日記24》(增訂版),頁82。

*62 星雲大師:〈成立義工會〉,《星雲大師全集213.如是說11》(增訂版),頁362。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