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231 二、行在禪淨共修 禪心佛心皆是自心
佛光山「八宗兼弘,禪淨共修」的宗風思想,說明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是立足於中國佛教,又以禪淨法門為修持實踐。因此,對於禪淨的觀點、禪淨的修持、禪淨的修證目標,以及禪淨的紛爭、禪淨的融攝等等,都是大師禪淨共修理論的重要內容,也是理解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重要內涵及特質。以下先從禪宗的觀點闡述再就淨土宗的視角說明。
(一)禪淨中道 即空即有理事圓融
大師提到,他初懂佛法後,就主張:「解在一切佛法,行在禪淨共修。」如上所說,在慧解上,佛光山是八宗兼弘的道場,它不分宗派的系統,分的是佛法的系統;在行持上,大師認為一個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遍學一切法,但總要一門深入,才能有所成就。再說,禪與淨也是一體的,比如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一心就是定,讓念佛的這一念來止息妄念,就能看見自性彌陀。這不與禪門的止妄歸真,明心見性,有異曲同工之妙嗎?*177以下就大師「以禪融淨」的調和觀點作說明。
1、禪淨雙修 以禪心攝淨心
自古以來許多高僧大德都不斷在調和禪淨之爭,在大師認為禪、淨的修行都是一樣的,不一樣是因為修行人的立場不同。不用紛爭!禪淨共修最好。*178好比過去的叢林道場,很多是兼具參禪與念佛,同時設有禪堂、念佛堂。畢竟,佛法是圓融無礙、彼此尊重、和諧無諍的;就是到了現代,佛門裡既參禪又念佛的情形也很多,因此大師主張禪淨融和。如其在〈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中所說:
其實,禪宗既然認為搬柴運水、揚眉瞬目都是禪,為什麼念佛就不是禪呢?禪門說參禪時講究心要定於一境,而淨土宗如《阿彌陀經》說,念佛要一心不亂,這不就是禪的定境嗎?心定於阿彌陀佛,以此為所緣境,有何不可?為何要批評呢?所以禪門排斥念佛應該是不當的,念佛的人不容禪者也是不對的,禪淨應該彼此相互融攝;禪淨皆為我佛金口所宣、同源所流,有此認識,才合乎佛法的精神。*179
禪淨無須紛爭,皆是如來一代時教,所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180佛法要光大,就要有此胸懷雅量。歷代相關禪淨融和的論說,大師特別肯定唐末五代永明延壽大師的〈禪淨四料簡〉,認為對於禪宗與淨土宗的調和起到積極的作用,成為「禪淨共修」的千古名言: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將來作佛祖。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181
這首四料簡影響後世最大之處,就在「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一句。意思是一位修行者,若能參禪與念佛並重,就如同一隻頭上戴著角的威猛老虎,舉世無以匹敵。意為修行能以參禪淨心又以念佛淨業,透過禪定引發的慧力,使念佛更易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有了這種功力,不但現世可以做大眾的老師,未來還可以成佛作祖。自此調和了禪淨之爭,禪淨合流也成為明清以後的修行趨勢。
禪宗與淨土宗雖然在法門修持上有所差異,但本質上卻是相通的。大師認為,念佛也是禪,能懂得參禪的人,念佛進入實相就快了;念佛功深的人,心行柔軟,離開悟也不遠了。可知,淨土的念佛法門也是禪觀的一種,透過念佛攝取妄心,達到由定發慧,就能見西方彌陀。正如六祖惠能大師言:「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182那麼《觀無量壽經》提到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183就不遠了。
2、即心即佛 從出世到入世
在大師的觀念裡,生活於紛擾複雜的人世間,禪宗的修行具有安頓現代人心的作用。禪者是以平常心來對待日常的生活,莊嚴未來的世界,達到一念心淨國土淨。這樣禪宗與淨土宗就產生了直接的連結,並體現出對現實人間的重要意義。對此,佛教學者鄧子美教授從佛教史觀的視角,為大師的禪淨中道做了客觀的評述:
太虛早就強調禪宗的中國特色及其前景,但並未與人間佛教理論鮮明地聯繫在一起,他對彌陀淨土信仰還頗有微辭,而星雲大師明確肯定中國化佛教的兩大宗派都可納入人間佛教體系,為恰當處理好人間佛教的修行觀與佛教各宗派修行取向的關係指出了方向,亦即關鍵在把握中道,把握好出世不離世間的分寸。當然,明清禪宗末流參禪僅在於自了,淨土末流念佛僅為了個人去西方極樂世界去享福的取向,同樣為星雲大師所不贊成。*184
鄧子美教授不但點出大師禪淨中道觀的「現實人間」意義,更為大師的禪淨共修做了總結的註解。如禪宗最突出的革命就在惠能大師的「即心即佛」論點,將彼岸的超越,拉回現實人心的超越;此亦是大師的人間佛教對「禪」內涵的繼承與發揚,具體地表現即是「道在日常功用中」。誠如大師的禪淨中道觀點︰
說到禪,歷代的祖師們,參禪都不求成佛,只求開悟。在人間悟道以後,當下的生活能夠解脫能夠安住身心,獲得現在身心的自在,所謂的明心見性,就滿足了。所以禪者是最有人間性了。⋯⋯
淨土也是一樣,淨土行人希望求往生淨土,也是要現世念佛,念佛功夫不夠,也是無法往生的;所以把現實的世界,做為立足點,老實念佛、修持,別無快捷方式。尤其,淨土對現在家庭,忙亂的社會人生,淨土是安定我們身心的良方。假如你禪淨雙修,更能契合人間佛教的思想。*185
大師說,「中道」是一種入世而又出世的智慧,是人間佛教修行的重要法則。所謂「禪淨中道」是一種「空有融和」的智慧;「禪是空,淨是有」,二者和合共修,可以直契般若實相,此名中道實相。所以修禪、修淨都不離人間,不論是人間修行的禪者,或是念佛追求往生淨土的行者,都要回歸到現世修行的基礎。總而言之,禪淨中道就是以出世的心參禪念佛,再以入世的心行佛於人間。
(二)彌陀淨土 唯心淨土不離自性
大師說:「想在世間建設人間淨土,首先須建設唯心淨土。」*186又提到,「佛國的完成,不在他方世界,不在未來時光;佛國的完成,在當下的人間,在現世的人生。」*187如此,「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就是以現世的人間為基礎,創造當下的人間淨土觀念。所以真正的淨土,應該在人間!就是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如何將禪、淨二宗現代化、生活化、人間化,以適應時代的需求,是大師淨佛國土一直努力實踐的重點。以下就從大師闡述淨土的觀點,來理解他的禪淨融和思想。
1、無念而念就是禪定
大師對禪淨的會通是回歸到一念心的清淨,當念佛念到「無念而念」就是止妄歸真的禪心。在他認為無論是淨宗的念佛往生,或是禪宗的自性覺悟,都不離當下一念清淨心。大師提到,佛教常講「都攝六根」、「攝心守意」,置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就是禪定功夫。因此,當我們念佛念到無念而念時,與禪者修定的境界是可以會通的。大師的觀點:
修淨土念佛法門的人,為什麼要念佛?為了要對治心裡的煩惱、妄想,也就是要用念佛的正念來對治妄念。但是念佛的一念也是執著,正念也還是有念。因此,最高的境界,就是以無念來對治正念,也就是說,念佛要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才是真正的念佛。《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188
「無念」就是「不執著」。佛教講「法無定法」,就是不執著有,也不執著無。「無」就是無限、無量、無邊。無念不是什麼都不念,所謂「不念而念,念而不念」,「無念」才能真正擁有更寬廣的淨土世界。《六祖壇經講話‧定慧品》*189
我們的煩惱很多,煩惱主要來自於妄想雜念。假如我們能一心念佛,讓一句句「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的佛號在心中持續不斷,就會達到一種無念的境界,就能去除煩惱,這就是以正念來對治妄念。《星雲法語‧如何觀照》*190
《大品般若經》云︰「無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無所念?即念佛心名無所念,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191所說的「無所念」,實際上就是「無念」。將此能念的心,不在境界中攀緣起分別就是「無念」,故說無念就是知一切法性空而心不染著;如《金剛經》所說「應生無所住心」,那麼我們就能真正從念佛中與十方諸佛心心相映。
從無念的禪定中生起的念佛,必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不論是東方藥師佛還是西方彌陀佛,乃至十方三世諸佛都在我們的自性裡;只要滅除煩惱,佛國淨土就在眼前。所以,禪與淨看是兩種法門,實則一而為二,二而為一。因此,大師認為念佛實是念自己心中的佛,淨土就是自己心中的唯心淨土,這就是「人間淨土」的真義。*192
2、一念淨心明心見性
如中國的禪宗祖師大德經常引用《維摩經》的「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主張心淨即是西方,在《觀無量壽經》也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句,演變成禪宗有唯心淨土的信仰,以及「但能透得此心,便在淨土」的理論。唐末五代永明延壽大師更依據《華嚴經•梵行品》的「初發心,便成正覺」倡導「一念成佛」,意即「一念即生淨土」的理論。此種觀點同樣被大師所接受,在〈如何修淨土法門〉一文提到:
「心淨佛土淨」、「一念生極樂」,心淨化了,自然便是佛國淨土。所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土自他不隔於毫端」,遠其實不遠,端看一念破迷;近也不是近,只是假相眩人耳目。這不就是「遠近不二」了嗎?*193
一句「阿彌陀佛」代表一切言詞,「空」也如「阿彌陀佛」,把什麼都包括了。「阿彌陀佛」就是空,所以才能廣大無限,包容無限,此即是「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194
何謂一念生極樂?《宗鏡錄》云:「煩惱客塵,全無體性,唯真體用,無貪瞋痴,任運即佛。故一念相應一念成佛,一日相應一日成佛」。*195延壽大師的禪法理論正是「以心為宗」,也就是十世古今,不離當下一念。他引述華嚴宗一真法界「理事圓融」的理論,說明佛性是世界的本體,煩惱與菩提,眾生與佛是互為容攝,相即不二的。認為一旦領悟真如自性,便可當即覺悟解脫,「悟心成祖」、「一念成佛」。*196
同樣地,星雲大師認為當念佛至一心不亂,無念而念時,當下即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與禪宗「明心見性」、「直指人心」是殊途同歸。如此,在淨土宗和禪宗之間,就得到互通的橋梁,使能念的眾生和所念的佛之間的二元對立消融於一心中;使自力融入他力,他力也融入自力中。當念佛者證入「自他不二」的念佛三昧時,也就是淨土宗和禪宗融和的境界。
3、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那麼,淨土在哪裡?極樂世界在哪裡呢?禪宗法脈的大師,對於極樂淨土與阿彌陀佛的存在如何說明?在〈我即彌陀〉一文中,大師說︰「其實,都在我們的心裡,要直下承擔。隨其心淨,則國土清淨,若要從心外再去求一個淨土,是永遠都求不到的。」*197另外,在大師撰寫的〈淨土問題研究〉中,對「自性彌陀與唯心淨土」的究竟義,也有精闢闡述:
實則「唯心即是淨土」,但不到淨土,焉證唯心?此仍是「妄想」,不能名為「真心」。又「自性即是彌陀」,但不見彌陀,安了自性?唯是「業識」罷了,不能名之為「自性」也。唯心、自性,是就理體上說的;而生淨土、見彌陀,則是理體的事實呈現。理事本來是一體,都不出一心。
主張「唯心淨土」者,應體會「理事無礙」的勝義,應了知具體現象的彌陀。故信有「彌陀」、信生「淨土」,乃不乖「唯心」之理。尤其吾人皆承認世界萬象是「唯心所現」,則既能生吾人居住的娑婆,何以不許生清淨的西土?既有痛苦處,何不許有安養處?所以雖是「唯心」,必有西方;雖有西方,不出「唯心」。淨土乃真正「唯心之淨土」,但確有可到之處;彌陀亦真正「自性之彌陀」,但實有能見之佛。此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真實究竟義。*198
《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意思是我們這顆心能作眾生,也能作佛;能造天堂,也能造地獄;法外無心,心外無法。十方世界三世諸佛都是我們一心所現,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念淨心能成佛」是「自性彌陀」,「一念淨心能造淨土」即是「唯心淨土」。*199
因此,什麼是彌陀佛?又是個什麼樣子?如果我們承認「我是佛」,自己就是彌陀。所謂「自性彌陀觸處彰」,只要你接觸到法身、自性的那一剎那,自性裡的彌陀佛就會彰顯出來給你看。*200大師對淨土的詮釋既是肯定了惠能大師的「心生萬法」,同時繼承禪宗的「以心為宗」的根本;又結合華嚴思想「理事圓融」的理論,將西方淨土與阿彌陀佛都融攝在一心之中,化解了禪淨長期以來的紛爭。
至於「唯心淨土」與「人間淨土」的關係,大師以最生活化的譬喻告訴我們:
我們信仰佛教的人,應該以自己的信仰來創造心中的「唯心淨土」。在唯心淨土裡,人人心中有佛,而且性淨意純,雖然身處地獄,如同在天堂裡一樣的快樂;在唯心淨土裡,燠熱中可以安坐,苦難中也能自在。在生活中能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心自在、隨喜而作,這才是唯心淨土。如果每個人都虔修唯心淨土,不只自己生活在極樂,整個世界也能轉化為淨土了!*201
由上可知,大師對於人間淨土的肯定,亦不離「唯心淨土」的詮釋。有別於明清以前的高僧,大師更關注的並非遙遠的西方淨土,而是此方人間淨土的完成。誠如〈佛光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雖強調禪淨雙修、戒淨並弘,但以「不捨萬行」的修行,完成人間淨土的目標。誠如大師所言:
極樂世界是我們幸福的國土,是身心永久的故鄉;清淨佛國是我們究竟的依止,是身心永恆的歸宿。但是極樂世界的往生,需要靠現世人生的千番歷練,萬般修行,才能達到蓮華化生,不生不滅的境地。佛國的完成不在他方世界,也不在未來時光,而在當下人間淨土的建立,現世人生的莊嚴。因此,淨土行人希望求生淨土,就要以現實的世界做為立足點,老實念佛、修持,淨化我們現世生活。*202
修持淨土法門的人,必須具備信、願、行三大資糧,才得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大師認為,不僅求生西方極樂淨土須要具備信願行,修持其他任何法門,一樣要對三寶不壞信仰,一樣要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的願心,一樣要奉行五戒十善,要實踐六度萬行,要勤修三學、四無量心等,如此方能有成。所以說,信、願、行是成佛必備的三大資糧。
《維摩詰經》說佛國、佛土在眾生身上求,離開了眾生,就沒有佛;離開了群眾,就沒有道。六祖大師也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太虛大師更直言「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星雲大師則進一步提出,實踐「平等包容、自由民主、慈悲喜捨、安住禪心、大乘方便、清淨唯心、勤奮願力」*203為核心的人間淨土藍圖,將多種淨土理論加以融攝,形成與現代社會相接軌、易於落實的人間淨土新論。
結語──人間佛教融攝一切宗派
綜觀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質與基調,理解到大師是立足於中國佛教思想,特別是禪宗的繼承與發揚。在大乘八宗的會通上,根本建立在禪宗的「以心為宗」,目標直指華嚴宗圓融無礙的「一真法界」,以此貫通諸宗派的融和。對於八宗的立場秉持「平等共尊」、「佛佛道同」的原則,對一切宗派皆予弘揚推廣。從佛光山編輯的《佛光大藏經》、《中國佛教白話經典寶藏》、《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以及各類叢書的發行,都印證「八宗兼弘」的具體實踐。
有別於歷代祖師從義理思想出發,大師是從理論與實踐的合一來融攝八宗。從大師對八宗的人間性肯定回應:「中國佛教流傳的大乘八宗皆具人間性,都沒有離開人間生活,沒有脫離人群大眾。」*204說明大師以「人間佛教」作為判教原則,把各自獨立的佛教宗派,不論是時間上、地理上的差異,全都統攝在人間性的「佛陀本懷」上。
對於影響中國深遠的二大修行主流宗派──禪宗與淨土宗的融和上,大師立足於禪,「以禪攝淨」,強調「心淨國土淨」,禪淨融和,平等共修。總體言之,人間佛教以「般若中道」為眼目,以空有不二的「禪淨共修」為法侶,以建立現實世界的「人間淨土」為歸趣。這不僅是佛光教團修行的根本宗趣,也是最契合當代眾生根器的修行之道。
宗教社會學研究專家鄧子美教授提到:「人間佛教融會了禪宗的般若思想與淨土宗的救度精神,因此不但不妨礙禪、淨的修習,而且還能夠把修行從現代生活中的煩惱解脫出來。」*205大師融會禪淨時,除了闡發淨土宗的救度精神外,同時也提挈出彌陀淨土種種可效法之精神,期望我們透過禪修涵養心性,以彌陀淨土為模範,成就人間淨土。
佛教歷史學專家藍吉富教授說:「大師的思想主要植根於禪宗,但並不拘囿於禪之一宗,而兼融諸宗,尤傾向於禪淨雙融,謂禪淨雙修甚契合人間佛教思想。他雖不大倡導修學密法,但並不排密,主張顯密融和,主辦世界顯密佛學會議、禪淨密三修法會。他的佛學思想廣融原始佛教、南傳佛教、禪宗、天台、華嚴、淨土等學於一體,並兼融佛教學術研究的成果和儒、道之學,可謂融和內外諸學。」*206
由此理解,佛光山雖為禪宗臨濟法脈,但行解上並不特別標榜禪宗,而是提倡人間佛教。因為,人間佛教融攝漢傳佛教諸宗派,更擴大的意涵是貫通聲聞乘、菩薩乘,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是含融一切的佛教。所以有人認為佛光山是「超越八宗,另建一宗」,又或者直呼其為「佛光宗」。因此,大師的人間佛教並不是傳統佛教外的另一派別,人間佛教就是佛陀本懷。
2013年大師在〈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已說:「假如你們有心,為團結佛光僧信四眾,可以效法過去古德聖賢成立一個宗派;但所謂創宗立派,則是看後代行人的作為,如果後來的人對佛教有所貢獻,又眾望所歸,有個當代佛教的宗派來為佛教撐持,做擎天一柱,這也未嘗不可。」*207如此,一切順其因緣,待水到渠成,自然成宗立派。
【附注】
*177 參閱星雲大師:〈大乘八宗的修行〉,《星雲大師全集149.隨堂開示錄26.各類致詞2》(增訂版),頁29-30。
*178 參閱星雲大師:〈大乘八宗的修行〉,《星雲大師全集149.隨堂開示錄26.各類致詞2》(增訂版),頁29。
*179 星雲大師:〈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星雲大師全集29.人間佛教論文集2》(增訂版),頁157。
*180 出自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他認為對於不同的文明乃至文化知識,都應該包容其存在,欣賞其本有的美好,以促進人我的和諧,達到世界一家的理想。
*181 星雲大師:〈我與禪淨共修──解在一切佛法,行在禪淨共修〉,《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行佛篇2》(增訂版),頁142-143。
*182 宗寶編:〈疑問第三〉,《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1,CBETA 2024.R3, T48, no. 2008, p. 352b24。
*183 南朝宋.畺良耶舍:《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1,CBETA 2024.R3, T12, no. 365, p. 343a21。
*184 鄧子美:〈星雲大師之人間佛教修行觀之實踐與推進〉,收入《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高雄︰佛光文化,2014年,頁80。
*185 星雲大師:〈第二講 淨土思想與淨土風光〉,《星雲大師全集13.談淨土法門》(增訂版),頁68。
*186 星雲大師:〈淨土思想與現代生活(一)〉,《星雲大師全集120.講演集8.禪學與淨土》(增訂版),頁304。
*187 星雲大師:〈禪門淨土篇〉,《星雲大師全集33.人間佛教語錄1》(增訂版),頁310。
*188 星雲大師:〈念佛法要〉,《星雲大師全集33.人間佛教語錄1》(增訂版),頁271。
*189 同註188。
*190 同註188,頁272。
*191 印順:〈東山法門的原意〉,《淨土與禪》,CBETA
2024.R3, Y17, no. 17, p. 210a8-9。
*192 參閱星雲大師:〈問題講解〉,《星雲大師全集2.六祖壇經講話2》(增訂版),頁28-29。
*193 星雲大師:〈如何修淨土法門?〉,《星雲大師全集33.人間佛教語錄1》(增訂版),頁234。
*194 參閱星雲大師:〈念佛法要〉,《星雲大師全集33.人間佛教語錄1》,頁251。
*195 五代十國.永明延壽:《宗鏡錄》,CBETA
2024.R3, T48, no. 2016, p. 491a3-8。
*196 參閱楊曾文:〈永明延壽的心性論〉,《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00年,頁458。
*197 星雲大師:〈我即彌陀〉,《星雲大師全集191.星雲說偈4》(增訂版),頁323。
*198 星雲大師:〈淨土問題研究〉,《星雲大師全集57.佛教叢書15.宗派》(增訂版),頁202。
*199 星雲大師:〈有關淨土的問題〉,《星雲大師全集13.淨土法門》(增訂版),頁150。
*200 同註197,頁324。
*201 星雲大師:〈有關淨土的問題〉,《星雲大師全集13.談淨土法門》(增訂版),頁164。
*202 星雲大師:〈淨土問題研究〉,《星雲大師全集57.佛光教科書15.宗派1》(增訂版),頁202-203。
*203 星雲大師:〈淨土思想與現代生活〉,《星雲大師全集120.講演集8.禪學與淨土》(增訂版),頁308-326。
*204 參閱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等記錄:〈第一章 總說〉,《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高雄:佛光文化,2016年,頁39。
*205 鄧子美、毛勤勇:《星雲八十:學者看大師》,台中:台灣佛教叢書編輯委員會,2007年,頁496。
*206 陳兵:〈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收入《星雲大師全集.專家學者看佛光山7》(增訂版),頁55-56。
*207 星雲大師:〈四十說.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星雲大師全集251.貧僧有話要說2》(增訂版),頁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