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063 引言

1949年大師初抵台灣,當時台灣佛教信眾雖多,但存在嚴重的認知偏差。民眾把神教、民間信仰與佛教混為一談,拜佛單純是為了求福,忽視了佛教教義的核心價值,致使佛教被外界誤解為迷信,社會影響力十分有限。同時,寺廟管理秩序混亂,僧伽教育匱乏,僧眾弘法積極性不高、弘法活動形式單一、缺乏有效的傳播方式等,嚴重阻礙了佛教的發展。面對台灣佛教當時積弊叢生的複雜困境,大師深感改革刻不容緩,堅定地開啟了改革探索之路,而宜蘭則成為其重要實踐起點。

1953年,大師應宜蘭信眾之邀駐錫雷音寺,開啟了在當地的弘法之旅。此階段成為他深入實踐人間佛教理念、推進人間佛教方向的重要契機,同時也是他為台灣佛教探索出路的重要階段。大師回憶起在宜蘭的經歷:

有很多的青年來聽我講說佛教,也有一些宜蘭中學、宜蘭農校、蘭陽女中、通信兵學校的軍官、老師來跟我做朋友、做信徒,來跟我們唱歌,成立歌詠隊、弘法隊,甚至文理補習班等。⋯⋯在我認為,出家人和信徒應該要融和,所以,我就讓信徒到寺廟裡來參拜,跟我一起課誦、修行。我也辦了念佛會、禪坐會、婦女會、青年會、學生會、兒童班,舉辦各種活動等等,以此做為方便,接引所有社會各界不同的人士。*72

在宜蘭,大師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弘法活動,致力於將佛教教義與當地社會文化緊密結合,推動佛教在民間的生根。他尤其重視佛教青年化工作,通過組織各類團體活動,如成立念佛會、禪坐會、婦女會、青年會、學生會、兒童班等,吸引不同年齡段、不同社會背景的人群參與,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接觸和深入了解佛教的平台。通過這些活動的舉辦,大師成功地將佛教的影響力拓展到社會各個層面,使佛教成為當地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雷音寺成為當地佛教的重心,吸引了眾多信眾前來參與共修。同時,大師積極投身佛教教育事業,開辦了慈愛幼稚園、兒童星期學校、國文補習班等,親自參與教學,培養人才,引導青年理解佛法,培養其社會責任感,為佛教傳承發展注入新活力。

隨著宜蘭弘法實踐的深入推進,大師不僅在當地積累了一些經驗,也獲得當地信眾的支持與認可。在此基礎上,大師再次審視時代趨勢與大眾需求,進一步觀察台灣佛教的未來發展。1960年,大師於《人生》月刊發表〈當前的佛教應做些什麼?〉一文,強調佛教需在多方面發展,如創辦佛教大學、設立電台、辦日報、成立電影公司、開辦佛教醫院,甚至組織佛教籃球隊,「今後的世界,是一個競爭才能生存的世界,佛教一定要從多方面發展,才有興隆的希望」。*73而實現這一理想的過程中,有一個關鍵轉捩點──1963年的東南亞、東北亞訪問之旅。

程恭讓教授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理論1.0版及其成就──以〈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一文為中心〉中指出,對比1956年的〈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提出十個方向來論台灣佛教之改變,和1977年《佛光學》提出十六點佛光山對台灣佛教的影響,可以觀察到不同時期佛教發展的思想觀念,存在著先後承接與持續發展的軌跡,這表明了「佛光山的貢獻及其在帶動台灣佛教的發展方面取得成就」。*74這種發展軌跡體現了台灣佛教在不同階段的探索與演變,而1963年大師參加由中國佛教會組織的「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並擔任發言人,前往東南亞、東北亞的訪問,對他在人間佛教的發展進程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並成為他思考人間佛教轉型的關鍵轉捩點之一。

那一次,我們一行訪問了香港、菲律賓、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地區,尤其到印度朝聖,親炙了佛陀的祖國,那是我最大的心願。這對我個人來說,更增加了許多對佛教的見解、認識。*75

在訪問期間,大師目睹各地教界長老突破傳統、結合當代大眾需求所開展的弘法模式,深受震撼。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吳光正認為,「這次參訪,不僅強化了星雲大師的宗教革新理念,而且完善了他的宗教革新藍圖」。*76此次參訪所撰寫的訪問日記,與1963年前前後後大師在《覺世》旬刊上發表的社論相輝映,體現了他宗教革新的基本理念。而後結集出版為《海天遊踪》,佛光山的諸多宗教性格,在這部宗教遊記中也得以充分展現。符芝瑛女士於《雲水日月》也提到:「這一趟歷時八十天的旅行中,他不斷觀察比較各國佛教的優劣,也開始琢磨佛教前途與國際化的關聯。」*77

大師在東南亞、東北亞訪問中,積極考察佛教在各地的發展情況,其見聞對佛光山開山後,如何融入社會順應時代發展,給予大師很大的啟發,促使他更深入的反省與思考。以下將以《海天遊踪》為主,從七個方面探討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現代化之路。

【附注】

*72 星雲大師:〈第六章 總結〉,《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394。

*73 星雲大師:〈當前的佛教應做些什麼?〉,《星雲大師全集232.雲水樓拾語2》(增訂版),頁18-19。

*74 程恭讓:〈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理論1.0版及其成就──以〈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一文為中心〉,《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上)》,頁309。

*75 同註72,頁399-400。

*76 吳光正:〈《海天遊踪》與星雲大師的宗教性格〉,《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的早期文學創作》,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頁308。

*77 符芝瑛:〈第九章 佛法弘揚億萬國中〉,《雲水日月──星雲大師傳(上)》,台北:天下遠見,2006年,頁186。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