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197 三、傳播的方式──從地區化到全球化的佛教傳播

佛教自兩漢之際到西元七世紀,漢傳佛教與儒、道思想齊頭並進,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佛教由中國傳播到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使其成為東亞這片人口眾多、文化昌盛、經濟發達地區人民的普遍信仰,這是佛教全球化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然而,整個漢傳佛教真正全球化的發展因緣,則是來自人間佛教的推動。

佛光山開山以來,大師便以「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自許,從1977年美國洛杉磯西來寺動土興建,至1987年落成,人間佛教全球化便已揭開序幕。大師明確指出,「人間佛教是根本佛教,是倡導歡喜融和的宗教」,並以「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普濟性」作為人間佛教六大特性,以此彰顯人間佛教現實性與圓融性精神。

在大師的引領下,「人間佛教」朝氣蓬勃,影響全世界,也為世界佛教開創出新格局。「佛光山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在現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一次涅槃之後的重生,代表著在新的歷史時期佛教文化發展的一個向度」。*237佛光山已然成為漢傳佛教全球化的代表,大師對於發展全球化提出的理論與實踐,程恭讓教授總結為五個觀察:*238

(一)空間建設:全球新道場的實體建構

佛光山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向海外發展,目前近三百個弘法道場,海外道場幾乎遍布全球。這些海外道場是佛光山全球弘法的實體建構,見證佛光山人間佛教全球發展的努力與成就。

其中,台灣高雄的佛光山總本山、台灣台北的佛光山台北道場、美國洛杉磯的西來寺、巴西聖保羅的如來寺、法國巴黎的法華禪寺、南非約翰尼斯堡的南華寺、澳洲雪梨的南天寺、紐西蘭的北島佛光山,新加坡佛光山與馬來西亞柔佛巴魯的新馬寺,以及日本群馬縣伊香保的法水寺等,都已成為當地佛教的知名寺院道場。而大師在大陸江蘇宜興重興的佛光祖庭大覺寺,不僅成為中國大陸人間佛教的著名弘法道場,在推動海峽兩岸交流、聯絡兩岸人民感情、推動中華文化復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上述佛光山這些分布世界各地的寺院道場,皆具備完整的弘法功能,又能履行佛教教育及社區教育之職。無論從硬體建築文化到軟體管理,這些寺院道場都堪稱全球佛教水準、素質一流的新興弘法中心。

大師在晚年著作中,把佛光山全球化寺院道場建設的主要經驗歸功於「許多長者、居士大德為教求法的熱忱」,以及「重視培養語言人才」兩個方面。*239大師所指出的這兩個方面,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而佛光山全球化道場建設的經驗,也確實值得提供當今全球弘法者參考。

(二)組織網絡:國際化佛教團體發展

佛光山系統建立的國際佛教組織中,國際佛光會無疑是其中的核心。1991年,大師於台北成立「中華佛光協會」,隨後於1992年在美國洛杉磯成立「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有來自全球四十五個國家地區四千名佛光會代表參加大會。

如今,國際佛光會的足跡已遍布全球五大洲,在七十多個國家與地區成立一百七十多個協會和近二千個分會,擁有數百萬會員。不僅如此,國際佛光會已成為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佛教團體之一,展現出新型國際化佛教社團的特徵。它秉持人間佛教僧信平等的精神,積極接引在家信眾及社會人士參與學佛與弘法活動,實現佛教思想與現代社會的融合與實踐。

在1992年的國際佛光會成立大會上,大師發表主題演講,提出國際佛光會的根本宗旨,即「從僧眾到信眾、從寺廟到社會、從自學到利他、從靜態到動態、從弟子到教師、從本土到世界。」這一理念,清晰地闡明國際佛光會在弘揚人間佛教時的核心方向與實踐策略,以強有力的國際化現代佛教組織推動佛教全球化的弘法工作,成為佛光山實踐人間佛教全球化的重要經驗與模式。同時,這種組織網絡顯示佛教適應時代需求、回應全球化挑戰的能力,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不變隨緣:「本土化」的理論與實踐

大師的人間佛教全球化弘化事業之所以取得顯著成果,與其人間佛教明確的「本土化」理論和實踐密不可分。關於全球化視野下的本土化問題,大師的論述如下:

什麼是本土化?本土化是奉獻的、是友好的,大家依照各地的文化思想、地理環境、風俗民情的不同,發展出各自的特色。本土化不是「去」,而是「給」,希望透過佛教,給當地人帶來更充實的精神生活,這正是人間佛教秉持回歸佛陀本懷的精神,才能給人接受。*240

大師全球化人間佛教理論實踐中的「本土化」思想,本質上,是要讓佛教根據各地的文化思想、地理環境、風俗習慣之不同,發展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本土化佛教」。因此「當地特色」不僅不是佛教弘法的障礙,反而是佛法弘揚的「殊勝方便」。具體的「本土化」策略及理想,則是逐步實現「讓本土的出家人」來「負責本土的道場」。*241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人類已然形成「地球村」,大師的人間佛教全球化與國際化思想,及其「本土化」策略的主張,不僅是其人間佛教思想中的重要內容,也為當今及未來推動佛教全球化進展提供極具指導意義的思想。*242

(四)開放圓融:「神明聯誼會」創建現代佛教與民間宗教信仰交流對話新平台

在當今佛教全球化進展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必然會被提出:佛教與其他宗教未來應如何相處?這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現實的問題。大師的宗教對話思想以及與其他宗教保持友好交流的主張,十分鮮明而毫不含糊,構成其人間佛教思想及人間佛教全球化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

大師曾指出:

人間佛教在世界各地的傳播,除了要適應不同的政令、文化之外,就是和耶穌教、天主教、回教等信仰的互動了。因此,我在海外傳教,因為當地多信仰天主教、耶穌教,因此鼓勵他們可以有二種信仰。就如同我們在學校念書,喜歡文學的同時,還可以選修哲學的道理一樣。*243

2014年,大師更倡議成立「中華傳統宗教總會籌備會」。2015年6月,中華傳統宗教總會正式成立,也為民間信仰樹立「中華傳統宗教」的定位,大師希望通過中華傳統宗教總會的成立「和正信宮廟及信徒往來,達到宗教融和,社會和諧的功能」,團結宗教的力量,共同一起淨化人心、穩定社會。該會成立宗旨為:第一、促進信仰人士之聯誼;第二、推動各宗教友好往來;第三、促進本土宗教之間的交流;第四、所有會員遵守信仰,慈悲友愛,群世人民;第五、每年12月25日舉辦神明朝山聯誼會。

世界神明聯誼會至今已逾十年,每年12月25日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行,規模盛大有如一場宗教嘉年華。甚至2024年12月,有來自全球七大宗教、逾十萬人等齊聚佛館,由世界紀錄協會美國高級認證官科林斯(Collis)到場計數認證宣布,包括創下世界最多宮廟教堂(962家)參加的全球多元宗教聯誼會、世界最多佛像與神像(3853尊)同時聚集的全球多元宗教聯誼會,第三度刷新世界紀錄。

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表示,這是一項非常殊勝、稀有難得的因緣,全世界最需要的就是和諧、祥和與歡喜。雖然教別不同,本著

「同中存異,異中求同」的理念,互動了解,互相觀摩,擴大了宗教教化的力量,促進世界和平。

綜上所述,全球化的發展,呼應佛法緣起同體共生的理念,人間佛教在全球化的傳播過程中,從興建道場提供弘法的據點,除了提供學習佛法,同時也做為當地與各界往來的窗口。之後,大師成立佛光會,帶動在家居士加入弘法的行列,擴大佛教弘法的隊伍,僧信二眾團結合作,致力於佛法的傳播,為人間佛教的發展帶來加倍的活水源泉。

而在國際化、本土化的過程中,大師強調本土化不是「去」,而是「給」的理念,尊重本土文化,讓人間佛教以不變隨緣的理念,融入當地,給人接受。

此外,大師創建世界神明聯誼會,不僅提供各宗教和諧交流往來,同時也擴大人間佛教的弘法能量,讓人間佛教在全球開枝散葉的同時,促成各宗教共同為建設人間淨土努力。這些成果,正因為秉持大師倡導的:平等、尊重、包容、和諧的信念,才得以將「佛光菩提種,遍灑五大洲,開花結果時,光照寰宇周」,進而實現大師一生的心願:「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

【附注】 

*237 李繼武:〈中國佛教的新生典範──《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讀後感〉,收入《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輯要》,頁163。

*238 程恭讓:〈論現代人間佛教理論、實踐三大方向—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有關闡釋為中心〉,收入《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輯要》,頁322-325。

*239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五章 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頁302。

*240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五章 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頁303。

*241 程恭讓:《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頁554。

*242 同註241,頁555。

*243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五章 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頁303。

*244 星雲大師:〈四十說.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星雲大師全集251.貧僧有話要說2》(增訂版),頁350。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