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412 三、倡導佛教現代化的藝文人生
大師認為在世界性的宗教中,以佛教的文物最為豐富。尤其佛教藝術的形成,是以人為本,在審美與信仰之間,有著不可分離的關係,兼具宗教和藝術的雙重功能。*204 現代化道場應該佛教與藝文合一,重視文化、美感,讓大眾養成美學的生活、習慣。
大師對於藝文的提倡,可追溯至1945年讀焦山佛學院時,曾提議舉辦「佛教古物展」,對當年保守的佛教界而言,可說是創舉,竟蒙雪煩院長允准。雖沒有辦活動的經驗,但如火如荼地規劃、聯絡、布置、文宣、發動,在焦山的華嚴閣展出,竟然吸引了數十萬人前來參觀。*205 因此在建設佛光山時,將道場融和佛教與藝文的內涵,讓朝山信徒均能領略文化之美,以宗教藝術淨化人生。
(一)佛光山一窟三館藝術擺渡
大師表示,在佛教,「此岸」是迷、是苦,「彼岸」是樂、是清淨。而「渡」,則是從生死煩惱迷惑的此岸,到達覺悟解脫涅槃彼岸的方法。佛教的藝術展現,是其中的方法之一。設立佛教文物陳列館、佛光緣美術館,希望大眾都能藉由欣賞佛教藝術之美,參加藝術教育活動,能渡到清淨、祥和、莊嚴、安樂的彼岸。*206
1、淨土洞窟極樂佛國經變
淨土洞窟,位於佛光山不二門兩旁山澗之地,歷經十一年建設,於1981年完工,是國內首座依《阿彌陀經》極樂世界所興建具有教育意義的場景。大師的理念:一般講說《阿彌陀經》要花上兩個禮拜以上的時間,而且還是每天講。現在的觀光旅遊,兩個禮拜已經遊歷許多國家,佛教怎麼兩個禮拜只跑一個西方極樂世界,還在紙上談兵?所以設計「淨土洞窟」,希望讓大眾在兩小時之內,知道西方極樂淨土是什麼情景。*207
在興建之初,有人建議:「為什麼不建十八層地獄,讓人看了心生恐懼,從此不敢做惡事?」但大師覺得,信仰,不是給人恐懼的,與其讓人心生恐懼不敢作壞事,不如建設極樂淨土,使人嚮往它的殊勝美好而行善積德,這不是更積極嗎?*208
其館內分為三大部分,東面是佛陀於祇園精舍為弟子宣說《阿彌陀經》的盛況,會中千二百五十人俱大阿羅漢,和諸大菩薩,栩栩如生,唯妙唯肖。中間橫道是九品往生洞,壁上浮雕是佛陀為頻婆娑羅王及王后講《觀無量壽經》的故事。西面為極樂世界景觀,以雕塑、描繪,勾畫出極樂世界的莊嚴,令參觀者有身歷其境、親臨佛土之感。透過藝術家的手法,具體呈現極樂世界的景致,是佛教美術、雕刻藝術的具體表現。
在八○年代的台灣,淨土洞窟裡,從鸚鵡、舍利、迦陵頻伽眾鳥和鳴,法音宣流,到七寶行樹、八功德水、天女飛行、萬眾念佛,都是動態的設施,這樣的建築設備充滿科技感,就如同迪斯耐樂園一樣,非常引人注意,每天都有千人以上參觀。
2、寶藏館信仰的無限寶藏
大師年輕時就立志為佛教設立一座寶藏館,同道們得知,都笑大師一文不名,還異想天開。*209
大師為了完成這理想,早年在各處弘法時,就留心佛教文物的蒐集。經常省下飯錢,作為購買文物的費用;忍受手酸腿麻之苦,不遠千里捧回石雕佛像,甚至遭受同道譏諷,認為是在跑單幫,但大師從不加以辯解。因此在佛光山開山不久,就在現在的佛光山叢林學院裡,設立可以陳列佛教文物的櫥櫃,讓前來參觀叢林學院的信眾,也能欣賞佛教藝術之美。
歷經多年籌備,佛光山文物陳列館,於1983年正式啟用, 2003年更名為「寶藏館」*210,為台灣第一所專門典藏佛教文物的博物館。在建設佛光山之初,大師的理念:光靠我個人講說,靠佛光山的徒眾講說是不夠的,能有多少人願意聽聞佛法?如果建一個美術館,就能度喜歡藝術的人士到佛門來,因此建設「佛教文物陳列館」,讓來到佛光山的大眾,可以到寶藏館欣賞。文物雖然不是很有價值,卻有歷史及教育的意義;在寶藏館裡可以感受到信仰的真善美、信仰的無限寶藏。*211
3、佛光緣美術館美學無界
大師表示,藝術無國界,倫敦博物館的人像雕刻,法國羅浮宮的美術繪畫,全世界無人不同感其美、其真、其和諧。繪畫雕刻等藝術可以打破國界,讓感情交流,具有促進人類和諧的功能。*212 佛光山開山以來,不斷致力佛法人間化、生活化、藝文化,藉由藝術、文化帶動佛法的弘傳,淨化人心,接引不同根機的眾生,「佛光緣美術館」就依這樣的精神目標而設立。目的在於給人歡喜,給人希望,帶來心靈的淨化、和諧與安詳。同時,也提供藝術工作者一個展覽空間和展示舞台,更期盼「以藝術會友」,為社會大眾免費提供寓生活於學習、寓修行於休閒的美學優質場所。*213
自1988年起,佛光山先後在美國西來寺、澳洲南天寺、法國巴黎法華禪寺、馬來西亞東禪寺、紐西蘭佛光山、宜興大覺寺、菲律賓萬年寺、日本法水寺、佛光緣美術館總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等地設立美術館,至今已成立二十七所。
對於佛光緣美術館而言,「收藏」世界最珍貴的文物,不是主要目的,而是透過展覽,舉辦教育推廣,促進親子關係、社會人際關係的和諧,期以藝術弘揚佛法,以教育淨化心靈。對於佛光緣美術館的發展,除了落實人間佛教的精神,大師期盼該館成為大眾的生活去處,讓生活品質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從中充實內在精神食糧,提升人生的價值觀。期待它以傳播佛教為理念,以教育服務社會、淨化人心,成為走入每個人生活的美術館。
4、宗史館弘法歷史的軌跡
佛光山宗史館於1997年,開山三十週年時成立,位於如來殿二樓。館內收藏自宜蘭雷音寺早期弘法的資料,呈現大師弘法七十餘年的歷程,及開山五十多年來的歷史。館內共分文化出版、教育人才、慈善福利、開山大師弘法、國際佛光、法脈傳承等六個展覽區,並以數據、圖片、模型介紹佛光山,可提供僧俗弟子了解多樣貌的佛光山。
在宗史館外面開放式的歷史走廊上,展出佛光山開山、傳戒、會議、青年團、佛學講座、國際交流等等重要弘法活動的照片。這些照片見證佛光山歷年來舉辦千人、萬人以上的弘法活動,可以留給後人慢慢來研究。因此想了解佛光山從創辦以來,走過的艱辛足跡及人文歷史,都可以從巡禮宗史館一窺得見。
(二)佛陀紀念館傳教育弘文化
1992年,大師在《星雲日記》中表示:多年來的理想,就是要建一座可以傳揚千秋萬世的佛教文化藝術館,不但可以媲美故宮博物院,亦能集教學、展覽、收藏等功能於一體,努力做到「佛教與藝文結合」的目標。*214 在2011年於佛陀紀念館落成時實現了集合教育性、文化性、宗教性於一體的理想,翌年(2012)即獲「國家建築金獎──文化教育類金獅獎」;2014年獲得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認證,成為該會最年輕的正式會員。佛陀紀念館以各項藝術展覽、教育推廣、文化交流、地宮收藏時代文物等服務,讓民眾不分男女老少,可以從中增加美學、智慧、道德、人格。
1、地宮保存人類文明智慧
佛陀紀念館為供奉佛陀真身舍利而建,「本館」是佛陀紀念館的主體建築,也是舍利之所在。本館的面積共四千坪,地下設有四十八座地宮,每一座地宮收藏一、兩千件文物,計劃用六年的時間,向全世界徵集當代文物。此後每一百年開啟一座,要四千八百年才能全部開完,讓當今的文物都可以給未來的子孫做見證、研究。當一百年後第一批文物出土,會再放入新的文物,以後的每一座地宮都這樣循環,就可以讓文化傳承永續不息。
地宮內文物不一定是高價珍寶,重要的是不容易壞。以目前(2024)來說,第一批各方捐贈的文物,就有:台北震旦行陳永泰先生捐贈的法門寺地宮文物、韓國通度寺贈送的佛陀金襴袈裟、泰國僧王贈送的金佛、泰皇贈送的佛陀十大弟子舍利等,還有各個朝代的錢幣、工藝品、生活用品等。這些文物經過百千年後,能提供未來的人研究這個時代的生活、文化,是非常有歷史意義。
2、壁畫雕塑推動生命教育
館區的長廊壁畫,有「佛陀行化圖」、「禪畫禪話」,乃至「護生畫集」等,都是探討生命與心靈的生命教育教材。希望大家藉此都能對自己的生命、教育、文化、前途與未來,重新省思。
護生圖:宣揚佛教的慈悲護生、不殺生,以推廣校外教學、重視生命教育為主軸,共計七十幅。內容選自《護生畫集》,弘一大師題詩撰文、豐子愷畫,「以藝術作方便,人道主義為宗趣」,從圖像轉變成立體浮雕,位於八塔長廊外牆,並穿插書卷窗樣式的大師《佛光菜根譚》,由書法名家書寫。希望大眾在觀賞護生圖同時,能尊重生命、長養慈悲心。
佛陀行化圖與古德偈語:位於菩提廣場兩側廊道壁,刻有二十二幅的半浮雕「佛陀行化本事」,其中再搭配二十二幅的「古德偈語」。述說佛陀行化的故事,將其一生重要的弘化事跡和教法,以書畫展現出來。「佛陀行化圖」由藝術家施金輝所繪、葉先鳴老師水泥雕塑、彩繪家陳明啟共同完成,讓參訪者隨著佛陀行化故事,看見佛陀的容顏、領悟佛陀的教法,學習佛陀不捨一眾生的慈悲精神。「古德偈語」,則是大師特別從佛教經典中,精選讚佛功德的詩偈與經文,讓大眾明了佛陀的人間性格與大眾性格,以書法文字表達佛教義理的內涵。
禪畫禪話:大師有鑑於現代人因生活的動盪、紛亂,造成焦慮、緊張等,而禪法是最能安定身心的力量,禪畫可廣收寓教於樂的效果,因此設立禪畫禪話壁畫。位於菩提廣場兩側外牆,將畫家高爾泰、蒲小雨伉儷依《星雲禪話》所繪的禪畫作品,製作四十幅浮雕。透過浮雕藝術之美,讓參觀者領悟禪者的慈悲、智慧、灑脫、幽默精神。
十八羅漢與八宗祖師像:矗立在本館前的菩提廣場兩側,由藝術家吳榮賜所作的十八羅漢與八宗祖師像,以青斗石刻鑿而成。「十八羅漢」,包括大迦葉、舍利弗、須菩提、迦旃延、羅睺羅、阿那律、阿難陀、富樓那等,每尊羅漢的神韻、動作都栩栩如生,展現出證悟者的風範。在十八羅漢當中,大師特別增加大愛道等三位女羅漢,合乎時代性精神。「八宗祖師」,代表整個佛法是一體的,佛光山倡導八宗兼弘,解在一切佛法,行在禪淨共修。這些人物即代表:佛法僧三寶具足、行解並重、宗派融和、男女平等涵義。*215
3、文化藝術展覽兩岸攜手
本館除了一樓地宮還原館、佛教節慶館、佛陀的一生、佛光山宗史館等四個常設展廳外,二樓另設有四個藝術展廳,自2011年落成後,即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簽署五年合作協議,至今已邁入第三個五年。2012年首推中國北方佛教藝術,展出山東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2013年則匯集中國西方佛教藝術,計十六家博物館聯合展出絲綢之路出土的重要文物。2014年五大博物館首度聯合舉辦中國南方佛教藝術展。2015年展出明清水陸畫,2016年展出東方佛教藝術,全面展示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的途徑及本土化發展。乃至2023年與敦煌研究院合作,歷經十年策劃的敦煌藝術特展,千年的世界文化遺產在台灣大放異彩。
佛館與大陸各博物館合作,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推動佛教結合藝術,提升人生價值,加深佛館與社會大眾、社區的關係,成為屬於每個人的博物館。
4、大覺劇場促進國際交流
大覺堂位於本館二樓,挑高三層樓的空間,可以容納近兩千人。此一專業劇場,配置多功能與高科技的設備,是一流的表演劇場。大師希望大覺堂一切情境都是動態的,就像置身在佛國世界一樣。佛陀說法的聲音,能很真實的在空中迴盪,雄厚、莊嚴、慈悲,遙遠而宏亮,字字句句透入人心,讓來到這裡的參訪者,都能帶著歡喜與平安回家。
大覺堂是以提升融和宗教藝術為首要目標,並建立國際交流平台,邀請國內外知名表演團體及藝術家演出。至今已有許多世界著名的表演團體:北京京劇院、菲律賓藝術學院、馬來西亞舞蹈學院、台灣尚和歌仔戲團、國光豫劇團、四川劇團等來獻藝,讓民眾免費欣賞人文藝術,提升心靈的資糧,同時認識新時代的佛教藝術。
佛陀紀念館空間規劃、展覽、表演等軟硬體的建置,讓佛教藝術無形中發揮潛移默化的功能,提升來館民眾的藝術與生態美學涵養。
(三)一筆字作佛事以覺悟有情
大師表示,佛教的詩偈、法語、書畫具有啟迪人心的作用。所以舉辦書法展,因為文化具有無形的影響力,參觀者可能看到一句話而改變一生。書法作品可以建立人和字的關係、人和道理的關係,人和佛理的關係,讓心靈可以得到洗禮。*216
1、覺有情墨跡展看出佛法
2005年4月,受到馬來西亞國家畫廊前館長Ms. Wairah邀請,以大師書法至館方展出,並接獲各國美術館邀展,因此由佛光緣美術館總部籌畫了「覺有情──星雲大師墨跡世界巡迴展」。作品內容為大師四十多年來贈予信眾、弟子的書法,可歸納為修行箴言、祝福法語或每年春聯賀詞等,以作為佛光人對國家社會、自身做人處世,及自我修持的方向等。首展於馬來西亞國家畫廊展出後,緊接著至美國西來大學、柏克萊大學、大陸湖南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台北國父紀念館、香港大學、澳洲維多利亞美術館、新加坡與加拿大等七個國家地區巡迴展出。以「覺有情」做為大師書法的展覽名稱,館長如常法師表示:
一是大師題寫墨寶都是為了令眾生歡喜,滿眾生之願,書寫中,無不希望擁有者都能獲得祝福,或日日見法,心生法喜安樂;二乃大師五十年來的弘法,不管是在教育、文化、慈善與弘法的努力上,皆希望讓大眾從自我的生命中覺醒,於日常生活中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因此展出的目的也是希望書寫的內容能覺悟一切有情。*217
對覺有情墨跡展,大師則表示:「在我書寫的一字一句裡,都沒有什麼華美豔麗的文辭,也沒有感懷抒情的詞語,只是想透過文字,表達一點人間佛教對現實生活的提起與幫助而已。」*218 透過文化、藝術交流,希望大家從墨跡中看出佛法,每一句法語皆具淨化人心的功效。
2、一筆字書法請看我的心
大師因罹患糖尿病的影響,眼底完全鈣化,但仍為弘法利生孜孜不倦,以書法結緣。因為眼睛看不到,只能默算好字與字之間的距離,一蘸墨就要一揮而就。如果一筆寫不完,第二筆要下在哪裡,就不知道要從什麼地方開始。憑著心裡的衡量,不管要寫的這句話有多少個字,都要一筆完成,才能達到目標,所以叫「一筆字」。大師的獨闢蹊徑,卓然成家,獨創「一筆字」,堪稱當代書法界的奇蹟。
2010年,大師再應大陸文化部之邀,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展」。大師成為數十年來,第一位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書法作品的出家人。繼而受到大陸各省市熱情邀約,在海南、天津、北京、內蒙古、山西、廣東、雲南、上海、山東、江蘇、安徽、湖北、重慶等超過二十個城市展出。大師希望藉著兩岸都熟悉的書法藝術,促進兩岸宗教、文化和藝術的交流,讓片語墨香能滋潤兩岸人民的心,帶來永久和平,幸福安樂。*219
在大陸各省巡迴展外,也陸續在台灣、香港、澳洲、美國、日本、歐洲等地區展覽。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非洲甘比亞駐維也納聯合國大使蘇哈博士(Dr. Gyorgy Suha)主動提出,邀請大師到聯合國展出「一筆字」書法,這是歷史上第一位出家人的作品在聯合國展覽。各界對於一筆字的熱情邀約,大師表示:
我的字承蒙眾人不嫌棄,而能登大雅之堂,實在愧不敢當。如果「一筆字」要說有什麼價值,就只是出家七十二年來,憑藉一份與人結緣、給人歡喜的心,希望大家把我字內佛法的意義、信仰的法喜帶回家,那就是我虔誠的祝禱了。*220
我寫的字,自己也不敢看,看了就覺得寫得不好,我沒有練過字,寫字不是我的專長,但是我有一個敢自詡的,你能看我的心,我的心稍微能禁得起給人家看。為什麼?基本上我有慈悲心。如果你問,我的根本是什麼?就是慈悲心。慈悲為本,方便為門。*221
大家看到了大師的慈悲心、看到佛法精髓,都希望能擁有大師的書法,所以競相贊助一筆字善款,大師將這些善款,部分協助建設新道場,多數奉獻在2008年所成立的「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舉辦「星雲教育獎」、「真善美新聞傳播貢獻獎」、「全球華文星雲文學獎」、「三好實踐校園獎」,乃至贊助「好苗子計畫」*222 等。大師表示:我的字沒什麼了不起,但如果能借由「一筆字」的緣分募集公益基金,不僅能增加善款,也可以讓人間的善美好事繼續延續下去,那就很有意義!*223
3、病後字看見信仰的力量
2016年底,大師歷經腦部手術,在休養中身體稍感恢復,即頻頻關心「好苗子」的學習,關心他們的成長與未來,深怕好苗子的學習中斷。為了讓各地的好苗子能夠順利完成學業,隨即又開始勤奮努力練字。乃至以手指不斷地在自己的腿上、空中比劃揣摩,熟練後,再次提筆書寫,此時作品,大師稱之為「病後字」。*224
至2018年,大師為「好苗子」所寫的萬餘張「病後字」,在佛光山傳燈樓一樓、南京天隆寺陸續展出。希望這「病後字」的緣分,可以為「好苗子」增加善款,為社會的公益永續經營,為所有捐獻的人祈福,希望信徒把大師的一瓣心香帶回家,這是大師虔誠的祝禱。
從不斷的練習到再次提筆,這股力量是來自大師的信仰力量,信仰佛法──慈悲的力量。大師表示:「人生要有信仰,才會有力量。信仰的意思是:我相信我能夠、我可以、我會、我懂、我願意,凡事不推諉、不為難,能直下承擔。只要我們自己做自己的貴人,肯發心,有佛法就有辦法。」*225
大師自陳「沒有生病,只是有點不方便,所以沒有痛苦」,期望繼續幫助優秀的貧困青年學子,因此在休養期間,仍然勉力以書法與人結緣,將病後字善款做為「好苗子」的助學金。這份的慈心悲願,是奉行佛陀教法的最佳寫照。
以上,書畫藝術可以美化人們的生活,佛法的一句一偈也可以讓人從迷轉悟,發願效法佛陀在世間覺悟、成道。從「覺有情」到「一筆字」的展出,希望佛教能走向藝文化,提升弘法度眾的方式。從「一筆字」到「病後字」是慈悲的藝術,也是信仰的最高體現。
(四)國際多元文化的接引風貌
大師所推動的現代化人間佛教,非常重視家庭、人事的和諧,人我相互尊重等。尤其對海外道場的期許,要能用心融入當地社會,深入其文化思想。尊重當地文化,讓佛教順應各地的文化思想、地理環境、風俗民情,發展出各自的弘法特色,透過現代化的人間佛教,給當地人帶來更充實的精神生活。*226 因此駐錫五大洲各道場的法師,為了讓人間佛教能在當地落地生根,透過多元文化活動,與當地民眾互動,展現不同風貌。以下略舉具有指標性的道場文化活動說明之。
1、中天佛誕昆士蘭特色文化慶典
澳洲昆士蘭佛光山中天寺,自1993年落成以來,經常舉辦社會公益、環保植樹、親子交流、慈善救濟、文教融和等活動,對於當地文化交流、社會服務,多所貢獻,多次榮獲昆士蘭州政府頒發「多元文化貢獻團體獎」,洛根市長頒發「洛根市政府多元文化團體獎」等,*227 其中最為指標性的文化活動即是佛誕節。
自1997年在布里斯本南岸公園首次舉辦,文化活動豐富,包 括:浴佛法會、茶禪、佛教講座、嬰兒祝福禮、多元宗教祈願祝禱、多元宗教讚頌音樂會、多元文化遊行等等佛誕慶典,其主旨是以慶祝澳洲的社會團結、促進族群的和諧、多元文化交流而受到認可。該節日每年吸引超過二十萬名當地民眾參與,並發展成為國際上最大的佛誕節慶祝活動之一。
舉辦佛誕節慶祝大會,從一開始歷經重重考驗,到2002年開始,昆士蘭政府每年撥款贊助,時間由剛開始的一天到目前一連三天,甚至不同宗教、種族的人士也前來參與盛會。浴佛節已經成為昆士蘭州具有文化特色的六大慶典活動之一,可說已成為昆士蘭州的新文化節。
2、南天文藝季促進多元文化融和
澳洲佛光山南天寺,自1995年落成,積極從事社會教化,促進文化、宗教融和。至今已有數百萬訪客及居民前往參訪,帶動澳洲觀光旅遊事業的發展,每年吸引來自當地紐省各大學、中小學及各界人士二十萬人以上,來此參觀、禪修、研究佛學或了解東方文化。*228 2024年5月,被列入澳洲「新南威爾斯州文化遺產名錄」,又獲得社區多元文化活動卓越獎,其中最指標性的文化活動,則是「南天文藝季」。
「南天文藝季」活動,自1998年開辦,至今已至第二十七屆,每年吸引數萬名中外人士參加。文藝季的各項活動,均秉持佛光山以文化、教育及淨化人心之宗旨,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多元,包括融和中西方文化表演、生活藝術展及素食文化等等,並設立禪意生活館、太極、禪修等,遊客透過參與活動來身心靈體驗。
南天文藝季舉辦的日期,都是配合當地政府的耶誕節及新年假期,除了佛教徒應該以佛教文化來過新年,也讓當地居民有多元文化選擇,體驗不同節慶的方式,所以南天寺也成為澳洲人耶誕假期的首選休閒地之一,*229 更被當地視為家庭日或親子日,很多家庭對參與文藝季均留下深刻印象,南天文藝季也成為澳洲臥龍崗的新文化節慶活動指標。
3、巴西如來玉米節本土文化融和
巴西佛光山如來寺,於2003年落成,是為南美洲第一大寺,積極推動佛光山的四大宗旨,在文化方面,出版葡文佛教圖書譯著;在教育方面,創辦佛學院,培育弘法人才;在慈善方面,推廣「如來之子」計畫;在共修方面,採取華語及葡萄牙語雙語進行共修會等等。在2012年,巴西總統久瑪(Dilma Rousseff)還特別頒布,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為國定「佛陀日」。據統計,如來寺的參訪人數已經超過勝地 Bonito(巴西著名的生態小鎮),使得如來寺所在地 Cotia 市更廣為人知,不但活絡城市的經濟,也帶動社區的繁榮。*230
在眾多的弘法活動中,「六月玉米豐收節」為指標性的文化特色活動。六月節起源於歐洲天主教國家,為慶祝三名天主教聖人聖約翰、聖佩德羅和聖安東尼奧的誕生。隨葡萄牙殖民者傳到巴西,融入當地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的文化特色,演變成饒富巴西特色的六月節。早期,巴西東北部地區因長年乾旱,農民在每年六月向聖人祈求賜予風調雨順,農作物豐收。如今六月節已成為巴西重要的文化活動。
如來寺每年六月特別舉辦玉米豐收節,以佛教方式慶祝巴西傳統節日,邀請鄰近的小學、老人院、孤兒院、殘疾人士、癌症病院兒童等前往如來寺共襄盛舉,廣受當地民眾的歡迎。參與者穿草裙,戴草帽,跳著傳統舞蹈,還有多元的文化表演。並邀請大家一同實踐三好,藉此推廣素食、環保的觀念。
人間佛教在南美洲弘傳,融和當地的文化特性,使得佛教的弘揚不會顯得格格不入,反而與當地的宗教互相融和,沒有排斥,可說是現代化人間佛教在巴西本土化的實證。
4、大覺宜興素博文化慈悲與環保
1989年大師前往大陸弘法探親,目睹祖庭幾成廢墟,便心心念念等待因緣要復興祖庭,以報答師長的教育恩情。2004年獲得江蘇省宗教局和宜興市政府等相關單位的協助,得以在西渚鎮重建大覺寺。2012年,在第二期工程大雄寶殿建設完成後,正式對外開放。此時大師即思惟如何能對當地文化的發展盡棉薄之力?因此舉辦「素食文化博覽會」,來提升人的慈悲心。
2012年4月,由宜興市人民政府主辦,佛光祖庭大覺寺協辦的「首屆宜興兩岸素食文化暨綠色生活名品博覽會」,在大覺寺舉行,有來自台灣、上海、南京、蘇州及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日本等國家地區的上千種素食及特色小吃,五天湧進二十萬人潮,良好的秩序、零公安事故,獲得官方的肯定、媒體的好評,此後則年年舉辦。
大師表示:素食文化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就是養成仁慈的心性。綠色文化,現在許多注重環保的國家,都講究生態平衡、生命平等。*231 因此「傳播素食文化,倡導綠色生活」,藉由素食推動環保,讓地球節能減碳,兼具長養慈悲護生的功德,讓大家都能過慈愛的人生。同時希望讓更多人看見宜興、認識宜興,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現代化人間佛教要在世界各地發展,必須與當地風俗文化多交流,進而落地生根,成為本土化的現代人間佛教,因此五大洲的佛光道場,都能展現出多元文化的接引風貌。更多的文化接引活動,可閱覽佛光山每年出版的《佛光山年鑑》特刊。
以上,大師希望現代化人間佛教的道場,要能與藝術、文化結合,增加佛教的軟實力,宗教可以包括美學,但美學不能等於宗教。透過淨土洞窟、寶藏館、美術館等的成立,以宗教的藝術美學,來渡大眾往清淨的彼岸,展現佛教現代化的藝術內涵。佛陀紀念館的建設,集合教育性、文化性、宗教性,希望成為社會大眾知性之旅的人文殿堂。透過一筆字因緣,希望大眾都能領受到佛法中哲學的理、文學的美,展現出現代翰墨文字度化眾生的力量。現代化的人間佛教與國際多元文化的融和與深耕,才能開展出佛教文化的新風貌。
【附注】
*204 參閱星雲大師:〈《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出版緣起與序言〉,《星雲大師全集228.人間佛教序文選2》(增訂版),頁85。
*205 參閱星雲大師:〈雪煩和尚〉,《星雲大師全集252.參學瑣憶1》(增訂版),頁171。
*206 參閱星雲大師:〈《藝術擺渡》序〉,《星雲大師全集228.人間佛教序文選2》(增訂版),頁292。
*207 參閱星雲大師:〈共修的內容〉,《星雲大師全集125.隨堂開示錄2》(增訂版),頁155。
*208 參閱星雲大師:〈1982年新春告白〉,《星雲大師全集318.佛光山新春告白1》(增訂版),頁214。
*209 參閱星雲大師:〈要有向困難挑戰的勇氣〉,《星雲大師全集92.往事百語4》(增訂版),頁249。
*210 為了讓寺院建築的硬體設備能配合現代弘法需求,以及佛陀紀念館已具有更大的典藏與教化功能,寶藏館於2019年重建,已成為現今「雲來集」。
*211 參閱星雲大師:〈寶藏館〉,《星雲大師全集317.佛光山開山故事》(增訂版),頁130-132。
*212 參閱星雲大師:〈無國界〉,《星雲大師全集168.人間萬事7》(增訂版),頁133。
*213 參閱星雲大師:〈《佛光緣美術館典藏作品集》序—藝術與佛教〉,《星雲大師全集228.人間佛教序文選2》(增訂版),頁230-231。
*214 參閱星雲大師:〈1994年1月3日〉,《星雲大師全集298.星雲日記18》(增訂版),頁150。
*215 參閱星雲大師:〈佛陀紀念館建立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46.百年佛緣9》(增訂版),頁115-116。
*216 參閱星雲大師:〈佛教如何興盛〉,《星雲大師全集145.隨堂開示錄22》(增訂版),頁208。
*217 如常:〈以翰墨為佛事:從星雲大師「覺有情」世界墨跡巡迴展論其文化傳道效益〉,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87.專家學者看佛光山7》(增訂版),頁262。
*218 星雲大師:〈我與大陸佛教的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增訂版),頁177。
*219 參閱星雲大師:〈《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特輯》序〉,《星雲大師全集228.人間佛教序文選2》(增訂版),頁83。
*220 星雲大師:〈「一筆字」的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01.合掌人生2》(增訂版),頁256。
*221 星雲大師:〈奧運的精神〉,《星雲大師全集144.隨堂開示錄21》(增訂版),頁217。
*222 2016年,大師成立「好苗子計畫」,對於青年學子,只要有緣的、家庭貧困的、立志向學的、學習優異者,都是「好苗子」,提供他們獎助學金,繼續升學,希望他們能脫離貧困,未來都能造福社會。此計畫由「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作為好苗子的培養基金,目前資助的有普中好苗子、印度沙彌、南非天龍隊、巴西如來之子、菲律賓光明大學等等。
*223 參閱星雲大師:〈我辦公益基金〉,《星雲大師全集241.百年佛緣4》(增訂版),頁150。
*224 參閱如常法師:〈一筆字到病後字—看見慈悲的力量〉,《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21期,高雄: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19年5月,頁254。
*225 星雲大師:〈三個關鍵人物〉,《星雲大師全集213.如是說11》(增訂版),頁197。
*226 參閱星雲大師:〈佛教對「族群問題」的看法〉,《星雲大師全集38.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3》(增訂版),頁32。
*227 參閱星雲大師:〈我在澳紐開創佛教道場〉,《星雲大師全集247.百年佛緣10》(增訂版),頁218-219。
*228 同註227,頁208。
*229 參閱妙勇法師:〈南天文藝季,澳洲節慶首選〉,人間通訊社,2017年12月25日。
*230 參閱星雲大師:〈我在南美洲佛教的起跑〉,《星雲大師全集247.百年佛緣10》(增訂版),頁79。
*231 參閱星雲大師:〈素食博覽會促進兩岸交流〉,《星雲大師全集146.隨堂開示錄23》(增訂版),頁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