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310 結論

本章主要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體系的四個維度為主軸,系統性地闡述──從佛法內涵(核心價值)到佛法形式(實踐路徑)、佛法智慧(圓融無礙)以及佛法定義(價值標準)遞進式思想建構過程。通過論述,形成了「內涵→形式→智慧→定義」的完整理論框架,初步構建了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論體系。通過這一理論架構,可以清晰地認識到,大師所推動的人間佛教不僅具有深厚的理論根基,更在實踐中展現出強大的適應力與生命力,能夠有效回應現代社會的需求,為佛教的人間化、生活化、大眾化、現代化,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智慧指引。

首先,探討「佛法內涵」(根基性)。聚焦佛教的根本依止──佛法僧三寶,說明人間佛教理論體系的基礎,由此說明人間佛教正統性的合法來源。本節依據早期佛教的根本教義與大乘佛教的菩薩道思想,透過對大師佛陀觀、教義觀、平等觀的理論闡述,不僅體現大師對佛陀本懷的繼承,更展現其應對適應現代文明的理論體系建構的深刻思考,為人間佛教在當代社會的發展奠定了穩固的理論基礎。

其次,說明「佛法形式」(實踐性)。透過修行、弘法、傳播、講說等方式,展現理論落地的實踐路徑。經由人間佛教現代化進程,探討大師如何契理契機的推動人間佛教,「從寺院到家庭,從山林到社會,從本土到全球」的實踐歷程,展現佛法在現代社會的具體應用,強調其實用性與可操作性,使佛教進入群眾的生活視野和生活方式,並對整體社會產生正面、向善、向上的影響。同時,將人間佛教的平等思想具象化、立體化,轉化為跨族群、跨宗教的實踐方案,實現理論與行動的緊密連結,突顯其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弘法特質。

再者,提出「佛法智慧」(整合性)。大師以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不一不二的辯證統一構建理論層面。通過貫通古今、神聖與世俗、世間與出世間、空有不二、儒釋道,以及喻事說理等圓融無礙的特質,展現人間佛教超越二元對立的思惟,並體現了傳統教義現代化過程中的實踐張力,尤其大師提出的人間淨土的智慧──「現實即是淨土」,消弭了此方與他方,此岸與彼岸的衝突。本節通過大師圓融無礙的智慧維度,揭示了佛法在解決現實人生的問題上,具備的包容性、適應性、圓融性,體現人間佛教「橫遍十方,豎窮三際」超越時空的智慧。

最後,以「佛法定義」(統攝性)通過價值標準的定義,明確了人間佛教的評判準則,為其理論與實踐提供了清晰的指導方向。大師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四位一體的價值標準,透過三法印、四依止等原則,以開放性的闡釋系統,既確保人間佛教的正統性(佛說的),又突顯其人間性(人要的),從而奠定人間佛教理論體系的價值基準。

本章從「內涵→形式→智慧→定義」的理論框架循環體系,希望能夠系統化地呈現了大師人間佛教的思想體系。通過這一體系,可以看出大師推動的人間佛教不僅具備深厚的理論根基,更在實踐中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能夠有效應對現代社會的複雜問題,為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提供重要的思想資源。

大師畢生致力於倡導、立論與實踐人間佛教,如本章〈前言〉中提到人間佛教必須同時包含「理論」與「實踐」兩大核心要素:以理論指導現代人類修行與解脫的任務,用實踐檢驗其理論的正確性,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論指導,與弘法實踐歷程相輔相成,這二者形成人間佛教的完整體系,缺一不可。在《星雲大師全集》〈自序〉中,他概述了自己奉行人間佛教的歷程:

這是一部非常複雜的《全集》,因為在我個人成長的九十年歲月中,於時間上,經歷了北伐時期、土匪橫行、軍閥割據,以至抗戰、內戰、兩岸對峙等時期;於地理上,我走遍世界五大洲,幾乎平均每年環繞地球一、二次;於人事上,上至國王大臣,下至販夫走卒,我一概平等對待,視為朋友。尤其在我一生的時光之中,於佛教裡,凡事不推諉,舉凡弘法建寺、安僧辦道、創辦學校、成立協會、養老育幼、救濟孤苦、社會服務等,皆盡力而為。也因此,成就了我多元的人生。*450

大師的〈自序〉,不僅是對他個人弘法歷程的深刻回顧,同時也是人間佛教理論構建的實踐印證。大師一生秉承佛陀的本懷,示教利喜於人間,弘揚佛法,以人為本,重視現實人生,宣導社會參與的菩薩行。大師認為,佛教不應局限於寺院,而應深入社會,通過教育、文化、慈善、共修等多元領域傳播佛法,積極走向人間,淨化人間。此外,大師以「地球人」自居,重視本土化,推動人間佛教全球化,使人間佛教具備國際性和普及性,展現出佛法平等、慈悲、同體共生的普世價值。

大師的思想體系宏大深遠,本章對其人間佛教理論體系的文獻彙編仍有諸多未盡之處,僅以此拋磚引玉,期盼有志之士能投入人間佛教的思想研究,推動人間佛教的發展與實踐,共同挖掘人間佛教的智慧寶藏,提供未來推動人間佛教思想的理論依據。

【附注】

*450 星雲大師:〈自序〉,《星雲大師全集》(增訂版),頁9。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