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695 二、星雲大師在全球倡導中華文化的實踐
高希均教授所提出的「台灣、大陸與世界的『共和』」,正是大師數十年來雲遊五大洲,弘揚人間佛教以及中華文化所結下的深厚法緣。因應這些法緣,再由大師委派弟子在五大洲創立近三百間道場,後來又陸續成立了相應的佛光會,他們秉承了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在全球弘法度眾的同時推廣中華文化,為促進兩岸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都說「有陽光的地方就有中國人」,龍的傳人散居全球,一般來說,「大陸移民」、「台灣移民」,乃至「香港移民」以及東南亞華裔移民,雖同是中華血統,但因為原生社會制度、文化的不同,加上方言、習俗的差異,通常是各自群聚,自成一個個生活圈,除了因為工作上是同事、學校中是同學的相處以外,跨圈子的互動並不多。然而,當這些出身於不同社會文化的華裔移民,因為對信仰或是傳統文化的需求,而聚集到佛光山在當地所設立的道場、佛光會時,彼此之間就有了共修、共學、共事的因緣,而這樣的交流一旦啟動,善因好緣就會開始積聚。
若說,前文所述的佛教論壇、佛指舍利來台、組織兩岸梵唄讚頌團等跨越海峽的大型活動,每一件對於「促進兩岸和平」的理念來說,都是千載一時,影響深遠,足以載入史冊的世紀盛事的話,那麼這些遍布五大洲、來自兩岸三地、東南亞的華裔移民,集合到當地的佛光山別分院、佛光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一起法會共修、一起讀書會共讀交流心得、一起承擔義工服務,就是以細水長流,涓涓不息的恆常心,將成長於不同社會的華裔移民,凝聚「佛光人」這個共同的身分上,是「促進兩岸和平」理念的煙火日常。
(一)雲水行腳遍走天下,全球播撒中華文化種子
佛光山派下的道場,尤其在歐、美、非、澳各洲的別分院,創立之初,都是大師應當地信眾或社會賢達之邀,前往弘法結緣,再委派弟子籌備創建,可以說,佛光山的全球道場分布圖,便是大師的雲水行化圖。這些道場的創立,都得到大師親自指點叮嚀,秉持佛光山「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四大宗旨,將文化及教育事業列為首要任務,落實大師所說的「佛教以寺院為基地,寺院就是學校,寺院古今皆有,所以佛教能深植人心,遍布寰宇」。*175因此,願意踏入寺院的,不僅是有宗教傾向的信徒,但凡對文化有興趣、對教育有需求的人,不論信仰、族群、年齡,都能在寺院找到資源。與此同時,寺院也成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以下將列舉佛光山在海外若干寺院的例子,說明在寺院中的文化交流有助於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尊重,也正是程恭讓教授在論及「佛教的交流性」時強調的:佛教交流互動的品質,這是佛教文化中的一種智慧原則。*176
例如在歐洲這片歷史文化氛圍濃郁的土地,佛光山道場所肩負的文化任務更形重要。台灣著名的紀錄片製片人及主持人凌峰曾到歐洲訪問,看到佛光山在歐洲各道場的女眾法師,一人身兼數職,凝聚了華人的信心、力量,高度肯定他們對傳播中華交化所作出的貢獻,也肯定道場及佛光會所發揮的作用,「為歐洲華人寫下輝煌歷史的,是佛光山的比丘尼」。*177復興中華文化並不是政治上的力量,佛光山的比丘尼們在歐洲發揚中華文化,肩負起了東西文化橋梁的重任。
又如倫敦佛光山,1994年元月協辦「第一屆倫敦海華文藝季」,以書畫展、音樂演唱會、國劇、舞蹈等傳播中華文化之美,受到當地社會重視;同年與倫敦佛光協會合辦「梵之旅──佛教藝術季與中華文化系列慈善」義演,集合來自十國、三千多人共同參與,民眾回響熱烈。曼城佛光山2002年成立中文學校、2014年成立善童學園兒童學佛班,讓許多移居海外華人的下一代,有機會學習中文、中華文化和佛陀教育,促進人格健全發展。
北歐地區的道場也積極舉辦推動中華文化活動,如荷蘭佛光山荷華寺,不僅成為當地佛教信仰中心,自2000年落成以來,每年在首都阿姆斯特丹舉辦的佛誕節浴佛法會,被公認為民眾認識中華文化的最佳場合。2012年開始舉辦的年度「兒童三好文化日」,邀請親子共同參加,來自不同地區的華裔家庭一起認識自己的根源文化,溫馨和樂的氛圍,深受肯定。
西班牙佛光山於2011年開始參與該國社區文化服務部舉辦的「社區兒童文化日」活動,將書法、剪紙、佛教經典等中華文化帶給社區兒童,2012年起舉辦的年度「三好兒童夏令營」,除了華人子弟之外,也吸引不少當地兒童參加,創造文化交流的因緣,也為佛教本土化播下菩提種子。*178
歐洲之外,佛光山在非洲的道場同樣為弘揚中華文化、文化交流作出豐碩成果。位於南非的南華寺,自2000年起,與國際佛光會合作舉辦「光明和平節」,推動宗教間交流對話,消弭族群間對立,獲得當地各宗教團體支持。農曆春節舉辦「跨年迎新放天燈祈願」、「中華文化嘉年華會」等綜合活動,以舞龍舞獅、茶道、書法抄經、剪紙、拓印等,展現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特色,吸引不同族群的民眾踴躍參與。
2014年,為協助南非偏鄉貧困家庭的女青年,經大師指導,成立「南華寺女子天龍隊」,提供多方面的學習和發展機會。「女子天龍隊」以獨創的直排輪飛天舞蹈巡迴演出,獲得各界人士讚歎肯定,還受到前南非總統祖馬召見表揚。2023年8月,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南非,參加金磚國家峰會期間,欣賞了由南華寺「女子天龍隊」表演的中華鼓藝,深表讚許,詢問隊員「鼓藝跟誰學的」,講解隊員以中文表示「女子天龍隊」源自台灣,在世界各國傳播中華文化。*179習主席微笑點頭,還向拉瑪佛沙總統說,中國鼓可用於節日慶典及戰鬥中激勵士氣。如此和諧的場面,可謂一段佳話,也成為佛光山在海外持續深耕中華文化的成績單。
再以在泰國道場為例。在佛光山曼谷文教中心,「華語溝通」成為來自兩岸華裔信徒相處融洽的關鍵:因為日常官方語言是泰語,移民們一旦聽到華語,來自兩岸的信眾自然生起親切和熟悉的感覺。早期信眾以台灣人為主,作為資深義工,這些台灣老菩薩責任感強、經驗豐富、熱心護持常住,無論在法會修持或義工服務,都為近年陸續加入的大陸信眾作了良好的示範,不少初入門者便是因為欽佩他們的辛勤付出,而感動地留下來一起服務道場。而隨著來自大陸的信眾日漸增多,並開始承擔較重要的任務,如道場「人間佛教歌詠班」的老師便是來自大陸,憑著專業的教學以及恪守人間佛教的精神,令所有學員深受感動,尊敬老師如自己的長輩。
這種親密無間的道情法愛,同樣體現在佛光會的會務運作和人間佛教讀書會中。佛光會裡,無論是大陸會長、台灣幹部,或是台灣會長、大陸幹部,都一樣地共同策劃,互相配合,成果愈豐碩,大家的情誼愈深厚。在讀書會方面,大家也都習慣繁簡自如,沒有人會特別注意身旁的人捧的書籍是簡體版或繁體版,而是專注地一起閱讀學習,對佛法生起更深的信心。
這些來自兩岸的新、老信眾在熟絡之後,經常進行各種交流,如由台灣信眾帶起的素食烹調,引發大家紛紛秀出各自家鄉的素食版美食;而大陸信眾也會手把手教台灣信徒如何網購好用又便宜的產品,彼此互相學習、共同受惠,完全就是「一家人」的情誼。
像這樣由熟悉的母語引入門庭,再以舊帶新,互助互長的情況,在佛光山其他海外道場,屢屢可見。佛教的包容性和共通性使得不同信仰、族群和年齡的人都能參與其中,這種普遍性有助於跨越兩岸之間的文化和心理障礙,足以佐證在海外持續深耕中華文化,對「促進兩岸和平」有很好的連帶作用。
(二)海外營辦中華學校,讓下一代了解中華文化
想在全球播撒中華文化的種子,中華學校是重要關鍵。美國西來寺建寺之初,大師就表示「希望為海外的青年、兒童辦一個可以了解中華文化的地方,所以取名叫做『中華學校』」。*180
佛光山是全球第一個創辦中華學校的佛教團體,繼西來寺之後,澳洲的南天寺、中天寺、紐西蘭北島的佛光山,乃至歐、亞、非洲各國主要的大道場也相繼設立。大師曾說,世界上大概每一個佛光山的寺院都可以說是中華學校,因為「我叫他們都要推動中華文化」。*181
中華學校不只讓海外華僑子弟有機會學習中文,也成為文化交流的重鎮。*182對於中華學校所能發揮的功能,大師的期許是:
一個青少年只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禮貌,他將來必定會做人,因此我們鼓勵佛光山在全世界的寺院道場興辦中華學校。孩子來到學校,先教育他回去一定要向爸爸、媽媽說:「爸爸我回來了、媽媽我回來了!」臨出門前,也是:「爸爸,我去上學了;媽媽,我去學校了!」爸爸、媽媽一定很感動:「我的小孩從來都不叫我『爸爸』,不叫我『媽媽』,沒想到進了中華學校,回來『爸爸』、『媽媽』叫得那麼親熱。」
不但如此,孩子的父母親生日了,我們也會特別準備一塊蛋糕,教他帶回去送給爸爸、媽媽,祝賀他們生日快樂,父母看了也很高興:「我都忘記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沒想到我的小孩這麼小就知道要為爸爸、媽媽過生日。」或者讓孩子帶個茶包回家:「爸爸,我泡一杯茶請你!」這些都是很好的生活教育。
佛教透過興辦學校,在教育方面協助家庭做好親子關係,是佛教對社會的教育公益。*183
讓身處西方社會的華裔孩子在成長時,有一個地方可以薰習孝道,培養感恩之心,正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大師在1992年的日記中提到:
中華學校的設立,為讓海外華僑子女得以學習中文,承繼中華道統。在這裡,多少華人子弟相互學習,並一同遊戲,也因此度了父母來學佛。子女們在上課時,父母彼此相互認識,共同研究佛法,或談買賣房屋、做生意等。西來寺成為指導大眾的集會地點。*184
秉持弘揚中華文化的理念,除了中華學校之外,佛光山一些海外道場,如休士頓中美寺,還成立「中美文化講壇」,邀請不同領域的知名人士主持講座或演出;芝加哥禪淨中心設有「人間兒童學苑」,除了學習中文,更透過生活點滴的自主參與,為孩子樹立品德典範。*185
可以說,佛光山海外道場成立的中華學校,負起傳承及推廣中華文化的任務。為移居當地的華人提供了多重協助:幫助子女學習中華文化,成為華人移民生活及信仰的交流平台,加強華人家庭的連繫,促進社區凝聚力。但大師強調,「我們並不希望用中華文化來征服世界各國,我們只是帶著一顆尊重的心,希望以佛法來和世界各地的文化信仰融和」。*186
順應國際化、全球化的歷程,佛光山與國際佛光會在大師帶領下,三十年間在全球五大洲遍地開花,近三百間道場、於百餘個國家地區成立的108個國際佛光會協會及千餘個分會,成為弘揚人間佛教與推動中華文化的據點。而這「揚名海外的五十多個『中華學校』,不僅是海外中華文化的扎根地,也成為移民海外華人聯誼交流的據點與精神生活的重心。不僅達到使佛教走入人間,而且從東方走入西方」。*187
位於法國巴黎的法華禪寺,是佛光山在歐洲的總部,所營辦的佛光中華學校成效可觀,在增進「兩岸和平」上所發揮的效益也最具代表性。學校的正式名稱是「法國巴黎佛光中文學校」,是中國大陸在法國的官方單位「法國華文教育協會」(華文協會)的會員之一,在校際往來方面相當活躍,每年不僅參加年會,也有部分活動合作,與該協會的祕書處(歐洲時報社)及其所有會員學校都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負責的妙訓法師表示,身為台灣人,每次出席華文協會的年會,與大眾的相處都十分自然。另一方面,佛光中文學校與駐法國的台北代表處也有許多互動,雖然代表處暫未設置華文教育的相關單位,但會定期關心所有中文學校,並促使校際之間彼此資源分享。
中文學校的十一位老師中,九位來自大陸、一位來自台灣、一位是東南亞華裔,而負責行政工作的義工及法師均為台灣人,彼此合作融洽。學生方面,報名的學生約在六、七百之數,除了來自兩岸及東南亞華裔外,更有混血兒和非華人。所謂兩岸問題、國籍問題等帶有對抗性質的想法,師生們是「想都沒想過」。尤其孩子們大多是從四歲開始就入學,自幼便和不同背景的同學同堂共學,相處和睦,建立十多年的同窗情誼,許多孩子因此而參加佛光青年團的活動及義工服務。
此外,因應市場的需求,學校用的中文教材採用簡體字體系,也配合道場的行事安排學生參與佛教節慶,例如:新春期間,各班會到佛堂領新春福袋、點燈;佛誕節期間,各班會由老師帶領去浴佛。透過教中文和中華文化,推廣「三好」及中華傳統美德,凝聚來自不同族群的孩子,乃至孩子們背後的家長、家庭。
上述眾多的佛光山海外道場,透過以中華學校為主體的教育模式,廣泛培養人才,秉承了大師所訂定以文化和教育事業為首要任務的宗旨,尤其在「海外」這種特殊的環境,匯聚來自兩岸三地、東南亞的華裔移民及其後代,不僅中華文化得以傳播,同時也培養了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這些人才在交流中成長,必將繼續在國際間傳播中華文化、推動兩岸的和平交流。
從中也可以發現,中華學校作為一個理想的平台,能使前來寺院的不同年齡層、不同族群,乃至不同訴求(信仰、文化、才藝、語言等)的社會大眾,皆能在「佛教的交流性」中各取所需,符合了程恭讓教授所言:「佛教的現代轉型、創新發展及中國佛教的現代轉型、創新發展作出卓越的貢獻。同樣,正是因為高度重視佛教的交流性,星雲大師才得以形成『佛光普照五大洲』的理念。」*188中華文化以更加活躍和多元的方式在全球傳播,增強了兩岸人民對共同文化的認同感。
(三)公益信託教育基金,祈願中華文化照耀十方
大師曾憶及,在焦山佛學院求學時遇到的芝峰法師,是他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老師之一,雖一口濃厚的溫州鄉音令人如墮五里霧中,但聽懂了他常說的一句:「你們不要作焦芽敗種!」這句話令大師自覺受用無窮,「在我生命裡散發出無限的熱力」。*189與「焦芽敗種」相對的便是「好苗子」,而大師對「好苗子」所作出的定義是──好苗子者,要發菩提心,大慈大悲、救人救世,視人如己。*190
2016年,大師提出「好苗子計畫」,但凡是「有緣的、家庭貧困的、立志向學的、學習優異」的青年學子,皆是「好苗子」,都可以提供獎助學金,成就他們,幫助他們克服家境的困難,繼續升學,*191並坦言:
我雖不才,不禁也有這樣小小些微的願心,希望能對需要給予因緣的這許多好苗子,讓他們得到一些幫助,將來成為國家社會耀眼的明星,成長為成熟的果實,我覺得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而「好苗子」的意義在於,他從小就是一顆好的種子,經過了風霜雨雪的因緣滋潤,能夠成長茁壯。*192
大師自己童年時沒有機緣讀書,現在有辦法了,就想給「好苗子」們一些助緣。2008年,大師以寫書所得版稅,在台北成立「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旨在從人文關懷出發,向社會各階層傳播「三好」理念,並進一步延伸:「說好話」就是「真」、「做好事」就是「善」、「存好心」就是「美」,這些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精髓,希望藉由真善美的三好精神,為社會帶來化導清淨之功。
2014年,大師在大陸發起成立「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宗旨,遵行「三好」、「四給」的思想以及信條,深耕於傳統文化、少兒環保、濟困助殘、兩岸交流等領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積極貢獻。
圍繞著推廣中華文化的核心,基金會持續舉辦中華文化、禪文化、生活美學、健康環保等主題的公益講座,並資助出版文化教育類公益書籍,包括出版簡體版《獻給旅行者365日》贈送各大酒店,實現大師「在星級酒店也能看到傳播中華文化書籍」的心願,隨後又出版簡體版《星雲大師全集》及《此岸彼岸》,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基金會的另一項重點工作是兩岸文化交流,多年來持續安排文化教育論壇、學術會議、藝術研討、文化藝術展覽等兩岸交流活動,此外更致力於兩岸人才的培養和交流,開展卓越人才培養、學術資助,組織兩岸人才培訓等項目,對於增進兩岸同胞的民族認同及心靈契合,發揮重大作用。
公益基金的設立,帶來另一重要的作用──「作為好苗子的培養基金,也是為國家厚植實力,更是為這許多被遺忘的好種子,讓他們有再生的機會」。*193大師表示:
這些費用的支出,對有的人來說並不稀奇,對沒有的人而言,就是「一文錢逼死英雄漢」。所謂「飽漢不知餓漢飢」,有錢的人不會知道窮人的辛苦;像我們過去窮家子弟,在無錢、無緣、無望的人生裡,實在是很淒涼。現在,自己稍微有一點辦法了,我就想,成功不必在我,我願意把自己化身給予大家,把個人擴大為大眾,這不是更有意義嗎?*194
「好苗子計畫」於2016年正式運作,最初從台灣的佛光大學、南華大學、普門高中、菲律賓光明大學開始。而大陸好苗子運動也是方興未艾,與大陸「宋慶齡基金會」共同合作,希望透過文化教育,幫助好苗子成長。在世界各地,由公益基金帶動的好苗子,同樣蓬勃發展,比如:巴西、印度、南非、菲律賓等,依各地不同的風俗民情,給予當地好苗子適時、適當的援助,不僅讓好苗子翻轉人生,也令他們受到佛法以及中華文化的薰陶。
好苗子計畫中,印度的沙彌學園是比較特殊的一環。地處印度德里的「佛光山印度沙彌學園」,是佛光山德里文教中心「為了培育菩提種子」而創辦,招收釋迦族後裔的兒童少年,剃度為沙彌,希望「佛教能在印度復興,播下的希望種子」。*195這些被寄予將佛教回傳印度希望的釋迦族沙彌,受到了來自兩岸留學生大哥哥大姐姐們的關懷──尼赫魯大學的兩岸留學生化身熱心的小老師,於課餘時間齊聚沙彌學院,教導他們寫漢字、講漢語,以及各式各樣的中華才藝,將所學所知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沙彌們,讓這些沙彌們不僅能學習漢語,更有機會薰習中華文化乃至武術。在教導沙彌的過程中,這些來自兩岸的留學生彼此合作愉快,結下深厚的友誼,即便後來陸續畢業,或回到原居地,或到泰國等地任教高校,依然保持聯絡至今。
(四)賀詞墨寶全球普及,恢復中華文化傳統道德
大師弘揚中華文化的另一項具體實踐,是每年書寫新春賀詞。大師題寫新春賀詞與大眾結緣,最早是在1996年,當時有一位信徒向大師提出請求,希望「在新的一年送他一幅祝福的話作為勉勵」,大師慈悲應允:
我抱著給人歡喜的心情,就寫了「平安吉祥」四個字。身邊的徒眾看到了,希望我允許印行可以跟更多人結緣,我也從善如流隨緣隨喜。沒想到隔不久,聽負責的職事說印了二十萬份的春聯一下子就被索取一空了。感謝大家不嫌棄我的字,自此每到春節之前,我都會虔誠地寫下一句新春賀詞贈予有緣人。*196
以「平安吉祥」肇始,此後大師每年春節都會「虔誠地寫下一句新春賀詞,贈予有緣的人,表示新年的祝福」,緊接的是「祥和歡喜」、「圓滿自在」、「安樂富有」、「千喜萬福」、「世紀生春」、「善緣好運」、「妙心吉祥」、「身心自在」、「共生吉祥」、「春來福到」等,成為大眾新春時歡喜索取的春聯。
後來甚至更依當年歲次生肖的特性來題寫,如「諸事圓滿」(豬年)、「子德芬芳.眾緣和諧」(鼠年)、「生耕致富」(牛年)、「威德福海」(虎年)、「巧智慧心」(兔年)、「龍天護佑」(龍年)、「曲直向前.福慧雙全」(蛇年)、「駿程萬里」(馬年)、「三陽和諧」(羊年),一直到現在的「名聲天曉」(雞年)等,未曾有過間斷。*197
春聯不僅是普通的民間風俗,也是富有佛法意味,大師也會立足於「社會精神、時代意義去思考」來題寫,如「善緣好運」寫於九二一大地震後,「諸事圓滿」回應了前一年社會的動盪不安、對立等。*198大師晚年著作《佛法真義》中,有一篇題為〈春聯祝賀〉,敘述他每年書寫新春賀詞與大眾結緣,傳遞了人間佛教的精神理念,以及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這些字當中,也有一些新義。例如二○○一年,我寫了「世紀生春」,意思是「二十一世紀的春天來了」,但是大家都說,應該是春夏秋冬,四「季」都生春才對;這當然是各人的解釋不同。
又如二○○九年,我寫了「生耕致富」;一般人都習慣用深淺的「深」,但是我寫的是生命的「生」。因為我覺得,中國字「生」的意思,是生命要生活、要生存,必須要「耕耘」,這才更有意義。雖然有的人說是我寫錯字了,我覺得也不必去爭論什麼。
二○○七年起,我以十二生肖來構思詞句,題寫了新春賀詞。像鼠年,就以「子德芬芳.眾緣和諧」,祝福大家會有很好的人格;癸巳蛇年的祝禱,則以「曲直向前.福慧雙全」,要大家不要害怕人生的曲折,因為「向前才有路」,猶如蛇的身體要彎曲才可以朝目標前進,給人我一點空間,福慧共修,人與人之間就會圓滿自在。
其實,我書寫新春賀詞,並沒有其他的意思,只希望恢復中華文化的固有道德,讓所有人等過春節的時候,不要只是遊樂而已,還能更進一步以紅紙上的隻字片語,作為勉勵、祝福,也增添幾分春節的喜慶。*199
從以上的敘述可知,大師對於每一年的賀詞都用盡心思構想,不僅蘊含祝福,同時兼有深厚的文化寓意,讓每一位拿到、看到春聯的大眾,可以思考、咀嚼,甚至討論彼此不同的理解,而這個從欣賞到分享的過程,便是一次次文化的交流、佛法的經證。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提到,「每年新春,家家戶戶張貼著大師寫的新春祝賀詞,十幾年來,大師書寫春聯的內容已緊緊扣接人們的生活與習俗」。*200
截至2023年,大師所書寫的新春賀詞共計二十八種。這裡列舉兩場相關的特展,說明大師新春賀詞在海內外所引發的影響。第一場是2005年在馬來西亞國家畫廊舉行的「覺有情──星雲大師墨跡世界巡迴展」,第二場是2017年在高雄佛光山南屏別院的「星雲法師二十二年一筆字書法春聯大賞」。
2005年4月,大師應馬來西亞國家畫廊邀請,展出約五十來所寫的書法,除了新春賀詞外,還有大師與家人、信徒、學生往來的信札,《玉琳國師》、《釋迦牟尼佛傳》等小說的初版手稿。這是大師的墨寶作品首次展出,也是世界巡迴展的首站,更成為馬來西亞當年的藝文盛事。
大師以佛教僧人的身分,首位獲邀展出,實屬難能可貴。當時馬來西亞主要華文大報以每天一至二整版的篇幅,詳盡報導「覺有情」在國家畫廊舉行的各種消息。雖然族群及信仰不同,但對於美與善的欣賞是一致的,大師的書法墨寶,為不同國度、不同信仰的人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橋梁。
時任馬來西亞房屋及地方部部長的丹斯里黃家定(Tan Sri Ong Ka Ting),在致辭中表示,大師達成「佛教生活化」、「佛教規範化」、「佛教全球化」的三大貢獻,是人類重要的精神領袖。大師則表示,書寫墨寶是為了滿足有情眾生之願,希望獲得墨寶者能自我勉勵,心生歡喜,「過去以言語說法與世人結緣,這次以墨跡與世人結緣」。*201
此後幾年間,「覺有情」陸續巡迴於洛杉磯西來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佛立門文教中心、湖南省博物館、澳洲昆士蘭演藝中心、南京博物館、揚州雙博館、上海圖書館、重慶三峽博物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台北國父紀念館、屏東文化中心、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大學、廣州博物館、澳洲臥龍崗國家美術館、澳洲維多利亞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等館場展出,以翰墨為緣,將中華文化傳揚於海內外。
2017年在高雄佛光山南屏別院(佛光緣美術館高雄館)舉行的「星雲大師二十二年一筆字書法春聯大賞」,焦點集中在新春賀詞上。如常法師指出,此次展覽結合書法藝術與佛法義理,藉由書法的載體,讓世界看到中華文化:
透過大師一筆字書法,給人啟發,給人幸福,給人歡喜⋯⋯星雲大師書寫新春賀詞,希望恢復中華文化的固有道德,讓所有人等在春節的時候,不要只是遊樂而已,還能更進一步以紅紙上的隻字片語做為勉勵,增添人間的喜氣。*202
這種多元書法特展的模式,日後紛紛在佛光山全球道場舉辦,結合書法與佛法的中華文化,成為教材、文創裝飾品,並運用於中華學校及美術館,讓許多中外人士在潛移默化中薰習中華文化。
大師以新春賀詞、書法墨寶與大眾結緣,衷心祝福有緣人,提供每一年奮起向前的動力。二十多年來,由佛光山宗務委員會普遍印行的大師墨寶春聯,發行超過千萬張,廣傳世界五大洲,已成為中華文化美好的象徵。*203
大師所書寫的新春賀詞,二十多年廣傳世界五大洲,已成為中華文化的象徵,將善良美好的價值觀傳播於五大洲,其遍布全球近三百個道場,以及國際佛光會一○八個協會、一千多個分會,發揮了相當重要的功能。
佛光山印度德里文教中心亦曾於2009年舉辦「覺有情」墨寶展,負責的慧顯法師是馬來西亞籍,當時駐印度的馬來西亞大使、新加坡副大使,以及台灣辦事處的代表都答應出席,但中國大使館遲未回覆,本以為不克出席,結果當天先後抵達,共襄盛舉,大師的春聯墨寶成了凝聚兩岸官方代表的接著劑。
在法國的佛光緣美術館巴黎館,亦以大師的一筆字展及佛誕展等,作為傳遞和平理念的展覽,同時沿襲傳遞中華文化善美的精神,皆展出中華傳統藝術(書畫展、剪紙展、緙絲展等)或具有中華文化元素的作品,參展的藝術家、觀展的大眾,也涵蓋兩岸乃至其他國籍,大家都懷著感恩心,成就一場又一場的展覽,以及各種延伸的教育推廣活動,結下不少善美因緣。
因為那「一灣淺淺的海峽」而較難直接往來的同胞,在全球五大洲的佛光山道場,得以在日常中同修共學、服務常住,一同以「佛光人」的身分緣結十方,當心中不再存有芥蒂,和平的理念自然能發芽扎根,兩岸的和平就更有保障了。
【附注】
*175 星雲大師:〈佛教興學的往事與未來〉,《星雲大師全集29.人間佛教論文集2》(增訂版),頁204-205。
*176 程恭讓:〈現代人間佛教的交流性〉,收入《2021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頁138。
*177 滿義法師:《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頁273。
*178 星雲大師:〈第四章 歐美佛教簡史〉,《星雲大師全集56.佛教叢書14.教史4》(增訂版),頁203。
*179 朱紹聖:〈來自台灣 習近平南非欣賞佛光山鼓藝〉,中時新聞網,2023年8月28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30828000579-260303?chdtv
*180 星雲大師:〈教育篇 佛教要進入校園〉,《星雲大師全集21.佛教管理學3.弘法系列》(增訂版),頁145。
*181 星雲大師:〈古典文學的傳承與發揚〉,《星雲大師全集130.隨堂開示錄7.教育講習7》(增訂版),頁189。
*182 星雲大師:〈佛教叢林學院的發展與成就〉,《星雲大師全集242.百年佛緣5.文教篇1》(增訂版),頁162。
*183 星雲大師:〈第十三講 公益服務〉,《星雲大師全集88.僧事百講6.佛教推展》(增訂版),頁282。
*184 星雲大師:〈不二法門〉,《星雲大師全集290.星雲日記10》(增訂版),頁44。
*185 星雲大師:〈美國佛教「大法西來」〉,《星雲大師全集247.百年佛緣10.道場篇2》(增訂版),頁50-51。
*186 星雲大師:〈二○○一年新春告白〉,《星雲大師全集319.佛光山新春告白2》(增訂版),頁144。
*187 陸鏗、馬西屏:〈星雲大師與人間佛教全球化發展之研究〉,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85.專家學者看佛光山5.現代化與國際化》(增訂版),頁17。
*188 程恭讓:〈現代人間佛教的交流性〉,收入《2021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頁138。
*189 星雲大師:〈不要做焦芽敗種〉,《星雲大師全集91.往事百語3》(增訂版),頁114。
*190 星雲大師:〈我是好苗子〉,《星雲大師全集42.人間系列2》(增訂版),頁245。
*191 星雲大師:〈我是好苗子〉,《星雲大師全集42.人間系列2》(增訂版),頁245。
*192 同註191。
*193 星雲大師:〈我是好苗子〉,《星雲大師全集42.人間系列2》(增訂版),頁247。
*194 星雲大師:〈我是好苗子〉,《星雲大師全集42.人間系列2》(增訂版),頁250-251。
*195 兩句引言分別為佛光山退居心定和尚及時任佛光山教育院院長的慈容法師所言,見邱永輝著:《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高雄:佛光文化,2020年,頁82。
*196 星雲大師:〈《一紀年的祝福──奮起飛揚在人間》序〉,《星雲大師全集229.人間佛教序文選3》(增訂版),頁252-253。
*197 星雲大師:〈春聯祝賀〉,《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增訂版),頁236。
*198 同註197,頁303。
*199 星雲大師:〈春聯祝賀〉,《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增訂版),頁236-237。
*200 如常:〈以翰墨為佛事:從星雲大師「覺有情」世界墨跡巡迴展論其文化傳道效益〉,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87.專家學者看佛光山7》(增訂版),頁245。
*201 符芝瑛:〈道藝合一〉,收入《星雲大師全集264.雲水日月──星雲大師傳2》(增訂版),頁254。
*202 鄭婷襄:〈星雲法師22年春聯大賞〉,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93.媒體報導6》(增訂版),頁15。
*203 星雲大師:〈但開風氣不為師──我對佛教有些什麼創意〉,《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行佛篇2》(增訂版),頁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