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066 一、佛教復興「以教育培養人才」起步

(一)教育辦學的理念與實踐

對於台灣佛教的困境與發展,大師洞察到佛教的興盛離不開教育的支撐,唯有藉助完善的教育體系,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推動佛教在現代社會中持續發展。當時,台灣佛教面臨著人才匱乏的嚴峻挑戰,「有的因為招生不足,有的師資、經費的缺乏,或者學生畢業後沒有出路,也就停停辦辦,甚至最後難以持續了」。*78而這一問題的根源在於教育資源的不足。

大師對於教育的關注是全面性的,他除了重視僧伽教育之外,對於社會教育亦是同樣重視,他認為,佛教教育不應局限於佛學院,社會教育同樣不可或缺。回顧歷史,早在日據時代,台灣就已經有佛教創辦的社會教育,如台南的光華中學、台北的泰北中學,以及彌勒內院創辦的慈航中學等。遺憾的是,由於佛教自身人才短缺,最後這些學校都回到了社會,隨著時間久遠,鮮有人知它們原來是佛教辦的學校了。

在隨「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出國訪問期間,大師對各地佛教教育情況格外關注。每到一處,他都深入考察當地教育的課程設置、師資培養模式,以及面向社會大眾的佛教教育推廣方式等。這些實地考察與思考,為大師後續在台灣開展教育辦學實踐,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借鑑,也影響了他未來教育辦學理念的形成與發展方向。如:

在泰國,大師訪問了兩間佛教大學,其中皇冕大學令他印象深刻。這所大學在佛學院教育的基礎上,還設立了佛教中學和小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佛教教育體系。「這中小學的設備都很完善,除第一重視的佛學課程以外,還有社會一般的課程。在中小學部擔任老師的都是女性佛教徒。佛教皇冕大學裡的學生,則都是比丘」。*79大師這段記錄中蘊含著三個重要資訊:其一,佛教與世俗教育的結合,其融和式教育模式有助於學生在接受佛教薰陶的同時,更好地適應社會,對學生的身心成長、社會適應性以及價值觀都有正面影響;其二,女性在佛教教育中擔任教職,體現了佛教教育在性別平等方面的進步,打破了傳統佛教教育中男性主導的局面,為佛教培養不同性別的專業人才;其三,高等學府專注於培養出家僧眾,這不僅有助於傳承佛教的核心教義,還能契合現代佛教對僧伽人才多元需求,使僧眾在傳承佛法的過程中,既能深入領悟佛教教義,又能運用現代知識,以更加靈活、多元的方式與社會互動交流,推動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

在日本,大師參訪了曹洞宗創辦的鶴見女子中學,其場景令大師深受觸動。五千多名女學生穿著統一的服裝,彈琴、唱著讚佛陀的歌、敲擊魚磬,並誦讀《心經》,以此歡迎代表團的到來。大師還了解到,這些學生每天清晨都會做早課,這不僅有助於培養他們的虔敬之心,還能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刻保持對佛法的敬重。此外,學校先進的教學設施也讓大師讚歎不已,「五層樓的教室,高大堂皇,圖書館裡收藏了極豐富的圖書,另外有一間教室,專門施用電視教育的,電影機、幻燈機,講到各國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或是生物學等,都用幻燈片說明」。對於這樣先進的教學設備,大師感慨萬分:「人家已進步到用電化教育,而我們的佛學院呢?我們的老師還在宣讀註解騙學生呢!」*80這一對比促使大師反思,認識到佛教教育必須與時俱進,突破傳統的僧伽訓練模式,融入現代教育理念,增強包容性與時代性,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弘揚佛法。基於此,大師在後來創辦壽山佛學院時,特別注重引入社會一般課程*81,使學生在學習佛法的同時,也能接觸到廣泛的社會知識,拓寬視野,為未來弘法利生奠定基礎。

在海外參訪過程中,大師感悟頗多,諸多見聞促使他對佛教教育的發展有了更深層次的思索。

於日本,大師踏入日本天台宗比叡山延曆寺在東京所辦的大正大學,了解該校以推廣天台思想為主。反觀台灣當時的宗派情況,對比鮮明──台灣缺乏如日本宗派本山那樣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弘法場所,專業研究人員缺乏。這一現實落差,讓大師對佛教未來走向有更深的思考。他深知,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不應被忽視,佛教界理應擔當起傳承、發揚的重任。*82

到新加坡,新嘉坡女子佛學院給大師留下深刻印象:「他們的程度怎樣,我不得而知,從他們的服裝上看,凡是信女,一律穿著天藍色的衣服,比丘尼一律黑色長衫,從服裝顏色統一上,也可看出他們的整齊劃一的院規。」*83至於畢業生,離校後無論在生活還是思想層面,皆能維持良好的獨立性,這與過去佛教所辦的諸多佛學院截然不同。以往的佛學院,培養出的人才多數未能全身心投入佛教事業,不是生活缺乏莊重規範,就是思想未能徹底淨化,使得弘法效果大打折扣。故而,大師對新嘉坡女子佛學院讚賞有加,稱其難能可貴。

大師在此次海外行程中,目睹眾多國家佛教中小學發展得頗具規模、體系完備。像馬來西亞麻六甲的香林學校、星洲菩提學校、佛教彌陀學校、檳城菩提中學、菩提小學等,皆是其中典範。提及菩提小學,大師讚不絕口:「穿著異常講究,個個彬彬有禮,一望而知是一個校風良好的學校。」*84這些學校的辦學實踐證明,佛教教育蘊含塑造良好校風的力量,它們的成功經驗,恰是台灣佛教界亟需借鑑之處,為如何推動本地佛教教育的系統化發展、強化佛教文化傳承指引了方向。

此外,馬尼拉的普賢學校和能仁學校,作為佛教界興辦的社會教育機構,規模可觀,學生以華人子弟居多,教學設備和學風都很出色。大師在交流會上滿懷期許地呼籲:「大家都能來個大結合,經常保持密切連繫,彼此交換心得經驗並互相解決困難,進而為推動世界佛教努力。」*85這一倡議顯示大師高瞻遠矚,畢竟佛教教育的國際合作,絕非單純的技術交流,實則是弘揚佛教核心價值的必須之路。若這一「大結合」能夠實現,佛教教育必將在全球發揮更深遠的影響力,推動佛教事業進一步發展。

在香港,大師為佛教界積極投身教育事業的熱忱深深感動。以大光園慈祥比丘尼創辦的大光學校和孤兒院為例,這些機構的運營經費,全然依靠大光園自產的水果與蜂蜜維持。大師對慈祥比丘尼的辦學精神欽佩不已:「慈祥比丘尼,能有這種辦教育的精神,有這種遠大的眼光,高尚的氣魄,恢宏的理想,真是可敬可佩!」*86大師的讚賞,不僅源於慈祥比丘尼高尚情操和理想,還因為其行動具體而實際,對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這種辦學理念,充分體現了佛教「慈悲為懷」和「自立自強」的精神,將教育與社會責任緊密相連,為無數孩童帶來了希望和改變的機會。

參訪途中,大師留意到海外佛教界對佛教教育的投入。馬來西亞的妙香林廣餘法師「對佛教的教育和文化最為熱心,菩提中學的創建,佛學書局的設立,他都盡了最大的力量」;*87勝進長老對佛教文化教育的關注、竺摩法師熱心教育並設立獎學金之舉、廣洽法師投身教育與慈善事業的激情,皆值得稱讚。

在麻六甲的釋迦院,大師對其舉辦的暑期青年訓練班頗為肯定。青年們在此寺院度過為期一個月的佛教生活,食宿全由釋迦院負責。*88大師認為,這一活動意義非凡,為青年創造了親近佛教生活的機緣,引領他們認識佛教,進而成為佛教徒。

大師還特別提及菩提蘭若林達堅女士:「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太太,他的大半生可說都奉獻給了佛教,他維持護法許多道場,他對於佛教教育和文化事業的熱心,在女菩薩中我很少看到。」*89林達堅居士雖身無長物、無權無勢,卻僅憑一腔對佛教的熱情,全力推廣佛教,甚至自行創辦佛學院,這份精神令大師由衷的敬重與讚譽。

這些來自不同地區的佛教教育實踐,從教育體系建構、教學設施運用到人才培育模式等多個面向,為大師展現出豐富多元且極具啟發性及拓寬其視野。它們引發大師深入思考如何結合台灣實際情況,推動佛光山教育體系不斷完善,在培養佛教人才、推展佛教與社會融和方面,逐漸明確方向。

(二)概述佛光山的教育實踐

早在1957年,大師就開始了社會教育的實踐,在經過1963年出訪帶來的啟發下,及隨著自身閱歷的不斷豐富,大師更加覺得佛教需要為國家社會盡一份教育責任。1965年他聯合信徒陳秀平,邀約南亭法師、悟一法師,在台北中和鄉合辦智光商工職業學校,培養優秀有為的青年;同期,參考海外佛學院先進的教學體系與管理模式,於高雄壽山寺創設「壽山佛學院」(後遷移到佛光山,更名為佛光山叢林學院),建構一套完整的佛教學院系統培養佛教專業人才,之後,陸續在全世界各國家地區,設有十七所佛教學院,至今已走過六十載歲月,培養畢業生超六千人,為佛教事業的發展持續栽培佛教人才。*90

在師資方面,大師極為重視。慈惠法師表示:只要聽聞何處有相關專業人才,大師必定想盡辦法禮聘前來授課,或是邀請做專題講演。

早期的教師群,例如煮雲法師、慧嶽法師、常覺法師、淨空法師,唐一玄、唐亦男、方倫、楊白衣、藍吉富、游祥洲、鄭振煌、傅偉勳、吉廣輿⋯⋯,中後期則有許多的中外居士、社會賢達,如蘭卡斯特.李維、華嘉珊、程恭讓、賴永海、陳兵、樓宇烈、方立天、田青等許多教授群。日本的教授更多,如:中村元、平川彰、惠谷隆戒、鎌田茂雄、牧田諦亮、水野弘元、前田惠學、水谷幸正、木村清孝等人,都曾經是在叢林學院教過書的老師。*91

「師父重視人才的培養,愈沒有錢卻愈捨得給」,*92慈惠法師表示,大師對學佛青年關愛有加,若聽聞年輕人有心學佛,且確有需求,也會具體實質地去幫助他。

1977年(開山後的第十一年),即便經濟拮据,大師出於對教育的熱衷與投入,仍毅然接辦正氣中學(後改名普門中學),此後又陸續創辦南投均頭中小學、台東均一中小學等,積極推動佛教教育在基礎教育領域的發展。

1990年,因緣成熟,大師在美國設立西來大學,這是中國佛教在西方國家建立的首座高等學府。此後,大師更是秉持武訓興學精神,透過「百萬人興學」的辦法,相繼成立台灣嘉義南華大學(1996)、宜蘭佛光大學(2000)、澳洲南天大學(2011)、菲律賓光明大學(2014)等五所大學。歷經二十年耕耘,這五所學校整合資源,共同成立了「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這是首個跨國、跨洲的國際聯合大學系統。該系統大力促進師資交流、學生交換,提供跨校選課、異地學習、遠端教學、海外學習及雙學位學制等多元學習路徑,同時積極推動產學研究合作,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強化海外學習資源,增強學生國際流動性。

在不斷推進教育辦學的同時,大師也關注到佛教寺院管理對於佛教整體發展的重要性。隨著時代的改變,大師認為,除佛光山的僧伽教育、社會教育外,台灣佛教各寺院的管理要有全新的形象,不能像過去那樣保守封閉,必需調整弘法模式。於是,1998年,在佛光山首次舉辦「台灣佛教寺院行政管理講習會」。大師點明初衷:佛光山一直有心要為本土的佛教盡心力,「佛教需要團結、需要統一、需要動員,為達此目標,則必須要有交流、有溝通,希望藉由講習會的接觸,能建立彼此的共識」。*93曾參與執行的慈惠法師認為:「師父對於教界大眾的事務,總是念茲在茲的想要全力成就,真心希望每一間友寺道場都得到各方面的發展,並樂見道場間能相互提攜。」*94之後講習會又辦了十幾屆,「好多友寺的法師、居士們,都說很懷念教界大眾共聚一堂的日子,共同關心佛教未來發展的趨勢,也受用於課程的種種啟發」。*95在大師心中,佛教界團結一心,方能匯聚力量,他堅信,只要世界各地佛教徒有序組織、秉持理念、遵循制度,佛教復興指日可待。

綜上所述,佛光山教育體系借鑑海外經驗,結合台灣社會文化背景與信眾需求,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佛教教育模式,培育出大批傑出佛教人才,進一步推動台灣佛教教育從傳統邁向現代,為佛教在當代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其他地區佛教教育發展提供極具價值的參考範例。

對於中國佛教未來走向,大師強調:「必須要積極走入人間,回歸佛陀的本懷,熱心造福社會,培養與佛教有緣的人才,興辦各級的大、中、小學,這才是佛教復興的要道。」*96大師認為,只有通過系統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具有佛教素養的人才,這樣才能在未來推動佛教的發展與復興。而無論是大學、中學還是小學,佛教的教育模式都應該與現代教育需求相結合,才能培養具責任感的棟樑。然而,大師也敏銳觀察到當前佛教教育面臨的困境──生源不足、師資短缺、經費有限,這些因素都使得佛教教育面臨著難以持續的挑戰。

【附注】

*78 星雲大師:〈第五章 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328。

*79 星雲大師:〈泰國 七月二日〉,《星雲大師全集279.海天遊踪1》(增訂版),頁115。

*80 星雲大師:〈日本 九月二日〉,《星雲大師全集280.海天遊踪2》(增訂版),頁244-245。

*81 壽山佛學院的三學年課程,不僅涵蓋深入的佛學課程,還融入了自然、哲學、歷史、文學及音樂、美術、醫護常識等多元學科,顯示大師其廣博的教育理念。這樣的課程設計不僅為學生提供完整的學術養成,也讓他們能在日後將佛學融入社會,更好地服務大眾,實踐人間佛教的理念。參見《壽山佛學院初創概況》介紹冊。

*82 星雲大師:〈日本 八月三十日〉,《星雲大師全集280.海天遊踪2》(增訂版),頁217。

*83 星雲大師:〈新加坡 八月六日〉,《星雲大師全集280.海天遊踪2》(增訂版),頁38。後來大師創辦壽山佛學院時,規定學生的服裝,出家眾冬天著黑長衫、夏天著灰色羅漢褂;在家眾著灰色衣裙,一律講究整齊美觀。載於〈壽山佛學院開學記〉,《覺世》第282期,第一版。

*84 星雲大師:〈馬來亞 七月廿五日〉,《星雲大師全集279.海天遊踪1》(增訂版),頁319。

*85 星雲大師:〈菲律賓 八月十五日〉,《星雲大師全集280.海天遊踪2》(增訂版),頁107。

*86 星雲大師:〈香港 九月十日〉,《星雲大師全集280.海天遊踪2》(增訂版),頁311-312。

*87 星雲大師:〈馬來亞 七月廿四日〉,《星雲大師全集279.海天遊踪1》(增訂版),頁311。

*88 參見星雲大師:〈馬來亞 八月一日〉,《星雲大師全集279.海天遊踪1》(增訂版),頁371-372。

*89 星雲大師:〈新加坡 八月六日〉,《星雲大師全集280.海天遊踪2》(增訂版),頁39。

*90 佛光山叢林學院課程設置兼顧傳統佛典研讀、佛法義理闡釋,同時融入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等等多方面課程,確保學生接受佛教教育同時,又不脫離社會教育,使學生能夠具備更廣闊的知識視野和更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此外,佛光山持續加強與國際佛教教育機構的交流合作,邀請眾多國內外知名學者講學,日本的中村元、平川彰等教授,以及國內眾多專家學者,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元的學術資源和學習視角,使其在現代社會中弘揚佛法奠定基礎。

*91 慈惠法師口述,蔡孟樺記錄:〈第六章 終生教育的園丁〉,《慈惠法師訪談錄──星光雲水.隨侍大師七十年》,高雄:佛光文化,2024年,頁314-315。

*92 同註91,頁316。

*93 星雲大師:〈佛教要團結〉,《星雲大師全集204.如是說2》(增訂版),頁299。

*94 同註91,頁328。

*95 同註91,頁328。

*96星雲大師:〈第五章 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333。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