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183 一、修行的方式──從傳統修持到「自我承擔」的生活實踐

在探討人間佛教的修行方式之前,有必要釐清當前修行中的一些盲點與現狀。

首先,把修行當作一種形式。雖然表面上看似努力於「修行」,但往往只是口頭掛名,有口無心;每天念佛多少聲,禪坐多少時間,禮佛多少次,經行多少步,將修行當作一種健身運動。對於這種現象,大師指出:

因為只是強調事相上的修行,卻沒有用心去改變自己的習性,沒有直指本心、改變氣質,如此,即使經過長久時間的修行,心性仍是蒙塵,現實生活還是被煩惱所壓制、束縛,所以修行的人多,悟道的人少。*209

形式上的修行,因為不在心地下功夫,不用心改變習性,結果「心性仍是蒙塵,現實生活還是被煩惱壓制、束縛」。修行的根本在於心地的用功。再加上一般人的修行態度「著重在形象上、功德上,著重在有所求、有所得上,終究是難以入道」。*210

其次,修行與現實人生脫節。假借修行的名義,選擇入山修行或自我封閉,強調明哲保身,不積極弘法利生,不重視犧牲奉獻,大師認為這些行為的結果:

致使佛法衰微,聖教不能深入社會人群,修持與生活脫節,真理與大眾遠離,讓邪魔外教到處橫行,讓迷信愚昧到處猖狂。*211

誤導大眾,將修持與人間的生活分別對立,造成佛教與社會疏離,甚至捨棄人間,而去「學習不食人間煙火的道家仙術」*212,遁世避俗,成為逃避現實的藉口。更有些人為了博取虛名將修行空洞化,僅留口號。大師認為,真正的修行「應該是腳踏實地的自我健全,犧牲奉獻」。*213

如佛陀所言:「自依止、法依止。」在修行上不應盲信權威與傳說,而應當從現實生活的修行中獲取真正的利益。佛教的修行法門眾多,從五戒十善到六度四攝,乃至念佛、參禪、抄經、朝山等,都可以視為修行的一部份。大師肯定傳統的修持,在佛光山建設禪堂、念佛堂、抄經堂等,為僧信提供修持場所。然而,大師也強調修持不應僅限於殿堂的早晚課誦:「我們不否定傳統的修持,但是更要行經。」修行要回到日常,落實佛法生活化,淨化自己的身口意三業。

以下是大師在《貧僧有話要說》中提出的四個要點,概述人間佛教修行的核心思想:

第一、內涵重於形式。修行的本質不在於外在的形式,而在於內在的精神實質受用。一些念佛的人,口中一邊念佛,一邊罵人,即「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念佛就是要念到「即心即佛,即佛即心」,轉「凡心為聖心」,如此才能真正的認識實相的真我。說到參禪,就要參透機密,找到悟道的玄關,而不是一面打坐,一面妄想紛飛;所謂:「坐破蒲團不用功,何時及第悟心空?」一個人光在形式上修行,即使做足表面功夫,也是沒有用。我們內心有諸多煩惱、妄想的毛病,不花時間去淨除,只在表面上極盡粉飾之能事,終究是徒勞無功。

人間佛教的修行,重點在於內涵,而不在於形式,不是口邊,更不是裝模作樣,而是「真才實學」。*214何謂「真才實學」的修行,提倡簡約,自己也實踐簡樸的生活,過一個隨緣不變的無住修行,不論身處寒暑冷暖、榮辱苦樂、貧富得失、是非人我中,都能保有一份「隨所住處恆安樂」的曠達和寧靜;心無憎愛的無念修行,面對一切境界不起喜惡愛憎等念頭,自我實踐,不向外求,自尊自律的無念生活。僧信平等的無相修行,提醒行者無須在虛妄假相上分別,但以自淨其意為修行的要務,因為修行無非在健全自己的人格。

第二、重視現實生活的修行。對於一般佛教徒而言,學習佛法的目標多祈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向佛祈福消災。對此,大師認為修行應該回歸自身。他指出:「人間佛教應該重視生活中的行住坐臥、衣食住行,甚至任何作務、勞動也要當成修行。像禪門祖師大德,大都是從作務中砥礪自己,成就修行。」*215大師進一步提出「做己貴人」的觀念,強調自我承擔與自我解脫的重要性,由此說明佛陀說法的本懷,信仰的價值,是回歸自身,開發、擴大、昇華自我,處人處事圓融無礙,自在解脫,這就是人間佛教的目標,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都要靠自我去完成,自己做自己的貴人。*216

大師提倡「消業」比「祈福」更重要。只要身做好事(就是善)、口說好話(就是真)、心存好念(就是美),內心有了善的力量,自然災消免難、增福滅罪,所以人人都要奉行「三好」,並且實踐「四給」。對於「修行」,大師認為:「過去講三大阿僧祇劫、東方世界、西方世界等等,如能證悟般若緣起,就會了解那都是方便說法,我的世界、我的自由解脫,佛力可以加持,但一切會自我解決。」*217大師一再呼籲「有佛法就有辦法」,提醒要實踐慈悲、喜捨、結緣、報恩、和諧、正派、服務、正常、誠信、忍耐、公平、正義、發心、行佛⋯⋯這些都是佛法,能夠實踐,你就會有辦法。

第三、重視社會參與的價值。人間佛教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價值在於對「社會」的關注。如家庭、職業與倫理生活等,視為修行的實踐場域。星雲大師認為,人間佛教的行者應更加注重在社會關係中的修行與磨鍊,並以菩提心為核心,實踐六度四攝的菩薩道。大師以「四給」作為佛光山奉行菩薩道的具體指引,他認為,結緣是傳播佛法的重要途徑,應處處播撒佛法的種子。在〈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附〉中,大師說:「我一生,服膺於『給』的哲學,總是給人讚歎、給人滿願;我立下佛光人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因為我深知結緣的重要,心裡只想到處結緣、到處散播佛法種子。」

大師以十二字真言勉勵菩薩行者:「做做做、苦苦苦、忍忍忍、等等等。」他強調,無論是世間的成功還是出世間的佛道修行,都需要努力不懈。修行是人心的工程建設,唯有無私無我的廣結善緣與饒益有情,才能真正成就。

因此,修行並不需要離世求道,而應融入世俗人間。在日常生活中,講經弘法、服務大眾、福國利民、五戒十善、正見正信、結緣布施、慈悲喜捨與四弘誓願,乃至行住坐臥的一舉一動,揚眉瞬目、舉心動念,都應成為修行的內容方式。

第四、「修行」的本質是「修心」:大師把「修行」改作「修心」,因為修心是要從內心變化氣質、淨化心靈,淨化自己的思想、身心,長養自己的道德觀念、做人正派。就像「八正道」裡的正見、正思惟,所謂「佛法無量義,應以正為本」,等於儒家所說:「寧可正而不足,不可斜(邪)而有餘。」這是重要的行事原則,才能算是真的修行。*218

在修行的過程中,要自我健全,需要一場艱苦的戰鬥,大師提出十場戰爭,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與天爭高、與地爭平、與氣爭清、與水爭通、與財爭捨、與時爭長、與世爭緣、與人爭和、與情爭淨、與心爭大。」*219這十場戰爭,戰場不在別的地方,就在我們自己的心。我們自己就是戰場,觀念、想法則是我們的武器,如何轉煩惱為菩提,轉哭婆為笑婆,大師說,要降伏心中的敵人!我們心中的敵人很多,嫉妒、瞋恨、愚痴、憤怒、煩惱等都是。所以,必須訓練自己的心,啟動真心佛性做一名大將、大元帥,統治自己,就能降伏其煩惱習氣。

在修行的過程中,從內心變化氣質、淨化自己的思想、身心,長養自己的道德觀念、正派做人。「在人間佛教的修行裡,要我們在日用生活裡,舉心動念都不要起貪著,不要傲慢,不要瞋亂,不要對立,要把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諸佛菩薩的心要,用在自己的修行功夫裡面。」*220

小結

對於人間佛教的修行,謹初步以四點:內涵重於形式,重視現實生活的修行,重視社會參與的價值以及「修行」的本質是「修心」,略述探討。

佛教的修持是佛教正法的具體落實,攸關正法永存。如果修行僅局限在深山、寺院或閉關、念佛,需依賴特定空間與時間,佛法將淪為少數人的信仰,與社會脫節。狹義而封閉地理解修行意義,勢必妨礙佛法的弘揚。因此,推動佛法生活化,通過親身實踐,由個人影響家庭,再從家庭延展到群體,佛法方能普及,正法久住也將成為可能。

程恭讓教授認為,大師倡導的修行觀,是傳統佛教精神的再現,同時契合現代人間佛教的需求。有以下三大價值:

一、在天道與人道之間,更加重視人道的特殊價值;

二、在現實人生與生前死後之間,更強調現實人生的基礎價值;

三、在個人修持與社會參與之間,更注重個體經驗與社會服務的平衡與一致。
*221

從佛陀悟道「緣起解脫」,六祖倡導「佛法不離世間覺」,以及到太虛大師主張的「人成即佛成」理想,如浙江大學董平教授所言,信仰的目的在於實現生命苦難的「解脫」,而非僅追求罪惡的救贖。救贖依賴「依他」,解脫則需依「自力」。*222讓佛法成為平常思惟的習慣,生活的方式,即便遇到逆境、困難,也都能處之泰然,將苦視為增上緣,視無常為希望,了解空有不二,以無我之心,擴大自己的生命,如大師所言,生活有了般若,明白好壞、是非、善惡、對待,都覺得這些沒有什麼了不起,五欲六塵都不放在心上,生活的每個當下都是光明、都是希望,都是解脫。

【附注】

*209 星雲大師:〈修行〉,《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增訂版),頁251。

*210 同註209,頁252-253。

*211 星雲大師:〈修行的真義〉,《星雲大師全集91.往事百語3》(增訂版),頁13。

*212 同註211,頁18。

*213 同註211,頁14。

*214 星雲大師:〈三二說.僧侶修持的回憶〉,《貧僧有話要說》(增訂版),頁197。

*215 星雲大師:〈三二說. 僧侶修持的回憶〉,《貧僧有話要說》(增訂版),頁197。

*216 參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20。

*217 同註216。

*218 星雲大師:〈三二說.僧侶修持的回憶〉,《貧僧有話要說》(增訂版),頁198。

*219 星雲大師:〈開創人類的未來──人生的十場戰爭〉,《星雲大師全集137.隨堂開示錄14.講座論壇3》(增訂版),頁195。

*220 星雲大師:〈修行〉,《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增訂版),頁253。

*221 程恭讓:〈從《貧僧有話要說》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最近期論定學說〉,收入《2015人間佛教高峰論壇──人間佛教的體認》,頁270-271。

*222 董平:〈從佛教中國化過程看「人間佛教」的歷史定位〉,《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1期,頁 56。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