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079 三、佛教需要青年,青年需要佛教

1952年,大師在《人生》月刊上發表〈佛教青年臨到時代的考驗〉一文,文中強調青年是一個國家、一個團體興衰的命脈。他指出,「回顧我們佛教,每次教難當頭,都是青年不屈不撓的來抵擋,都是青年從容不迫的赴義犧牲⋯⋯,國家不能少了青年!佛教亦復不能少了青年!」*103大師的這一觀點體現出對青年力量的高度讚譽與殷切期許,同時提醒大家:任何文化或社會的進步,都離不開年輕一代的參與與貢獻,而佛教更需要青年來承接與創新。大師又說,「佛教青年是佛教的中流砥柱,佛教若少了這些中流砥柱的青年,如何才能支持?」*104此番論述,為佛教未來發展提供了一個關鍵視角──當務之急是引導青年一代領悟並承擔起佛教的重任與使命,保持其生生不息的活力,確保佛教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繼續發展。

因此,大師在駐錫宜蘭後,透過成立文藝寫作班、青年團、組織佛教歌詠隊等方式,吸引了一群懷著理想、熱情的年輕人來到雷音寺學佛。其中包括當時未出家的心平、慈莊、慈惠、慈容、慈嘉法師等人。在大師帶領下,他們一起到鄉村弘法,到電台、監獄傳教、成立佛教文化服務處等。

果真,這批優秀的青年並沒有辜負我的期望,他們加入佛教的弘法行列,成為佛教的中堅幹部後,志氣昂揚的跟著我展開各種弘法活動,大大的拓展了弘法空間,並且接引愈來愈多的社會人士信仰佛教。慢慢的,有了廣大的信眾作為後盾,我的新佛教運動終於得以一步一步的實現,終於能夠逐步改革舊有佛教的陋習,而讓佛教走上年輕化、知識化、現代化、人間化,甚至成為國際化的佛教。*105

當時,大師喊出了「佛教需要青年,青年需要佛教」的口號。他認為,佛教必須建立各種事業,通過事業才能接引青年進入佛門,進而留住人才。有了人才聚集,佛教才能持續發展,為社會帶來福祉,得到社會的支持。可以說,培育青年,是大師「人間佛教萌芽的實踐期」中至關重要的扎根工作。

正因如此,大師在各國訪問期間,始終對當地青年格外留意。菲律賓馬尼拉機場的一幕令他久久難忘,前來歡迎佛教代表團的人群中,青年與學生比例特別高,在這個以天主教為主流信仰的國家,這般場景格外引人注目,也讓大師深切感受到了佛教在當地青年心中的分量。

在訪問泰國、印度摩訶菩提協會,以及馬來西亞太平佛教會附設的青年會後,大師更是被佛教青年對信仰的熾熱激情深深震撼。他深思道:「佛教需要青年,佛教需要有組織有魄力的青年,更需要有熱忱的大德比丘去領導他們,能夠如此,佛教才會顯得有朝氣,有奮發蓬勃的朝氣。」*106大師指出,青年充滿活力與思惟活躍,是推動變革的生力軍,能夠將佛教的理念和當代實踐需求緊密融和,轉化為大眾易於接受的新形式,助力更多人走近佛教、了解佛教;然而佛教的傳承與創新之路,皆離不開長老法師的智慧和領導,唯有如此,青年才能更好地把握佛教核心要義,並將其靈活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訪問香港大華學校時,大師特別稱讚文珠法師創辦香港佛教青年會和管理大華學校的才能和大宏願,並呼籲佛教界「我們應支持青年人的佛教事業,我們要以鼓勵代替責難」。*107出國前,他在《覺世》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做什麼〉的文章,呼籲佛教長老們愛護青年,不要讓僧信青年在佛教中感到無所作為。他提出:「請你們多創辦些佛教事業吧!例如學校、醫院、工廠、農場、公司等,給青年們能有服務的機會。」*108大師呼籲佛教界為青年創造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佛教理念的同時,也能夠找到自身的使命與價值。這種凝聚青年力量與佛教發展的策略,不僅為佛教未來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也能為社會帶來更多的正向改變。

在日本飛往香港的航班上,空中服務員謝馨向大師詢問,在台北是否有供青年聽經聞法的場所。對此問題,大師感慨萬千:

我要以這句話問台北的諸山長老,⋯⋯「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我們究竟做了多少家務?辦了多少事業?⋯⋯請那些有道場的人,成立每週的定期集會,經常講經布教,尤以青年活動中心,讓青年們有機會能夠進入佛門吧!*109

大師此番話語是對佛教界的一次深刻反思,他是基於自身多年弘法經驗的深切省思。在他眼中,青年是時代的奠基者,無論在哪個國家,有青年就有希望。因此,佛教復興的關鍵在於培育有責任心的佛教青年。然而,這些佛教青年必須具備足夠的生活素養和思想,才能承擔起中興佛教的使命。

基於此理念,自佛光山開山後,大師於1969年籌辦「大專青年佛學夏令營」,此舉成功引發當時青年學佛的熱潮。1992年,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正式成立,在此背景下,大師又積極推動組織青年團。首先於法國巴黎成立青年會,隨後,歐洲與美洲地區的青年群起響應,紛紛組建各個分團,1994年,「國際佛光會世界青年總團」正式宣告成立。在隨後的短短幾年間,世界各地的佛光青年團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並且在台灣大學、清華大學、成功大學等數十所高校成立香海社團。此外,每年還定期舉辦「公益旅行」活動,前往印度、中國大陸、馬來西亞、菲律賓、巴西等不同地區,開展衛教、教學、義診等多種形式的公益服務。經過多年的耕耘,至今已培養出上百位妙慧、善財講師,他們經常走進各級學校進行演講,積極宣導「三好運動」。

而為了給孩子營造一個快樂且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1996年大師發起世界各地的佛光山別分院成立「佛光童軍團」,2000年時,「佛光童軍團」正式成立,這一創舉在佛教界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是佛教首創的全球性童軍團。「佛光童軍團」涵蓋從稚齡童軍、幼童軍、童子軍、行義童軍到羅浮童軍等不同層次。這些青少年經常投身於為獨居老人提供服務的活動,在災難發生後的重建整理工作中,也能看到他們活躍的身影,充分展現了童軍智、仁、勇三達德的精神內涵。

如上所述,大師將佛教青年視為佛教的未來與希望,認為他們是推動佛教進步和傳承佛教的關鍵力量。他明確指出,佛教的興衰與青年息息相關,據其觀察和經驗顯示,只有激發青年內在的熱忱與潛能,才能夠讓佛教在變化多端的時代中重煥新生,故賦予他們機會去學習、去承擔、去弘揚佛教,佛教才能延續,進而應對未來的挑戰。

【附注】

*103 星雲大師:〈佛教青年臨到時代的考驗〉,《星雲大師全集226.星雲智慧2》(增訂版),頁37。原載於《人生》雜誌第4卷第1期第2頁,1952年1月10日。

*104 同註103。

*105 星雲大師:〈我的新佛教運動〉,《星雲大師全集201.合掌人生2》(增訂版),頁197。

*106 星雲大師:〈馬來亞 七月廿七日〉,《星雲大師全集279.海天遊踪1》(增訂版),頁376。

*107 星雲大師:〈香港 九月十二日〉,《星雲大師全集280.海天遊踪2》(增訂版),頁323。

*108 星雲大師:〈做什麼〉,《星雲大師全集224.覺世論叢》(增訂版),頁139。原載於《覺世》,1963年5月21日,第一版。

*109 星雲大師:〈日本 九月七日〉,《星雲大師全集280.海天遊踪2》(增訂版),頁277。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