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583 三、本土化案例

(一)美國西來寺

美國西來寺作為大師開拓國際弘法的第一個根據地,其創建歷程及發展經驗,對之後佛光山在海外拓展都有著特殊的價值和意義。程恭讓教授曾評論:「西來寺的創建以及佛光西來道場的拓展,都是星雲大師及佛光系統探索佛教國際化發展方向、推進人間佛教國際化弘法事業的名副其實的大試驗場。因此,西來寺的發展模式、發展方向、發展經驗,在佛光系統的海外拓展中,也就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價值,佛光西來寺事實上成為了驗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及人間佛教國際化思想理論的一個重要的前沿基地。」*153

西來寺自1978年籌建以來,一直肩負著東西文化與宗教交流的使命。歷任住持都以積極主動的態度促成大師「大法西來」的宏願,讓佛法能廣布西方世界。各種弘法活動的推展,無不希望能讓佛教在美國本土播種生根。

1988年11月26日,在西來寺的落成典禮上,大師開示建寺的四點意義:

第一、為了使東方和西方的文化能夠融和在一起,以促進東西文化的交流。

第二、為了東方的精神文明,能和美國物質發達的社會互相溝通配合,以充實美國的精神文明。

第三、美國是個各種種族、宗教、文化的大熔爐,世界各地的人至此,如百川之匯於大海。我們東方的佛教將在美國發揚光大,並加強對美國的服務,故建此寺。 

第四、美國是個提倡歡喜、快樂、幸福人生的社會,而佛法的內容,不但是表面的歡喜,更提倡內心的歡喜。西來寺願將注重外在和內心歡樂的佛教,傳播給美國人民和西方國家。
*154

這四點,可說是佛教國際弘法邁向本土化的方針,即融合、溝通、服務、歡喜。

第一點提到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是建立在不同文化的融和基礎上。因此,從根基於漢傳佛教的傳統,到了西方社會並不能只做單向的文化輸出,要與當地文化交融。第二和第三點提到「充實」和「服務」,意味著來自東方的佛教文化,到西方社會要能起著加分的作用,即前面提到的「不是『去』,而是『給』」此一理念。這顯示大師對自身佛教是充滿自信的,因為佛教能對當地社會有著正面的互動,並且補足及加乘當地的精神文明。

再者,「服務」當地即是貫徹大師向來提倡「給」的思想,從互惠互利中,佛教才能在當地發展開來。最後一點,把幸福、歡喜帶給人間,這也是普世共有的價值,可以說法傳西方就是回歸佛陀的本懷。

對於尋求心靈平安與精神慰藉的信徒們,西來寺的修持活動內容可說是非常豐富。目前在西來寺舉辦的法會類別多達十五種*155,參與的信眾主要是華人,其中多屬第一代的移民。為了提升信仰,西來寺也舉辦各類修道會及齋戒會,例:禪修、八關齋戒、五戒菩薩戒戒會、短期出家修道會,這類型的修持通常都會中、英文同步翻譯。

為了讓當地第二或第三代華裔青年及兒童可以了解中華文化,大師在西來寺落成的隔年(1989)就向政府立案,於道場內成立中華學校(現稱「佛光西來學校」)。該校以「提供優質教育服務」、「推廣中華傳統美德」、「促進中西多元交流」及「認識欣賞中華文化」為宗旨,開辦各類課程。目前提供三類的課程,即一、特色才藝課,例:茶禪課、功夫課、書法課等;二、課後輔導班;三、周六中文班。

2022年1月1日開始,為提供師生更優良的教學環境,佛光西來學校搬遷到新的「西來文教館」。多年來,學生們學習到中華語言文化,也在陶冶品性之才藝中,加上大師所推動的「三好運動」精神,貫穿品德教育的核心,廣泛得到當地人士認可。2024年5月25日舉辦的「2023-2024佛光西來學校畢結業典禮暨成果展」,就有250位課輔班及週六班學生結業。*156

為了接引當地青年,開展音樂弘法,大師於1993年在西來寺成立「佛光青少年交響樂團」(BLYSO)。該團團員組成不分膚色、種族,年齡從十二歲到二十歲不等,本著創辦理念,藉由西洋交響樂的演奏,來詮釋佛教傳統梵唄之精華及現代佛曲的美妙。樂團除了每年於春、秋兩季舉行公演,也在社區的各種活動演出,以音樂散播真善美,新年元旦期間,亦於西來寺舉辦的「祈求世界和平音樂會」上演出,透過音樂傳遞和平與新年祝福。

西來寺的弘法,從初期扎根華人社會到逐步朝向本土化邁進的歷程中,多年來持續不曾間斷,深耕社區的工作。西來寺結合各種節日慶典,舉行敦親睦鄰、美國國慶掃街遊行、文化交流、社區互動,期許佛法在當地生根發芽。

此外,西來寺成立本土化組織來推動各項活動,例如在2022年開始籌劃了「四給日」(DayofGiving)來實踐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所說「本土化不是去,而是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四給日」邀請本土人士參與一個月一次在星期六舉辦的兩小時義工活動,藉由服務,加強對佛法的正見,灌溉本土人士的菩提心,第一年累積了二百位參與人數。

「四給日」進行了多項義工服務,例如:寒冬送暖、春節前後為西來寺掛上平安燈及撤除所有春節擺設、布置中秋晚會會場、布置國慶日遊行的西來花車、寺院內油漆圍牆、欄杆、除草等環境整理。每一次的「四給日」,法師都將當天義工活動與佛法結合,做簡短開示。*157

另外,西來寺也經常舉辦「英文一日修持」,吸引來自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種族人士參加。課程內容包括:太極、書法、佛法課程、跑香、禪修、小組討論和心得交流,學員不一定都信仰佛教,但參與的過程,讓他們感受到佛教是教育文化、社會交流的。一日修持全程禁語,每次活動都訂定不同的主題課程,例:「認識心的運作」、「心安定──理解外在的世界」、「三增上學──邁向幸福人生之道」、「一念之間」、「人生三驗」等。

佛光西來書院則分中文及英文二種型態的課程,中文為主的課程為期三個月,每週五晚至週六全天,為旅居海外的青年提供一個學習和體驗佛法的機會。英文青年書院則是為期兩週的課程,藉由解行並重的佛學課程,提供學員更全面的理解,尤其在智慧和專注力的增進,需要透過個人深刻的體會和實踐。

以2024年6月新一期的課程為例,吸引了十七位來自美國加州大洛杉磯、德州、內華達州、伊利諾州、威斯康辛州、麻薩諸塞州、佛羅里達州等,平均年齡為廿七歲的青年參加。*158

西來寺與洛杉磯各宗教機構、其他佛教教派等團體多年來建立了友好的往來關係。自1995年起,每一年元旦,西來寺都會舉辦「祈求世界和平法會」,邀請各大宗教代表為世界和平祈福。每一年祈求世界和平法會,除了祝禱儀式,在西來寺大雄寶殿也響起基督教的聖歌、泰國寺院信眾的曼妙舞姿,以及回教、印度教等人士表達對世界和平的祈願心聲。

2021年及2022年,新冠疫情肆虐下,仍沒有間斷,改為線上雲端進行。2023年疫情趨緩後,回歸實體在西來寺大殿舉行,名稱改為「祈求世界和平音樂會」,結合西來寺佛光青少年交響樂團,以音樂饗宴繼續傳遞和平理念。

近半個世紀以來,美國的佛教已經得到長足的發展,但總體而言,佛教在美國依然是規模較小且發展和影響力有限的宗教。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思想,西來寺努力扎根當地,在美國西海岸崛起,讓漢傳佛教今日在美國社會及西方世界得到更多的認同。對於未來發展仍有許多進步的空間,大師對西來寺曾期許:「未來的西來寺繼續朝著英語化、國際化、文宣化、僧信化等方面努力邁進,希望不久的將來,西來寺不但成為全佛教的聯合國,也能作為全人類的慧命之家,這才是『大法西來』最究竟的目標。」*159

(二)巴西如來寺

1992年4月23日,大師首次到南美洲弘法,從此人間佛教的種子就在南美洲深根發展。當時,聖保羅的張勝凱居士、張陳淑麗伉儷發心捨宅為寺(自宅靜心精舍),大師接受後定名為「如來寺」,並派遣隨行弟子覺誠法師駐錫弘法。半年後,1992年9月18日,大師再度法駕巴西,指導勘察如來寺左後方新購置的近十萬平方公尺之土地,以供未來興建殿堂、佛學院等之用。

在僧信二眾的努力下,2003年10月5日,佛光山如來寺終於克服萬難落成,大師親臨主持開光啟用典禮,巴西魯拉總統(Luiz Inácio Lulada Silva)特發賀函,聖保羅州奧克明州長(Dr. Alk-imin)、柯蒂亞市(Cotia)市長Dr. Qinzenho及議員等親臨道賀。占地達十六萬平方公尺古色古香的如來寺,也成了佛教在南美洲的第一大寺。

由於感念二十餘年來道場對社會的參與服務,巴西聖保羅州柯蒂亞市(Cotia)在2023年6月27日為一條在如來寺旁、長達二公里的重要道路,命名為「星雲大師路」(Rua Venerável Mestre Hsing Yun),以紀念大師對巴西的貢獻。

如來寺是佛光山眾多道場中,落實本土化頗有成效的一間。從文化事業來看,如來寺設有翻譯中心、佛教文物流通處等出版各類葡文佛教圖書近五十種。如來寺每週日上午均舉行中葡雙語共修,周六則舉辦全葡語共修,周日下午則由法師及檀講師為來寺參訪之人士,舉辦佛學講座弘揚佛法。

每年的六月節Festa Junnia(又名玉米豐收節*160),如來寺特地以佛教方式慶祝巴西的傳統文化節慶。如來寺邀請鄰近的小學、老人院、孤兒院、殘疾人士、如來之子及其家長、佛光童軍、信徒、訪客等一同在寺裡歡度節慶。會場設有素食攤位、遊戲區,藉此推廣素食、環保的觀念,介紹佛教文化。節目表演則安排光明教育中心如來之子穿著各式各樣服裝跳接龍舞,帶動歡樂熱鬧氣氛;長者則穿上傳統服飾、頭戴草帽,隨著鄉村音樂翩翩起舞。

如來寺本著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悲濟世之精神,照顧低收入戶,經常濟助老人、兒童、殘障院,及舉辦義診、急難救助、貧困喪葬補助、輪椅捐贈等慈善事業。而另一個結合教育及慈善的項目,就是「如來之子」。

巴西是一個貧富差距大的國家,如來寺周邊就有著名的「21里」貧民窟。負責建寺的覺誠法師曾六次被搶奪財物,也曾有匪徒將槍口指著他的太陽穴,由於他的臨危不亂,才逃過一劫。一次又一次的驚險遭遇,沒有讓覺誠法師退縮,反而激起願力,既然度不了搶劫的人,但一定要度化他們的孩子。

大師得知後,鼓勵覺誠法師應進一步規劃成立「如來之子」教育計畫,施予道德、特殊才藝訓練,為貧童帶來光明。從一開始僅透過贈送食物來吸引家長帶小孩來參與課程計畫,進而在潛移默化中,使得孩子回到家中的行為感動家長,讓巴西當地人見證孩子因教育的點滴改變。

巴西人非常喜歡踢足球,「如來之子」計畫之一,即是利用課餘時間在如來寺光明教育中心的運動場上練習踢足球,進而組成了如來之子足球隊。大師為獎勵力求上進的如來之子足球隊員,特提供全額獎學金給青年們來到台灣南華大學就讀。

2020年,第一批巴西如來之子畢業,成功取得學士學位。自2002年至今,「如來之子」計畫已經培養了一千多位巴西的兒童、青少年,受到當地政府和居民的肯定。

大師對巴西佛教本土化寄予厚望,提出五十年的發展願景:

首先要開辦南美佛學院,訓練本地人,讓他們接受五年的佛學院教育。之後,再有十五年的成長期,然後實質負起弘化的責任,不過需要有長老從旁輔佐,約需十年左右,此時本土化佛教已臻成熟,反過來再有中國僧侶融入他們,做為幹部。如此再過二十年,到了第五十年,巴西佛教就能獨立了,這是巴西佛教初傳時期。各地佛教本土化,都需要五十年的長遠深耕。*161

(三)菲律賓佛光山

1988年菲律賓宿霧呂希宗、呂林珠珠夫婦,因為謹遵慈母的遺命,發心建寺,寺院建成後,因無出家人住持,故邀請佛光山法師前往駐錫弘法。

1989年,大師委派永光法師前往當地駐錫,開啟了人間佛教在菲律賓的弘傳。後來,有感於首都馬尼拉的弘法也很重要,大師指示永光法師前往尋找弘法因緣。從此,永光法師借住信徒位於王彬中國城阿蘭格市場旁五層樓的房子,就這樣成立了「馬尼拉禪淨中心」。

剛開始,因沒有信徒,永光法師每天就到市場走來走去,逢人就合掌微笑,遇到有緣人對他微笑,他也趕緊回應。

就這樣,漸漸度了不少人。一直到1993年3月才購入一棟前身為蘇聯大使館的建築物。經歷數十年的籌建,於2009年完成,大師定名為「馬尼拉佛光山萬年寺」。目前佛光山在菲律賓共有五間道場,除了馬尼拉的萬年寺,還有宿霧的慈恩寺、描戈律的圓通寺以及王彬佛光緣及怡朗佛光緣。

菲律賓位於多颱風、多火山地帶,水災、地震大大小小的災情頻傳。佛光山不遺餘力投入賑災救急的慈善工作。菲律賓人有著與生俱來的音樂舞蹈天賦,為了使菲律賓佛教能夠本土化,結合佛教與音樂,2007年7月成功首創佛教英文百老匯音樂劇《佛陀傳──悉達多太子》。至今走遍全球十六個國家地區、演出超過二百場,遍及世界各大劇場,觀眾達十二萬五千多人次,場場爆滿、深獲好評。參與演出的最大特色,為導演、編樂曲及演出者成員皆為天主教徒。2024年7月,菲律賓宿霧首度舉辦「國際戲劇節」,菲律賓光明大學「悉達多」音樂劇獲邀參加。*162住持永光法師說,邀請單位來函註明:這是在菲律賓演出最長久的一部戲劇,目前已載入菲律賓藝術的史冊。

大師於2008年在台灣佛光山總本山與佛陀傳音樂劇全體成員見面時,提到:

不同的國家、宗教,產生許多不同的教派,但最重要的是要有信仰,因為信仰是在內心找主人,是內心珍貴的寶藏。

宇宙間真正的神、真正的主人是自己,神並沒有創造宗教,而是人創造神、創造宗教。

一個人可以有二個宗教信仰,就像同時愛爸爸、媽媽一樣,宗教代表文化,世界上的宗教、文化能和合,是最美好的事。
*163

大師秉持開放及包容的心對待這一批由天主教徒組成的佛陀傳團隊,沒有因為宗教信仰不同而排拒他們,甚至告訴他們一個人可以有兩個信仰。正因為大師的包容,多年來,有的團員為了更準確地傳遞佛陀的故事,努力研讀佛書,從而接觸了佛法,有的甚至還到佛光大學進修。

大師深刻感受到菲律賓人藝術的表演天分,因此當菲律賓教育部次長Yolanda Quijano傳達希望佛光山在馬尼拉辦大學時,大師欣然同意,一所結合佛教與藝術的光明大學於2014年誕生,分別設有大雅台及宿霧藝術學院二個校區。

光明大學是菲律賓第一所由佛教團體興辦的大學,提供獎助學金,學費、食宿、制服、國外參學培訓等費用全免。設立佛學系、劇場藝術系、舞蹈系、體育科學系等四個學士學位科系,聘任當地國寶級藝術家和國際級的專業校長和教授團隊,讓清寒的菲律賓莘莘學子能在完整正規的學習環境之下,提升他們學術研究、專業技能,以開拓學生國際視野。課程規劃上,注重學生品格與生活教育,鼓勵禪坐訓練專注,以培養學生建立社會觀,期許他們畢業後,以所學專長自助助人,回饋社會。

2016年,曾有光明大學學生回到佛光山時,在大眾集會中向大師發願:「我是光明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大師我向您保證,十年後,光明大學所有的畢業生,都會為佛教、為社會有所貢獻。光明大學的畢業生一定會將我們所學的一技之長用在幫助別人,讓人得到幸福。」大師當時說道:「如果說我不能活到那一天,來世一定會再來看你。」*164令現場的學生及大眾無不動容。

菲律賓佛光山為了讓佛教走出去、本土化,在當地力推「三好校園」的理念。以2023年舉辦的「菲律賓三好校園第八屆頒獎典禮」為例,來自菲律賓全國申請遴選三好校園實踐學校的七百五十所中,頒發三百所,分別隸屬三十二個縣市教育局。

(四)紐西蘭佛光山

1991年7月2日,大師首次應邀到紐西蘭弘法,於南島、北島分別成立佛光協會。1996年,獲得功德主黃明泰、蔡素芬夫婦發心捐地,又得到北島奧克蘭馬努考(Manukau)市政府協助,購得鄰近土地,作為建寺之用。2001年正式動土興建,至2007年10月2日由大師親臨為北島佛光山落成開光。南島佛光山則於2007年10月3日由大師主持落成開光。

北島佛光山是一棟傳統唐式宮殿式建築,占地四公頃,氣勢浩瀚雄偉,大雄寶殿前的櫻花樹,春天時繽紛開放充滿禪意。紐西蘭南島佛光山建築設計的創意,來自於龍門石窟佛陀與菩薩雕像的靈感,希望透過石窟雕刻藝術,讓東方藝術與西方建築在基督城展開一場絢麗的文化交流。其外牆的石窟、當代藝術的銅塑四大菩薩,都是建築創意上的一大特色,藉此展現佛門「行住坐臥」的行者思惟。因獨特外型,於2007年4月10日獲選為紐西蘭國家級設計大獎之第五名。

為了倡導多元文化融合,在佛誕慶典時,北島佛光山廣邀不同信仰、族群的大眾,身著各自的民族服飾,在大雄寶殿前,以不同語言的祝福和殊勝的供養共同慶祝佛陀誕辰,甚至毗鄰道場社區的學校也來獻上極富毛利文化的卡帕哈卡戰舞。

自2014年起,為了推廣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理念,紐西蘭佛光山舉辦「三好四給人間佛教文化節」(3G4G Festival of Cultur-al Sharing),歡迎當地中小學生走進寺院,認識佛教文化,體驗三好、四給精神,至今已有超過五十所學校、共二萬五千餘位學生參與,掀起一股三好、四給風潮,帶動社區和諧的氛圍。

紐西蘭南北島二處道場均設有美術館,除了常年邀請海內外藝術家到館設展,亦有舉辦藝術沙龍。2022年,邁入北島佛光山美術館「第六屆藝術沙龍」,共有九十位本土藝術家,超過四百幅藝術作品亮相。到了2024年,已近千幅作品參展,由於受場地限制,必須分二梯展出,紐西蘭總理Christopher Luxon還特別發來賀函,祝賀藝術沙龍成功啟幕。*165

北島佛光山大雄寶殿前面栽種了許多櫻花樹,每年10月下旬是櫻花盛開的季節,自2009年開始舉辦「櫻花節饗宴」,以茶禪、素食、抄經、菩提眷屬祝福禮、佛光寶寶祝福禮、青年成年禮等多元活動,成為奧克蘭當地民眾所矚目的文化活動,每年都吸引逾萬人參加。

南島佛光山於2019年開始,在南半球寒冷的冬天(六月)舉辦「咖啡巧克力嘉年華」。該活動主打本土文化,有咖啡、巧克力、美味素食及甜點,還有文創市集、藝術家現場創作、基督城合唱團獻唱、民謠演奏等。五年下來,以文化藝術結合傳統,已在基督城打響口碑,廣受民眾喜愛並成為社區每年重要的活動。

此外,道場亦扮演急難救助的角色,2011年南島發生芮氏6.3級大地震,造成多棟建築倒塌以及185人往生。南島佛光山第一時間成立「紐西蘭佛光人賑災服務中心」,為民眾提供免費熱食、心靈輔導等服務。隨後的一個多月中,又繼續與警署部合作,提供災後服務,包括人口協尋、往生者家屬協商、往生者告別式及心靈輔導等。

南北島紐西蘭佛光山住持滿信法師,2010年受紐西蘭警署部推選,成為紐西蘭皇家警察學校二六一營隊終生心靈輔導師,成為該校第一個佛教比丘尼輔導師。2023年獲頒「紐西蘭當地英雄獎」,2024年6月3日獲頒「2024年紐西蘭功績勳章」,表彰他長期致力於學校教育、社區安全及心靈淨化等社區服務,獲得紐西蘭國家的肯定及殊榮。大師2007年為北島佛光山落成時開示:

我提取法語:「北島佛光道場裡,護法虔誠起歡喜,佛光道風菩提心,人間佛教永相續。」並且致詞說:北島佛光山不只是一座寺院,更是民族交流文化的場所,不論是毛利人、KIWI、澳洲人還是華人,進到這裡都是平等的。*166

可以說,因為平等、融合,讓人間佛教在紐西蘭三十年的弘揚,可見證這本土化的第一階段,即普遍播種的階段,已取得一定的成效,雖然離收成的時間尚遠,但是開花結果,指日可待。

上述四個地區佛光山道場弘法的經驗中,可說為實踐人間佛教理念走出新的機遇,同時也開拓佛教弘法的新空間。

【附注】

*153 程恭讓:《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下)》,頁216。

*154 星雲大師:〈為什麼要建西來寺佛光山西來寺〉,《星雲大師全集138.隨堂開示錄15.集會共修1》(增訂版),頁172。

*155 據西來寺網站顯示,目前舉辦的法會包括:共修法會、光明燈法會、大悲懺法會、新春禮千佛法會、供佛齋天法會、平安燈法會、清明三昧水懺法會、佛誕節浴佛法會、盂蘭盆供僧法會、孝親報恩梁皇法會、瑜伽焰口法會、藥師法會、彌陀佛七法會、三時繫念法會、水陸法會。網址:http://www.hsilai.org/tc/cal/index.php。

*156 內容參考「佛光西來學校』網站,https://tc.blhls.org/。

*157 〈西來四給如涓流 灌溉本土菩提心〉,西來寺新聞,網址:http://www.hsilai.org/tc/news/2022/10152022.php,2024年11月12日瀏覽。

*158 潘青霞:〈西來英文書院開學 學佛之路啟航〉,《人間福報》,2024年6月15日,A8版。

*159 星雲大師:〈《西來寺十週年特刊》序──大法西來〉,《星雲大師全集228.人間佛教序文選2》(增訂版),頁221。

*160 六月節起源於歐洲天主教國家,為慶祝三名天主教聖人聖約翰、聖佩德羅和聖安東尼奧的誕生。六月節隨葡萄牙殖民者傳到了巴西,融入了當地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的文化特色,演變成饒富巴西特色的六月節。早期,巴西東北部地區因長年乾旱,農民就在每年六月向聖人們祈求賜予光明的未來,風調雨順,農作物豐收。

*161 星雲大師:〈南美佛教五十年〉,《星雲大師全集205.如是說3》(增訂版),頁305。

*162 李大通:〈宿霧首屆國際戲劇節 悉達多音樂劇成焦點〉,《人間福報》,2024年7月15日,8版。

*163 星雲大師:〈從心找到自己〉,《星雲大師全集208.如是說6》(增訂版),頁157。

*164 星雲大師:〈兩性問題〉,《星雲大師全集134.隨堂開示錄11.青年勉勵4》(增訂版),頁260。

*165 蔡夢迪:〈第八屆藝術沙龍開展 紐西蘭總理賀函祝福〉,人間通訊社,2024年9月29日,https://www.lnanews.com/news/162441。

*166 星雲大師:〈我在澳紐開創佛教道場〉,《星雲大師全集247.百年佛緣10.道場篇2》(增訂版),頁230。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