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192 一、念佛共修──三根普被的修行

念佛是三根普被的修行法門,為了給予終日繁忙的社會大眾一個滌塵靜慮的時間,佛光山在全世界的別分院,每週六晚上七時三十分舉行「念佛共修會」,全球幾萬人在同一時刻,同聲念佛。大師表示,藉由大眾共修的力量,將佛號念到內心深處,對於淨化人心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很適合生活忙碌緊湊的現代人。

佛光山每週六的念佛共修會,起於1953年大師在宜蘭成立念佛會。當時一般寺院舉行法會,大都以誦經消災、聚會吃齋為號召,大師認為這樣的集會徒有「法會」的名稱,但起不了「以法相會」的實際效果,會致使佛教逐漸衰微。為讓佛法流傳,大師別具新意,不僅在例行法會中增添解經釋義,也因應信徒對念佛的喜好需求,先後於宜蘭、蘇澳、頭城、羅東等地成立念佛會,同時觀機逗教,在念佛共修之中,加入開示說法,讓大家知道信仰佛教的好處,以接引更多人學佛,也藉此提升佛教徒的素質。當時大師最大的希望是,每個週末世界各地的信眾一起念佛共修,大家在同一時刻同聲念佛。

以星期六這一天作為念佛共修日,是大師衡量普遍社會大眾的工作情況後所訂定。過去的社會,一個星期工作六天,大師認為,信眾於一週的工作勞碌之後,能到寺院參加念佛共修,沉澱靜心,隔天是星期日,留在家中休息、處理家務,或是精進讀經、外出旅遊等,應該也是合適的安排。尤其透過念佛共修,讓大眾暫時拋卻俗務煩惱,在念佛、繞佛、拜願,以及聆聽佛法的開示中,得獲法喜安樂,也增加對佛教的信心。

大師對念佛法門深有體悟,也有過身心俱泯的經驗,這與他自創的念佛法門可說不無關係。大師提出四種不同心境的念佛方法,能增加念佛效果:

第一種,歡歡喜喜的念。念,要念得歡喜、念得快樂,念得像是在跳舞、唱歌,能夠念出那樣的韻律、感情,念到火勢發動,就如飛機要起飛了,輪船要航行那樣的熱切。

第二種,悲悲切切的念。如果沒有辦法歡歡喜喜的念,就悲悲切切的念。可以想像這個世間無常,很苦、不快樂,就把阿彌陀佛當作自己的母親,作為哭訴的對象。當你念得有感情、眼淚流下來時,就容易與佛接近。

第三種,空空虛虛的念。念得我也空、你也空;手也空、腳也空;天也空、地也空,什麼都念空了,似乎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悠悠揚揚的在那裡迴蕩,這時候,佛在你的心湖裡就會慢慢出現。

第四種,實實在在的念。要念的很真實,四字佛號彷彿成為一句,但是又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想得清清楚楚、實實在在。能夠如此,精神上就容易與佛一致。
*45

念佛是最簡易的修行法門,有助於以正念對治妄念。念佛不受時空限制,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修持,是各種修行法門當中,最方便的一個法門。一個人念佛有成,無時無刻不將彌陀的慈悲智慧稱誦在心,「是心是佛」,自然不生妄念,不會去侵犯他人,不會去傷害眾生。*46 所以,大師表示,念佛要念心,如果能將每一句佛號念熟,念出真心,便能與諸佛相應,我心即佛心,佛心即我心。換言之,念佛並非只是一般表相上的口持佛號,乃須三業並用,其基本要領是口到、耳到、心到,口誦佛號清清楚楚,耳聽佛號清清楚楚,句句佛號更要了然於心。*47 在物欲橫流、生活繁忙的今日社會,修持念佛法門可以為心靈覓得一片靜謐之地。

【附注】

*45 星雲大師:〈密行修持〉,《星雲大師全集86.僧事百講4.集會共修》(增訂版),頁74-75。

*46 參閱星雲大師:〈念佛法門〉,《星雲大師全集13.談淨土法門》(增訂版),頁148。

*47 星雲大師:〈禪淨加行篇〉,《星雲大師全集60.佛教叢書18.儀制1》(增訂版),頁158。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