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627 一、論佛光僧團──樹立人間佛教的道場
「平安幸福照五洲」,是大師一生推動人間佛教的弘願,佛光山1967年開山迄今,可以說大師已經將人間佛教帶到世界各地,主要的原因來自大師僧團建設的思想理念。1980年,大師於佛光山叢林學院的慧明堂,寫下〈佛光山之歌〉初稿(後有修改),這首歌可以一窺大師建設人間佛教的內涵、遠見、抱負與弘願。歌詞如下:
佛光山上,殿宇輝煌;佛光山上,聖賢流芳;
行解並重,八宗兼弘的道場,
安和樂利,人間佛教的榜樣,
這是六和的僧團,這是七眾的慈航。
佛光永普照,法水永流長。
佛光山上,殿宇輝煌;佛光山上,聖賢流芳;
總持定慧,三學增上的道場,
悲智願行,四大菩薩的慈航,
這是靈山的再現,這是祇園的重光。
佛光永普照,法水永流長。*40
大師經由〈佛光山之歌〉,簡明扼要地表達佛光山僧團以「人間佛教」為宗風,期許佛光山成為「人間佛教」的弘法榜樣。歌詞中提到的「行解並重、八宗兼弘」,強調修學的綜合內涵;「六和僧團」與「七眾弟子」,展現人間佛教弘法團隊的特色與涵蓋對象;而「三學戒定慧」與「四大菩薩的悲智願行」,則是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原則及指導方針。
大師認為,健全的僧團制度是佛教長遠發展的關鍵;因此,他熱心於僧伽教育,創辦佛學院,培養僧才,並以現代化管理建設僧團,使佛教具備穩固的傳承體系,打造強有力的弘法隊伍,俾使佛教得以延續,也能在現代社會中發揮深遠的影響力。
作為一個現代人間佛教僧團,其思想理論深廣縝密,其實踐難行能行,能忍能忍,本文提出四點:(一)共識:人間佛教。(二)擔當:以教為命,光大聖教。(三)共修:六和敬的菩薩僧團。(四)傳承:三分師徒,七分道友。下面以此四點,對現代佛光僧團的內涵要義做一初探。
(一)共識: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是佛光山僧團七眾弟子的共識,是大師畢生弘揚佛法的理念,貫穿大師一生的歲月。北京大學李四龍教授說:
在星雲大師的率領下,佛光山的實踐讓人看到了人間佛教的表現樣式,讓人意識到這種佛教是「佛說的、人要的」。綜觀大師的弘法生涯,「人間佛教」是他的生命主軸,他是人間佛教的身體力行者,要把佛教落實於人間。*41
如李四龍教授所言,在大師身體力行的帶領下,佛光山充分展現「佛說的、人要的」人間佛教的實踐樣貌。大師一生致力於推動佛教回歸人間,其生命歷程正是現代人間佛教發展的真實寫照。
2016年第十六屆國際佛光會世界會員代表大會,大師以「共識與開放」為題,向全球佛光人暢談十個共識,十個開放,大師再度提出「對人間佛教要有共識」,並將其列為第一個共識。
大師談到,傳統佛教在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忽略現實人生的基本需要,造成與人間生活脫節;在教義的詮釋上偏向消極解說,使得信徒沒有受到佛法信仰的利益;以及「重視出家,輕視在家;重視男眾,輕視女眾;重視山林,輕視都市;重視厭世,輕視入世,人還活著的時候,就希望念佛趕快往生西方淨土。由於這許多原因,致使佛教成為消極避世『薦亡送死』的佛教;這樣的佛教失去教化人心的功能,沒有生命力,沒有人間性,結果是被社會邊緣化,逐漸走向衰敗」,*42這樣的佛教現象,正如大師所言:
沒有了人間,佛教還有什麼存在的價值呢?遠離了群眾,佛法要傳播給誰呢?我們佛教徒不奉獻服務於人間,社會國家還會尊重佛教嗎?我們佛教還會有未來嗎?*43
佛法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正是在於「人間與社會」。正如大虛大師所言:「佛教之與民眾,如樹木之與土地。樹木借著土地支援滋養,才可以生長繁榮,佛教賴著民眾的信仰,才可以存在興盛。如果佛教失了廣大群眾的信仰,就如樹木失了土地的憑藉一樣不能生長。所以我們多作救世利人的事業,使佛教在社會每個角落裡都起了作用,方不致與民眾疏遠。令他們因此對佛教生起信仰心和擁護心。」*44只有奉獻服務於人間,佛教才會受到社會國家的重視,佛教才有未來。
而對於過去的佛教徒常以求佛、拜佛、自修自了、往生西方以為是「修行」的觀念,大師則表示:
佛教偉大的地方,就是佛陀不倡導神權,不主張神通靈異,佛陀只是本著人間的道德、慈悲,作為修身的根本,作為自己解脫安心的通道。*45
佛陀「不倡導神權」,摒棄對神通、靈異等他力的依賴,而是回歸自力,強調修行應立足於自身的「道德與慈悲」,讓佛法融入日常生活,才是「自我解脫與安心的途徑」。因此,凡是佛陀所宣說、符合人類需求、能淨化心靈、趨向善美的教法,皆屬於人間佛教,旨在促進幸福與安樂。例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僅是「七佛通偈」的教誨,更可視為人間佛教的核心精神,指引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善行,追求內心的平和與解脫。
大師認為,佛陀的本懷是為眾生「示教利喜」、「開示悟入」佛陀的知見,在人間孜孜不倦地傳播真理。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無論是早期佛教、部派佛教、傳統中國佛教,還是禪淨的佛教,乃至各宗各派的修行,無一不是人間流傳的佛教。這些都是根據佛陀本懷所發展出的不同佛教型態,皆不離人間佛教的範疇,因此,人間佛教可以「統攝二千多年來,複雜的佛教、複雜的信仰、複雜的種種名稱,把所有在地理上不同的佛教,把時間上分別的佛教,在各人自己本心裡執著的佛教,都歸於自己、歸於人、歸於佛」,*46也就是以共尊人間佛教來團結整個佛教的信仰:
既然大家都生活在人間,修行在人間,那麼在人間佛教的旗幟之下,要團結一致,要發菩提心。在人間佛教的共識之下,一方面造福人間(利他),二方面修學自己(自利),超越人間;讓人間佛教對於世間、出世間各種的神聖性、超越性、解脫性,都能獲得尊重,都能認同。*47
在人間佛教的共識下,全體佛教徒應「團結一致,發菩提心」,將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一方面「造福人間」,以佛法利益社會,廣結善緣;另一方面「超越人間」,精進修學,追求解脫。人間佛教既立足於世間的利他實踐,也圓滿出世間的「神聖性、超越性與解脫性」,使佛法在人間得以弘揚,並引領眾生邁向解脫之道。
是故,人間佛教在信仰上以佛法僧三寶為中心;在教義上以無常、苦、空、無我、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三學增上、四攝六度⋯⋯作為依止的根本佛法。而大師之所以不斷倡導、強調「人間」二字,無非是希望所有佛教徒「都應該重視佛法弘傳在人間。人間需要佛教,才能實踐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捨離人間、生活,佛教就會被邊緣化、被捨棄。人間佛教是在五欲六塵中,以佛法淨化、昇華大家的生活和人格」,*48這正是人間佛教的核心價值,讓佛法不僅成為信仰,更成為生活中實踐智慧與慈悲的指南,引領眾生在現實中邁向解脫與圓滿。
對於人們追求的淨土,大師提出不同於傳統佛教強調來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觀點。他認為,雖然西方極樂世界確實可以成為未來的歸宿之一,但從佛教的真義來看,「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並不脫離人間。大師引述《維摩經》所云「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並指出佛國淨土「真正的根據地就在人間」,*49他認為,各個教派應該共同尊崇佛陀為我們唯一的教主,並團結在一個人間佛教的理念下,奉行慈悲喜捨、廣結善緣、祛除我執、與眾和諧共處等實踐,使人間成為淨土。如大師所言:
人間佛教是:佛國就在人間,淨土就在人間,在人間、在佛的世界裡,把人做好,他就認為自己與佛相應了。*50
人間佛教主張,當每個人都能夠修身養性、將人心與佛心合一,佛國淨土便能在當下體現於人間,無需再心外求法,「至於過去講三大阿僧祇劫、東方世界、西方世界等等,如能證悟般若緣起,就會了解那都是方便說法,我的世界、我的自由解脫,佛力可以加持,但一切會自我解決」,*51真正的解脫和自由,來自個人內心的覺悟與理解,必需依靠自己的內在般若智慧來解決一切問題。
綜上所述,大師勉勵七眾弟子「弘揚人間佛教,是每一個佛教徒都應該著力的修持」,*52如:五乘共法、五戒十善、四無量心、六度四攝、因緣果報、禪淨中道等都是人間佛教的法門,讓佛法融入生活,給人間帶來積極向上的力量,體現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
人間佛教的影響極為深遠,正如大師在《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總結〉中所揭示,他提出人間佛教的十三個重要性,深刻闡明人間佛教對現代社會的價值與意義──人間佛教是「佛陀的本懷、真正的佛教」,全體佛教應共同共識,只有通過實踐人間佛教,佛教才能使其真正被「人間接受,才能成為普世的宗教」;人間佛教是「未來世界的光明、人生的指南、生活裡的資糧養分」,它能夠「補政經之不足,填補心靈的空虛,提升社會道德風氣,安定社會人心」。大師指出,佛教不應該局限於僧團或寺廟,而應當進入社會,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通過人間佛教的實踐,促進「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五和人生。
(二)擔當:以教為命,光大聖教*53
大師菩薩道的思想內涵,源於其深廣無邊的願力,展現他對眾生的無盡慈悲與弘法利生的堅定信念,正如大師所言:「自我懂得佛教以後,我就希望佛教靠我。」大師「佛教靠我」的理念,可追溯至1946年,他在焦山第一屆中國佛教會務人員訓練班中,與太虛大師的弟子塵空法師的一面之緣。1949年,塵空法師託煮雲法師轉信給大師,並勉勵他:「現在我們佛教青年,要讓『佛教靠我』,不要有『我靠佛教』的想法。」這句話深深觸動了大師,成為他「心中的一盞明燈,經常這樣充電,甚至發光,增加了我的信心力量」。*54自此,「佛教靠我」不僅是大師個人的信念,更成為佛光僧團全體推動人間佛教的共同使命──以教為命,光大聖教。
符芝瑛女士在《傳燈》中提到,大師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輾轉來台,當時身無長物、言語不通、人地生疏,經歷過飢餓、寒冷與病痛,甚至曾被關進黑牢,並受到誣蔑與打擊。然而,他依然堅持渡海傳燈,續佛慧命。基於對興隆中國佛教的使命感,他矢志不移。大師寄人籬下四年,忍辱負重;駐錫宜蘭十二年,深耕積養;佛光山的開創之路充滿艱辛,處處皆是苦難與困難,卻也一步一滴地積累著成果。在環境與人事變遷中,唯一不變的是他「以教為命的選擇」。*55
在大師的心裡:「我的生命是為佛教而生的,應該為佛教而做,我應該看佛教,不要去看社會的金銀財富。」*56因此,即便在早期台灣生活艱難的環境中,大師為了弘揚佛法,在沒有稿費的情形之下,仍堅持為《人生》、《菩提樹》、《覺生》等佛教雜誌撰稿。對大師而言「佛教是我的生命,信仰是我的靈魂⋯⋯我什麼都可以不要,但是不能沒有佛教。」*57他說:
我一生就是這麼簡單的信仰,都沒有改變過。我既然住在佛教寺院裡,受的是佛教的營養、信徒的信施,我就要為佛教生、為佛教死,我不能沒有公平正義。等於我揚州的前輩鄉親鑑真大師,在他赴日本弘法的時候說:「為大事也,何惜生命。」我當如是也。*58
所謂「滴水之恩,湧泉以報」,大師認為,自己承受了佛教與信徒所給予的恩惠,因此他應該「為佛教生,為佛教死」。唐朝鑑真大師的誓願「為大事也,何惜生命」,大師亦自許「我當如是也」。他終其一生,都在「為了佛教」的精神指引下,無私奉獻,並全心全力地弘法利生。
回顧歷史,二千多年來,佛教普度無數眾生,雖然在中國也有過「三武一宗」的災難,但雨過天晴之後,又是佛日當空,法輪常轉!大師認為,佛教所以能夠歷久興隆的原因,都是因為歷代大德們有「以教為命」的悲心宏願。大師期許,凡是佛教徒,都必須具有「以教為命」的觀念,才是真正佛子。*59因此,自佛光山開山以來,大師對僧伽的期許始終以此為其修行與發心的基礎。
1969年,大師為第二屆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的畢業生開示人生觀,並提出五個期許:「以退為進、以無為有、以空為樂、以眾為我、以教為命」。大師認為,若能具備這五項觀念,並將其合為整體的「人生觀」,則猶如鳥之雙翼,能在廣闊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無往而不利,並勉勵畢業生共同努力,實踐這些人生觀。*60
對於過去佛教給人的印象是山林的佛教、寺院的佛教、出家人的佛教、老人的佛教、經懺的佛教、消極的佛教、出世的佛教,大師說:
今後我們要從山林走向都市,從寺廟推動到家庭,從僧侶擴大到信眾,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這是人間佛教的精神,也是佛陀的本懷。未來佛教的前途在哪裡?在我們的發心裡。佛教的前途在哪裡?在我們的人才裡。佛教的前途在哪裡?在我們團結裡。大家要有佛教靠我的精神,不要想我靠佛教,不要做一個吃教的僧侶。*61
正因為「以教為命」的發心,大師並不覺得所作所行有所勉強,而是皆以報恩的心情,來弘法度眾、回饋社會。大師「為報師恩,我復興祖庭;為報佛恩,我建立佛陀紀念館;為報眾生恩,我廣弘佛法」,並期望佛光教團在大眾的深耕厚植中,行事續以「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為規範。佛光子弟必須具有以教為命的精神,體認「佛教第一,自己第二;常住第一,自己第二;大眾第一,自己第二;信徒第一,自己第二」;必須具有「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社會),功德歸於檀那(信徒)」之功成不居的理念,共同肩負起弘法利生的神聖使命,為全球各地的佛教發展,注入更多元的活力與生機。*62
大師「以教為命」的信念,經由他的身體力行,言說經教感染影響整個佛光僧團:
佛光山的大眾在工作上,個人或許有見解、看法、判斷上的不同,但是一旦關係到本山的大體、佛教的需要,大家馬上步調一致,從未有思想上的爭執,所共有的是克服困難、同舟共濟的用心。原因無他,只因我們是佛光山的一分子,是佛教的一員,這就是開山的精神。*63
大師更是期許佛光人以八宗兼弘為己任,以承先啟後自我期許,不能任由佛法飄零,後繼無人:「時時生起殷重心,秉持使命感,以教為命,以眾為我,切實做到不忘初心,健全自我能力;堅守崗位,光大常住宗風;建設事業,發揚佛教精神;奉獻心力,利樂一切眾生。」*64這番話不僅是大師對佛光人的殷切叮嚀,更是對全體佛教徒的深刻啟示。大師勉勵眾人以佛教為生命核心,將弘法利生視為己任,在人間佛教的道路上精進不懈,讓佛法薪火相傳,永續流傳。唯有如此,才能實現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讓佛教在人間發揚光大,真正利益眾生,成就人間淨土。
大師「以眾為我」的人生觀,因為心中有大眾,所以成就今日的佛光山。大師更是「以教為命」,凡有所做,都是以佛教為第一,從來不曾為「我」或「佛光山」而有一己、一家之私。*65在力行菩薩道光大佛教的同時,大師也提醒弟子與廣大的群眾接觸時,在知見上必須建立「佛道遍滿虛空,真理充塞法界」,體認到「法界一切都是我的,但形相上的無常,一切都不是我的」,所以「不要對世俗有太多留戀」。人間佛教的行者,雖然不捨世間,但是「猶如木人看花鳥」,不要太多留意、太多分別。也就是說,要以眾為我、以教為命,在佛道上安身立命,*66如此,才能如《金剛經》所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被外境綑綁束縛,做一個自由自在的雲水僧。
曾因書寫大師傳記《傳燈》而近距離親近大師的符芝瑛女士,在該書中提到:「身為中興教運、以教為命的佛弟子,星雲義無反顧走出前進的人生;作為一個平凡卻又不平凡的和尚,他又表現出了敦厚忘我後退的人生。」*67大師一生以佛教為使命,既勇於承擔,推動佛教現代化與人間化,又始終保持低調樸實,將個人榮辱置之度外。這種「前進」與「後退」的智慧,正是大師留給後人的珍貴啟示,即在弘法利生的道路上,既要勇往直前,也要謙卑無我,才能真正實踐人間佛教的精神,讓佛法照亮世間,利益眾生。
(三)共修:六和敬的菩薩僧團
佛陀涅槃後二千六百年來,佛法之所以能於世間廣布流傳,能於社會廣為弘化,除了佛法本身義理的高妙之外,更重要的是由一群發菩提心的僧侶所聚集的僧團,「從自利而言,僧團是修身養性,陶鑄聖賢的大冶洪爐;從利他而言,僧團是住持正法,度化眾生的集體力量,僧團的重要性由此可知」。*68
佛光山於1967年開山以來,一直以實踐人間佛教的立場,本諸觀音、文殊、地藏、普賢等四大菩薩悲智願行的精神,致力於把佛光法水普及到全世界。正是基於「佛教靠我」的堅定信念,讓大師在戰亂、生活困苦乃至生死逼迫的艱難處境中,始終不忘初心。他曾說「未成佛道,先發心度眾,是菩薩的發心」,自許「我不要做佛教的焦芽敗種」。大師以「人間佛教」與「菩薩道」為核心思想理念,期許凡加入佛光僧團者,必須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全心致力於將佛法傳播於人間,利益社會大眾。
人間佛教以法界宇宙為心,以眾生為菩薩淨土。在大師看來,人間佛教不怕大、不怕多、不怕有,不捨一法;在大眾中,能自我清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如大師開示共修集會的意義:「在行儀上相互尊重,在思想裡共同圓通,在經濟上相互均衡,在社會裡和諧共有,在語言上讚美無諍,在心意上享受禪悅法喜。」佛陀當初組織教團共修,以「六和敬」為基礎,也是我們現在人間佛教的主張。*69
大師期許僧團成員以「六和敬」為基礎,建立和諧共處的教團,並以「集體創作、尊重包容」的精神,共同承擔弘法利生的責任。他認為,菩薩道不僅是個人修行的目標,更是僧團的共同使命。僧團成員應「自利利他、自度度人」,以「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胸懷,走入人群,關懷社會,實踐「四弘誓願」,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為凝聚大眾荷擔如來家業,大師訂定「佛光山的宗風」:
1、八宗兼弘,僧信共有;2、集體創作,尊重包容;
3、學行弘修,民主行事;4、六和教團,四眾平等;
5、政教世法,和而不流;6、傳統現代,相互融和;
7、國際交流,同體共生;8、人間佛教,佛光淨土。*70
佛光僧團以「人間佛教」為核心,秉持以人為本、積極入世的菩薩行。開山以來,致力於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共同提升,體現佛教的慈悲、智慧與利他精神。大師倡導融和傳統與現代、僧信平等、國際視野與本土實踐,展現出包容、和諧、民主與創新的宗風。在人間佛教的理念之下,佛光山僧團透過多元的弘法事業與社會服務,推動佛法融入日常生活,讓佛教的智慧與慈悲從台灣廣布到全世界。
在人間生存,無法離群索居,因為世間一切都要靠因緣和合才能成就,離開人群就沒有因緣,所以人間佛教以「人」為本,要重視他人的存在、需要、苦樂、安危等。大師於《佛光學》提出四點:
一、菩薩叢林是佛光學;二、般若生活是佛光學;
三、法界融和是佛光學;四、人間歡喜是佛光學。*71
加上「菩薩」二字,是為了區別聲聞、緣覺二乘偏重自了的道場。大師以「菩薩叢林」為佛光人組織的架構,以「般若生活」為佛光人實踐的內容,以「法界融和」為佛光人思想的基礎,以「人間歡喜」為佛光人修持的法門。
大師期許佛光僧團,應秉承菩薩精神,懷抱慈悲濟世的願心,佛光僧團以淨化人間為己任,從事文化教育的深耕,重視群我關係的調和,如大師闡釋弘揚人間佛教的精神:
1、提倡尊重包容,促進普世和諧。
2、重視道德倫理,鼓勵生活修行。
3、建設叢林道場,成立菩薩教團。
4、弘揚人間佛教,開創佛光淨土。*72
以上四個方面體現了大師人間佛教的思想與願景,以及對未來發展的實踐與目標。大師鼓勵人間佛教的行者:「真正的信仰,是發揚人間的佛教信仰精神,要能犧牲、奉獻、服務,實踐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的菩薩道。人間佛教就是要發菩提心,能發菩提心才是人間佛教;所以要行佛,不要光是求佛、拜佛,行菩薩道才是真正佛陀人間佛教的精神。」*73大師認為,現代菩薩應該具備四種性格,才能將人間佛教帶到每一個角落:
1、包容歡喜的慈悲性格。2、護法衛教的無畏性格。
3、實踐信仰的大乘性格。4、善巧度眾的方便性格。*74
此外,大師特別重視菩薩道的現代化與國際化實踐。大師鼓勵僧團在傳承佛教傳統的同時,必需與現代文明交融對話,與時俱進,以創新的方式弘揚佛法。僧團應具備國際視野,開放的心胸,推動跨文化交流,實踐「同體共生」的理念,關懷全球人類的共同福祉。建設人間淨土,讓佛教走入人間,成為現代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指引,實現佛教的普及化、生活化與全球化,讓佛法照亮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實現「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
正如《佛光山清規》中,大師對菩薩行者的提醒:「嚴持淨戒,即是維護僧團;維護僧團,即是弘揚佛教;弘揚佛教,即是慈佑眾生;慈佑眾生,即是成就佛道。」*75一直以來,大師對佛光僧團菩薩道的思想建設孜孜不倦,他日以繼夜地以身教與言教,展現其「人生三百歲」的精進與擔當。他帶領佛光僧團,以「佛教靠我」的共識,開創「六和敬的菩薩僧團」,團結大眾,心無二念,效法常精進菩薩,以各種善巧方便服務大眾,參與教育、文化、慈善等事業。大師為傳承兩千多年的佛教,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菩薩道實踐體系,開闢了一條通向光明的寬廣道路,讓佛法真正走入人間,深入社會,服務眾生。
(四)傳承:三分師徒,七分道友
常有人會請教大師:「您有千餘名出家弟子,百萬在家信徒,您是怎麼領導他們的?」大師認為,佛門的師徒關係是建立在「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見地上,為人師者,應有徒弟是道友的涵養,適時給予道上的啟發;為徒者,則要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美德。大師「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理念,可以說是佛光僧團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展現佛教最高的精神──「平等」。
回顧歷史,東晉時期的鳩摩羅什,起初是禮拜槃頭達多為老師,跟隨他學習小乘佛法。後來鳩摩羅什習得大乘佛法,槃頭達多知道後,反拜鳩摩羅什為師,向他學習大乘佛法。因著這個因緣,便有「大乘小乘互為師」這一段佳話流傳。對此,大師認為:
佛教講「三分師徒,七分道友」,佛門師徒,彼此之間應該是一個「朋友」的關係,是以「道」為標準,而非以身分高低來分別師徒關係,這才是究竟義。*76
又說:
我這一生悲願能不斷的成長,是因為我和弟子徒眾的關係,都能三分師徒、七分道友,不只是我在教他們,大家也在教育我。我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從小就是在僧團,所以我離開僧團之後,所有的教育都來自大眾。我對大眾有著深切的感恩,也由這種感恩生起悲願。我嚮往像《法華經》裡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境界!*77
2005年9月1日,大師為徒眾開示「出家成功之道」。大師指出,「佛光山能夠建起來,是因為我有『不要』的性格。雖然你們是我的弟子,但是我心裡都不會想你們是我的弟子,你們是佛教的、是佛光山的。所謂『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當然,人生來就要知道感恩,烏鴉都知道反哺,何況是人呢?」*78
對於「出家」之後的僧伽,大師認為都應歸屬於佛教,他說:「出家人同是佛的弟子,你不屬於我,我也不屬於你,雖然佛門有僧伽倫理,有師叔、師伯、兄弟,還有法系傳人、同戒、同參,但這一切都只是因緣關係。」*79有鑑於一些法師收了徒弟之後,將弟子視為自己的財產和所屬,對於這樣的陋習,大師提出的「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理念,主要提醒為師者不能執著你我彼此的關係。佛門倫理的最高境界,應為無人之眾,不能動不動就說「這是我的弟子」、「那是我的信徒」,其實信徒是三寶弟子,不屬於某一個人所有,若是將信徒歸於個人,便會成為私人群眾,而不能為佛教所公有,所謂「依法不依人」,佛教徒應為佛教所有。*80
在大師的想法裡,徒眾是佛教的,雖然有師徒的名分,但是三分師徒,七分道友,他主張革除「把徒眾當成是自己的財貨」這種陋習,以維護僧團的和諧與長遠發展,讓師徒關係始終以「道」為依歸,「要徹底革除過去陋習,不把徒眾看成是自己私人的財產,對徒眾只有教育、養育、提攜的責任,而不應有私人的要求」。*81
關於如何定位「徒弟」,大師說:「師徒之間,我從來沒有想到和大家分別,說我是師父,你是徒弟,或者跟徒弟擺個什麼架子,命令他要這樣、那樣,因為徒眾是來出家的,不是在這裡做奴隸的。」*82對於徒弟,大師主張平等與尊重。同樣的,對於「做師父」的人,大師強調責任與引導,「做師父如同父母,培植兒女,讓他讀書上進,培養他將來長大成人,這是一個做師父的責任」。*83
對於佛光山徒眾的期待,大師也表示:「我沒有覺得哪一個是我的徒弟,三分師徒,七分道友。我把大家當朋友,希望大家勝過我。」*84大師把大家看作是道友,這背後即是佛教平等精神的體現,「佛光山是很平等的,沒有說哪一個人太偉大、哪一個人太渺小,只要你是一個佛光人、只要你有所為,你的表現、你的工作就代表你所有的一切」。*85因此,師父也好,徒弟也好,就大師而言,都應該是向著佛教的發展前進:
我不覺得我是你們的師父,所謂「三分師徒,七分道友」,我也不要你們報答,我想報答人間社會,這很重要,全世界還有很多的人,如何幫助他們,讓他們跟佛教結緣,為佛教努力,你們要多用心。*86
正因為大師秉持平等心、不求回報、以弘法為念、以眾生安樂為己任的精神,在佛光山「師徒之間的相處,比親人更加友好」,大師和徒弟之間沒有代溝,師徒之間也是「亦師亦友」。東京佛光協會的陳逸民先生有一次對大師說:「大師!您真了不起,不說別的,光是適應這麼多不同個性的徒眾,想必要費很大的功夫吧!」*87大師並未覺得自己了不起,他說:
我與弟子之間不是上令下從,而是思想的溝通,佛道的交流。所以,我同中存異,欣賞他們不同的性格;我異中求同,居間調和不同的觀點。當他們向我請示事情時,我傾囊相授,用心指導;當他們前來告假銷假時,我招呼喝茶,款待用餐。我不想以威權強迫他們接受我的意見,故採循循善誘的態度,保其尊嚴。我不認為自己是至尊至上的,「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觀念,讓我察納雅言,廣集眾議。*88
對於「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實踐,大師自謙的說:「這讓我可以察納雅言,廣集眾議。」因此,大師呼籲為人父母者,若能有「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認知,則子女不僅是自己的骨肉,更是自己的朋友,可以分享成長的喜悅;為人師長者,能有「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涵養,則弟子不僅是自己的晚輩,更是自己的同參,可以互切互磋;為人長官者,能有「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體認,則部下不僅是自己的袍屬,更是自己的同事,可以共同承擔苦樂;夫妻之間能有「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觀念,就能彼此包容,互相尊重。*89
「三分師徒,七分道友」也傳遞「益友就像良師,良師也可以成為益友」這種思想可以活絡彼此間的關係,同時又能保有相當的尊重。在過去的世代,父母是天,子女是地;師長是天,學生是地。無論關係如何密切,總還是天地之間,遙遠的距離。在佛門中,「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思想,是立基於佛陀緣起平等的真理,大師這樣的思想,使得佛門倫理,更加的鮮活,更加的有生命力。
關於「良師與益友」,大師有四點意見提供如下:「良師與益友」的條件有四點:
第一、他挫折時,我要給他勇氣。
第二、他沮喪時,我要給他信心。
第三、他迷惘時,我要給他指引。
第四、他愚痴時,我要給他智慧。*90
此外,大師自覺肩負教育徒眾之責,提醒徒眾必須「深入經藏」,養深積厚以涵養人格,如此才能永續弘揚人間佛教,傳播十方。*91現代寺院道場,師父不只為師,而是「內以佛法長養徒眾慧命,外以道場資用養徒色身」,令其勤學向上,弘法利生,使無後顧之憂。*92所以大家能安住身心,修行辦道,進而將人間佛教帶到全球,實現「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大洲」的願景。
一個擁有1300多位的僧團要做到全體共識,不是一件輕而易之的事情,雖然大師制定《佛光山清規》作為僧團依循的準則,但是,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如何達到全體共識,武漢大學吳光正教授表示:「今天佛光山能成為一個人才濟濟的僧團,與星雲大師對僧團、弟子的重視和苦心栽培密切相關。」*93
綜上所述,大師的「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理念突破階級界限,促進人我之間的平等與尊重,使僧團成為共同修行與思想交流的社群,進而將人間佛教從個人解脫推向社會貢獻,促進佛光山的全球發展,並為佛教現代化與普及化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也顯現大師的大格局、大視野、大境界,正如佛光山藏經樓建築正面所刻的題字,彰顯大師一生弘法的心境:
建寺安僧傳道五洲猶似蓮華不著水
雲遊世界緣結十方亦如日月住虛空*94
透過「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理念,不僅促進佛光僧團弟子個人的成長與自我超越,更在無形中凝聚師徒之間深厚的情感連結。這種「以師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的信願行,在大師圓寂後,化為一股強大的力量,激勵佛光山七眾弟子更加堅定地發願,致力於推動人間佛教的弘揚與實踐。
以上,關於佛光山僧團的思想理論,非常龐大,無法全部詳述,謹以四個面向提供參考:1、共識:人間佛教;2、擔當:以教為命,光大聖教;3、共修:六和敬的菩薩僧團;4、傳承:三分師徒,七分道友。
大師僧團思想理念的發展,始終立基於平等、尊重、開放、包容的立場,隨著不同時代的條件因緣,秉持「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一方面繼承傳統,一方面適應現代文明,積極思考佛教未來發展的前景。2016年10月,大師提出的「共識與開放」對於人間佛教的未來發展影響巨大,在此一併羅列,以供了解。
(一)共識
1、對人間佛教要有共識。
2、對於不同的教派要尊重。
3、對於僧信的地位,要有共尊共榮的認識。
4、佛教界應該共尊男女平等的主張。
5、對重視青年、培養人才的共識。
6、對信仰傳承要有共識。
7、重視文化的共識。
8、建立佛教僧侶養成布施習慣的共識。
9、簡明易懂的佛法,要有著力宣揚的共識。
10、讓信徒參加寺院生活的共識。
(二)開放
1、佛教的門戶要開放。
2、思想要開放。
3、開放在家信眾擔任寺院行政職務。
4、在家眾弘法講說要開放。
5、對於各宗派人事要開放。
6、佛教義理要開放。
7、國際弘法的方法要開放。
8、體育藝文活動推廣要開放。
9、開放出家僧侶可以還俗再入道。
10、開放兩岸佛教交流。*95
大師期望與會大眾,在一個人間佛教的共識之下,以宇宙、地球作為我們弘法的空間,全世界的人民都是我們弘法的對象,透過僧信四眾齊心合作,不分彼此,不同種族互相友愛、尊重包容,融和各地文化,推動佛教本土化,人間佛教的因緣必定可以播種於全球。
【附注】
*40 星雲大師寫於1980年3月29日,載於1980年4月7日出版的《佛光通訊》16期,頁4;後又載於《覺世》800期,1980年4月21日,頁1。
*41 李四龍:〈論星雲大師對中國佛教的卓越貢獻〉,收入《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高雄:佛光文化,2016年3月,頁255。
*42 星雲大師:〈共識與開放(2016年)〉,《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325。
*43 同註42,頁325-326。
*44 太虛大師:〈從巴利語系佛教說到今菩薩行〉,《太虛大師全集》卷 19,頁195。
*45 星雲大師:〈共識與開放(2016年)〉,《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326。
*46 星雲大師:〈第六章 總結〉,《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頁321。
*47 同註45,頁326-327。
*48 星雲大師:〈第六章 總結〉,《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頁321-322。
*49 星雲大師:〈共識與開放(2016年)〉,《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327。
*50 同註48,頁336。
*51 星雲大師:〈自序〉,《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頁19。
*52 同註49。
*53 星雲大師:〈《佛光山開山四十週年紀念特刊》序──以教為命 光大聖教〉,《星雲大師全集228.人間佛教序文選2》(增訂版),頁146。
*54 星雲大師:〈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之一)〉,《星雲大師全集41.人間系列1》(增訂版),頁27。
*55 符芝瑛:〈第二一章 生生無悔〉,收入《星雲大師全集262.傳燈──星雲大師傳》(增訂版),頁324。
*56 同註54,頁35。
*57 星雲大師:〈以天下為己任〉,《星雲大師全集130.隨堂開示錄7.教育講習7》(增訂版),頁125。
*58 同註54,頁43-44。
*59 星雲大師:〈佛教青年之人生觀〉,《星雲大師全集131.隨堂開示錄8.青年勉勵1》(增訂版),頁38。
*60 同註59,頁33-38。
*61 星雲大師:〈佛光山未來展望〉,收入《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12期,2017年 11月,頁2-15。
*62 星雲大師:〈《佛光山開山四十週年紀念特刊》序──以教為命 光大聖教〉,《星雲大師全集228.人間佛教序文選2》(增訂版),頁151。
*63 同註62,頁147。
*64 星雲大師:〈佛光人第九講〉,《星雲大師全集322.佛光山清規1》(增訂版),頁122。
*65 滿義法師:〈從本山到教界〉,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66.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2》(增訂版),頁61。
*66 星雲大師:〈四十說.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星雲大師全集251.貧僧有話要說2》(增訂版),頁343。
*67 符芝瑛:〈第十九章 大丈夫,赤子心〉,收入《星雲大師全集262.傳燈──星雲大師傳》(增訂版),頁310。
*68 星雲大師:〈第一篇 皈依三寶〉,《星雲大師全集43.佛教叢書1.教理1》(增訂版),頁55。
*69 參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21。
*70 星雲大師:〈第十七課 佛光學問題初探〉,《星雲大師全集81.佛光教科書11.佛光學》(增訂版),頁174。
*71 星雲大師:〈我與佛教學術活動〉,《星雲大師全集242.百年佛緣5.文教篇1》(增訂版),頁203。
*72 星雲大師:〈第十一課 從佛光山認識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全集81.佛光教科書11.佛光學》(增訂版),頁96-102。
*73 星雲大師:〈第三章 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頁133。
*74 星雲大師:〈佛光宗風〉,《星雲大師全集35.人間佛教語錄3》(增訂版),頁166。
*75 星雲大師:〈薪火傳燈〉,《星雲大師全集35.人間佛教語錄3》(增訂版),頁265。
*76 星雲大師:〈第十四講 親近長老〉,《星雲大師全集84.僧事百講2.出家戒法》(增訂版),頁319。
*77 林清玄:〈有情〉,《星雲大師全集266.浩瀚星雲2》(增訂版),頁219。
*78 星雲大師:〈樹立慈悲形象〉,《星雲大師全集207.如是說5》(增訂版),頁163。
*79 星雲大師:〈青年僧伽的十無思想〉,《星雲大師全集115.講演集3.佛教與青年》(增訂版),頁144。
*80 同註79。
*81 星雲大師:〈規約中的問題〉,《星雲大師全集131.隨堂開示錄8.青年勉勵1》(增訂版),頁152。
*82 星雲大師:〈佛教師友〉,《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增訂版),頁324-325。
*83 同註82,頁325。
*84 星雲大師:〈問答接心〉,《星雲大師全集138.隨堂開示錄15.集會共修1》(增訂版),頁200。
*85 星雲大師:〈佛光新三寶〉,《星雲大師全集129.隨堂開示錄6.教育講習6》(增訂版),頁155-156。
*86 星雲大師:〈對人間要有貢獻〉,《星雲大師全集134.隨堂開示錄11.青年勉勵4》(增訂版),頁319-320。
*87 星雲大師:〈三分師徒,七分道友〉,《星雲大師全集89.往事百語1》(增訂版),頁76-77。
*88 同註87,頁77。
*89 星雲大師:〈佛教的生活學〉,《星雲大師全集29.人間佛教論文集2》(增訂版),頁106-107。
*90 星雲大師:〈良師與益友〉,《星雲大師全集185.星雲法語8》(增訂版),頁175。
*91 星雲大師:〈《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序──寄語佛光人〉,《星雲大師全集227.人間佛教序文選1》(增訂版),頁398。
*92 星雲大師:〈第十課 佛教的師弟之道〉,《星雲大師全集76.佛光教科書6.實用佛教》(增訂版),頁98。
*93 吳光正:〈第五章 《十大弟子傳》與星雲大師的僧團理念〉,《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的早期文學創作》,高雄:佛光文化,2017年,頁224。
*94 星雲大師:〈卷五 寺院楹聯:藏經樓〉,《星雲大師全集221.詩歌人間1.詩集》(增訂版),頁415。
*95 星雲大師:〈共識與開放(2016年)〉,《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323-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