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115 二、星雲大師的正信佛法信仰觀

中國人對於宗教信仰,大部分是基於祈求保佑的心態;即使一般的佛教徒,也不容易懂得真正的信仰是要建立在「無我」、「不著相」的慈悲上,且應具備正見、誠信和遠離邪見的思想,及為他人無私奉獻的宗教情操。關於信仰,大師曾提出:

有的人一開始信仰宗教,就走錯路,信了邪魔外道,這就是「邪信」。比邪信好一點的是「不信」,不信仰任何宗教固然不好,但至少沒有走錯路,將來還可以選擇正確的信仰。另外一種是信得很虔誠、不知分辨的「迷信」。迷信比不信又好一點,雖然迷信了,但總還是有信仰。像老公公、老婆婆們,手裡拿著一炷香,虔誠地跪在神明面前,口中喃喃有詞,在我們看起來是迷信的行為,但是他們那一片純真的心,是非常可貴的。至少宗教勸善止惡的觀念,已深植在他們的心中,因此即使是迷信也比不信好。當然,比迷信更好的是「正信」,能夠對佛法生起正確的信仰,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154

大師提出四種信仰形式的概念:邪信、不信、迷信、正信,並對這四種形式進行了分析,認為「正信」比「迷信」好,「迷信」比「不信」好,「不信」比「邪信」好,最好的是「正信」。他指出,即使無法達到「正信」,「迷信」也有一定的價值,它至少保留了信仰的種子。而且民間宗教信仰根植於善惡因果的觀念,對維持社會秩序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不應將民間宗教界定在愚夫愚婦的迷信範疇裡,而鄙視他們,應該要重新為民間宗教估定價值,引導信眾從對神明的敬畏,轉向身心的淨化和道德的提升,不要把自身禍福的因素完全歸於山川鬼神。*155同時,大師也指出,民間信仰往往以祈求財富、長壽、平安、子嗣等功利性目的為主,這與佛教的正信信仰存在一定差距。大師認為:

佛教是一個具有包容性的宗教,雖然承認民間神祇之說,但不以神祇為信仰或皈依的對象,因為神祇也是六道眾生之一。*156

佛教承認神祇的世界,但佛教以業力自受,有因有果,人不應該由神所控制,自己才是真正決定禍福的主宰。*157

大師站在佛教的立場,承認民間神祇的存在,但強調神祇也屬於六道輪迴中的眾生,同樣受業力因果的支配,並非超脫生死。大師指出,神明並無賞善罰惡的能力,真正能決定自身命運的唯有個人。故大師強調,「迷信」由於不明白宗教淨化人心、提升生命真諦的道理,終究不是理想的信仰狀態。因此,他認為信仰還是以「正信」最好。

大師進一步闡述了「正信」的宗教與信仰對象應具備的特質,包括「歷史上經得起考據證明的,必須是經過舉世共同承認確實存在的,必須是具有高尚品德與聖潔人格的,必須是能夠自度度人、自覺覺人的大善知識」。*158大師認為,只有具備上述特質的宗教和信仰對象,才能引導信眾走向正道。反之,不良的「迷信」現象,包括迷信神鬼妖魔、神通靈異等,甚至迷信撞頭鐘、燒頭香,迷信看風水、看地理等,這些「迷信」大多建立在貪求之上,容易讓人陷入神權控制,背離了宗教的本質。因此,佛教堅決反對此類「迷信」,倡導人們從神權控制中解放出來。

總而言之,大師肯定了神明信仰在安撫人心方面的作用,同時反對大眾流於貪求財福、不知因果的「迷信」現象。

除了對信仰對象本質進行討論外,大師還從信仰的主體角度進行論說:

世界上的各種宗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佛教等,雖然彼此信仰的對象有別,但不管是天主、上帝、阿拉、佛陀,乃至地方性的各種神祇等,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規劃出來的「本尊」,名稱雖有不同,意義卻是一樣。 

由於各人心中各有本尊,所以不管耶穌、穆罕默德、孔子、上帝、關公,認定就好,不要互相排斥,也不要以自己心中的本尊去要求別人。宗教之間應該要融和,大家和平共存,才不會失去宗教追求真善美的本質。
*159

大師認為,無論信仰何種宗教,信仰對象本質皆源於內心,即「信自己的心」。心中向佛,心即是佛;崇仰上帝,心即為上帝;渴望成聖成賢,心便為聖賢之心;期盼做好人,心便是人心;若心存惡念,心則是地獄、餓鬼、畜生之心。因此,「不要互相排斥,也不要以自己心中的本尊去要求別人」。彼此之間互動尊重,和平共存,才是宗教追求真善美的真義。

綜上所述,大師認為人間佛教的宗教信仰觀,應該要互相尊重:

人間佛教對信仰的看法,是自我肯定,不管別人怎麼分別,自己的信仰都是至高無上的。在信仰的真義上,是有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等分別,不過,我們都是學生;我讀幼稚園,不是沒有出息,我也很偉大,你的階段是讀博士,是你在讀博士,跟我讀幼稚園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各自學習。在信仰裡面,你有你的偉大,我有我的偉大。*160

大師認為在信仰裡面「你有你的偉大,我有我的偉大」。每一個人的信仰都是至高無上的,都是要自我肯定的。因此,宗教信仰雖然有不同的層次,應該彼此互相尊重,不要互相輕慢、排斥。大師提倡「正信」,並非貶低民間信仰,而是希望透過信仰提升人心,引導信眾從「功利性」轉向「自覺性」,進而達到身心淨化和社會倫理的提升。

【附注】

*154 星雲大師:〈生活與信仰〉,《星雲大師全集114.講演集2》(增訂版),頁86。

*155 參見星雲大師:〈民間宗教介紹〉,《星雲大師全集80.佛光教科書10.宗教概說》(增訂版),頁44-49。

*156 星雲大師:〈菩薩〉,《星雲大師全集79.佛光教科書9.佛教問題探討》(增訂版),頁109。

*157 星雲大師:〈佛教對「民間信仰」的看法〉,《星雲大師全集40.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5》(增訂版),頁161。

*158 星雲大師:〈佛教對「宗教之間」的看法〉,《星雲大師全集37.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3》(增訂版),頁233-234。

*159 星雲大師:〈宗教觀〉,《星雲大師全集34.人間佛教語錄2》(增訂版),頁277。

*160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等記錄:〈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高雄:佛光文化,2016 年,頁21。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