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721 二、立足「制度」,造就現代僧團典範

說到佛光山對佛教發展的影響,大師指出其中一項重要貢獻是「從散漫的佛教到制度的佛教」。*202佛光山在清規制定中,以民主決策與集體創作為核心,並透過透明的管理機制,使僧團得以穩定發展,也就是「統領大眾靠制度,而非個人」。*203

在歷史上,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曾因戒律問題引發紛爭。中國祖師們對此提出合理的解決方式,既不否認戒律,也不觸碰戒律問題,而是另立叢林清規來代替戒律。叢林清規的制定與流傳,使佛教得以在中國社會立足與發展,成為佛教與中國傳統社會相適應的成功典範。

同樣的,在當今社會中,堅守佛教戒律也應遵循「契理契機」的根本原則,這才是現代佛教徒對戒律的正確態度。如大師提出的「我們今日需要的是,訂立一個全佛教界都能共同遵守的戒條」。*204《佛光山清規》正是體現大師人間佛教行事原則「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是可以放諸四海皆準的制度。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王彬副研究員在其〈佛教的制度化重構──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為例〉提到:

佛光山的制度建設,不僅汲取了傳統佛教叢林制度的優秀精華,也契合了現代社會的主流理念和觀念。從傳統的戒律和規約,到具有現代性的人事和管理制度,佛光山的一系列制度可以說是為佛教實現自身現代化,從而得以拓展和弘揚奠定了必要基礎。而民主性則是佛教連繫傳統和現代的重要紐帶。佛光山所建立的一系列具有現代性的佛教制度可以說是具有典範意義的制度範式,值得關注和深入性的研究。*205

大師認為,佛教想要保有傳教的能量,對於傳統戒律應重新「檢視」。一些未違背根本大戒的條目,應隨時間、空間的變化而有所調整。大乘行者著重於「饒益有情戒」,應以不捨一個眾生、心懷悲願的精神來實踐佛陀的戒律──鼓勵社會大眾奉行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心的「三好運動」,將修行落實在生活中。

戒律,作為修行、弘法規範的原則指導,如大師一再強調,戒律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是給人自由的,希望佛教界的大家能擴大心胸,從積極面來認識佛法戒律,才不會辜負佛陀制戒的圓融與隨機方便的慈悲本懷。現代的僧團,也應以健全的清規與制度,讓佛教的正法永續光大、發展。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李繼武教授認為,《佛光山清規》是一部劃時代的佛門清規,具有三個重要意義:

第一,《佛光山清規》具有很強的思想性;

第二,《佛光山清規》內容具有明顯的時代性;

第三,《佛光山清規》的結構體系具有很強的科學性。

李教授認為,《佛光山清規》將會與百丈清規一樣,成為中國佛教史上又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佛門清規。雖然中國佛教各方面的力量,都在嘗試和探索中國佛教的現代化問題。但是目前來看,佛光山人間佛教的道路已然走在時代的前列。作為一個成功的範例,《佛光山清規》將會成為中國佛教制度建設中的重要藍本,為當代中國佛教組織管理制度的建設,提供重要的借鑑和參考價值。*206

【附注】

*201 李四龍:〈論星雲大師對中國佛教的卓越貢獻〉,收入《2015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頁259。

*202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下)〉,《星雲大師全集31.人間佛教論文集4》(增訂版),頁158。

*203 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社會人群政治》,台北:佛光文化、香海文化,1998 年,頁 34。

*204 星雲大師:〈關於戒律問題〉,《佛法真義3》,高雄:佛光文化,2018年,頁241。

*205 王彬:〈佛教的制度化重構──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為例〉,收入《201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頁585。

*206 李繼武:〈一部劃時代的佛門清規〉,收入《無盡燈──星雲大師全集讀後》,高雄:佛光文化,2020年,頁473-478 。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