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261 三、五和──「和」是普世的價值

在世間上,人與人之間都是因緣關係的存在,所以「人和」很重要,「和」是現代普世的價值。在佛教裡,出家人稱「和尚」,就是指「以和為尚」,僧團也以佛陀所制定的「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來維繫人事的和諧。*161 大師說:六和敬就是現在所謂共有、共榮、共享的觀念,是佛陀從思想、法制、經濟、心意、語言、居住等面向維護僧團清淨和合的要點。*162 當今全世界追求和平,大師也進一步效法佛陀的精神,提出「五和」的理念,同時作為信眾的修持。「五和」即: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五和」的實踐以「自心和悅」為起點,以「世界和平」為最終目標。大師依序概說「五和」的內容如下:

第一、自心和悅:凡事要先從自己做起。人來到世間上,是為了喜悅、歡喜而來,不是為煩惱來的。

第二、家庭和順:從個人還要到家庭。家庭成員彼此有不同的習慣、不同的思想,都不要緊,重要的是彼此要能和順,要講求倫理、次序。

第三、人我和敬:與人相處,要記得別人的優點,不看缺點;與人不對立,不衝突,凡事往好處想,就能達到人我之間的和敬。

第四、社會和諧:從人我的相處擴大到社會。在社會上,大家都肯禮讓,不要計較,社會就能和諧。

第五、世界和平:以前面的四個和: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為基礎,才能最終達到世界和平的目的。
*163

上文指出,「自心和悅」作為五和之首,以創造內心的歡喜為要。有感於過去佛教徒過度重視「苦修」思想,為「苦」所苦,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則提倡「歡喜」,鼓勵大眾要為人生創造歡喜、快樂。甚至大師以「佛光山的特產是歡喜」,以自己的人生注解「生於憂患,長於困難,喜悅一生」,帶動佛光人將「歡喜」作為修行重點。至於如何獲得歡喜,大師在為朝山信眾開示時曾例舉四點,說明從修持、慈悲、忍耐、勤勞中可以得到歡喜:

第一、從修持中可以得到歡喜︰世間上任何東西都不比「歡喜」更寶貴,功名富貴都不如自我追尋──拜佛朝山的歡喜。

第二、從慈悲中可以得到歡喜︰助人為快樂之本,寧可什麼都不擁有,但不能沒有慈悲,從讚美人、助人中可以得到歡喜。

第三、從忍耐中可以得到歡喜︰忍耐並非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忍耐是一種擔當,也是最大的力量,在擔當中可以得到歡喜。

第四、從勤勞中可以得到歡喜︰從發心清潔、掃地,美化社區中,看到別人歡喜,自己也可從中得到歡喜。*164

其次「家庭和順」,以創造家庭的人事和好為要。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而人的一生又與家庭關係密切,所以大師認為人間佛教要以家庭為中心,要注重家庭的幸福安樂,才能進一步談到開展人間淨土。家庭就是道場,就是修行的好地方,如何透過居家的修行,達到家庭和順,成就幸福家庭的第一要素「家和」,大師提出四點建議:

第一、恭敬父母,盡心孝養:敬事長上,孝養父母,這是居家的第一修行。所謂:「堂前雙親你不孝,遠廟拜佛有何功?」父母是我們現世的福田,父母就如佛菩薩一樣,是我們應該恭敬的對象。一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懂得要孝順,說他能為天下眾生服務,說他能對佛菩薩恭敬,實在不免讓人質疑。

第二、恆以善法,教育眷屬:家庭裡,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伯叔妯娌,我和這許多眷屬相處,應該要施以道德、慈悲、仁愛、因果等善法,要用這許多好的道理來教育眷屬,影響眷屬,讓大家每天都活在善法裡面,不要走岔了路,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將來難以回頭,實在很可惜。這是居家的第二修行。

第三、愍念童僕,知其有無:有的人家裡雇有童僕,或者公司聘用職員,要懂得愛護他、照顧他,尤其要知道他的需要。有時候屬下缺少資用,生活有了困難,你能適時幫助他解決,他就能一心一意地為你服務;如果你不能善體他的需要,不能解決他的問題,雖然他的人在你身邊服務,心沒有跟隨你,這就是失敗的領導人。所以,愍念童僕,知其有無,這也是修行。

第四、近善知識,遠離惡人:我們在日常生活裡,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就是我們的良師益友。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我們的人生旅途裡,有了善知識的扶持,才能免於走上歧途。甚至我們不僅要親近善知識,遠離惡友;進而能成為別人的善知識,勸善規過,這是居家的第四修行。*165

三者「人我和敬」,以尊重包容為要。在日常生活中,人我關係也是一種修行,所以大師經常勉勵大家以「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你對我錯」,作為調和人際關係之道。大師說:

一般人在人我之間常常發生爭執,不外乎為了我大你小,我有你無,我樂你苦,我對你錯等問題,如果在地位上,把大的讓給他人,自己甘居於小位,爭執就無從生起了;在物質上把多的,或有的給他人;在工作上、享受上,把輕便的、快樂的給他人;凡事錯的自己承認,果真如此,則人我之間,絕無爭執的事端,大家必能和樂相處⋯⋯

人生所要爭取的,除了名位、物質、享受之外,還有很多,譬如高尚的人格、精神上的信仰、逍遙自在的人生等。眾人要的功名富貴就給他,眾人不要的人格道德自己好好擁有,如此則不但在人際間可以與人和諧相處,自己在人生的修持上亦可獲益良多。
*166

人生除了名位、物質、享受之外,大師提到更要成就自己「高尚的人格、精神上的信仰、逍遙自在的人生」等。若是能夠如此體認,則不會計較眼前的名利得失,彼此不對立、不爭執,隨緣、隨喜,自能實現「人我和敬」。

欲達成「社會和諧」、「世界和平」,以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為重要基礎。大師表示:「五和」是從小擴大,先從自我做起,能自心和悅後,再慢慢擴大到家庭,就能家庭和順,進而擴及社會,在與人相處上,人我和敬,自然就能夠社會和諧,甚至逐漸達到世界和平的目標。*167 亦即做到前面三點,自然就能達到第四社會和諧,以及第五世界和平。

「五和」是適合現代人的修行法門,同時也是建設人間淨土的條件。大師說:

我也希望社會大眾共同來推行「五和」運動,希望建設一個「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人間淨土。

世界當前最時髦的是講求「自由民主」,但是自由民主之後,世界不能和平,人民不安樂,也是不足。因此,讓當今社會每一個人得到平安、幸福、安樂,才是最重要的。
*168

我們希望透過推動人間佛教,能維護社會秩序、淨化社會人心、改善社會風氣、端正人生行為,以期共建一個「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五和人間,這是佛教應負的社會責任,也是佛教對國家所能作出的貢獻。*169

大師認為,當今社會最重要的是讓每一個人都能獲得幸福安樂,是故希望佛教徒能夠引領社會大眾一起推行「五和」運動,以共建「五和」的人間淨土為目標,營造一個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和合共住的佛國淨土。

【附注】

*161 參閱星雲大師:〈六和敬〉,《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增訂版),頁218-219。

*162 參閱星雲大師:〈佛光山的三寶山〉,《星雲大師全集21.佛教管理學3.弘法系列》(增訂版),頁267。

*163 星雲大師:〈建立「五和」的社會〉,《星雲大師全集146.隨堂開示錄23.對談專訪5》(增訂版),頁133。

*164 星雲大師:〈一九九五年二月五日〉,《星雲大師全集303.星雲日記23》(增訂版),頁203-204。

*165 星雲大師:〈居家的修行〉,《星雲大師全集178.星雲法語1》(增訂版),頁116-117。

*166 星雲大師:〈生活與修持〉,《星雲大師全集114.講演集2.佛教與生活》(增訂版),頁188-189。

*167 星雲大師:〈五和〉,《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增訂版),頁56。

*168 滿義法師編:〈二○一○年〉,《星雲大師全集259.星雲大師年譜6》(增訂版),頁11-12。

*169 星雲大師:〈我推動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行佛篇2》(增訂版),頁301。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