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319 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文化理念的形成

(一)文學啟蒙:故紙勝果餌

大師雖謙稱自己從未進過學校、未領過一張畢業證書,然他的啟蒙教育其實自童稚時跟從外婆到各處善堂拜拜,時聞勸善詩偈、善惡輪迴的故事,及從母親與鄉鄰口中所聽到各類傳奇、鄉土傳說等故事即已開始。這些勸善教孝與俠義故事,無疑與大師天性中良善特質暗合,不僅啟發他忠孝節義、因緣果報、為善去惡的觀念,亦埋下他喜好文學的種子。

大師曾談到小時候對文字的喜愛:

除了戲劇以外,像是人家丟下的報紙、垃圾堆裡撿到的報紙,甚至人家看過不要,丟在地上的報紙,也都成為我累積知識的點滴來源。⋯⋯

不過,哪裡天天有好運氣都能撿到報紙呢?有時候,知道有人要買東西,我就說,我替你去買。因為一般茶食店都是用報紙包東西,買過以後,我就跟那許多鄉親說:「你把包的報紙送給我好嗎?」他們感到很奇怪,便取笑我說:「奇怪?你要一顆糖果我就給你,舊報紙有什麼用呢?」在我心中,一份舊報紙比糖果還有功用啊!
*2

對稚子而言,糖果恐怕是天底下最誘人的東西了,但在他眼中竟比不上一張舊報紙,由此可見「文字」在他心裡簡直是具有魔力的一種存在!

大師十二歲出家,於十五歲受三壇大戒燒戒疤時,腦力受到損傷,但也因虔誠禮拜菩薩之故,智慧大開,讓他隨後擔任寺院圖書管理員時,得以飽覽群書,激發對文學的深厚興趣,大師將此前後十年間稱作人生的「閱讀時期」,大量閱讀奠定他日後下筆如有神、萬言倚馬可待的豐厚實力。

及至在焦山佛學院求學時,從師長教導與閱讀中自覺思想大開,寫作天分亦逐漸嶄露,於是嚐試以寫作抒發胸懷,那段日子的快樂來自於勤學與勤寫:

不斷向江蘇省會鎮江的各大報副刊投稿。其中有小詩,有散文,有語體文,不但皆被錄取,後來他們竟然還要請我當副刊編輯,這對一個沒有進過正式學堂的青年而言,真是莫大的鼓勵,這是我人生中最感快樂,也是最短暫的一段學習過程了。*3

投稿不僅被刊登,還受邀當編輯,無怪乎感到很快樂;大師這時期所發表的作品有〈鈔票的話〉、〈平等下的犧牲者〉、〈一封無法投遞的信〉等散文及數十首新詩。

大師第一首詩作也是發表在《新江蘇報》,時隔數十年,大師猶記得首篇新詩見報時的欣喜:

記得十八歲在焦山佛學院念書時,有一天心血來潮,塗鴉「小詩」數首,並且試著投稿,不意這篇「小小」的處女詩作竟在《新江蘇報》上披露,令我喜出望外,引發了我對文學的興趣。*4

寫作是興趣,作品能見報是鼓舞,受到肯定則更有磨筆的動力,如是善性循環,激發大師對文學更大的興趣。

大師對文學的愛好不因顛沛流離而稍減。1949年,大師因帶領「僧侶救護隊」的因緣而來台,剛落腳苗栗法雲寺,白天看守山林,晚上在簡陋山寮裡趴在草堆上寫作《無聲息的歌唱》;初應邀在宜蘭雷音寺講經,隨後駐錫該寺,即在廢棄的裁縫機上創作《玉琳國師》、《釋迦牟尼佛傳》,也以文學為先鋒,以教授國文、批改作文,巧妙接引一批優秀青年進入佛門。現實生活如何艱困,都無法澆熄以文學點燃的生命希望,大師不僅藉文學一抒自己胸臆,更藉文學開啟日後高舉佛教大纛的契機。

(二)撰文暢言革新

大師在焦山佛學院接觸到現代新思潮,當時太虛大師倡導佛教改革,主辦「中國佛教會務人員訓練班」,大師也參加訓練班。太虛大師「教理」、「教制」和「教產」三大佛教革新思想,雖隨著太虛大師的圓寂以及國家動盪、社會變遷等因素而沉寂下來,但革新佛教的想法深深影響大師,他也認為積極革新才能為佛教創新局,因此1950及1960年代頻繁發表議論文章,透過文字來呼籲與推動佛教革新。

大師陸續在佛教期刊上表達看法,如說:「現在的佛教的制度已經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時候」、「今日的佛教青年應該緬懷先賢而承當起一切艱苦的責任來」*5、「現在佛教正蒙革新期中⋯⋯在家信眾要多多護持新法才對」*6,從這些議論文中,可以看出充滿革新佛教的熱情,且期待佛教青年能夠勇於承擔,讓佛教有嶄新的開始,更呼籲:「我們希望今日佛教的僧俗大眾,你們要發揮對佛教的悲願,你們要提高對佛教的熱情。」*7

初抵台灣,大師看到佛教與道教、齋教、民間信仰混雜,僧人對佛理或儀軌也欠缺認識,對比律學院、佛學院的嚴謹教育,不禁感歎:「我雲遊在台灣,看台灣佛教這樣冷落的樣子,不禁感慨填滿了胸膛。」*8出於愛護佛教的熱情,數數提出建言。例如1953年呼籲佛教界要注重教育,說道:「我認為要興隆佛教,唯有把佛教教育辦好才有希望,不然,空開了很多的支票,沒有住持佛教、推進佛教的人才,說得再多也都是些空花水月。」*9 1960年〈當前的佛教應做些什麼〉中開門見山說:「今日佛教,實在不容許我們再有關門修持,自鳴清高的思想了。今後的世界,是一個競爭才能生存的世界,佛教一定要從多方面發展,才有興隆的希望。」*10這些帶著革新佛教的期望,希望喚起更多教內人士為興隆佛法而努力。

大師在1951年起協助《人生月刊》義務寫稿、負責編務達六年之久,但樂在其中,「自覺在當時佛教凋零之際,能擔當文教重任,將佛法傳遞十方,其意義實在非比尋常!」*11大師懷抱這樣的胸襟,實踐推動佛教改革的初衷。正如〈無聲息的歌唱序〉中說:「我寫『物語』的初願,只想把什麼是佛教,什麼不是佛教分辨清楚。」*12二十篇「物語」雖是以小說方式呈現,但也論議分明,既呼應民初佛教的改革議題,亦針砭光復初期台灣佛教現象,也是基於護教精神彰顯佛教正義。

(三)以文化行弘法大業

隨著時代變遷、社會進步,大師的弘法方式已不僅限於講經與寫作,而是運用科技,多元發展。

大師的文化事業,起於1950年代在台北三重所成立的「佛教文化服務處」,是時大師駐錫宜蘭雷音寺,還未開創道場,可說其文化事業是更早於建寺安僧。文化服務處是為了方便流通佛教經典、書籍與文物,所流通的書籍講求通俗、易懂,果然廣受歡迎,大師說:「這許多佛教文化出版事業,就像過去的『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一樣,廣為風行。」*13佛書有人閱讀、流通,佛法自然廣傳。

除了出版事業,大師也因應社會需求而運用各種方式弘法,如環島宣傳大藏經、電台廣播、電視節目、編藏、佛教音樂及各種影音媒體、書畫藝術,林林總總都是弘法的利器。民國四、五○年代,台灣民風保守,學佛風氣不盛,佛教常被誤解為落伍,學佛的也較偏向年長者,大師為了吸引年輕人親近佛寺,以投合青年興趣的文藝、歌唱等吸引青年接觸佛門,從不排斥佛教進而成為佛教生力軍。大師說:

回想一九五三年我初到宜蘭弘法,當時有一批優秀的年輕人,像林清志、張慈蓮、謝慈範、李慈莊、張慈惠、吳慈容等人,他們時常到寺院裡來,我為了度他們學佛,因此成立「佛教歌詠隊」。*14

 影響所及,各地道場也逐漸效法:

台灣各地佛教道場,為了吸引社會群眾的信仰,更換新的作用。宜蘭成立了一個佛教歌詠隊,自編歌詞曲譜,並印行《佛教歌集》,台中、台南、屏東、鳳山都紛紛組織音樂隊,或聖樂團,代替古式的香讚。*15

以音樂弘法是大師的創舉,吸引年輕人加入佛教行列,為台灣佛教界注入活潑有勁的生命力。佛教歌詠隊培養出一批優秀青年,無論出家、在家,日後均襄助大師撐起人間佛教的廣闊天地,為沉寂許久的佛教帶來新氣象。

大師勇於嘗試以各種方式弘法,也樂見、隨喜所有佛教文化事業。如1954年對周子慎居士以廣播電台宣揚佛法大為讚歎,說道:

最富有吸引力的宣傳,就是廣播。這是由科學家周子慎居士發起的,現在由台北,發展到台中、彰化、台南、高雄等地,共有五家電台,每日都有三十分鐘廣播佛法,使千百萬里外的聽眾,都能聽聞佛法。*16

在文章中大師對於當時台灣佛教能從神化到佛化、從緘默到宣傳、從香讚到歌曲等等進步歡喜讚歎:「我們目睹台灣有此種趨向,不勝雀躍歡喜,讚歎不盡。」乃至「台灣的佛教六年來的進步,無論從那一方面說,都超過日本五十年統治時代的進步。」對於當時佛教界的處境,從幾乎被邊緣化而漸有繁榮之象,大師的歡喜溢於言表。

對台灣省佛教分會於1958年會員代表大會中通過籌組電影公司一事,也認為值得大書特書:

大會通過由東初法師、林錦東等發起籌組的「中華三寶電影股份有限公司」案,用電影宣揚佛教,這是時代的要求⋯⋯假若電影公司真組織成功,這將是佛教宣傳上大書特書的事!*17

大師心繫佛教,只要能推動佛法傳播,都值得隨喜讚歎。

大師認為佛教不能只是契理,更重要的是契機,義理當然重要,傳統修行方式固然好,但也要順應時代潮流,順眾生根機與需求,才能讓佛法廣傳,他說:「過去在大陸就曾想過,將來為佛教,我要寫街頭壁報宣傳,要散發佛教傳單,要做街頭講演,要讓佛教走向群眾。」*18大師懷抱著讓佛教走向群眾的理念,在百廢待興之際,就想到如何走出一條更寬廣的路。做壁報、發傳單、街頭演講等等,都是以文化弘揚佛法的最初發蒙,而積數十年努力,佛光山多元的文化弘法事業斐然有成。

【附注】

*1 程恭讓:〈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2期,高雄: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16年3月,頁38。

*2 星雲大師:〈我對戲劇的淺識〉,《星雲大師全集243.百年佛緣6》(增訂版),頁106。

*3 星雲大師:〈人生路〉,《星雲大師全集200.合掌人生1》(增訂版),頁231。

*4 星雲大師:〈小,不能忽視〉,《星雲大師全集90.往事百語2》(增訂版),頁97。

*5 星雲大師:〈中國佛教與佛教青年〉,《星雲大師全集226.星雲智慧2》(增訂版),頁14、17。

*6 星雲大師:〈弘法、護法、求法〉,《星雲大師全集226.星雲智慧2》(增訂版),頁25。

*7 星雲大師:〈熱情悲願〉,《星雲大師全集224.覺世論叢》(增訂版),頁120。

*8 星雲大師:〈回憶比現實美麗──略談勝利後京滬一帶的佛教〉,《星雲大師全集231.雲水樓拾語1》(增訂版),頁169。

*9  星雲大師:〈我對四年來佛教教育的感想〉,《星雲大師全集231.雲水樓拾語1》(增訂版),頁239。

*10 星雲大師:〈當前的佛教應做些什麼?〉,《星雲大師全集232.雲水樓拾語2》(增訂版),頁18。

*11 星雲大師:〈不比較,不計較〉,《星雲大師全集92.往事百語4》(增訂版),頁16。

*12 星雲大師:〈我寫物語的話〉,《星雲大師全集223.無聲息的歌唱》(增訂版),頁24。

*13 星雲大師:〈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320。

*14 星雲大師:〈佛教的「梵唄音樂」管理學〉,《星雲大師全集20.佛教管理學2》(增訂版),頁191。

*15 星雲大師:〈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星雲大師全集231.雲水樓拾語1》(增訂版),頁341。

*16 同註15,頁329。

*17 星雲大師:〈會議〉,《星雲大師全集224.覺世論叢》(增訂版),頁62。

*18 星雲大師:〈但開風氣不為師〉,《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增訂版),頁97。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