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143 結論

1953年,大師弘法起點由宜蘭念佛會開始,到1967年開創佛光山,在大師帶領之下,集僧信二眾之力,今日全球五大洲都有佛光人,都有佛光普照。大師對於僧信二眾的角色定位,從最初「出家眾在弘法,在家居士在護法」,之後更明確地肯定弘法、護法是每一位佛子的責任。

僧信之間,大師以「平等」作為基礎,佛光山的一切皆是僧信所共有的,彼此間要相互尊重,沒有尊卑上下之分,是平等和合的僧信關係。過去在家眾的組織缺乏統一的指導或教育,確實較為鬆散,需要透過系統和組織化來凝聚力量,大師組織佛光會,聘任檀講教師,讓信眾能夠共同弘揚佛法及參與決策,其參與度變得更為積極且有系統。而過去的佛教處於社會邊緣,偏向陳舊、超亡薦死的佛教現象,也在人間佛教的理念推動之下,使佛教煥發新生,從山林走向人群,走向全世界。

總結大師在提升信眾的地位及作用方面,有以下成就:

一、信眾系統組織化:過去由於信眾的散漫以及缺乏組織化,很難在弘法過程中發揮作用,大師曾說:「在家眾需要團結,需要有系統有組織才行!」大師成立國際佛光會,一個屬於信眾的組織,目的就是將全球廣大的在家信眾組織起來,使他們也能發揮一己之力量,擔負起弘法大任。在僧信共同努力推動下,學佛人口增加,在家信眾在弘法中的參與度提升,佛光會遍及世界五大洲,會員人數達百萬之多。

二、集體創作,成就佛教事業:興隆佛教必須集體創作,大師重視在家信眾的參與,致力於僧信間的團結,攜手推動佛教發展,為佛教事業同心協力。為擴大在家信眾參與弘法的空間,辦理各種研習營,培養信眾多方面能力,授與責任與榮譽,並且鼓勵講經說法,成為布教師,共同宣揚佛教。將信眾原本外護的角色轉化成為教團的骨幹,鼓勵信眾直下承擔,以光大佛教為己任。僧眾可以說法,信眾亦可說法,甚至承擔教團的各項職事。佛教的發展單靠僧眾是不夠的,而是透過集體創作為理念,集眾人力量,提升信眾地位,讓信眾成為中堅幹部,協助成辦事業,為佛教增加許多資源與力量,對佛法的弘揚必然有很大的助益。

三、繼承傳統,重視人間:人間佛教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業,多元化的弘法方式,以佛法化導社會,具備大眾化、社會化的性格。佛光山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從事各項活動、教育,沒有離開社會,目的希望大眾能夠在日常中實踐佛法。藉由教育,打開寺院大門,增加寺院功能,讓信眾了解佛法真義,提升信仰價值,讓寺院道場與社會大眾良好互動,有利寺院的發展,利於社會大眾認識到正信的佛教,從信眾中培養師資;透過活動,佛教走進社會,走入家庭;佛法生活化,接引不同群族、信仰者。佛光山繼承佛陀「以人為本」為核心,重視「人要的」需求,推動社會教育、活動及倡導人生禮儀,接觸社會各階層人士,讓佛法走進生活之中,為社會創造幸福與安樂,達到「淨化的」、「善美的」社會。

培育人才及團結合作是佛教發展的希望,大師希望僧信二眾弟子齊心協力為佛教努力。大師一生弘法,重視信眾現生的幸福安樂,系統性的組織團結在家信眾;不離傳統又順應社會的需要,重視佛教教育質量,為佛教培養優秀人才,讓在家信眾也能在佛教裡貢獻所長,實現自我價值。從而僧信二眾齊心弘法護教,使佛教之光普照世界。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