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315 三、重新估定思想的現代化原則

大師表示,世間一切都是變化的,任何事情隨著人間、隨著時代變化,都要能重新調整思想,重新估定價值,要權衡,不可憑意氣。此價值不是一時的,要有未來性;價值不是光看表面的,要有內在潛力。*40 以下說明大師重新估定的現代化原則:

(一)重新估定思想的大破與大立

如何將五○年代衰微、避世、不符合時代的佛教,革新成為現代人能接受、樂於親近的佛教?大師指出:

復興佛教本來是有兩個大的問題,一個是建設,一個是破壞。建設一個新佛教,不是幾個人的力量所能及的,幾個理監事所見的不見得就是盡善盡美,這是需要廣大的佛教徒們來參與意見,研究真理,批評督促才行;破壞舊有的制度,不是說不聲不響的就能廢除。破壞,一定要輿論廣事宣傳和批評,使大家公認佛教舊制度的不合理,改革的工作方能奏效。*41 

大師認為建設新佛教,必須要有大破與大立精神,對於舊有不合時宜的制度需廢除,這必須教界一起討論,改革工作才有成效,過程必定會有爭執,但通過爭執才能研究出真理,讓大家知曉選擇應走的路線。*42 例如:1929年,政府頒布《監督寺廟管理條例》,因其內容不周延,致使弊端叢生,而此條例只有管理佛教和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都不在管轄之列。明顯違反宗教平等與憲法保障信仰自由,以及宗教自治的精神。*43

大師認為這不合時宜的條例早該廢除,應重新立一部現代的宗教法,因此,在1951年主編《人生雜誌》時,即開始請求政府廢止與憲法信教自由相抵觸的單行法令中的監督寺廟條例,以平等的法令對待佛教,使佛教的財產獲得合法保障。*44 因此希望教界一起來批評,唯有從真知灼見的批評中求進步,佛教才能夠真正的興盛!

這種大破與大立的精神,即呼應胡適的評判的態度:「研究問題與輸入學理,也就是對舊有學術思想不滿意,和對西方的精神文明的新覺悟。」*45 檢討不合時宜的制度,唯有不斷改進,才能不斷更新,才能建設新的佛教。 

(二)不因循舊例不人云亦云

大師在〈重新估定價值〉一文中說:雖然我習於「以退為進,以無為有,以空為樂,以眾為我」的理念,但是我不因循舊例,墨守成規,我也不滯於頑空,談玄說妙,我更不會人云亦云,惑於眾議。我時時刻刻都在考量過去的傳統,觀察現實的環境,思惟佛教的前途,「重新估定一切價值」,調整向前邁進的腳步。*46

所謂「不因循舊例,墨守成規,我也不滯於頑空,談玄說妙」,大師表示:

過去有些法師講經時,喜歡談玄說妙,講得太過抽象,都在哲學、哲理上,讓人聽不懂,表示自己很有學問,與人的生活有所脫離,⋯⋯所謂「九旬談妙」,一個「妙」字講了九十天,建立天台宗龐大的思想體系,傳統佛教界引以為盛事。⋯⋯這種虛無縹緲的講述方式,不能爭取時效,和人間佛教生活又毫無相關,加上不切實際的言說,不能契合現代人的根器需要,勢必為社會大眾所捨棄。再好的學說、思想、文化、藝術一旦脫離了群眾生活,必定走入死胡同。再經過教難等各種因緣,佛教就不得不走入衰微了。*47

在傳教過程中,有些人主張佛教要保持傳統,認為傳統就是必然的規定。但大師認為這是佛教衰微原因之一,談玄說妙,不是復興佛教,是滅亡佛教。因此,大師不因循舊例,也不墨守成規,用心揣摩,努力的把艱深的佛法,轉換成現代的語言,講經讓大家都能聽得懂,可以受用。煮雲法師也曾對大師說:「說你講佛法,沒有一句是古典經文;說你不是講佛法,你每一句話,都是經文裡的意義。」*48 所以大師倡導人間佛教現代化,就是根據佛法真理,再重新估定眾生需要的說法。不因循舊例,不墨守成規,即是呼應胡適的反對盲從。

「不人云亦云,惑於眾議」,也是反對盲從。大師表示:盲從就是依附他人,沒有自己的思想;盲從就是跟隨別人起鬨,沒有自己的主見;盲從就是人云亦云,沒有判斷事情真偽的能力。盲從是因為懶於思考,沒有智慧判斷,別人怎麼說、怎麼做,就全盤接受、隨聲附和,跟著複製就好。*49

為了佛教能走上現代化,大師不願意蕭規曹隨,所以對佛教現代化的路線,也重新估定,如佛教界一窩蜂辦慈善救濟,可以馬上見到成效,但大師有不同的觀點:

發心度眾,並不是光用物質來施捨,最重要者,還是必須從文化教育著手,使廣大的眾生都能達到心靈的解脫。所以,其他寺院道場喜歡興建佛殿,我卻積極建設講堂、禪堂、會議室、圖書館、視聽中心⋯⋯其他道場在慈善、經懺上大力用心,我卻寧可沒沒無聞地發行雜誌刊物,出版三藏經典,興辦佛教學院,培養弘法人才。*50

文教事業可說是最吃力、最繁重的工作,無法像慈善工作立竿見影,但文教事業是佛教的慧命,是百年大計,大師對於佛教的發展重新估定,為欲令佛法久住,所以致力於弘法人才的培養;為讓文字般若能傳之千古,所以精進於佛教文化事業的耕耘。佛光山以文教為根本,培養弘法人才,奠定厚實基礎,所以能迅速發展。

不因循舊例,不人云亦云,都呼應胡適的反對盲從,大師有獨到的智慧,對於一切都重新估定,不盲從不一窩蜂,才能發展出現代化的佛教。

(三)公是公非再造公理正義

1958年,大師在《今日佛教》發表〈我們的宣言〉一文,針對佛教的沉疴弊病,提出「今日佛教」應該努力的方向與目標。其中說到:「今日的社會,公理不張,正義不伸,以強凌弱,以大吃小。尤以今日的佛教,這裡是內侮外患,那裡是邪說烽煙,我們為了匡扶正法,復興聖教,在公理正義之前,榮辱非所計,毀譽皆無關,我們要鼓吹佛教輿論的力量,摧毀謗佛、謗法、謗僧的邪說,消除自私自利自我的作風!」*51

大師主張以輿論的力量,摧毀謗佛、謗法、謗僧的邪說,而這輿論的力量,必須是公理正義,也就是「公是公非」的力量。所謂的「公是公非」:

是非觀念不是平常講的說是非、傳是非,而是在事情的對錯上,能知道善惡、輕重、好壞,知道自己應該或不應該,凡是「是」的,擇善固執;凡是「非」的,即使對我有利益,也不可取,希望佛光人都能養成是非觀念。*52

大師有感於今日社會是非混淆不清,指鹿為馬、黑白不分的事件太多,倡導以「公是公非」,來評論世間好壞、對錯、正謬、善惡,以公是公非作為法則與智慧,且必須具有必然性、平等性、普遍性,是不能更改的般若真理。

大師以此原則替佛教伸張正義,如五○年代,京劇名伶顧正秋在永樂戲院演唱《火燒紅蓮寺》,內容對佛教有所誣蔑,大師即致函抗爭。當時正值蔣經國先生在追求顧正秋,只要他講一句話,可能就會遭來殺身之禍。但是為了佛教,寧可護教犧牲,也不躲躲藏藏做一個佛教的啞羊僧。*53

又如1965年,於壽山寺籌辦小型的佛學院,當時一位重要的信徒前來阻止:「辦佛學院將來會沒有飯吃,我們是不會支持你。」但大師表示:

辦佛學院誠然所費不貲,又無立竿見影之效,很難獲得大眾的支持,但既然有機會能實現當初的心願,豈能半途對自己的承諾「退票」?所以我毅然答道:「非常感謝您的建議,您可以不護持這件事,但是不能阻礙這項功德。」一轉眼,佛學院至今已歷時三十餘載,不但未曾中途「退票」,而且以歷史最為悠久、畢業學生最為眾多,著稱於台灣佛教界。*54

大師認為對佛教有傷害的,不論是否得罪權貴,甚至遭來殺身之禍,都要為佛教伸張正義;或者創辦佛學院得不到信眾的護持,會沒有飯吃,但為佛教培養人才,才能復興佛教,這件事是對的,必須堅持理念。這種公是公非的精神,即呼應胡適的反對調和:「評判的態度只認得一個是與不是,一個好與不好,一個適與不適──不認得什麼古今中外的調和。所以革新家的責任只是認定『是』的一個方向走去,不要回頭講調和。」*55

(四)考量傳統觀察現實環境

復興佛教有太多工作面向,以佛教內部而言,需要革新教產、教制、教理,對外又有二千多年來,世人加諸於傳統佛教的包袱,如:附佛外道、假傳佛意者,將佛教披上神仙鬼怪的外衣,甚至一些迷信的言論,如看時辰、看風水、看地理、抽籤、卜卦等,讓一般人乃至知識分子等,誤會佛教是迷信、不問蒼生只問鬼神、死人、落伍的佛教等。

為了復興佛教,必須斬除釐清不是佛教的葛藤外衣,重新整理,讓佛教有新的風貌面對當代社會。於1959年,大師以〈佛教青年應當努力的目標〉一文,鼓勵青年要創造科學化的佛學:

世界一切學術思想,它的產生與發展,都不是孤立而與時代脫離的,⋯⋯佛學亦是一種學術思想,當然也不能例外。在印度,因有小乘各派及外道各派思想的發達,然後方有龍樹、無著等的大乘思想的開展,⋯⋯在中國,由於道安、慧遠、智者、賢首等諸大師,⋯⋯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化的大乘佛學。⋯⋯現在的世界,是受著科學思想支配的世界,我們要弘揚佛法,我們要希望佛法在今日的世界上立住腳跟,並起誘導人類思想的作用,便應努力適應科學的思想,攝取科學的思想,創造一種科學化的佛學。唯有這樣,才能使佛學在現代的學術思想界取得崇高與受到普遍尊敬的地位。*56

大師希望青年將佛學思想,以科學化的方法,讓佛教立足於現代的學術地位,讓佛教擺脫迷信的外衣。為了讓神格化的佛陀走回人間,於五○年代撰寫《釋迦牟尼佛傳》,說明佛陀是人間的佛陀,是成了佛陀的人。曾有法師批評:「星雲某人,把佛陀寫成像一個人,實在太褻瀆佛陀,犯了大不敬,佛教會應該要開會檢討他!」*57 大師聽了也不以為意,因為本書就是希望讓那些自以為是的知識分子,卻是凡夫心的人,能來接觸到佛陀的心。再者希望現代化的佛教,「要回歸佛陀的本懷,把一些不當、不對,神化、迷信,神鬼的佛教、迷信的佛教,跟人間的佛陀要分開,人間佛陀他偉大的地方,就是他的佛法。」*58

此外,為了讓佛教能適應現代的社會,讓知識分子、青年及社會大眾了解,信仰佛教不是落伍的,所以將古老傳統的佛教重新整理,與時代腳步結合,與生活不離開,在〈建立人間佛教的生活側記〉一文說:

我認為佛教除了佛陀開示的教理,探討宇宙人生的真理以外,它對於人生的生活指導,尤其人世間的禮儀規範,佛教應該都要建立完整的系統。在西方,無論做國王、當總統,都需要宗教替他加冕⋯⋯在台灣五十年前,我替不少人主持過佛化婚禮,引起社會許多人的紛議,這都是少見多怪的問題,因為宗教就是要主持人間的儀禮,這也是宗教師的使命。所以我就想到佛教也應該有喬遷之禮、灑淨典禮、開光典禮、喪葬儀式等,除了特殊的宗教禮儀外,佛教的禮儀應該要融入信徒的生活。*59

希望佛教能與生活結合在一起,成為生活需要的佛教,而人間的禮儀規範,必須建立完整的系統,才能使佛教從傳統的陰霾走上現代化,為現代人提供佛教生活的藍圖。

以上,大師重新估定的原則,不因循舊例、不人云亦云、公是公非,乃至考量過去的傳統,重新整理佛教,都呼應了胡適的用科學的方法,條理系統的整理國故,不要再以訛傳訛的評判的精神。

【附注】

*40 參閱星雲大師:〈重新估定價值〉,《星雲大師全集160.迷悟之間9》(增訂版),頁150。

*41 星雲大師:〈復興佛教與批評〉,《星雲大師全集226.星雲智慧2》(增訂版),頁30。

*42 星雲大師:〈復興佛教與批評〉,《星雲大師全集226.星雲智慧2》(增訂版),頁31。

*43 參閱星雲大師:〈宗教立法〉,《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增訂版),頁313。

*44 參閱星雲大師:〈本刊一年來之貢獻〉,《星雲大師全集231.雲水樓拾語1》(增訂版),頁209。

*45 胡適:〈新思潮的意義〉,《胡適文選》(初版),頁62。

*46 星雲大師:〈重新估定價值〉,《星雲大師全集90.往事百語2》,頁243。

*47 星雲大師:〈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297。

*48 星雲大師:〈我弘講的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50.貧僧有話要說1》(增訂版),頁181-182。

*49 參閱星雲大師:〈盲從〉,《星雲大師全集161.迷悟之間10》(增訂版),頁82-83。

*50 星雲大師:〈重新估定價值〉,《星雲大師全集90.往事百語2》(增訂版),頁246。

*51 星雲大師:〈我們的宣言〉,《星雲大師全集226.星雲智慧2》(增訂版),頁61。

*52 星雲大師:〈公是公非〉,《星雲大師全集125.隨堂開示錄2》(增訂版),頁39。

*53 參閱星雲大師:〈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之一)〉,《星雲大師全集41.人間系列1》(增訂版),頁42。

*54 星雲大師:〈永不退票〉,《星雲大師全集89.往事百語1》(增訂版),頁85。

*55 胡適:〈新思潮的意義〉,《胡適文選》(初版),頁65。

*56 星雲大師:〈佛教青年應當努力的目標〉,《星雲大師全集225.星雲智慧1》(增訂版),頁227-228。

*57 星雲大師:〈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之二)〉,《星雲大師全集41.人間系列1》(增訂版),頁53。

*58 星雲大師:〈唯我獨尊〉,《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增訂版),頁188。

*59 星雲大師:〈建立人間佛教的生活側記〉,《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增訂版),頁86-87。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