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520 引言

大師推動佛教全球化,致力讓「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願景,背後有著他對實現佛教普世價值和社會關懷,逐漸凝練並開展的豐富內涵。人間佛教面向世界,有其普世性、適應性、多元性、跨越性的特質。在全球化的背景,首先大師立基於佛教本有的普世價值,重視平等、倡導和平,提出「地球人」的思想,構建一個彼此相依相連的生命共同體。因此,佛教不應只局限在世界的一隅,應突破地域、文化藩籬,將智慧和慈悲帶到國際上每一個角落。

為了把佛法帶到全球,勢必要從原本的傳播框架「走出去」,適應不同的文化背景,並逐漸朝「本土化」邁進,才能讓佛教在各地生根成長。人間佛教的傳播高度重視文化適應性,以期面對各國大相逕庭的歷史和文化時,能產生很好的共鳴及融合。大師尤其鼓勵要展開多元性的弘法方式和內容,除了寺院傳統的宗教活動,佛光山在海外的道場更是積極透過文化藝術、社會服務、慈善救濟、教育養成等多方面,吸引大量的信眾參與。

本土化的歷程,從融入當地被接納,到適應文化發展,最終尚需生根成長完成在地化的蛻變。大師所關心的除了佛教發展,還有淨化人心實現世界和平的心願。因此,大師一直致力倡導舉行跨宗教、跨文化的交流與對話。1997年2月,星雲大師前往梵諦岡天主教教廷,和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舉行世紀宗教對話,共倡世界和平。是此訪問,大師提到「宗教融和一直是佛光山這些年致力推展的會務,不但是與天主教、基督教、道教或是其他宗教,我們一直伸出友誼的手。我一向主張同中容異,異中求同。「融和」是一種容人的雅量,一種平等的相待,一種尊重的言行,每個人都需要備有容納異己的氣度,方能有博大的未來。」*71通過對話,旨在消除宗教之間的分歧和誤解,也是建立互信的基礎。

【附注】

*71 星雲大師:〈我對宗教融和的世界觀〉,《星雲大師全集278.星雲智慧2》(增訂版),頁282。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