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167 三、平等尊重的佛性思想
所謂「佛法弘揚本在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陀已入涅槃,若無僧伽傳播,則佛法無法普及。僧伽,狹義而言,指出家眾,廣義則指僧信二眾的佛教教團。本文基於佛教全體的視角,說明大師平等尊重的理念與落實,對佛教的影響與發展。
古云:「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然而,在佛教傳播過程中,有以八敬法貶抑女性地位,或以白衣上座是末法時代為由,排斥在家居士參與傳法。大師認為此類言論不僅有違眾生平等的理念,也阻礙佛教的發展。因此,推動佛教發展,必須高度重視平等的提倡與落實,因為「平等是佛教足以睥睨天下的教義。」*171大師說:
男女要平等,僧信也要平等,古今也要平等,甚至事理都要平等,可以說,真理本來就是平等的。因此,我題寫佛光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實際上,這四句偈裡,最重要的就是「平等」和「忍」,才是真正佛法的精神,佛法高深的意義。*172
大師將平等與忍視為「真正佛法的精神,佛法高深的意義」,可見大師對平等的重視,〈佛光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此理念成為佛光教團推動人間佛教的修行指引。
平等,是人類發展的燈塔。如何實現真正的平等?1996年,國際佛光會第五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在法國巴黎舉辦,星雲大師以〈平等與和平〉為主題演說:「第一、平等必須要人我共尊。第二、平等要彼此立場互易。第三、平等因為是萬法緣生。第四、平等真義乃一多不異。」*173基於緣起共生的基礎,生命的本質如《金剛經》所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大師多次強調:「平等才是佛法真正的中心」、「平等是要從思想上建立的」、「平等是合乎理性的,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174
在大師著作中,經常引用佛經說明佛教對「佛性平等」的重視。例如,《金剛經》中佛陀次第乞食的平等,彰顯度眾不分對象的精神;《法華經》中八歲龍女成佛,說明超越男女長幼的平等;常不輕菩薩的「汝等皆當成佛,我不敢輕視汝等」,體現對一切生命的尊重。以下將從生佛平等、生權平等、僧信平等、男女平等四個方面,闡述人間佛教平等思想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生佛平等
「佛性平等」是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重要思想,展現其獨特的「民主、平等」精神。*175即使世界上的各族群,因為血緣、外貌、文化和語言的差異而不同,但「在人格上應該都是平等」。*176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時,宣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平等思想貫穿於佛陀所建立的僧團中,例如「四河入海,無復異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平等的觀念批判種姓特權,彰顯每個人的價值,並奠定護生與世界和平思想的基礎。*177佛性平等成為佛教的核心價值,突顯其不依他力,以自為燈、以法為燈的精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相信自己,自我承擔。佛教主張應該皈依自性,開發內在具足的「覺悟」能量。「覺悟自己可以調和自己與一切世界,自己能統攝自己和一切世間。」*178這種覺悟能調和自己與世界,統攝世間。「生命到了覺悟以後,他有般若智慧會處理自己⋯⋯他的能量是廣大無邊的。」*179煩惱與菩提僅在一念之間,開發內在佛性,即可成為自身的主人,自我解脫。「不是把自己付予神權來控制,而是自己所有一切由自己來承擔。好比《阿含經》講的『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這就是我們對人間佛教的信仰。」*180這種自我承擔的信仰,對個人修行與利他行動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尊重他人,平等和平。佛陀的僧團包含來自各種不同種性的弟子,如婆羅門身分的舍利弗、王公貴族的阿難,以及首陀羅出身的優婆離。佛陀對待弟子一視同仁,教導他們超越身分差異,實現平等共處。正如星雲大師所言:「三獸渡河,足有深淺,但水無深淺;三鳥飛空,跡有遠近,但空無遠近。」*181外在的身分儘管彼此不同,但在佛性的前面,大家都是平等的,看待自己要自尊自重,不要自我貶抑;與他人相處則要多看他人的優點,尊重包容,不要傲慢無理。平等的理念,促進了人類的和平與共存。
第三、佛性統一複雜的人心與信仰。人心各異,信仰多元,但佛性作為共同的能源,可統一不同層次的信仰。「儘管信仰的層次不同、種類多元,但人間佛教會圓滿一切宗教的說法。這是我們人間佛教的包容,也是可以做全人類的信仰。」*182大師強調:「世間萬物,只要均衡,只要不侵犯,只要互相尊重,那就是平等的真義了。」*183人間佛教包容多樣性,大師主張「同中存異,異中不必求同」。例如,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在每年12月25日舉辦世界神明聯誼會,邀請世界各地不同宗教的信徒和神明參與,促進宗教之間的和諧共處。
第四、人性為佛性,佛性為人性。生命雖在法界流轉,但因為有佛性的能源而具有超越性。即便形體的生命有老病死生,但是「人有志於超越、擴大,信仰的淨化、昇華就是神聖性,也就是人間佛教。」*184大師指出,不是只有完美才是神聖,生命的淨化與昇華即是神聖性的展現。因此,他主張,佛教應該以人為中心,注重人的幸福與超越,強調「佛是人成」、「人是未來的諸佛」,人間佛教中,人和佛應該是不一不二的。*185經由生佛平等,說明佛由人成,人能成佛的真實義,以此彰顯為人之可貴以及眾生皆有成佛的希望。
綜上所述,「生佛平等」的理念對治不平等,肯定人人具足覺悟佛性的能力。透過不斷的覺悟過程,個人可達到「法界圓融」的境界,體認到「人間一切都是我的,一切也都是無我的」。*186對待眾生應尊重包容,對自己應自尊自重,自我覺悟、自我超越,成為自己的貴人。生佛平等的理念泯除人我、生佛的界限,揭示生命的真諦,從而實現人生的幸福解脫。
(二)生權平等
佛教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並且一切眾生皆應享有生存的權利。何謂眾生?《金剛經》云:「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這些皆為眾生。那麼,什麼是生權?大師指出:
生命有廣義的、有狹義的。狹義的,如上述的動植物,以心識辨別;廣義的生命,宇宙萬有,生存就是生命;應該要發廣大心,讓所有宇宙萬有同體共生,一切平等。*187
人間佛教關於生權平等的實踐,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護生重於放生。生權的實踐不僅止於「放生」,更應體現於「護生」。對於一般人為了延壽慶生,以為買了許多動物放生,就是積福做功德的觀念,大師認為:「放生主要是長養慈悲心,平時愛護動物,重視山林水土的保持,不要有錯誤的觀念,以為自己要做七十歲、八十歲大壽了,所以要買多少魚、多少鳥來放生。這些不是放生,不是功德,反而是放死和破壞生態,變成造業了。」*188本來好意放生,卻促成不法商人謀利的機會,同時成為放死和破壞生態的來源。因此,善行如果沒有般若做為前導,好事可能成壞事。
此外,佛教的五戒,首先就是不殺生,所以「佛教雖然沒有反對肉食,但主張不殺害生命,充分體現慈悲平等、生命一體的精神,與現代提倡環保、護生的理念相呼應」。*189真正的護生,是對生命的尊重,以慈悲心服務眾生、救度眾生的實踐精神。
第二、拔苦予樂。人間佛教的生權平等,不僅僅是消極地護念生命,更強調積極地幫助眾生脫離苦難、煩惱,進而獲得安樂。例如,眾生生權如何獲得保障?大師認為,必須本著「眾生平等」原則,這包括保障眾生的基本生存權利,使其免於苦難,並以智慧和慈悲引導眾生走向解脫。如《金剛經》中提到:「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既是佛教的生權主張,也是人間佛教菩薩道的核心精神──拔苦予樂,護佑眾生的生存和精神自由。
第三、惜福愛物。星雲大師進一步指出,生權的範疇可由有情眾生延伸至無情之物,如「日常生活中,一張紙、一支筆、一輛汽車、一棟房子,如果你不好好愛惜,減短了它的使用年限,也是『殺生』。」*190因此,大自然中的一沙一石,一草一木,都是宇宙萬有的組成部份,任意傷害便是對生權的不尊重。大師強調,人類是自然的一部份,尊重其他生命的權利,愛惜資源,是保護自己和生態永續的根本。
綜上所述,人間佛教立基於現實人生的關懷,將解脫道、人天道與菩薩道融為一體,以中道生活利樂有情。在當代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人間佛教透過推動素食、重視生態、響應環保和資源回收等,展現對大自然生態環境的尊重與友善。星雲大師強調,所有生命都是緣生的存在,人類與萬物共生共存。尊重其他生命的生存權利,看似利他,實則利己。這種對生命與生態的包容態度,不僅實現人類的幸福與和諧,更體現人間佛教對永續發展的深刻關懷。
(三)男女平等
在世界宗教的創始人當中,佛陀是建立女性僧團制度的第一人。比丘尼教團的成立,體現佛陀「四姓出家,同一釋姓」的平等精神,「不只是在佛教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對於整個世界的宗教史、人類的文明史,也都具有非凡的價值」。*191男女之間的相處應超越誰高誰低、誰大誰小的二元對立。在真理面前,每個人皆為平等。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創辦佛光山僧團,就以「平等」為立足點。從教化到制度,從生活實踐到文化傳承,大師強調:
佛教的七眾弟子中,有男眾、女眾,大家都是平等,不必說我大你小,你們都要聽命於我。我一生都在倡導男女平等,因為「平等」才是佛法。*192
佛法講究的是發心,不是男、女外相或在家、出家,只有踐行平等思想,才能和佛心相應。*193
眾生外相雖有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各種外在條件不同,但是究其本質皆有佛性,所以,大師認為「平等就是佛法」,慈悲沒有平等,就不是慈悲;智慧沒有平等,就與分別愛憎的煩惱相應。一直以來,大師致力於推動男女平等,佛光教團已將平等融入人間佛教的生活文化、制度儀軌。在佛光山的殿堂、齋堂、會議和客堂中,隨處可見男女平等、僧俗平等的互動模式。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教育的平等。教育是實現男女平等的基礎。佛光山初創時,星雲大師為了培養佛教人才,設立佛學院,允許「男、女二眾都能入學就讀,而且訂出規章制度,讓比丘、比丘尼們都享有同等的權利義務,讓在家、出家的弟子們都有加入僧團,參與寺務的機會」。*194如今,佛光山各級佛學院已傳播至全球,分布於五大洲共十六所,始終秉持「四眾共有,男女平等」的教育理念,成為人間佛教國際化的重要因緣。
第二、制度的平等。過去佛教界多以男眾為主導,女性的地位被明顯弱化。排序皆以男眾在前,女眾在後;或男眾在中間,女眾在旁邊。而佛光山僧團打破這一傳統,推行「東西平分」的原則。星雲大師在建設佛光山時,就特別重視提倡、實踐男女平等,「無論上殿、過堂,男眾在東單,女眾在西單,東西各分一半,不必分前後,不是就平等了嗎?」*195
大師倡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集體創作,制度領導」,制定僧團為男女兩序大眾共有,一再地呼籲佛教界要重視女性應有平等權、參與權、自主權、尊嚴權。「佛教對女權的看法,本來就很符合時代的潮流,所以大家不能再以小乘佛教的主張,希望佛教走回頭路,這不僅有違佛陀本懷,而且不符合時代的潮流。」*196佛光山的組織章程,僧團的決策與運作採集體創作、制度領導,無論男女,均能平等參與,共同承擔責任。
第三、生活的平等。傳統社會強調「男主外,女主內」,但隨著時代發展,人權與女權意識的興起,生活中的男女平等逐漸成為社會共識。在公平的環境之下,人人自尊自重的生存,各人的能力可以自由的發揮。大師指出,眾生皆具佛性,應超越性別、外貌的界限,以佛性相應。
生活平等的落實,讓人人得以尊嚴、自主的生活和學習,不依賴、不依靠,進而開發內在佛性的潛能,得以更為自由的發揮自己的所長,利益國家社會;人間佛教主張男女平等,重視女性在社會上之力量,凝聚佛教婦女之共識,促進佛教人間化、世界化、現代化之發展。
綜上所述,透過教育化、制度化與生活化的落實,平等文化已內化為佛光山教團的核心價值,體現於生活、弘法各層面。有記者問及大師:「大師,你身邊女眾弟子似乎比男眾弟子多?」大師幽默地回答:「我看不到男人,也看不到女人,我只看到出家人,看到佛陀的真理。」*197這句話道出平等的本質:去除分別心,尊重佛性本然。大師對於不能認同和實踐平等尊重的人直言不諱說道:
當我們看到佛教裡,還有貢高我慢的出家人,認為自己高於在家眾,或是男眾高於女眾這種不平等思想,我認為這都是落伍、醜陋,是不可以存在的言行思想了。*198
隨著時代進步,從神權、君權到人權,再到生權,男女平等的價值已為人類社會帶來穩定與和諧,也為文明開啟新篇章。程恭讓教授評價說:「佛光道場對男、女兩序平等權利的積極提倡,對佛教女眾價值的高度尊重,及其對女眾在僧團中角色、地位的顯著提升,堪稱是現代佛教史上最值得稱道的改革之舉之一。」*199意味著佛光教團通過對女性權利的尊重與提升,展現現代佛教對平等理念的踐行,堪稱當代宗教改革的重要典範。
(四)僧信平等
從歷史的發展上,佛教弘法的能量之所以未能充分發揮,主要因為忽略廣大的在家眾弘法傳播的力量和社會關係。在家信眾未能有效發揮弘法功能的原因,與佛教內部對他們的貶抑與質疑有關,例如以「末法時代,白衣上座」來否定在家信眾護法的功德,從而錯失慈悲濟世的弘法因緣。就此,星雲大師直言:
白衣上座,對佛教有什麼損傷嗎?信仰不合乎佛法,引導眾生走向邪路,那才是危險。我認為那許多有成見的人士,破壞了佛陀所說的眾生平等。*200
佛法的弘傳,主要在於講說者的內容是否合乎佛法,行為是否端正。而不在於外在的形象是否是出家或在家。大師指出:
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人間佛教自然也為僧信四眾所共有,出家眾弘法也護法,在家眾護法也弘法,人間佛教的弘傳,全體佛教徒大家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又何必分什麼你我呢?*201
人間佛教是四眾共有,在佛教傳播的道路上,大師鼓勵「出家眾弘法也護法,在家眾護法也弘法」,護法護衛、傳播佛法,彼此之間應該要團結一致向外推動人間佛教。
為促進四眾平等的實現,大師於1991年2月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由在家居士為主體的「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成立大會,並於1992年於洛杉磯成立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他認為,傳統佛教過於僧團化,導致廣大信眾的力量未被完全動員,進一步造成佛教漸與社會脫節。因此,國際佛光會應運而生,推動佛教「從僧眾到信眾、從寺廟到社會、從自學到利他、從靜態到動態、從弟子到教師、從本土到世界」*202的理念。國際佛光會的成立,標誌著對在家眾的弘法能量與社會資源,為佛教的發展帶來深遠影響,包括以下幾個層面:
第一、積極進入公共空間弘法
傳統佛教常給人深居寺院、不問世事的印象,導致與社會脫節。佛光會改變了僧團弘法、信眾護法的傳統模式,創設檀講師制度、人間佛教宣講員,積極進入學校、社區、監獄等公共空間,參與國際會議並關注環保、教育、人權等議題。此外,透過公益慈善活動實踐菩薩行,不僅淨化社會,也增進佛教深耕人間社會,讓佛法進入大眾平常的生活視野,活動的公共空間,促使人們逐漸習慣將佛教的行事、思想融入於生活中。
第二、推動漢傳佛教國際化
漢傳佛教歷經中亞傳到中國、再到韓國、日本與越南等地,然而其在西方的發展有限。佛光會的成立,協助促進佛光道場五大洲的建設,實現漢傳佛教國際化。目前,在美洲、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等五大洲都有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寺院道場及佛光會。同時,人間佛教的傳播也帶動中華文化的弘揚。
第三、擴大佛教信仰人口
傳統佛教多與老人、經懺、超亡薦死相連繫,而佛光會則建構一個涵蓋全齡的信仰社群,從兒童(佛光童軍)到青年(佛光青年團),再到成年人(佛光會)。透過毓麟之喜、成長禮、成年禮、佛化婚禮、菩提眷屬祝福禮等活動,鼓勵信仰傳承,成立「佛光三好人家」。促進佛化家庭的建立,為佛教人間化奠定基礎。
李利安教授認為,國際佛光會突破僧團的傳統界限,實現四眾共同參與,並採用民主決策與監督的管理模式,這是兩千年來中國佛教從未有過的一種突破。社會大眾的廣泛參與,僧俗四眾的平等共處,去官方化的自由自在,民主管理的公平合理,使佛光山成為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佛教組織。*203這種開放性與平等性,使得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生,增加佛教的信仰人口。
從大師與弟子之間「三分師徒、七分道友」,到男女兩序大眾的集體創作,佛光山教團的日常互動,已然成為這一理念的具體實踐,不僅在僧眾與在家信眾之間建立平等互動,也在男女兩序大眾中體現出和諧共生的教團文化模式。如大師所言:
所謂世間的平等,就是各司其用。世間萬物,只要均衡,只要不侵犯,只要互相尊重,那就是平等的真義了。所以我倡議,同中存異,異中不必求同。*204
平等是和平的前提。星雲大師畢生推動的人間佛教,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關鍵就在於大師對平等思想的實踐,從生佛平等、生權平等、男女平等、僧信平等,並將其融入僧團制度與生活準則中。程恭讓教授也指出:「性別問題、僧信問題,是現代人間佛教著力思考並合理化的兩大重要問題,也是迄今為止的佛教僧團裡遠未在理論上徹底釐清的敏感話題。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這兩個問題上能否運用理性,能否合理化,將決定佛教慧命的未來。」*205
小結
本節以佛法僧三寶為核心,探討人間佛教的「佛法內涵」,由此論述人間佛教的佛陀觀、教義觀以及平等尊重的佛性觀。大師主張人間佛教應從「人間的佛陀」出發,重視佛陀是人不是神的史實,並通過「佛由人成」的理念,揭示佛陀通過自我修行達到覺悟的過程,鼓勵人們依靠自身努力實現解脫。此外,大師提倡回歸釋迦牟尼佛的教導,避免佛教信仰的多佛化和過度依賴他力,強調佛教應回歸理性與自我實踐,避免迷信與神化。人間佛教的精神在於體解緣起中道、重視平等,將佛法融入日常生活,通過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等實踐,實現自利利他的菩薩道。總之,人間佛教不僅繼承了傳統佛教的優良文化,更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經由平等、慈悲與智慧,推動佛教在國際化的傳播與發展,從淨化個人,到佛化家庭,乃至佛化全球的願景,能得以實現。
【附注】
*171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三章 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頁131。
*172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三章 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頁131-132。
*173 星雲大師:〈平等與和平〉,《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74-79。
*174 星雲大師:〈平等〉,《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增訂版),頁150。
*175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一章 總說》,頁28。
*176 星雲大師:〈二三說.我的平等性格〉,《星雲大師全集251.貧僧有話要說2》(增訂版),頁35。
*177 鄧子美:〈全球弘揚人間佛教的優勢在哪裡?〉,收入《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輯要》,頁378。
*178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19。
*179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20。
*180 同註179,頁16。
*181 星雲大師:〈平等與和平〉,《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75。
*182 同註179,頁16。
*183 星雲大師:〈二三說.我的平等性格〉,《星雲大師全集251.貧僧有話要說2》(增訂版),頁37。
*184 同註179,頁21。
*185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六章 總結》,頁 321。
*186 同註179,頁19。
*187 星雲大師:〈二三說.我的平等性格〉,《星雲大師全集251.貧僧有話要說2》(增訂版),頁41。
*188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三章 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頁147。
*189 同註188。
*190 星雲大師:〈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星雲大師全集28.人間佛教論文集1》(增訂版),頁51。
*191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論文集.比丘尼僧團的發展》,台北:香海文化,2008年,頁311-312。
*192 星雲大師:〈平等〉,《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增訂版),頁150。
*193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五章 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頁276。
*194 同註191,頁301-302。
*195 星雲大師:〈二三說.我的平等性格〉,《星雲大師全集251.貧僧有話要說2》(增訂版),頁41-42。
*196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論文集.比丘尼僧團的發展》,台北:香海文化,2008年,頁307。
*197 星雲大師:〈二三說.我的平等性格〉,《星雲大師全集251.貧僧有話要說2》(增訂版),頁46。
*198 同註197,頁49。
*199 程恭讓:〈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文載《世界宗教文化》,2015年第3期,總第93期,頁14。
*200 星雲大師:〈白衣上座是末法時代?〉,《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增訂版),頁240-241。
*201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四章 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頁288。
*202 星雲大師:《佛光教科書11.佛光學.第五課 國際佛光會的創會緣起》,頁39。
*203 李利安:〈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新氣象〉,《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1期,高雄: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16年1月,頁96。
*204 星雲大師:〈二三說.我的平等性格〉,《貧僧有話要說》(增訂版),頁37。
*205 程恭讓教授:〈《貧僧有話要說》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最近期論定學說〉,《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1期,頁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