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174 一、生活即修行

人間佛教以人間的生活為核心,是故在大師對人間佛教思想的論述中,一再強調佛教與生活的密切關係。縱觀大師的演講,多次以佛教與生活為題,例如:「生活與修持」、「人間與生活」、「佛教的生活學」等等,在其著作文章裡,更隨處可見佛教的生活智慧,可以說,將佛法融入生活中,一直都是大師人間佛教修行思想的要點。

(一)以佛法指導生活

佛教的本質在於關注人世間的各種問題,幫助人們離苦得樂,凡是人生所面對的煩惱痛苦,都可以藉由佛法獲得解決,所以佛法是一種生活的智慧,佛教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解決人生的種種問題,幫助每個人的生活過得更好。誠如大師說:

佛教一旦離開了生活,便不是我們所需要的佛法,不是指導我們人生方向的指針。佛教如果不能充實我們生活的內涵,那麼,佛教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佛陀的教化,本來就是為了改善我們的人生,淨化我們的心理,提升我們的生活;佛法是離不開生活的。*6

因為人不能沒有生活,而生活需要用佛法來指導,所以在信仰的歷程上,應該把所信仰的佛法和生活打成一片,也就是用佛法來指導生活,達到「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能夠在生活中修行、落實佛法,這才是人間的佛教。*7

人間佛教以「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作為在人間實踐佛法的目標。所謂「佛法生活化」,是指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運用四攝、六度、八正道等佛法來指導人生,以為淨化人心、提升生活品質的指引。「生活佛法化」,則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大凡外顯的行住坐臥、衣食住行、語言行為、待人接物,甚至內隱的起心動念等,都要能合乎佛陀的教法。

所以,人間佛教重視的是如何在生活中實踐、體證佛法。至於有許多人誤以為「人間佛教」是新創的名詞,大師則明白表示:「人間佛教不是新興的名詞,是將佛陀的言教落實在生活中的佛教。人間佛教是一個回歸佛陀本懷,實踐佛陀解行並重的佛教。」*8 人間佛教就是佛教,而非於傳統佛教之外另立門戶,這也正是大師所言的,人間佛教並非標新立異的佛教,而是經由倡導「人間佛教」,強調在生活中踐行佛陀言教,與人間生活連結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由於傳統佛教過度偏重於出世的思想,使得佛教與現實生活脫節,每當人們談及佛教的修行,總難免要作與世隔絕、青燈古佛、消極避世之想。為了導正世人這種阻礙佛教普及、對佛教誤解的刻板印象,大師傾一生之力,於全球五大洲推動人間佛教,致力於讓佛法回到人間社會,在現實生活中修行,饒益有情。大師說:

人間佛教是人生需要的佛教。過去的佛教由於一些人士的誤導,較注重山林與出世的形式,現在的佛教則要從山林走入社會,從寺廟擴及家庭,把佛教落實人間,使生活美滿,家庭幸福,在精神上、心靈中、人際間都很和諧。*9

人間佛教是建立在「人要的」教法基礎上,「是普遍的人要的,不是少部分人要的,是大眾要的,是人間的。」*10 因此,大師指出,佛教不應局限在山林裡、寺院中,成為只有少數人接近的佛教,而是要走入社會、家庭,融入人們的生活,利益人間廣大的群眾。

大師經常以《金剛經》序分,闡明修行不能離開生活的要義:

「食時著衣持缽」,是持戒;「入舍衛大城乞食」,是布施,到了吃飯的時候,要出去講說佛法,不講說佛法,就沒有人供養;「次第乞已」,是忍辱,次第托缽,儘管所乞得的食物粗劣,也要忍耐;飯食訖,要「收衣缽」,還要「洗足已」,是精進;「敷座而坐」,是禪定。有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就是般若。

所以,佛陀穿衣吃飯都是般若,都是六度,都在修行。生活裡就有般若,生活就是修行,要想離開生活,離開眾生,自己一個人去修行,是不可能的。
*11

縱觀佛陀的一生,雖然已經是一位覺悟的聖者,同樣離不開人間衣食住行的生活,在《金剛經》開頭就描述了佛陀看似平常不過的生活行事,處處展現般若的風光。佛法本來就在日常生活中,只因眾生迷而不覺,不能踏踏實實過生活,故而煩惱叢生。反觀佛陀平凡的生活,因為實踐六度,有般若作為引導,而呈現與一般人不同的面目,得以「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喜而作、隨心而有」。*12

再者,大師針對深受現代人喜愛的參禪修行方式,提出「人間生活禪」,通過禪門祖師大德的行持,指出參禪離不開生活。諸如百丈禪師主張「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乃至石霜篩米、雲巖做鞋、臨濟栽松、仰山牧牛、雲門擔米、玄沙砍柴、趙州掃地、雪峰斫槽等,*13 皆可窺見禪者重視生活的修行,將日常生活中的作務、勞動、服務等作為悟道的契機,處處展現生活的智慧。所以,對一個真正的禪者來說,禪的消息不只是在禪堂打坐裡,平常生活的吃飯、穿衣、走路、睡覺,也都富有禪的妙趣,這也正是人間佛教所重視的「生活禪」。

(二)「行佛」的修行意義

人間佛教是行動的佛教,不是口說的佛教。*14 大師認為,儘管佛法遍一切處,可修可證,也得要吾人在生活中躬身實踐,才能真正體證佛法的妙用。關於部分人士即使學佛多年,仍不能與佛法相應的問題,在大師看來,原因就是未能把握佛法與生活一體的關係,不能切實在生活中身體力行佛法,自然佛法也就無法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因此,大師推動人間佛教,提倡「行佛」運動,以強調實踐佛法的重要性。

在佛教的經典裡,每部經都以「如是我聞」作為開頭,以「信受奉行」作為結束;能夠信受奉行佛法,就是行佛。所以,佛教講「解行並重」、「福慧共修」,都是說明學佛不能只在義理上鑽研,佛法要在生活中體驗、印證,唯有透過自己力行,才能融入身心,成為自己血液裡的養分,如此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15 大師說:

行佛,就是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實踐奉行,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中,任何時候都能自動自發,覺照現前所行是否清淨,並藉由佛心把自己本具的寶藏開發出來。平時我們稱呼學佛的人為「行者」,就是要去「修行」佛法,要如佛陀所說、所行去做,例如:行佛的慈悲、喜捨、無我、忍耐、平等。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要「行佛」,而不只是「學佛」而已;想要有所成就,是要時時刻刻,每日地在生活中實踐,而不應是知道了訣竅卻束之高閣。*16

大師強調「行佛」是在重視正解佛法義理之外,更要對義理進行實踐,「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實踐奉行」,這也是人間佛教修行觀的重要表述,唯有在生活中踐行佛法,時時自我覺照、修正,才能將本自具足的佛性能源開發出來。

而對於一般人學佛追求的開悟,大師認為,所謂「悟後起修」,雖然開悟了,不去實踐,也不能成佛。因此,雖然有的人先修後悟,有的人先悟後修;不管先悟或先修,總之悟道後要依道而修、依法而行,要在人間「行佛」,從生活裡服務大眾,培養福慧資糧,等到因緣具足,自能開悟「成佛」,這也是為什麼諸佛都在人間成道的原因。*17

「行佛」作為人間佛教核心的修行理念,突顯了人間佛教「佛法與生活不二」的特質。「行佛」的理念,最初是大師有感於一般佛教徒的信仰停留在信佛、求佛、拜佛、念佛等階段,為了鼓勵信眾將佛法實際落實在生活中,藉以提升信仰層次而提出。大師說:

對於信仰,當然信佛、拜佛、念佛都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行佛」。你沒有行佛,光是靠祈求,沒有播種,田裡面的稻苗怎麼會成長呢⋯⋯因此,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行者,要把信佛、求佛的觀念,提升為行佛,必定能有所感應。*18

佛陀是人不是神,靠神、求神、拜神是迷信,自己的什麼都給神操縱了;而佛是人,我們要行佛,自我承擔,身體要做好事,口要說好話,心要存好念,身口意做好,就是好人。*19

大師指出,信仰不應止於信佛、拜佛、念佛的層次,甚至光靠祈求而忽略了自我努力。大師以耕種為喻,說明播種是收穫的前提,修行必須通過自身的努力實踐,才能有所成就。其觀點重申了佛教信仰的理性與實踐性,信仰不只是信與求,更須付諸實踐,唯有「行佛」,清淨三業,益世利人,才能實現生命的價值。

「行佛」就是在生活中行佛之所行、依法而行。過去佛教之所以一度衰微不振,大師表示,很大的原因,就是由於佛教徒沒有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中。例如佛陀教我們慈悲,多數人卻瞋習不改;佛陀教我們喜捨,多數人卻吝於布施。因此,大師說:唯有真正落實「信仰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二六時中不論行住坐臥,都能自動自發、自覺自悟地「行佛所行」,我們才能獲得佛法的受用,佛教也才能根植於人間。*20 是故大師「行佛」的理念,不只是讓佛教徒在自我修行上起到積極實踐的作用,同時也為佛教的弘法利生注入一股強大動力。

實踐佛法對人生的影響,如大師在〈佛法真義.慈悲〉一文中說到:

如果我們能用慈悲的心,對人體貼關懷;用慈悲的眼神,看待萬事萬物;用慈悲的愛語,隨喜讚歎;用慈悲的雙手,常行佛事,使自心與慈悲合為一體,不但自身的慈悲力增長,更進一步使整個宇宙都充滿慈悲。慈悲是一張無價的「通行證」,無論我們走到哪裡,即使一無所有,也可以時時擁有歡喜,處處得以安身立命。*21

大師以「慈悲」為例,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行佛」的具體方法,並以實踐慈悲之後,帶給人生的歡喜自在,說明行佛能增加生命的力量,提升做人的價值。

如上所述,大師所倡導的「行佛」思想,深刻闡明了人間佛教的要義,說明真正的修行是在生活中切實奉行佛法,將佛法智慧融入生命之中。因為佛教不僅是信仰的依託,更是人生的指南,以「行佛」作為修持的標準,人生定當可以解脫自在。

【附注】

*6 星雲大師:〈我的宗教體驗〉,《星雲大師全集121.講演集9.宗教與體驗》(增訂版),頁235。

*7 星雲大師:〈人間與生活〉,《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136。

*8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全集180.星雲法語3》(增訂版),頁39。

*9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上)〉,《星雲大師全集31.人間佛教論文集4》(增訂版),頁8。

*10 星雲大師:〈奧運的精神〉,《星雲大師全集144.隨堂開示錄21.對談專訪3》(增訂版),頁218。

*11 星雲大師:〈透過故事讀心經〉,《星雲大師全集7.般若心經的生活觀》(增訂版),頁210-211。

*12 星雲大師:〈佛陀的人間生活〉,《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118。

*13 星雲大師:〈怎樣做個佛光人 第十六講〉,《星雲大師全集322.佛光山清規1》(增訂版),頁173。

*14 星雲大師:〈修持觀〉,《星雲大師全集34.人間佛教語錄2》(增訂版),頁75。

*15 星雲大師:〈行佛〉,《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增訂版),頁11-12。

*16 同註15,頁11。

*17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定學〉,《星雲大師全集27.人間佛教的戒定慧》(增訂版),頁155。

*18 星雲大師:〈我與禪淨共修──解在一切佛法 行在禪淨共修〉,《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行佛篇2》(增訂版),頁162-163。

*19 星雲大師:〈弘法人生〉,《星雲大師全集147.隨堂開示錄24.對談專訪6》(增訂版),頁126-127。

*20 星雲大師:〈行佛〉,《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增訂版),頁13。

*21 星雲大師:〈慈悲〉,《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增訂版),頁65。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