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632 一、星雲大師的兩岸和平理念

大師生逢亂世,一生歷經土匪橫行、軍閥割據、中日戰爭以及國共內戰,目睹殺人盈野、血流成渠的慘狀,自身遭遇骨肉離散、天人永隔的悲劇,又歷經顛沛流離、憂患相煎的歲月。這些戰爭及時代的苦難,讓他深刻感受蒼生之苦,深刻感受和平的重要,終其一生,對推動世界和平、兩岸和平發展不遺餘力。

(一)生逢亂世,對和平抱持堅定之信念

1927年,大陸烽煙四起,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和國民黨蔣介石北伐軍在江蘇鎮江一帶激烈作戰,大師就在這動蕩不安的年代,出生於揚州一個貧困的小鄉鎮。連年爭戰,致使一家人居無定所,四處漂泊。

大師十歲時,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自此引發了八年的對日抗戰,大師因隨母親到南京尋找經商失聯的父親,親歷了南京大屠殺的恐怖,在槍林彈雨中,隨著人潮四處逃亡、流浪。他曾自述:「我的一生都是在苦難中成長,在我呱呱墜地時,一九二七年,北伐革命的戰爭已經進行得如火如荼,在漫天烽火中,一家人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幾乎在內戰中結束小命;十歲那年,中日戰爭的爆發,我們又開始四處逃亡。」*51

十二歲逃難途中,大師千金一諾上棲霞,禮志開上人披剃出家。青少年時期在對日抗戰中成長,時常過著膽戰心驚的日子,「不但在死人堆裡躲藏、睡覺,還有多次遊走在死亡邊緣的經驗,可以說死了又活,活了又死」。*52好不容易抗日戰爭結束,神州再起板蕩,他又被迫從棲霞到宜興,再從宜興到南京,可以說居無寧日。1949年,眼見戰爭傷亡慘重,百姓流離失所,風雨飄搖之際,為了救死扶傷,大師在怒海餘生中,帶領僧侶救護隊輾轉至台灣,從此遠離出生成長的家國,再見故人已是多少年後。

戰爭的殘酷無情,生靈塗炭的情景,不管時隔多少年,大師仍記憶猶新,無法忘懷。他曾細說戰爭如何影響自己,並讓他對和平有了堅定信念:

你們沒有受過戰爭的洗禮,不知道戰爭的殘忍可怕。中華文化有很多值得歌頌的地方,但也有很多的不當,尤其改朝換代,恐怕死傷幾百萬人,一個朝代頂多兩百年、三百年,但是平常也沒有什麼太平日子。據說中國五千年文化,只有九年沒有戰爭,其他都是在戰亂中度過的。

不過戰亂也讓我們成長,經歷過戰爭的人,他的人生觀念、看法會不一樣。今天世間這麼美好,大家難得到人間來,何必為了戰爭而對立呢?戰爭是為了什麼?就為了那幾個人要鞏固權力,而死傷數以萬計的人,這是多麼殘忍的事情!從這裡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和平是多麼地難得。
*53

 戰爭帶來的是毀滅與苦痛,而真正的和平建立在對話和理解之上,這也是大師畢生致力於實現和平的核心信念。通過年少時期戰火中的經歷,大師深刻體會到生死交迫的苦難,從而充分認識到和平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二)同文同種,兩岸應互往來和平交流

1949年之後,兩岸形成分隔之局面,很長的時間幾無交流。1979年,大陸宣布和平統一的方針,並停止砲轟金門,1987年台灣開放大陸探親,自此,兩岸民間交流才日益頻繁。

為了正式處理兩岸交流相關問題,1991年3月台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同年12月,大陸於北京成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協會),雙方以民間組織的形式,開展兩岸的交流與溝通。從2008年到2014年止,兩岸兩會共舉行十次會談,簽定二十一項協議,可說是兩岸關係六十多年來相對穩定的時期。在這些成就的背後,有許多人的付出及努力,其中一位就是星雲大師。*54

對於兩岸之間,大師一貫主張和諧和平,「因為戰爭的後果將是不堪設想」。大師曾說:「歷史上,有多少的屠城殘殺事件,不講遠處就講近代,滿清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乃至日本皇軍對台灣同胞多少次的殘殺,我們至今都還要記恨?難道我們不能記取教訓而追求和平?」*55 

世間最淒慘的莫過於戰爭,殘殺流血,不容再現於今日。對立只會加深仇恨,人們不應沉溺於過去的仇恨,而是應努力弭平彼此的傷痕,攜手向前。大師說:

我個人的心理很簡單,只是不希望挑起兩岸戰爭,不希望看到台灣人民生靈塗炭。因為我自己出生在北伐戰爭時期,經歷過八年的對日抗戰,以及之後的內戰不停,深刻了解到戰爭的殘酷。好不容易現在看到台灣數十年來經濟成長,各項建設突飛猛進,自由民主也已然開花結果,到處洋溢著新氣象。再加上中國現在也改革開放,揚威國際,這是中國人團結的大好機會,中國能和平統一,不但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幸福,也是旅居海外一億多華僑的希望。*56

要達成和平,就必須從提升人性、發揚佛教的慈悲精神入手,大師強調:「人類世界一切的戰爭,都導源於人類自私自利的貪欲;若欲免除人類的戰爭,只有發揚大乘佛教捨己為人的道義文化,培養人類救苦救難的悲願,發揮人類慈悲忍辱的精神,完成人類互敬互愛的美德。」*57

世界上沒有人想要戰爭,大家都想友愛、和平、繁榮,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大師認為,「兩岸人民,一水之隔,都是中國人,要和平,要成為一家親」,*58共同創造屬於中華民族的榮光。

人與人之間,不應該輕易排斥對方,要能包容彼此的不同,包括你我的不同、見解的不同、思想的不同、看法的不同。佛教講因緣,好比紅花雖好,還需綠葉扶持。人是因緣共生的,因為有父母養育、師長教導、士農工商供應,我們才得以生存,如果缺少其中一個因緣,人就難以存在了。所以,我們要喚起海峽兩岸的大家,對於現在的情誼,當好好珍惜,共同爭取中國人未來在世界的光榮。*59

在大師心中,台灣與大陸雖分隔兩岸,實際上是同根同種,有著共同的文化、語言、生活習慣,彼此如兄如弟,應該互相交流往來,不能互相抵制殘害,*60「台灣絕大多數居民都是從大陸赴台,大家都是中國人,無論從血緣、歷史各方面來看,兩岸都是一家親,大家要有情有義,相互來往,促進彼此的團結和友誼」。*61他認為,只要文化多來往,宗教多來往,民間多來往,就能快速促進兩岸的和平。 

大師曾譬喻,大陸比較大,像大哥,台灣比較小,像小弟,大哥對小弟要多加愛護。他衷心希望兩岸能本著佛法的「同體共生」之理念,攜手連心;並屢屢重申兩岸都是中華民族,都是一家人,應該互相尊重,互相提攜,互相友愛,互相往來,和平共存。希望未來兩岸人民能心手相連,與時俱進,共同發心立願,開創未來屬於中國人的時代,屬於中國人的二十一世紀。*62

(三)平等尊重,盼兩岸領導人仁王愛民

本著宗教家「淑世救人」的情懷,大師一心弘揚佛法,宣導「同體共生」的理念;他透過宗教交流,努力為兩岸開創和平往來的契機;他把握每次建言的機會,為兩岸的未來提供方向,促進彼此的溝通交流。

1986年4月,中國國民黨召開十二屆三中全會,大師受蔣經國先生邀請赴會報告,提出開放大陸探親等建言。大師表示,過去因國共之爭,多少死傷,多少妻離子散等人間悲劇,政府應要有同理心,開放探親往來。*631987年4月15日,國民黨政府成立返鄉探親促進會,展開老兵返鄉探親運動,更於7月宣布解除戒嚴令,11月2日起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自此,民間經貿活動迅速升溫,兩岸關係一度緩和。 

1997年李登輝先生提出「戒急用忍」*64的大陸政策,一時造成兩岸往來降溫。大師曾對此撰文,表達看法:

多年來,兩岸有時候「一國兩制」、有時候「兩國論」,有時候「海峽兩岸不可分割」,有時候「特殊國與國的關係」⋯⋯。有關國體大事,應該變而不變,不變而變,總要視其對於全民利益而論定。

總之,戒急用忍已經到了非變不可的時候了。⋯⋯既然世間虛虛實實,實實虛虛,就不能墨守成規,就應該因時制宜。「戒急用忍」既是一時的權宜之計,非國家根本大法,便應隨著時移勢易而稍加修正來因應時局!
*65

大師也曾向陳水扁先生建言,希望他宣布台灣不會獨立;更呼籲大陸應該以柔性對待台灣,不要動不動就用飛彈恐嚇,唯有大陸放棄武力犯台的意念,才能夠打開兩岸的僵局。

2000年,大師在南京金陵飯店與大陸國宗局局長葉小文見面,對於兩岸的政治交流提出看法:「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大陸絕對不能以武力犯台;因為即使以武力達成所謂的統一,但不得台灣民心,反而積怨,仍會動亂不已。唯有和平、交流、往來,才能拉近兩岸的距離。」*66

雖為一介僧侶,但大師關懷國事,心繫大眾,把「兩岸統一」視為「身為中國人應盡的責任」,更把「世界和平」當成責無旁貸的使命。2000年12月25日,陳水扁上佛光山訪問,在對大眾公開講話時強調:「如果兩岸有和平使者,星雲大師絕對是最好的一位代表。」*67

一生致力推動海峽海岸和平的大師,積極與大陸各界人士溝通交流,期望兩岸的領導人本著「仁王愛民」的胸懷,讓同文同種的兩岸人民,從此遠離戰火的摧毀,享有太平歲月的幸福安樂。

2015年11月7日,馬英九與習近平在新加坡會面,這是兩岸自1949年以來,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為兩岸歷史上最大突破。雙方會面前,大師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希望兩位領導人對於海峽兩岸的和平、未來經濟互動、友誼往來能有具體的協商。大師再次強調,大家都是炎黃子孫,同為兄弟姐妹,兩岸應該用情誼、用同宗、同族、同體共生的命運,來加強未來的發展。*68

佛教向來主張以慈悲來促進和平、以去除我執來促進和平、以寬容交融來促進和平、以同體共生來促進和平。作為人間佛教的實踐者,大師認為,凡事不一定要藉由武器解決,也不一定要在沙場上才能一決勝負,實行仁政可以代替戰爭,如勤政愛民,使得經濟成長、富足安樂、自由民主、尊重包容、文化交流等,都是勝利的表徵。他特別以東西德為例指出,1990年時,由於西德對東德的尊重包容,讓柏林圍牆倒塌,兩德人民心中無形的圍牆也隨之冰消瓦解,從此整個國家在人我平等共尊的理念下,攜手共創美好的未來。如果兩岸之間,能彼此尊重,人我無間,和平又哪會遙遙無期?*69

(四)慈悲思路,著書探求兩岸和平出路

2013年,大師有感於台灣選舉造成社會族群撕裂,也讓台海關係極不穩定,以「趙無任」為名,連續發表七十篇有關台灣選舉系列評論,從跨黨派、跨族群、跨宗教的角度評析兩岸問題,以思想指引邁向社會和諧、人民幸福、兩岸和平相處之路,為台灣社會和諧及兩岸和平,提出深刻建言。後由天下文化出版《慈悲思路.兩岸出路》一書。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在推薦序中表示:

趙無任先生悲天憫人地看到了台灣自一九八○年代中期進入民主時代後一連串的折騰:社會所遭遇的挫折,政黨所經歷的對立,媒體所失去的可信度,國會所失去的效率,兩岸所失去可以交流的速度與廣度,開放所面臨的反對,以及不斷出現的內鬥與內耗,甚至政府與一般人對「宗教人士」的一些歧視。他憂心忡忡地決定要在總統大選前,對民主選舉,政黨政治,兩岸關係,統獨糾結,本土化,民族意識,大同世界,下一代福祉等等重要議題,做一次全面性的坦率討論。*70

韓國學者朴永煥指出,此書強調了兩岸彼此尊重、包容、信任的希望,超越政派,一同心懷慈悲,悲憫土地與人民。71程恭讓教授認為,此書「透露出宗教家的慈心悲願,思想家的大開大闔,戰略家的謀之長遠,政治學的睿見卓識」。*72

一生熱愛中國、台灣,熱愛中華文化的大師,在書中毫不諱言反對台獨,反對去中國化,認為「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它不是政黨的,它是我們先民祖輩傳流下來的悠久歷史,我們能把它們全部捨棄嗎?」、「去了中國化以後,我們的台灣還是台灣嗎?」他在文中對民進黨人士呼籲:「你們一時權宜反對國民黨,我們可以理解,但不能反對中華文化,大舉台獨旗幟,以二二八事件挑起台灣人民的仇恨反中對立。」*73甚至三問:我們真能反中嗎?我們有條件反中嗎?反中的結果會是如何?*74

大師表示,歷史固然有殘缺的一面,但好的歷史我們不能丟棄,因為這是先民用生命苦勞所建設起來的,應該予以尊重。台灣人的祖先大多來自大陸閩、粵一帶,1949年後,雖然兩岸分隔,如今好不容易可以互動往來,我們應該珍惜這樣的緣分和情感。他認為,台灣要用理解的角度去看大陸,大陸也應以尊重的角度來對待台灣:「大陸需要台灣多元文化的人文內涵,台灣需要大陸廣闊的平台。來發揚優秀傳統的中華文化。我們希望:兩岸建立互信,這才是當今的急務。」*75

在〈建設兩岸談判的基礎〉一文中,大師表示,兩岸的談判在公平正義之下,要有四個基本上的認知:1.不可以論貧富差距;2. 不要論大小強弱;3.不要分你我不同;4.不要計較過去的仇恨。至於統一的基礎,他提出十點建議:

1.  用「中國」這個名稱。這個「中國」不是兩中,也不是一中,我們本來就是五千年來中華文化的中國。

2. 在國家全民主義之下,一切為民族。

3. 向全國徵求一首全民都能接受、以中華文化為主的歌曲,增加中華文化光彩。

4.  找專家設計一個為國家、為全民樹立的中心標幟,揚威全球。

5. 希望大陸人士可以到台灣參與士農工商,台灣人可以在大陸從事政治、各種社會建設。慢慢地讓兩岸人民沒有分別。

6. 大陸可以派一個人來做台灣的領導人,台灣人可以到大陸掛一個國家主席的名義,彼此對等,相互尊重。大陸要包容台灣的政治,台灣要了解大陸的政策,相互忍讓、幫助。

7. 希望大陸宣布放棄「不排除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政策,撤除瞄準台灣的導彈。也希望台灣不要仇視大陸,甚至還想反攻或者有獨立的意念。

8.  兩岸的思想要一致,全民要團結一心,凡事以中華文化為重,以國家利益為重。

9. 兩岸要先講法治,有共同的法治讓人民守法,再開放自由。

10.  所有的往來,要建立在互相信任、平等之上。把所有的問題都擺到會議桌上來談判、解決,不必隔空喊話,不必讓別有用心的人空言操縱。不要再追究往事,向前看,不要往後看,兩岸共享、共有、共治,這才是中華民族未來的希望。*76

大師認為,兩岸應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發展具有特色的自由中華民族的中國,若有爭議,要在會議桌上開誠布公討論,如此,兩岸議題才有根本的解決之道。

(五)五和思想,佛教兩岸統一根本思路

有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同根同源的台灣和大陸終究會統一,但統一的方式是透過談判,建立在和平的基礎之上。大師說:「有良知的中國人都贊成中國統一,而這種統一非你統我或我統你,而是一種和平、平等的統一。統一之前必須先做到:一、在經濟上要互助;二、在文化上要交流;三、在宗教上要尊重;四、在政治上要民主。中國非少數人所有,而是十多億同胞的聚合。」*77

所謂的統一並非一方統一另一方,或是大統小、強統弱,大師認為,統一的先決條件是雙方平等和相互尊重,唯有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尊重和包容,做到同中存異、異中求同,才能達到長久的和平。香港中文大學學愚教授指出,相互尊重、平等包容、同體共生,正是大師對兩岸寄予的厚望。*78

2014年,大師出席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的「兩岸各界人士座談會」,並擔任會議首位發言人,針對兩岸間「深化交流,共同發展」的議題,提出四點建議,其中談到「兩岸和平要以五和為基礎」,大師說:

我認為,現在兩岸的問題是急不來的,兩岸都是中國人,自然有「血濃於水」的情感,只要假以時日,自然就會一家親。二千六百年前,佛陀建立佛教「六和僧團」,在我的想法裡,「五和」可以幫助兩岸之間有序的和平發展。二千六百年前,佛陀建立佛教「六和僧團」,在我的想法裡,「五和」可以幫助兩岸之間有序的和平發展。

所謂「五和」:首先是「自心和悅」。台灣與大陸之間要像兄弟情誼,人民要從心裡相互尊重友愛,台灣人喜歡大陸人,大陸人喜歡台灣人,彼此心裡和悅,和平自然水到渠成。

其次是「家庭和順」。由於時代的改變,幾十年來,固有的家庭倫理已經有所改變,甚至日漸式微,現在,我們要恢復家庭的禮節,重視倫理的建設。家庭和順,就是和諧社會的前提。

再者是「人我和敬」。現在兩岸之間交流愈來愈密切,無論是朋友之誼,商貿互惠,都建立了正向的關係。希望雙方重情義、講誠信,彼此和敬互愛,加強來往,來來往往,往往來來;你來我往,我往你來,到最後兩岸一定一家親。能做到「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就能「社會和諧」,進一步追求「世界和平」。兩岸人民攜手並肩,行走在國際之間,都會受到肯定與尊重。
*79

安徽合肥學院金小方教授認為,大師提出的「五和思想」有助於處理兩岸關係:「自心和悅」即兩岸人民要從心裡相互尊重友愛;「家庭和順」即通過恢復家庭禮節、重建家庭倫理而實現家庭和睦;「人我和敬」即兩岸之間人員與經貿交流密切,彼此和敬互愛,最後走向兩岸一家親;「社會和諧」是前面三「和」發展的自然趨勢;「世界和平」既是兩岸人民的共同追求,也符合世界人間的期盼,兩岸人民共同促進世界和平,將會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與尊重。*80

生長於大陸,居台逾七十載,大師始終懷抱一份中國心、台灣情,努力成為兩岸溝通的橋梁,希望促進兩岸和諧的發展。他一生立足台灣,胸懷中國,放眼世界,沒有分別大陸與台灣的意識,沒有台獨的觀念;心中只有佛教的「慈悲為懷,和平第一」,最大的希望是兩岸人民的幸福安樂。*81依於這樣的信念,大師不辭辛勞,以超然的心態,在兩岸倥傯奔波,成為兩岸文化交流與和平友好的使者。*82

【附注】

*51 星雲大師:〈什麼都是我的,什麼都不是我的〉,《星雲大師全集89.往事百語1》(增訂版),頁274。

*52 星雲大師:〈佛教對「戰爭與和平」的看法〉,《星雲大師全集37.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2》(增訂版),頁167。

*53 星雲大師:〈傳播人應有道德責任〉,《星雲大師全集134.隨堂開示錄11.青年勉勵4》(增訂版),頁126。

*54 參閱釋覺均:〈星雲大師對兩岸和平的貢獻〉,收入《佛光山研究2014年徒眾論文》第1冊,高雄: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2014年。

*55 趙無任:〈台灣能去中國化嗎?〉,《慈悲思路.兩岸出路》,台北:遠見天下文化,2015年,頁304。

*56 星雲大師:〈拒領公投票的重要性〉,2008年3月13日刊於《人間福報》的社論,後收於《星雲大師全集225.星雲智慧1》(增訂版),頁191。

*57 星雲大師:〈急需發揚佛教文化〉,《星雲大師全集226.星雲智慧2》(增訂版),頁271。

*58 2013年11月,大師應廣東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和廣東僑界人文學會的邀請,到廣東訪問交流,在媒體見面會上的發言。

*59 星雲大師:〈和諧社會──與鳳凰衛視劉長樂先生對談〉,《星雲大師全集144.隨堂開示錄21.對談專訪3》(增訂版),頁94。

*60 大師2003年到大陸參加「兩岸佛教界為降伏『非典』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會」的致辭。

*61 星雲大師:〈中國夢與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全集211.如是說9》(增訂版),頁364。

*62 大師2003年到大陸參加「兩岸佛教界為降伏『非典』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會」的致辭。

*63 蔣孝嚴:〈蔣家與星雲大師的幾代佛緣〉,收錄於《星雲大師全集378.名家看百年佛緣》(增訂版),頁218。

*64 「戒急用忍」一語出自清朝康熙皇帝。1996年,前總統李登輝在臺灣經營者大會上,針對企業界投資中國大陸提出「戒急用忍」的主張,使得兩岸往來停滯不前。

*65 星雲大師:〈戒急用忍〉,《星雲大師全集152.迷悟之間1》(增訂版),頁101-102。

*66 星雲大師:〈兩岸要和平要交流〉,《星雲大師全集205.如是說3》(增訂版),頁349。

*67 滿義法師:〈第三章 慈心悲願:為教的願心不同〉,《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台北:天下遠見,2005年,頁296。

*68 星雲大師:〈欣聞習馬見面 希望馬英九先生者〉,刊於2015年11月7日《人間福報》,後收錄於《星雲大師全集226.星雲智慧2》(增訂版),頁254-255。

*69 星雲大師:〈佛教對「戰爭與和平」的看法〉,《普門學報》第28期,台北:普門學報社,2005年,頁5-6。

*70 高希均:〈【推薦序】 「慈悲思路」開創台灣出路──超越黨派、族群、地區的當代諍言〉,收入趙無任著:《慈悲思路.兩岸出路》,台北:遠見天下文化,2015年。

*71 朴永煥:〈星雲大師《慈悲思路.兩岸出路》的當代意義〉,收入《人間佛教的生命書寫與家國關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2017年。

*72 趙無任著:〈附錄:讀者看選舉評論〉,《慈悲思路.兩岸出路》,頁439。

*73 趙無任著:〈台灣能去中國化嗎?〉,《慈悲思路.兩岸出路》,頁304。

*74 趙無任著:〈關於台灣獨立我見我思〉,《慈悲思路.兩岸出路》,頁322。

*75 同註74,頁388。

*76 以上參閱趙無任著:〈建設兩岸談判的基礎〉,《慈悲思路.兩岸出路》,頁426-429。

*77 符芝瑛:〈第十五章 台灣情,中國心〉,《傳燈──星雲大師傳》,台北:天下文化,1995年,頁239-240。

*78 學愚:〈第四章 承先啟後佛光學:佛學與世學不二〉,《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如是說、如是行》,香港:中華書局,2011年。

*79 星雲大師:〈中國夢與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全集150.隨堂開示錄27.各類致詞3》(增訂版),頁268。

*80 參閱金小方:〈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與中國夢〉,收入《201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高雄:佛光文化,2014年,頁374。

*81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中冊,台北:香海文化,2008年,頁25。

*82 學愚:〈第四章 承先啟後佛光學:佛學與世學不二〉,《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如是說、如是行》,頁241。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