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531 二、「走出去」才能世界化、國際化

大師認為「走出去,才能世界化、國際化」*87,佛教亦必須走出去,才能持續發展。故步自封是無法適應現今變化多端的世界潮流;走出去,與各國交流、吸收新知,會發現自我的渺小。當然,走出去,有冒險,但也唯有走出去了,才會有不同的因緣。過去的祖師大德因勇於走出去,到印度求法,才能帶回更完善的佛教經典;佛陀也因走遍印度各地,才將佛法弘揚開來。因此「走出去」,就要與世界接軌,才能真正做一個「地球人」。大師開示:

佛光人要有「與時俱進」的精神,要有「走出去」的勇氣,要有所謂「立足台灣、放眼大陸、前瞻世界」這樣的眼光。尤其,我們今天生活在台灣的人,都不能只做一個海島的人民,坐井觀天。我們在台灣,四面都是海洋,我們要像海洋一樣的寬廣,我們要和「世界接軌」,我們要做「地球人」,我們不局限於某一個種族,某一種地域,我們是「地球村」。*88

以下就思想、弘法及互動三個面向來敘述大師的「走出去」理念。 

(一)思想「走出去」:培養國際視野

思想走出去,即是要把心胸放大開來。大師認為,我們要有開拓的思想,凡事不能墨守成規,心量擴大了,所擁有的世界也會變得更寬廣。因此他經常勉勵學人要能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甚至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人生才算是走出去。*89大師提及,一個人的心如果能容納一個家庭,就能做家長;能容納一個省,就能做省長;能容納一個國家,就能做總統;能有著佛心,就能容納世界,與宇宙同在。*90要走出去,需先將格局放大,從有限、有量、有相、有緣,走向無限、無量、無相、無緣大慈的世界。

要走上國際,走到世界,大師在〈如何走出去?〉一文中提到需要先具足四項內涵*91:

第一,要帶著知識走出去。走出去,不能對國際一無所知,培養國際觀,知道國際局勢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要先學習各種知識,當有因緣走上國際時,要能把已具備的佛法、文化、道德精神等散播出去,達到弘化的功用。

第二,有慈悲可以走出去。步上國際,意味著要面對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語言文化、風俗習慣,要能尊重包容,要能走入人群,要能廣結善緣,就能建立良好的因緣關係。因為有慈悲,才能被人接受。

第三,好學可以走出去。世界文化各有所長,藉著走出去的因緣,能不排斥,願意學習新知識,增長見聞,才會有利於未來發展。

第四,有文化可以走出去。對自身文化的內涵、特點,必須要能有所掌握。走出去,既然是為了弘揚佛法,如果自身的佛法內涵不足,則難以攝受大眾。

以上四點「走出去」所需具足的內涵,最為核心的就是要培養國際觀、具備國際視野。培養國際觀,不是只有到不同的國家走走,粗淺遊歷,而是要對國際情勢有充分的認知,大師曾開示:

國際觀不是常到國外走走,或是對各國有粗淺的認識就是國際觀,真正的國際觀是對整個世界的脈動、趨勢及各國文化等有充分的認知。而認識世界的第一步,就是要「走出去」,好比漢、唐時期,因為外交能走出去,所以締造了歷史盛世;而清朝末年,則因為封閉自大,將國家帶向被列強欺侮的悲傷之地。

增進國際觀更重要的是思想要走出去,走出去才能讓思緒海闊天空,才能心包太虛;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容納的世界就有多大。
*92

國際觀從充分認知各國歷史、文化,洞悉世界局勢開始培養起,進而拓展心量,才能以更開放、包容和尊重的胸襟來面對不同文化。為了培養國際視野,大師認為具備外語及跨文化學習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隨著資訊的發達,社會需求的改變,無論是經濟、政治、宗教、文化、教育,無不邁向全球化、國際化的道路。在這種趨勢下,具備國際視野、運用外語、跨文化的學習成為不可或缺的能力。因為擁有國際觀以及共同的語言,才能溝通彼此,更深入、直接地了解對方的文化內涵,加強雙方交流。*93

具備國際視野,無法一蹴即成,不能等到派駐在海外才來學習,因此大師非常重視要從學生、青年開始培養。1978年,大師倡議籌設「中國佛教青年會」,向政府提出的發起書中,其中一點的說明就是:「擴大社會服務,促進國際交誼」,因為許多佛教國家都設有青年會,且經常舉辦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如果能成立青年會,充分開發社會服務的人力資源,更可以促進國際文化。*94雖然當時因緣不具足,該會最終無法成立,但可以得知大師是重視青年的國際發展的。

隨著1991年國際佛光會成立,大師後來再次發起組織青年團。終於,在1997年「國際佛光會世界青年總團部」正式成立。青年團成立後,每年在海內外舉辦國際佛光青年會議、國際佛光青年幹部會議、佛教青年生活營等活動,凝聚青年們為法為教的向心力。大師為了鼓勵青年長養服務奉獻的情操,開拓國際視野,鼓勵青年們參與國際公益旅行,足跡遍及印度、大陸、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為當地的大、小朋友、老弱婦孺參與衛教、教學、義診等服務。*95

1990年,大師在美國洛杉磯興辦西來大學,後來又陸續開辦台灣南華大學及佛光大學,澳洲南天大學,菲律賓光明大學。大師在談到大學的意義時,開示要具備國際觀、現代觀、未來觀,擔當承先啟後的使命並且能肩負教化的責任:「所謂大學,就是大人之學,它要以國際文教重鎮為目標,以世界學術中心為期許。在這裡學習,要有大認識、有大見識、有大格局、有大思想,以天下為家,以世界為對象,具備國際觀、現代觀、未來觀,能擔當承先啟後的使命,能肩負教化大眾的責任,才能培養出具有大識的器度來。」*96

2015年,五校更整合資源共同建立了「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成為全台灣第一個跨國且跨洲國際性的聯合大學系統。佛光山系統大學「七校一體計畫」,「一校註冊、五校選課」,學生畢業後擁有雙學位,實施以來已啟動師資交流、交換學生,更讓學生可跨校選課、移地學習、遠距教學,大學系統又能與佛光山道場資源結合,讓青年學子達成至海外服務的夢想,並和佛光山各項事業合作。*97

在僧伽人才的培養中,大師更是重視國際觀的養成。佛光山叢林學院於1983年成立「國際學部」,1986年成立「英文佛學班」、1988年成立「日文佛學班」。國際學部的成立,就是要落實佛教國際化及本土化,培養國際弘法人才,將大乘佛教的思想精神弘揚於國際,讓人間佛教在各地生根萌芽。佛光山叢林學院每學期邀請海外師資為學生以全英文授課,讓學生拓展國際弘法視野,以及外語講經能力。

2004年7月,佛光山叢林學院在大師的指導下開辦移地教學,讓學生分派海外國家實地參學。2023年疫情後,再度啟動易地教學計畫,安排全院前五分之一優秀學生,至佛光山世界五大洲道場,包括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菲律賓等地,增上學生弘法知能及語言能力。

大師深知國際弘法,必須要具備語言條件,尤其是掌握英文,才能更好跟國際接軌。大師曾說:「四、五十年前的台灣,在佛教裡很少有年輕人學習英文,在青年學生當中,如果有人學習英文,我就每個月給予兩百元獎勵。要想弘揚佛法,與世界來往,就必須具備國際語言、國際人才。所以一有機會,我就鼓勵學生們出遊,到印度朝聖,培養對佛教的信心,到歐美旅行,開闊自己的眼界。雖知其前途艱難,想到自己有個心、有個願,成功與否,也就在所不計了。」*98

面對佛教的未來,也必須要有危機意識,大家共同集思廣益,並且要「走出去」才有辦法。大師認為「走出去」,是危機意識之後的具體行動。

擁有危機意識的人,一定會想辦法走出去,因為『走出去就有希望,走出去就有未來』。走出去,可以說,是危機意識之後的一種具體行動。國家要走出去,才能與鄰國邦交;商人要走出去,才能推展貿易;讀書人要走出去,才能擴展見聞;出家人走出去了,才能成為領眾的法師;甚至佛教也要走出去,才能看見眾生真正的需要。*99

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總會長心保和尚在2018年召開的會員代表大會,發表〈信仰與傳承〉的主題演說中提到:「與其他同列為世界性宗教的信仰相比,佛教的傳播速度也就緩慢許多。時至今日,隨著一些以佛教信仰為主的國家、地區人口逐漸老化,或者成長漸趨緩和,未來佛教還要面對信仰人口可能減少的趨勢。值此之際,希望所有佛光人都能關心佛教的未來,共同發心承擔佛法永續的使命。」*100希望佛光會會員們能共同重視佛教的未來,尤其是佛教人口的減少。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發布於2015年,題為〈全球宗教信仰的未來:2010-2050年信仰人口成長預測〉(Future of World Religions: Population Growth Projections 2010-2050)的報告指出,到2050年,世界的佛教總人口與2010年差不多,約四億九千萬人。如果以世界人口占比來看,則從2010年的7.1%下降至2050年的5.2%,與此同時的世界其他各大宗教,不管是基督宗教、伊斯蘭教或印度教都是有所增加的,只有佛教的人口占比是下降。

大師經常向各國佛教界高聲疾呼,要有「走出去」的思惟來發展佛教。例如,2000年12月5日,大師在泰國與世界佛教青年友誼會會長帕洛普見面時,對他說:

泰國人民信仰佛教,愛好和平,然而泰國佛教本身比較保守,尤其自設框框,不容易發展;未來應該發揮青年的熱力,把泰國佛教推向國際弘法的舞台。泰國人民和平善良,是受了佛教影響,但佛教界往後的發展,如果不動員、不團結、不重視青年,發展就會受限,不但無法與時俱進,也不能增加泰國信仰佛教的人口。

大師又說:

唯有開放,才能讓泰國佛教與時代齊步前進,如果堅持傳統和保守,教團的力量會日愈減弱。唯有更積極、更擴大,走向國際化、現代化、人間化、教育化;尤其興辦教育,培養優秀人才,才能讓保守的泰國佛教邁向現代化。*101

 2003年,各國佛教界長老到高雄參加佛陀紀念館安基典禮,大師與柬埔寨法相宗僧王柏克里、泰國代僧王頌樂拍布達勤那旺上座比丘、斯里蘭卡佛護長老等東南亞上座部長老,共同主持「南北傳佛教交流座談會」,對談交流。會中,大眾一致認同大師提倡「走出去」的建議,並贊同培養語言人才、共同合作,是未來佛教發展的目標與方向。*102

2003年9月,大師接受韓國佛教電視台訪問時談到:

基本上,韓國佛教在近幾年的世界佛教發展當中,算是很有基礎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自我滿足,不能以閉關自修為尚。所以,我覺得今後韓國佛教,應該要走出去,要與世界各國的佛教多多相互聯誼。或者如剛才說的,要「與時俱進」,對於現代化要加強,要能適合人民的需要,因為韓國佛教基本上等於是國教一樣。但是現在韓國有一些知識分子、經商人士,慢慢改信基督教,為數也不少;韓國佛教界如何因應、改善這個現象,這是今日的一大課題。大家應該要去好好研究,為何我們的佛教徒要去改信基督教呢?這必然是因為佛教不能適應時代所需,不能適應人心所求,所以我們要認識現在這個新時代,要研究一些新方法來適應人民的新生活。*103

2005年4月7日,大師到訪新加坡,與當地佛教團體對話時,以「對佛教團體未來的希望」為題進行座談。大師提到了四點,第一、要相互交流,第二、要團結合作,第三、要重視教育及第四、要互助動員。當中大師談到:「新加坡是一個非常開放的國家,例如最近有很多佛教界大德都想到新加坡弘法,不過,也不一定是大家到新加坡來,新加坡的各位大德們也可以走出去。今天的國家社會,不只是現代化,已經是國際化了,唯有走出去,才能把新加坡的國力宣揚出去,把新加坡的佛教普照到每個地方。」*104

以上的例子可見,大師非常關心佛教的未來,尤其對各國的佛教發展,更是抱持很大的期望。大師期許佛教界要「走出去」,要彼此合作,要拓展視野。

(二)弘法「走出去」:處處都是道場

在國際弘法的舞台上,除了要有開拓的思惟,度眾方式也須與時俱進,符合當地的文化、民情。大師曾說:「為了世界和平、人民安樂,宗教家應該要走出去,加強宗教間的友好交流,突破傳統弘法方式的窠臼,才能將宗教教化的功能充分發揮。」*105因此,除了寺院道場傳統的禮佛誦經,還要發展更多不同的弘法方法,才能在各地立足。大師曾就自身在歐洲弘法觀察到:「別人之所以願意跟我們來往,是因為我們有超越對方之處,而我們有的就是佛法,所以在歐洲弘法,不能只是做法會誦經,他們聽不懂經文,因此我告訴大家要多讀書,才能弘法度眾。」*106

1、走出寺院慶祝佛誕

為了讓佛教「走出去」,佛光山在世界各地的法師透過慶祝佛誕節,從寺院「走出去」到戶外舉辦慶祝活動,藉此向各地人士宣揚佛法,並獲得當地政府的肯定。

以佛光山在澳洲地區的道場為例,南天寺、中天寺、墨爾本佛光山、西澳道場在當地的佛誕慶祝活動極具規模且內容多元,廣受民眾喜愛。南天寺、雪梨各道場與佛光會雪梨協會自1994年開始,在雪梨達令港的Tumbalong Park舉行「佛誕節多元文化慶祝大會」,每次都吸引逾十萬人參加。

2023年疫情後首次回歸的慶典,主打「環保」與「心保」,邀請大眾參加「復蔬公益路跑」(VEGRUN)、連署蔬食A計劃、響應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SGDs、多元文化素食攤位等,並安排「愛與和平」音樂會,讚頌佛陀以及緬懷大師。2024年,舉辦的第三十屆慶典,活動內容包括:浴佛、祈禱祝福、市集、公益路跑(VEGRUN)、佛光寶寶生命禮俗、傳藝抓周、多元文化藝術表演,還特別設立「文化區」,以「心靈花園尋佛跡」為主題,運用雅緻古樸的布置,引導訪客的參與和互動,進一步認識佛陀的人間性。*107此活動以多元文化的視角,展現人間佛教所倡導的人間和諧理念,共同建設和諧世界;同時也藉此追思緬懷大師,把大師的慈悲和智慧傳遞給每一個人。

昆士蘭中天寺自1997年起,在布里斯本南岸公園(South Bank)舉辦佛誕節慶祝大會。2002年開始,昆士蘭政府每年撥款贊助,舉行時間由一天到後來的三天,人數從三萬人增長至二十多萬人次,甚至不同宗教、種族的人士也前來參與盛會,已成為昆士蘭州的三大節慶活動之一。

墨爾本佛光山自1996年起,每年於墨爾本市主要地標聯邦廣場舉辦「佛誕暨多元文化節」,這也是墨爾本地區多元文化的年度盛事。2022年,於Golden Square舉行佛誕文化慶典,將科技與藝術以及佛法相結合,由雪梨Artistin Motion國際藝術團隊所製作AR光雕藝術,呈現佛陀於菩提樹下成道前內心過程,打造近五層樓高,全息3D攝影的菩提樹,璀璨炫麗的燈光視覺,吸引眾多民眾駐足欣賞。

佛光山西澳道場在伯斯市天鵝湖畔(Supreme Court Gar-dens)舉辦「西澳佛誕節暨多元文化慶典」,每次都吸引了逾二萬民眾參與盛會,在當地已不只是一個佛教慶典,而且是多元文化交流的饗宴。

從2002年開始,美國洛杉磯西來寺聯合南加州佛教界共同慶祝佛誕節,集合南加州全體佛教徒的力量,將浴佛節帶出寺院,以園遊會、義診、獻燈等方式慶祝教主釋迦牟尼佛之誕生,這場每年在艾爾蒙堤市Whittier Narrows Regional公園舉辦的活動,都吸引逾萬人參加。聯合佛誕的舉行,走出寺院讓社會大眾對佛教有深層的認識,同時展現佛教界團結融合。

阿根廷佛光山與佛光會阿根廷協會於2010年開始,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中國城舉行大型戶外浴佛法會,每次都吸引逾萬人參加。活動安排莊嚴獻供隊伍、文化表演,下午舉辦佛光寶寶祈福禮,還有書籍文物、佛光素食攤位、義賣等多項活動,讓大眾在慶祝佛陀聖誕中,感悟佛教多元化的慈悲包容,從品嚐素食中將美食和文化作聯結,展現尊重生命的精神。

荷蘭佛光山荷華寺與佛光會荷蘭協會自2005年開始,假阿姆斯特丹市新廣場盛大舉行「佛誕慶典活動」。除了莊嚴的浴佛法會,還安排了佛光寶寶祝福禮、園遊會、藝文表演及幸運摸彩等慶祝活動。

2、積極參加國際書展

國際弘法不只需要語言人才,佛教要走出去、普及化,書籍翻譯亦是非常重要。因為書能跨越時空的限制,把佛教弘揚到世界各個角落。大師於1996年在西來寺成立「佛光山國際翻譯中心」,著手翻譯經典以及大師著作,目前有英、德、法、日、韓、西、葡等二十餘種語言譯著,流通世界各地。

為了推廣這些譯著,讓世界各國人士認識人間佛教,佛光山在世界各地別分院積極參加各大國際書展。曾參加的大型國際書展有:美國紐約圖書大展、德國法蘭克福書展、萊比錫書展、日內瓦國際書展、西班牙國際書展、法國巴黎國際書展、維也納國際書展、香港國際書展、新加坡國際書展、馬來西亞國際書展、印度德里國際書展、阿根廷國際書展等等。

美國紐約圖書大展中,美國佛光出版社是唯一的佛教出版社,透過各出版品與學佛的英語人士直接交流,推動大師所弘揚的人間佛教英文書籍。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法蘭克福書展」,佛光文化曾連續十三年受邀參展,每每以大師各國譯本的著作推廣,獲得民眾廣大的回響。阿根廷國際書展為南美洲一年一度之文化盛事,是拉丁美洲西語地區最大規模之國際書展,阿根廷佛光山自2004年起參加,是唯一的佛教團體參展,頗受矚目。

3、佛陀紀念館走向世界

佛陀紀念館的建設,是大師幾十年來推動佛教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大師曾如此期許:「期望佛陀紀念館落成啟用之後,將會是大高雄的地標,甚至讓全世界都知道,台灣高雄有一個地標,是集合了印度、中國乃至全世界佛教文化的聖地。」*108佛陀紀念館於2011年落成前夕,大師接受《亞洲週刊》專訪,面對記者提問:「佛陀紀念館落成最大的時代意義是什麼?」大師回答:「我們希望藉佛陀紀念館讓文化提升,讓教育普及,讓全世界的人可以看到佛陀紀念館,知道台灣在哪裡。」*109

佛陀紀念館起源於尋地建築來供養佛牙舍利。最初大師推動建設時,並沒有局限只建造一座供奉舍利的殿堂,他希望將來佛陀紀念館能成為全世界佛教徒的聖地,再者,這是能提升佛教文化、教育,甚至讓佛教「走出去」跟國際接軌,被世界看見。

大師為佛陀紀念館訂定「文藝化、電影化、人間化、國際化」四大發展目標。為了提升佛陀紀念館在國際上的能見度,十數年來參與了眾多重要的組織,例如,2014年7月加入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ICOM)。佛陀紀念館積極與全球各地博物館進行交流,推廣佛教藝術、中華文化及展演活動。2017年3月,正式成為美國博物館聯盟(AAM)會員。

2017年,佛陀紀念館與英國杜倫大學.東方博物館簽約合作,2018年合作舉辦「與佛同行──發現佛陀的故鄉」展覽暨學術研討會。此次展覽,呈現始於2011年1月的考古活動及相關項目之成果,專案由尼泊爾國家考古局、藍毗尼發展信託和英國杜倫大學共同組成考察團,在科什山.普拉薩德.阿查理雅(Kosh Prasad Acharya)和羅賓.康寧漢(Robin Coningham)教授的指導下,來自尼泊爾、英國的考古學家和專家們與佛陀紀念館首次合作,結合信仰、考古與學術來呈現。

2018年1月16日,與大英圖書館(British Library)於大英圖書館正式簽署三年合作備忘錄,內容包括雙方未來在展演活動的合作、典藏鑑定技術、編目與數位化技術資源、各種學習平台資源的共享與技術交流。

2020年3月,佛館因長期關注生態環境、落實推廣生命教育,重視心靈環保、淨化人心等理念獲得審核通過,成為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IHRM-AP)的一員。*110

2021年,在佛陀紀念館成立十周年之際,特別邀請佛學權威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終身榮譽教授蘭卡斯特(Lewis R. Lancaster)作為學術策展人,香港城市大學邵志飛教授(Jeffrey Shaw)、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莎拉.肯德丁教授(Sarah Kenderdine)作為技術策展人,跨界合作共同策劃「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媒體藝術特展」,以嶄新的媒體科技重現海上絲路及佛教水路傳播的歷史文化進程。綜上所述,弘法「走出去」,不只是要突破原有的活動型態,還要勇於尋找新的方法,讓更多人接觸佛法,提高佛教的能見度。如此一來,才有辦法吸引不同文化、世代背景的人士有因緣走入佛門。

(三)互動「走出去」:積極交流溝通

面向國際,大師非常重視交流,透過對話及溝通,才能增進彼此間的認識。多年來在大師的領導下,佛光山全球道場展開跨宗教交流、宗教論壇、國際會議、座談,到近年來成立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中華傳統宗教總會,舉辦世界神明聯誼會等,致力推動世界和平。佛光山海外都監院院長滿謙法師曾為大師的國際交流方式,作了八點歸納:1.以文化藝術從事國際交流。2.以教育學術從事國際交流。3.以共修淨化人心國際交流。4.以慈善福利社會國際交流。5.以國際會議促進國際交流。6.以佛教音樂從事國際交流。7.以跨宗教對話來國際交流。8.以多元文化融合國際交流。*111

1、國際佛教交流

大師在1996年於佛光山召開的「第一屆台灣佛教寺院行政管理講習會」,提到對佛教的四點希望,其中的第一點就是「希望佛教國際化」。

今日佛教的發展已不是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成就,佛教本來即是以法界宇宙為我們所緣的對象,尤其今天不論佛教分為南北傳、大小乘或顯密兩派,但是佛陀只有一個,所以我們要把對佛陀尊重敬奉的心,結合在一起來溝通交流,把佛教帶到國際上。「樹木集合成林」才有力量,如果世界各地都有佛教徒,有組織、制度、理念等,則佛教的興隆可待。*112

大師期望能加強佛教界的團結與佛教徒的凝聚力、向心力,唯有佛教團結、統一、交流、動員與融合下,才能發揮宗教的功用。因此,為了提倡融合,佛光山舉辦國際僧伽研習會、世界顯密佛學會議;為推動國際間的佛教學術交流,舉辦各類學術會議;為促進世界各宗派之間的友好往來,舉辦「南北大師喜相會」座談會;為恢復南傳比丘尼戒法,發起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為共同承擔佛陀法脈的神聖使命,與韓國三寶寺(代表佛寶的通度寺,代表法寶的海印寺,代表僧寶的松廣寺)、泰國法身寺、大陸蘇州寒山寺、西安法門寺以及山東兗州興隆寺簽署締結兄弟寺。

眾多國際佛教組織中,大師與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簡稱「世佛會」)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大師極為重視世界各國佛教的團結,希望佛教徒能「走出去」,彼此間多交流。他期許世佛會:

我覺得時代在進步,我也期許未來世佛會可以再培養更多的青年人才,讓全世界的佛教徒一起參與世佛會、發展世佛會;同時,期望藉由世佛會,讓全世界的佛教徒多一個交流與溝通的平台,增進全世界佛教徒更頻繁的往來,凝聚全球的佛教徒,大家更加團結一致,利益大眾,共同致力促進世界和平的目標。*113

世佛會創立於1950年,是第一個世界性包括了南北傳、各系派別,包括僧信四眾的佛教組織。大師從第一屆大會的召開,即積極關心其動態及發展,自年輕時就希望能有因緣赴會,與國際佛教界交流,只是因緣不具。縱然如此,大師對世佛會在團結佛教上的貢獻,是抱持高度的肯定的。他在《百年佛緣》中說:「在世佛會六十一年的歷史當中,由於世界各佛教團體的努力,數以億計的佛教徒凝聚共識,共同促進佛教於社會、教育、文化、慈善等佛教事業的發展,展開造福社會人群的活動。」*114

1976年,第十一屆大會在泰國曼谷召開,原本大師有因緣赴會,但有人在中國佛教會提出異議,最後大師委派弟子心定法師代為出席。一直到1988年,第十六屆大會在美國西來寺召開,大師對於能促成全球佛教徒團結表示非常樂見,全世界各地的佛教徒齊聚美國開會,尤其,讓兩岸代表以「中華北京」和「中華台北」的模式共同參與,在在看到了佛教「走出去」的希望。

之後,1992年的世佛會第十八屆大會到台灣佛光山召開;1998年再度跨出亞洲,第二十屆大會在澳洲佛光山南天寺召開;2006年第二十三屆大會再度到台灣佛光山舉行。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為了表彰大師的貢獻,於第十八屆大會上,推舉大師為世佛會永久榮譽會長。

2、世界宗教交流

大師認為宗教間應該要和諧、尊重、包容、交流。每一個宗教,雖然信仰的對象不同,義理、經典各異,但教徒間可以互相往來,做朋友。大師主張「同中存異、異中求同」。「在『同』的裡面,宗教的目標一致,都是勸人向善;但是『同』中也有『不同』,各個宗教各有教義,彼此說法也有不同。」*115

大師也認為,每一個宗教徒都應該要有慈悲、和平的共識,因此提出「不管是信仰哪一種宗教,都必須具備共識,才能算是一個宗教徒,才能稱為宗教人。什麼是『宗教人』的共識呢?即以慈悲濟世為宗旨,以共享和平為目標,以參與善事為方便,以發揚人性為努力」*116

當今世界局勢,缺少理性溝通及對話,宗教對立和矛盾被無限放大,因宗教分歧而產生的動盪、衝突愈加複雜。大師提出「以發揚人性為努力」,亦即每一個有信仰的人,應該回歸到宗教的本質上,把心中的真善美彰顯出來,世界才能和平。大師說:「我一生倡導『融和』,尤其積極致力於『宗教融和』,所以多年來也經常在世界各地與各宗教進行互訪、交流。」*117

大師在「二〇〇六年國際自由宗教聯盟第三十二屆世界大會」上發表了題為「宗教與和平」主題演說,認為:「旨在透過宗教交流,落實世界和平,不但符合當代的思想潮流,同時也指出宗教對於世界和平的促進,有著責無旁貸的使命。」*118並提出四點:

一、宗教不要排他,尊重才能相互包容。

二、教派不要內鬥,對外才能發揮力量。

三、彼此不要執著,無我才能共創和諧。

四、人我不要對立,慈悲才能促進和平。
*119

宗教是超越國界的,安頓身心、促進世界和平本是宗教的功用,基於此,宗教應帶動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和諧共處,彼此尊重包容。大師認為,要達到此目標,宗教必須建立「同體共生」的關係,不要相互排斥。再者,同一宗教須重視團結,不內鬥,唯有本身和諧,才能對外發揮影響力。第三點,不應執著只有自己的才是最好,以自己心中的本尊去要求別人、互相排斥,會失去宗教追求真善美的本質。最後一點,人我之間多點互相來往、互相聯誼、互相了解、互相幫助,世界才會和平、人民才能安樂。

因此,宗教必須「走出去」,多交流往來,才能真正發揮教化功能。大師開示:「不論什麼宗教,都不應只是自立門戶,所謂『宗教無國界』,為了世界的和平、人民的安樂,宗教家應該要走出去,加強宗教之間的友好交流,突破傳統弘法方式的窠臼,如此,才能將宗教教化的功能充分發揮。」*120大師很早就與各宗教往來頻繁,1970年佛光山還在初創時期,就有來自世界各國道明會的神父、修女八十多人上山交流,大師與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也是數十年的老朋友。1995年3月,佛光山舉辦了「第一屆天主教與佛教國際交談會議」,期間還提供麻竹園雙圓堂讓天主教人士祈禱與舉行彌撒祭典。

1997年2月28日,大師應邀到梵諦岡拜訪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此事被譽為「世紀性的宗教對談」。後來於2006年6月21日再拜訪教宗本篤十六世,一方面促進宗教交流,同時共同祈求世界和平。2001年,大師在澳洲與臥龍崗市長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及英國國教臥龍崗地區的主教Bishoppipen,針對宗教與文化交流,彼此交換看法。同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針對「宗教如何面對全球化」問題,與天主教的瑞恩神父(Father Dr. Bill Ryan)及基督教的第芳婷教授(Dr. Wanda Deifelt)等人,共同主持「宗教對話」。

2003年,大師在巴西聖保羅的SE大教堂,與天主教樞機主教Dom Claudio,針對宗教對本世紀應該提供什麼樣的貢獻,進行「宗教對話」。

佛光山海外別分院延續大師倡導的宗教融和精神,積極在各地辦理跨宗教祈福、交流活動。西來寺自1996年開始,每年於1月1日元旦舉辦「祈求世界和平法會」,邀請各大宗教代表為世界和平祈福。法國法華禪寺座落在大巴黎地區馬恩省77區的碧西聖喬治市(Bussy Saint Georges)規劃的「多元宗教對話」區。自2012年落成,翌年即開始舉辦「多元宗教為世界祈和平獻燈音樂會」,邀請各宗教團體代表共同為世界祈福,一起推動和平的理念。

大師對跨宗教間的尊重包容,最好的例子莫過於2001年美國九一一事件後到訪美國,他率領弟子前往紐約世貿大樓災難現場灑淨,並為罹難者祈福。大師回憶道:

我說:「偉大的佛陀!偉大的耶穌基督⋯⋯」所有的美國人,聽到從我的口裡說出「偉大的耶穌基督」,心裡感動。我這麼祈願:「罹難的人大部分都是基督教徒,我請求耶穌基督和我們的佛祖,一起幫忙這些罹難的人,能可以超升。也告訴罹難的人,你們的眷屬,得到政府和許多人的幫忙,能夠有勇氣活下去,你們安息吧!」最後還把總收入二十萬,全部捐給他們。*121

大師的祈願文中,以慈悲、尊重、包容,讓該場的祝福超越種族、宗教的界限,因為有一份同理心,彼此的距離就縮短了,也讓人感受到佛教重視和平的心。

3、國際人士往來

歷年來,秉持尊重與包容的態度,大師曾與多國領袖會面。大師倡導人間佛教,主張要適應現世的生活,要促使社會更和諧,因此大師在國際間受到各地領導的尊敬與歡迎。

1963年,大師隨「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出訪印度時,與尼赫魯總理見面。大師把握因緣,向總理提出二個請求,第一,釋放當時被印度政府給拘留的七百多位華僑;第二,台灣有二艘高雄的漁船被印度扣留了,也請他們一併釋放。尼赫魯總理應諾立刻履行,釋放僑民、漁船漁民。

另外,大師也曾與回教領袖互動交流,1998年、2008年、2012年會晤了三位馬來西亞時任首相,分別為馬哈迪(Mahathir bin Mohamad)、阿都拉(Abdullah bin Ahmad Badawi)以及納吉(Najibbin Abdul Razak)。此外,大師與泰皇蒲美蓬(King Bhumibol)、菲律賓總統馬嘉柏皋(Diosdado Pangan Macapa-gal)、美國副總統高爾(Al Gore)、新加坡的李光耀和李顯龍父子、澳洲總理東尼•艾伯特(Tony Abbott)都有所往來,建立友誼。

大師在〈國際領袖們的交往片段〉一文中說到:

今天,對於世界各國的領袖們,只希望能夠給他們一點因緣,祈願他們在施政的時候,對佛教有所好感,如此在他們的國家裡,佛教發展就會得到助力。好比《四十二章經》所說:「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所以,這許多領袖雖然只是一個人,倘若他們將來幫助佛教,相信必定會有無比的力量和無比的希望,對廣大的社會必定有更大的助益。*122 

大師跟各國領袖交往,不是為了一己的名利,而是深知政治力量可以成為佛教發展的助緣。領袖們倘能對佛教有好感,甚至感受到佛教對國家和社會的幫助,那麼也許可以為當地推廣佛教減少一些障礙,增加一點助益。

另外,大師非常重視與佛教學者之間的往來,總是不惜一切地給予延攬、支持。大師注意到日本佛教重視學術研究,認為應該互相交流,多次在佛光山舉辦學術會議,邀請水野弘元、中村元、平川彰、水谷幸正、鎌田茂雄等學術界泰斗參加。

大師也與夏威夷大學的恰波教授(David Chappell)、康乃爾大學的麥克雷教授(John McRae)、耶魯大學的外因斯坦教授(Stanley Weinstein)、柏克萊加州大學的蘭卡斯特教授(Lewis R. Lancaster)等結下善緣。

綜上所論,佛教要走出去,與各界多累積善意與良性互動,增進彼此的認識,消除不必要的誤會,才能真正讓人接受佛教。

【附注】

*87 星雲大師:〈走出去〉,《星雲大師全集161.迷悟之間10》(增訂版),頁30。

*88 星雲大師:〈我們的淨土在哪裡?〉,《星雲大師全集140.隨堂開示錄17.集會共修3》,頁30。

*89 星雲大師:〈走出去〉,《星雲大師全集169.人間萬事8》(增訂版),頁291。

*90 星雲大師:〈放大〉,《星雲大師全集163.人間萬事2》(增訂版),頁55。

*91 星雲大師:〈如何走出去?〉,《星雲大師全集166.人間萬事5》(增訂版),頁165。

*92 星雲大師:〈佛教對「青少年教育」的看法〉,《星雲大師全集38.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3》(增訂版),頁203。

*93 星雲大師:〈兩種語言〉,《星雲大師全集195.星雲說喻2》(增訂版),頁201。

*94 星雲大師:〈我與青年的因緣〉,《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69。

*95 同註94,頁77。

*96 大學的意義在哪裡?星雲大師有四點開示:第一、有大識,第二、有大德,第三、有大量,第四、有大道。詳見星雲大師:〈何謂大學?〉,《星雲大師全集185.星雲法語8》(增訂版),頁111。

*97 〈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簡介〉,http://203.72.2.164/Home/PageDetail?pid=47,2024年8月23日瀏覽。

*98 星雲大師:〈九說‧我怎樣走上國際的道路?〉,《星雲大師全集250.貧僧有話要說1》(增訂版),頁162。

*99 星雲大師:〈危機意識〉,《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增訂版),頁309。

*100 〈2018──信仰與傳承〉,國際佛光會https://www.blia.org/放眼國際/世界大會/keynotes/2018-keynote,2024年11月12日瀏覽。

*101 星雲大師:〈佛教要與時俱進〉,《星雲大師全集205.如是說3》(增訂版),頁332。

*102 〈南北傳佛教交流 提倡「走出去」〉,原載於2003年1月14日《人間福報》9版,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89.媒體報導2:二○○一年九月∼二○○四年》(增訂版),頁161。

*103 〈韓國佛教電視台 法性法師專訪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389.媒體報導2:二○○一年九月∼二○○四年》(增訂版),頁257。

*104 星雲大師:〈對佛教團體的期望〉,《星雲大師全集127.隨堂開示錄4.教育講習4》(增訂版),頁111。

*105 星雲大師:〈走出去〉,《星雲大師全集181.星雲法語4 》(增訂版),頁78。

*106 星雲大師:〈生涯規劃〉,《星雲大師全集127.隨堂開示錄4.教育講習4》(增訂版),頁55。

*107 文慧、周恆彩:〈心靈花園尋佛跡 雪梨佛誕節多元文化30周年慶〉,人間通訊社,2024年5月2日,https://www.lnanews.com/news/159051。

*108 星雲大師:〈佛陀紀念館〉,《星雲大師全集317.佛光山開山故事》(增訂版),頁101。

*109 星雲大師:〈佛陀紀念館的時代意義〉,《星雲大師全集146.隨堂開示錄23.對談專訪5》(增訂版),頁165。

*110 以上佛陀紀念館參與世界性組織的內容,參閱如常:《佛陀紀念館十周年圖志》,台北: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22年,頁134-139。

*111 滿謙:〈人間佛教國際化與宗教交流之展望──以佛光山跨宗教對話為例〉,收入《星雲大師全集385.專家學者看佛光山5》(增訂版),頁91。

*112 星雲大師:〈我對佛教的四點希望〉,《星雲大師全集148.隨堂開示錄25.各類致詞1》(增訂版),頁195。

*113 星雲大師:〈我與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行佛篇2》(增訂版),頁221。

*114 同註113,頁218。

*115 星雲大師:〈宗教三寶──各有各的爸爸〉,《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增訂版),頁166。

*116 星雲大師:〈宗教人的共識〉,《星雲大師全集180.星雲法語3》(增訂版),頁66。

*117 星雲大師:〈地球人〉,《星雲大師全集202.合掌人生3》(增訂版),頁48。

*118 星雲大師:〈宗教與和平──於國際自由宗教聯盟世界大會演講〉,《星雲大師全集226.星雲智慧2》(增訂版),頁120。

*119 同註118。

*120 星雲大師:〈走出去〉,《星雲大師全集181.星雲法語4 》(增訂版),頁77。

*121 星雲大師:〈廣德眾生〉,《星雲大師全集139.隨堂開示錄16.集會共修2》(增訂版),頁28。

*122 星雲大師:〈國際領袖們的交往片段〉,《星雲大師全集240.百年佛緣3.社緣篇1》(增訂版),頁138。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