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097 四、佛法生活化──人生禮儀的提倡
提倡人生禮儀是大師為接引社會大眾所提出的另一主張,將佛法融入於生活中,能夠在生活中處處有佛法。佛法與生活是不二的,一生弘揚人間佛教的大師,用佛法來指導生活,拉進與社會大眾的距離。
《金剛經》云:「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154經文的開頭,簡明陳述佛陀的日常作息,看似平常,如乞食、吃飯、洗足等,實際上佛陀已經將佛法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修持交融於日常。《壇經》也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155更是表明佛法與生活的密不可分。
大師在〈佛教的前途在哪裡〉第三講中,提出四點意見:佛教應該要人間化、現代化、大眾化及生活化。其中,佛教應該生活化,大師開宗明義:「佛教應該生活化,這是不爭的需要。因為人生就是生活最重要,沒有生活,何成人生?」*156大師之所以會如此認為,是因為佛教最讓人垢病的是不重視人間生活,不能將佛教運用在生活之中,唯有將佛教應用在生活中,方能幫助社會大眾解生活上的問題。於此,大師提出「人生禮儀」即是達成「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的方式。
初到台灣的大師,看到當時佛教面臨的情況:佛教徒家中有往生者有喪事時,才會想到佛教,採用佛教的儀式來超度;但是家中有喜事熱鬧時,卻很少有人會以佛教的儀式來進行。大部分的人認為佛教是老年的佛教,是度死的佛教,是往生的佛教,只有等到人往生時,才會到寺院請法師助念超度。其實「家家彌陀,戶戶觀音」普遍的崇信,說明佛教的信仰早已深入民間,融入大眾的生活。
大師一生倡導佛教生活化、人間化,為了讓佛教可以普及於社會,深入群眾,大師提倡各種生活儀禮,舉凡一個人的出生、周歲、入學、成年、立業、婚嫁、生子、年節喜慶,乃至老死等整個生命過程,佛教都有完整的儀式及辦法,使大眾可以終其一生,有所依歸,如大師所言:
為了將佛教生活化,我提倡各種生活禮儀都可以用佛教的儀式來舉行,像總統就職、工廠奠基、商店營業、滿月祝壽、臨終往生⋯⋯,都能採用佛教的典禮,甚至讓每一個人生下來就有佛教的皈依,然後才入學、戴冠,長大後則依照佛化婚禮,組織佛化家庭,生活中有佛法的開導,以佛法來指導家庭的生活,使我們的社會、國家更安樂、更進步。*157
大師認為,除了佛陀開示的教理、探討宇宙人生的真理以外,佛教對於人生的生活指導,尤其人世間的禮儀規範,應該要建立完整的系統。*158因此,大師推動生活中的佛教儀禮,提倡佛法應該要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為何必須在生活中推動佛教儀禮?因為要將佛教儀禮規範帶入日常生活中,以及建立佛教的新形象、新氣象。以下說明之。
(一)將佛教儀禮規範帶入日常生活
大師認為:「佛陀的教法具有人間性,與生活息息相關,表示生活中處處有佛法。要使佛法能普遍為社會所接受,提倡佛教生活儀禮乃刻不容緩之事。」*159於是,大師引導群眾建立對佛教的正確觀念,人的一生從「生」開始,結婚、生子、祝壽等,一直到往生,都可以依著佛教的儀式來進行,將佛教的儀禮規範帶入生活中,達到佛教人間化的理想。
大師所提倡的「人生禮儀」,在《百年佛緣.建立人間佛教的生活側記》一文中,舉出有滿月命名、入學典禮、成年禮、佛化婚禮、祝壽禮、菩提眷屬祝福禮、喪葬禮儀及日常送禮、喬遷之禮、灑淨典禮、開光典禮等禮儀,*160用佛教禮儀的方式相對應到每個人生的階段,給予祝福,藉此與佛結緣,接引更多人認識佛教,獲得佛法的祝福。大師主張:
佛教家庭在嬰兒彌月時,要到寺院中為其子女取名;成年時,行成年禮,代表已能擔當家計,負擔社會責任;結婚有佛化婚禮,接受法師的祈福祝禱。此外,舉凡佛像安座、新居落成、工廠開工、房屋遷移、奠基等等,都可遵循佛教儀禮,請法師證明、灑淨及說法,使佛法能落實生活之中,達到佛教人間化的目的。*161
提倡人生禮儀,除了合乎時代的需求,更能讓社會大眾了解佛教的人間性及生活化,去除對佛教的刻板印象。
(二)建立佛教的新形象、新氣象
大師提倡人生禮儀是希望扭轉社會大眾對佛教「度死」的誤解,不必等到「往生」才想到佛教,從「出生」就開始需要佛教。隨著時代的發展,佛教必然要重新估定價值:以提倡喜慶禮儀,改變度死的佛教;以導正改良喪葬禮儀,建立正知正見。重新估定,調整思惟,建立佛教的新形象,佛教才能進步。
1、提倡生活的喜慶禮儀
佛教禮儀中,大部分的人只注重喪禮的佛教,從人往生後,就開始舉行助念、入殮、火化、告別式,接著有頭七、二七到七七,之後又有百日等諸多儀式,過度的重視死亡,佛教被認為就是度死的、經懺的、喪禮的佛教,使得佛教變得了無生氣,沒有活力。過去,太虛大師在上海提倡佛教新運動時,提出:
民國十五年冬,我仍住在上海的息廬。⋯⋯。就在這時候,玉慧觀表示:如我在上海作何佛教新運動,願為經濟上的援助。我因思宜從適應上海商市情況,先立一經濟基礎,以作新僧運動,乃根據昔年的整理僧制論,辦一法苑,從改良各種佛教法事,以應時俗所需;改制簡潔的冠服,仿用日本方便袈裟為常禮服,一新世人對於僧徒的觀感。所誦的經及所修的懺,並注重有一時講解;又擴充法事範圍,應用到小兒滿月、周歲,成人結婚、祝壽各種人生喜慶方面。*162
太虛大師的佛教新運動,除了應社會所需改良佛教法事、僧服、增加講解佛法之外,對於當時的法事範圍只行於喪事,他認為要鼓勵在家信徒,喜慶亦以佛化方式進行,包含各種從出生、成人結婚到祝壽等人生喜慶活動。太虛大師不僅提出佛化喜慶之事,也曾主持佛化婚禮,在當時引起保守派的反對抗議。
但時至今日,「隨著社會開放及佛教信仰的普及,佛化婚禮已漸漸普遍」。*163婚姻乃人倫之始、成家之禮,是人生的大事,星雲大師認為:「婚姻是人類延續生命的合法契約,婚姻是男女經過公眾認同的規則。」*164佛教對於婚嫁的態度應認同、接納在家眾合理正當的感情生活,並且指導如何過合理合法的生活。大師指出:
婚姻,是世間的倫常,是生命的延續,有人以「琴瑟之好」形容夫妻間的感情融洽,因此不能站在出家獨身的立場,要求他們這個也不要、那個也不要,以不當的心理來看待男女婚姻之事,如「不是冤家不聚頭」、「男女愛情很汙染」之類的觀念,我們不可存有這種心態。
婚姻是很神聖的,是成立家庭、生兒育女的開始,是「人之大倫」,應該隨喜讚歎。佛法不破壞世間法,不可以因為出家,有出世的佛法,就把世間法一概廢止。所謂「人成即佛成」,婚姻是人生大事,我們應該隨喜讚歎。*165
「佛法不破壞世間法」,大師認為佛教主張出家獨身修行,但不否定在家的感情生活,不能以出家眾的立場要求在家信眾,對於成立家庭、生兒育女的「人之大倫」,應該抱持「隨喜讚歎」之心,鼓勵成立佛化家庭。所以,大師認為應鼓勵信徒舉辦佛化婚禮,讓雙方在佛前盟誓發願,以表對彼此的負責和承擔:
是以佛教徒的立場來定位夫妻關係,並由出家人為新人福證,強調婚姻本身是責任和義務的肯定與承擔,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婚禮,必須是信奉三寶,並實踐佛法,奉行五戒十善的家庭。其實,朋友、同事間的人際關係需要用心維繫,婚姻關係何嘗不是如此。如何成為一對人人稱羨的菩提眷屬,是夫妻必須共同學習的重要課題。*166
佛化婚禮即在寺院道場舉辦婚禮,在佛法的祝福下,彼此承諾,承擔責任及義務,組織佛化家庭,將佛法帶入家庭。大師提出由出家人為新人證婚,曾經也受到一些人士的非議,但大師認為:「宗教師本來就是要主持人間的儀禮,為人們的婚喪喜慶提供服務,這也是宗教師的職責與使命。」*167再者,佛化婚禮簡單隆重,能夠用智慧、佛法,用友愛、尊重、體貼來莊嚴整個場面,更是最理想的做法。*168
當孩子出生後,可以到寺院道場禮佛,參加毓麟之禮,是提供給為人父母者來教養子女的活動,其內容包括孕育生命之初的胎教,及至出生後,以具有佛教意義之詞語命名,還有彌月、寄名、入學、祭祖、拜年等禮儀。成年時可以參加成年禮,藉由莊重的佛教祝福儀式,體認到成人的真正意義。因此,喜慶禮儀的提倡,是改變大眾對佛教「度死」的觀念,從而在生命每個重要節點,皆可用佛教的儀禮來進行,達到佛法的生活化。
綜上所言,人間佛教倡導以佛法的儀禮來祝福人的一生,借此宣導佛教是重視現實人生的生活佛教。而大師為了加強倡導這個觀念,在興建佛陀紀念館時,將八塔中的五和塔名為「喜慶之家」,從出生的毓麟之禮、成年禮、佛化婚禮、祝壽等各種值得慶祝的活動,都可以用佛教的儀式來祝福慶祝,讓社會大眾在佛法的引導之下,開啟平安幸福的人生。
2、導正改良喪葬禮儀
中國傳統文化中向來主張「死者為大」,主要反應對逝者的尊重和禮儀觀念,因此,一旦家裡長輩往生,民間對喪葬禮儀都極為講究,認為喪禮要辦的風光、隆重,才能表示對亡者的尊重及孝順,以致於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鋪張浪費。大師說:
佛教對喪葬禮儀的看法,主張要建立正知正見,不但不虛榮、不鋪張,尤其不能迷信。現在的人遇到喪葬事宜,大家競以虛榮心處理,不但要作得比別人盛大,還要比別人熱鬧。其實,尊重死者的心願,最是重要,因為治喪無非是求得死者安、生者孝。再說,喪葬本來就是個人家裡的事,何必勞師動眾?當然更不必顧慮別人的看法,而講究你有多少樂隊,我有多少花車;莊嚴肅穆,更勝於吹吹打打。*169
大師認為,對於亡者的敬重不一定要表示在表相或物質上,而是應該要以「尊重死者的心願最是重要」,喪禮雖是為往生者而舉行,但是,有時過分的排場則是生者為了顯示自己的社會地位,反而扭曲其「死者安、生者孝」的實質意義。就佛教的立場,主張不虛榮、不鋪張、不迷信,讓喪禮回歸其「莊嚴肅穆」的本質。
再者,就往生佛事,一般信眾多以拜懺誦經、放燄口等方式進行,大師認為「誦經」後更要「說法」,唯有說法才能度眾。過去有些信眾、政府官員,如前任中央海工會主任程建人先生的高堂往生時,就希望大師能夠在告別式上為親友開示說法,認為比誦經超度更有意義。*170大師認為,這種以說法為重的觀念很新,且更具意義,而且有助於提高佛教的形象,改變社會大眾對佛教的看法。往生佛事不是只有超度往者,更重要的是透過說法,讓親朋好友因為佛事的參與,種下學佛的因緣,達到生亡兩利。因此,在佛事中說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佛教禮儀具有生活性、活潑性及價值性,除了婚喪喜慶禮儀之外,大師強調平常用餐要有禮儀,行住坐臥也要有禮儀,注重個人的氣質及教養,更重要的是禮儀並不是形式上的,而是要融入到人生每一個階段中,將佛法生活化。因此,大師也有一個心願:「我們也希望為人間佛教做出一套『生活寶典』,讓人的一生,從出生、入學、成年,到結婚、創業,甚至到年老了、生病、往生時,都能有佛法的指導,都能在佛法裡歡喜圓滿完成人的一生。」*171人生禮儀的提倡,讓大眾在生活中能有所依,用佛法來指導生活,落實生活佛法化,帶來人我的和諧,社會的淨化,乃至世界和平。
綜上所述,大師重視信眾在弘法中的重要性,並且致力於提升其地位和參與感,同時將教育、活動及禮儀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有關大師對於信眾理論的思想:大師弘法度眾,一直以來以「平等」的思想推行僧信四眾平等化,佛光山派下寺院道場屬僧信所共有,大師更進一步設立檀講師制度,鼓勵具有弘講能力的佛弟子登台說法,開放在家信眾參與弘法,讓在家眾也能發揮弘揚佛法的作用。
大師舉辦各項教育,推動寺院學校化,依大眾的根器開辦不同的課程,讓他們走進寺院,接受佛法教育,提高生活素質,有助佛法的弘傳;透過活動傳遞信仰、歡喜予信徒及社會人士,讓佛教動起來,注入生命。佛教與日常是密不可分的,佛法從寺院走進人群,走向家庭、社會,倡導生活佛教,落實於人間,大師所提倡的「人生禮儀」,是將佛教的儀禮規範帶入生活之中,引導社會人士重新估定佛教對人生的價值,實現「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
【附注】
*154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CBETA, T8,
no.235, p.748c22-24。
*155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CBETA, T48,
no.2008, p.351c9。
*156 星雲大師:〈佛教的前途在哪裡(第三講)〉,《星雲大師全集70.佛教叢書28.人間佛教2》(增訂版),頁40。
*157 星雲大師:〈生涯四階段(1994/04.16~04.30)〉,《星雲大師全集299.星雲日記19》(增訂版),頁296。
*158 星雲大師:〈建立人間佛教的生活側記〉,《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85。
*159 星雲大師:〈第八課 儀禮〉,《星雲大師全集79.佛光教科書9.佛教問題探討》(增訂版),頁98。
*160 同註158。
*161 星雲大師:〈第八課 儀禮〉,《星雲大師全集79.佛光教科書9.佛教問題探討》(增訂版),頁98。
*162 太虛大師:〈二一 法苑與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太虛大師全書.第十九編 文叢》,CBETA, TX29, no. 19, pp. 303a9-304a7。
*163 星雲大師:〈第七講 佛化婚禮〉,《星雲大師全集88.僧事百講6.佛教推展》(增訂版),頁128。
*164 星雲大師:〈婚姻〉,《星雲大師全集161.迷悟之間10》(增訂版),頁112。
*165 星雲大師:〈第七講 佛化婚禮〉,《星雲大師全集88.僧事百講6.佛教推展》(增訂版),頁128。
*166 星雲大師:〈第十五課 佛化婚禮祈願文〉,《星雲大師全集99.金玉滿堂6.佛光祈願文》(增訂版),頁66。
*167 星雲大師:〈人生禮儀〉,《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增訂版),頁223。
*168 同註165,頁138。
*169 星雲大師:〈佛教對「喪葬習俗」的看法〉,《星雲大師全集40.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5》(增訂版),頁115-116。
*170 參閱星雲大師:〈佛如光(1993/11.1~11.15)〉,《星雲大師全集297.星雲日記17》(增訂版),頁231。
*171 星雲大師:〈第一章 總說〉,《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