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101 一、人間佛教的佛陀觀
談及人間佛教,大師主張應該從「人間的佛陀」出發。*12他指出:「佛陀與佛教是一體兩面,知道佛陀,才能認識佛教。」*13大師說:「我只想說這也是人,不過這是成了佛陀的人。」*14佛陀的一生在歷史上都有明確的論據可考:「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二千六百多年前,出生在印度迦毗羅衛國,是淨飯王的兒子,姓喬達摩,名悉達多。」*15真實歷史上的佛陀,他在人間完成了從自我覺悟到利益眾生的圓滿生命旅程,經歷出生、成道、說法、涅槃的全部過程。
然而,佛陀涅槃後,「人們出於信仰的虔誠」,*16逐漸將這位人間覺者「神化」,例如「在藍毗尼園右脇而生,腳底有千輻輪相,走路離地三寸」*17。這些神化的描述雖彰顯佛陀的非凡,卻也使歷史上真實人格的佛陀逐漸被淡化,久而久之,佛陀被視為神祇,成為人們崇拜與祈求的對象,而忽略了其作為導師、覺者的真相與意義。
對於佛陀觀的演變,大師認為:「在教理上、意義上,佛陀是解脫的,是和宇宙虛空結合的,但是用一些特異功能來宣揚佛陀,不一定能增加佛陀的神聖、偉大。」*18「佛教是什麼?從救世主佛陀的言行中才可以大概的知道。」*19佛陀的言行是認識佛教的根本。基於此,大師從1954年1月開始於《人生》月刊第六卷第一期連載〈釋迦牟尼佛傳〉,後來更於民本等四家電台的廣播節目「佛教之聲」宣講,並於1955年正式出版《釋迦牟尼佛傳》。大師希望藉此將佛教「與中國傳統迷信的宗教、神鬼的信仰分開」。*20讓佛教回歸到理性、科學與現代化的軌道。
正確理解佛陀觀對人間佛教的修行與傳播佛法具有深遠影響,大師因此特別重視對佛陀的認識,從早年的著作《釋迦牟尼佛傳》到晚年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星雲大師始終強調「佛由人成」,並重申「佛陀是人不是神」的觀念。以下分成四個方面來談人間佛教的佛陀觀:
(一)佛由人成的佛陀觀
太子悉達多在四門遊歷中,對生老病死及不平等的種姓制度產生深切疑惑,因此選擇出家修行,尋求宇宙與人生的真理。他經歷甚深禪定、六年苦行,最終以不苦不樂的中道修行,在菩提樹下悟道「緣起」與「眾生平等」,成為佛陀。意指任何通過修行而達到覺悟,解脫煩惱與痛苦的人。
佛陀的出生、成道、說法、涅槃都在人間,顯示佛陀是一位人而非神。星雲大師強調:「不要神格化佛陀:佛陀既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也不是像某些人被刻意『神格化』而受到崇拜。」*21人們敬仰佛陀,正因為他通過努力修行達至覺悟,並弘揚佛法,饒益有情。佛由人成的核心意涵,指出覺悟需由自力完成,而非依靠他力;覺悟的時空則在現實人間,而非他方世界。具體說明如下:
1、解脫,依自不依他
《華嚴經》記載,佛陀於成道後宣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陀亦教誡弟子:「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22依照佛陀的教導,及大師一生的實證,他在〈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一文中提出二十個重要觀點,首先開宗明義地指出人間佛教的精神要旨:
我們的人間佛教,要把自我提升,肯定自我,我有如來智慧德相,承認「我是佛」。這種對自我的提升,就是人間佛教的精神。不是把自己付予神權來控制,而是自己所有一切由自己來承擔。好比《雜阿含經》講的「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這就是我們對人間佛教的信仰。*23
從肯定佛性到「自己所有一切由自己來承擔」,大師以此說明解脫並非依靠神祇或外在力量,而是來自於我們對佛法的信仰與生活的實踐,從而建立自信、自覺、自度的修行態度。如大師所言:
人間佛教的努力要達到「心無罣礙,無有恐怖,無有顛倒」的境界。我們認為,通過人間的道德、所有的善事、人格的慈悲等等善法,可以讓自己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沒有煩惱,不懼生死,沒有憂悲苦惱,一切都隨著信仰和自然發展。這一個更高的境界,永遠屬於自己,不需要神明來賞賜,都是要靠自我完成。*24
因此,人間佛教的修行旨在達到「心無罣礙,無有恐怖,無有顛倒」的境界。為實現此目標,大師提出成佛之道的實踐法門,即在日常行持中,以「人間的道德、所有的善事、人格的慈悲」等善行淨化身心,超越煩惱,進而臻於不驚、不怖、不畏的圓滿境地。這並非依賴他力或神明的賞賜,而是根植於自我的修養與利他的菩薩行,隨著信仰的深化與生命的自然歷程,最終達至自在無礙的解脫。
2、理性的實踐與超越
佛教在傳播過程中,曾因某些異說的影響,衍生出迷信與鬼神信仰的現象。人間佛教提倡回到理性與實踐,避免佛教被異化為迷信宗教。如大師所言:「希望把佛教和中國傳統迷信的宗教、神鬼的信仰分開,倡導人間佛教。」*25
大師進一步提醒僧信四眾:「佛教不但不迷信,更要破除迷信。佛教不觀天文、不算時辰,主張日日是好日;佛教不看地理風水,身心安住,處處是福地。佛教要大眾不被迷信控制,更不被邪信迷惑,實踐倫理、道德,建立正信的人生。因此,僧侶所講的佛法,如果與人間都背離,佛教必然會走向衰微,所有僧信四眾都要以此為鑑。」*26
大師推動人間佛教旨在建立一個基於正信、道德與實踐倫理的真善美人生。這一思想特別強調自我承擔與自我實踐。如大師所言:「信仰的價值,就是自我的擴大,自我的昇華,自我的解脫,自我的圓融,我想,那就是人間佛教最後的目標,都要自我去完成。做自己的貴人,這就是佛陀。」*27人間佛教體現了對理性、科學以及個人自由和平等的尊重,重視人的主體性和創新精神,引導人們建立內在與外在的和諧與圓滿。
3、推動佛教傳播全球化
「佛由人成」的理念強調佛教的人間性,將佛法還原為一種生活化、理性化的智慧,消除其神祕性與迷信色彩。要彰顯人間佛陀的本來面目,就應重視佛陀作為人類榜樣的價值,並在傳播中突出佛陀的人間性。「人間佛教並不是讓人迷信的膜拜,也不是叫人盲目的奉獻,人間佛教是啟人智慧、是教人明理的正信宗教。」*28通過實踐人間佛教,人們可獲得佛法的智慧,了然生命的本質與來去,不僅能在現世「生活」中獲得安心自在,更能超越對「生死」的憂悲恐懼,最終得以圓滿「生命」的意義價值。*29
相較於傳統佛教過於側重彼岸信仰而忽視現實應用,人間佛教強調「讓每一個佛教的信徒,都能得到佛法帶給他的心靈的平安,能有佛法去除他的貪瞋煩惱,讓他安身立命、家庭和諧、彼此友愛,享受人生的樂趣」。*30這種對現實生活的關注,使人間佛教更容易為社會大眾所接受,特別是在全球化與多元化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更能推動佛教平等、慈悲與智慧的核心價值觀。
人間佛教的「人間性」理念,進一步助推其全球化發展,如大師所言:「人間的佛陀一向倡導平凡、平常、平淡、平等、生活化、人間化。因此,現在我們要還原人間佛陀的本來面目,才能把人間佛教應用十方,傳揚國際。」*31從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理解並接納佛教的智慧與價值。
綜上所述,「佛由人成」的佛陀觀,突顯「人」作為主體的價值與創造力,同時體現超越凡聖二元對立的平等觀。大師指出,全世界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信仰,「信仰是複雜性的、多元的,但是人間佛教在意義上,能統一這許多複雜性,因為我們的佛性能源,一切都可以成就;儘管信仰的層次不同、種類多元,但人間佛教會圓滿一切宗教的說法。這是人間佛教的包容,也是可以做全人類的信仰」。*32
人間佛教所倡導的平等與慈悲超越了族群、國家和地區的界限,具有包容和接受不同文化的能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能成為跨文化交流的橋梁,並有助於促進全人類的精神共識與和諧發展。
(二)歸本釋迦的佛陀觀
在佛教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各種諸佛菩薩的名號大量湧現,尤其在大乘經典中更是數不勝數。例如,淨土宗強調「阿彌陀佛第一」,修持藥師法門者尊崇「藥師佛第一」,而崇尚觀音法門或地藏法門的信徒,則各有其首要的信仰對象。此外,還有各種不同的信仰系統,如三寶佛、西方三聖、華嚴三聖,以及《藥師經》中所載的八大菩薩等。這些十方諸佛菩薩信仰的興起,讓佛教從原本「自性自悟自力」的理性信仰,逐漸演變為依仗他力救度的形式,其中尤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持誦阿彌陀佛聖號的信仰最為普及。
對於佛教信仰的這一發展,大師指出,早期佛教以佛陀所說的「法」為中心信仰,但後來慢慢的演變成以依靠阿彌陀佛為得救的信仰,就這樣佛教信仰產生了分歧。*33大師認為,從眾生根機不同的角度來看,這種現象可理解為「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能安慰各類信眾。然而,這也帶來弊端,即佛教逐漸偏離佛陀「以自為洲,以法為洲」的教導,流於過度依賴他力,而忽略佛陀本身及其教法的真正意義。
面對佛教信仰的多元化與複雜性,大師說:「我把這許多信仰的對象,不論什麼佛、什麼菩薩也好,我都把他回歸到佛陀,我信仰的是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34在大師看來,釋迦牟尼佛是佛教信仰的核心。他通過強調佛陀出生、修行、成道、說法與涅槃的人間史實,重新確立「以人為本」的佛教精神,倡導回歸「自依止、法依止」的修行原則,而非依賴外在他力或心外求法。
大師提倡歸本教主釋迦牟尼佛的佛陀觀,其重要影響包括:
1、樹立人間佛教的領導中心
大師回顧自己信仰的一生,他說:「當我懂得信仰佛教後,就覺得應該一切都以佛陀為中心⋯⋯讓所有的佛教徒曉得:要信仰教主──偉大的佛陀,才是正確的信仰。」*35這一觀點以釋迦牟尼佛為核心,重新確立佛教的信仰重心,具有以下重要意義。
一來回歸佛教根本,避免神化現象。大師依據史實,指出釋迦牟尼佛是佛教信仰的核心,並提醒信徒,佛教的根本教義來自於佛陀的言教與示範。大師提倡以理性、歷史性理解佛陀,使佛教更加貼近現代人的需求,強調教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價值。
二來集中資源推進佛教的全球化發展。以教主釋迦牟尼佛為中心統一佛教信仰,不僅有助於團結佛教徒,更能提升佛教作為全球性宗教的影響力。大師批評佛教在分裂狀態下會如同散沙,難以凝聚力量。只有在核心思想與信仰目標上實現一致,才能有效集中資源推進佛教的發展,應對現代社會多樣化與全球化帶來的挑戰。
三來促進佛教徒的團結與共識。為了團結佛教徒的力量,針對釋迦牟尼佛的多種稱呼,例如:佛、如來、世尊、釋尊等,大師主張應統一稱為「佛陀」。*36以「釋迦牟尼佛」為尊及統一「佛陀」的稱號,有助於世界各地佛教的融合與團結,避免分歧和衝突,集中佛教發展的力量。
因為「只講分宗立派,各立異說,致使佛教散漫無章,沒有團結的力量,沒有發揮團隊的精神,佛教又怎能不衰敗呢?」*37大師進一步指出,佛教的發展需要凝聚共識,而釋迦牟尼佛作為佛教的創始人,統一其信仰地位是團結佛教徒的重要基礎。
2、實現佛教人間化
大師曾直言:「中國人都是信佛教,為什麼沒有教主釋迦牟尼佛了呢?」*38這一反思,點出了佛教在中國發展過程中,信仰形態的轉變。自宋元明清以來,佛教已深深融入中國文化,形成「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普及現象。然而,這種普及化的背後,也伴隨著信仰重心的轉移,大量佛教徒將希望寄望於來世,或依賴諸佛菩薩的庇佑,忽視佛陀教法中以「法」為中心及自力修行的根本精神。
大師指出,「當今的佛教徒除了不應抱持自修自了的心態,也不要事事求佛、拜佛、念佛,一味祈求佛陀的賜予,因為這些都還是建立在貪求上。淡泊、清淨,都是佛陀教化我們的。」*39他批評那種將佛陀神化、專注於求佛庇護的他力信仰,認為這樣的信仰模式容易給佛教帶來迷信、消極、自了和避世的印象,進而削弱佛陀的教法對現實人生的關懷與淨化人心的作用。
為此,大師一再強調:「真正的信仰,是發揚人間的佛教信仰精神,要能犧牲、奉獻、服務,實踐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的菩薩道。人間佛教就是要發菩提心,能發菩提心才是人間佛教;所以要行佛,不要光是求佛、拜佛,行菩薩道才是真正佛陀人間佛教的精神。」*40
此外,大師不斷提醒,人間佛教應回歸釋迦牟尼佛的教導,關注現實人生的切身問題。他指出:「人間的佛陀關注的是與生命、人生相關的切身問題」。*41這種以人為本的教義,展現了佛教對現實生活的深刻關懷與積極介入。唯有這樣,人間佛教才能實現「在人間開花結果」的理想,讓佛陀的智慧真正惠及世人。
3、促進信仰的統一與包容
大師主張回歸教主釋迦牟尼佛的信仰核心,並非否定其他佛菩薩的法門,而是闡明這些法門在本質上源於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教法。他指出:「佛陀,有千百億化身,可能所有這許多諸佛菩薩的名號,都是他的化身,這樣說來,我所信仰是沒有錯的。我信仰了這許多諸佛菩薩,並且把他回歸到偉大至尊的釋迦牟尼佛,應該也沒有錯。」*42
回歸釋迦牟尼佛能避免佛教流於多神化或偏重他力信仰,提醒佛教徒堅守佛陀「自依止、法依止」的教導,重返修行的核心要義。這種信仰統一的觀點,對於維繫佛教在不同地域、文化間的共同基礎具有深遠意義,也促進不同佛教宗派之間的和諧、統一與團結。
所謂「佛佛道同,光光無礙」,意即一佛即是一切佛,一切佛亦是一佛。大師進一步指出:「這許多佛菩薩都是我信仰的至尊──釋迦牟尼佛。」*43因此,在倡導歸本教主釋迦牟尼佛的同時,他並未否定佛教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多元信仰和文化表現,反而呼籲佛教徒應以同情與理解的態度對待這些現象。
他說:「在觀世音菩薩的聖像前面,我禮拜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佛聖像的前面,我也一樣禮拜釋迦牟尼佛;而在釋迦牟尼佛聖像前面,我也可以禮拜阿彌陀佛、藥師如來。」*44這種互相包容的態度,不僅能夠避免宗派之間的對立,也體現了佛教信仰寬廣與兼容的精神。
綜上所述,大師回歸史實以教主釋迦牟尼佛為尊,透過統一佛陀名號以凝聚全球佛教的力量,並提倡信仰和教義的單純化。然而,他並未因此忽視個人信仰的多樣性,而是以包容和理解的態度面對每個人的需求。因為他認為歸根究柢「信仰都是代表自己的心」,所有的佛菩薩形象,最終都指向每個人心中的自性。透過這樣的視角,佛教徒能夠在多元信仰的外在形式中,發掘內在的統一與平等,實現信仰的真正融合。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這世間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的信仰,「讓它萬法歸一或是一生萬法呢?你信你的,我信我的,大家互相不必詆毀,不要嫌三道四,這才具備一個信者的風度」。*45尊重別人的信仰,這是人間佛教的立場。所以,信仰不應是分裂的原因,而應成為相互理解、包容的橋梁。以此精神,人間佛教在堅守釋迦牟尼佛核心教義的同時,也展現出對各種信仰形式的開放態度,體現出宗教慈悲與智慧的本質。
(三)行佛所行的佛陀觀
由於一般佛教徒往往停留在信佛、拜佛、求佛的階段,而忽視了社會實踐,大師認為,佛教缺乏在生活中的落實,正是其影響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所以,大師提出「自覺與行佛」的理念:「希望人人自我期許──我是佛,以自覺心昇華自我般若,用大願力行佛所行。」*46
行佛,意指「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實踐奉行」或「信受奉行佛法」。*47星雲大師提倡將佛法融入日常生活,透過慈悲和智慧的理念,付諸具體行動來推動人間佛教。他鼓勵佛教徒積極參與社會,以此擴大佛法的影響力,實現「佛教人間化,人間佛教化」的理想境界。
因此,行佛是推動佛法在人間實現的重要實踐。大師主張,唯有落實「信仰生活化」與「生活佛法化」,讓佛法融入二六時中的行住坐臥,並透過自動自發、自覺自悟地「行佛所行」,才能真正感受到佛法的利益,佛教也才能根植人間。*48大師以「我是佛」為核心理念,闡述大乘佛法實踐菩薩道的核心──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透過「行佛」,以自利利他的實踐推動整個社會朝向「萬家生佛」的目標,才能促進和諧與光明的未來。
「行佛」對於個人提升及人間佛教發展的影響,說明如下:
1、重視信仰的實踐性
明清以來,中國佛教的修行形態逐漸趨於單一,多數局限於念佛、誦經,或在深山古剎遠離人群,以求解脫或證悟。然而,大師指出,修行的真義「不是在念佛、求佛、拜佛而已,應該是在行佛。所謂行佛者,要經過千生萬死、千錘百鍊,慢慢才能與佛相應,才能悟道;如果到了悟道的階段,還怕佛道不能完成嗎?」*49
人間佛教作為大乘佛教精神的體現,重在落實「行佛」,即實踐「菩薩道」。大師認為,「佛果」必須從「眾生」中尋求,因此,學佛之道必須以「上弘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為基礎,通過「自利利人、自覺覺他」的菩薩道修行,才能達成「覺行圓滿」的佛果。他進一步強調,從「人道」到「佛道」,必經由「菩薩道」的實踐,*50正如太虛大師自我期許「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為菩薩」,以實踐菩薩行為修行的法門。
對於人間佛教的發展,星雲大師提出,唯有能夠被大眾共同接受的佛教,才是真正的人間佛教。他主張,人間佛教應重視人間的一切事物,並透過這些事物提升、擴大其影響力,淨化人心。所以,大師提出人間佛教的四個宗要:「家國為尊、生活合理、人間因緣、心意和樂。」*51這四項原則為現代人提供修行的方向,強調在家庭、國家、大眾的因緣中,以合理的生活方式,體現人間佛教的化世精神與利益他人的行動力。
透過行佛,人間佛教在現代社會中得以保持活力,並積極的參與社會與適應當代的快速變化。行佛,不僅讓佛教徒自我提升,也促進佛法的實踐和普及,為人類社會帶來和諧與福祉。
2、提升人間佛教公共形象
人間佛教的「行佛」理念,倡導佛教徒積極參與各類社會服務,如文教推展、慈善活動、社區關懷及醫療救助等。這些實踐行動,將佛教精神融入社會,使人間佛教成為推動「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五和精神的重要力量。同時,這樣的實踐也提升人間佛教的公共形象,讓更多人認識並認同這一理念,進而支持、推廣弘揚人間佛教。
為了具體指導「行佛」的實踐,星雲大師提出十六項方案,包括:「慈悲喜捨、救苦救難、奉獻服務、義行仁道、端正身心、生活密行、尊重包容、與人為善、慚愧感恩、吃虧委屈、忍耐接受、四不壞信、與時俱進、胸懷法界、同體共生、佛化人間。」*52這些指導原則,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為出發點,彰顯行佛的核心在於菩提心與菩薩道的實踐。透過走入人間,關懷眾生,行佛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佛化人間」,構建人間淨土。
行佛的理念,將偏重於個人解脫模式的傳統佛教,轉變為積極參與社會和諧與眾生福祉的實踐。這一理念不僅涵蓋教育、文化、環保等多元領域,也讓人間佛教的事業深入到社會的公共空間,成為現代社會中廣受肯定的正面力量。這不僅讓參與其中的佛教徒產生榮譽感,同時深化對人間佛教的認同感,進而更積極投入傳播佛法。另一方面,也使國家和社會對人間佛教予以高度重視,提升人間佛教公共形象與群眾的影響力。
3、展現佛教的生命力
如果佛教僅停留於祈求與香火敬獻等表面形式,便可能導致其發展滯礙難行。為突破這一局限,大師主張人間佛教應效法四大菩薩的「悲智願行」,以發揮積極作用。*53大師認為,人間佛教「本著佛教慈悲、智慧的特質,人人自覺健全,同時以發心為動力,隨眾參與、護持佛教的弘法事業,更以菩提願力為後盾,一起為佛法的弘傳,為世界的淨化,為人類的幸福與安樂而奉獻心力」。*54
行佛,意味著人間佛教是一個以行動為核心、以實踐為重點的佛教。它通過具體的行動,讓佛法進入到各行各業,幫助人們開啟內在的自性寶藏,提升生命的境界。通過行佛的實踐,將慈悲、智慧、平等與和諧等普世價值融入不同文化與國界,這不僅促進佛教與當地文化的融合與發展,也使佛教更加契合現代社會的需求,為其發展注入源源不絕的推動力。
行佛的理念與實踐,使人間佛教在不同國度與文化中,展現其活力與永續發展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能夠超越文化與地域的限制,成為推動社會進步與心靈淨化的積極建設力量,讓人間佛教在全球化的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逐漸成為具備全球影響力的宗教力量。
綜上所述,大師倡導的「行佛」是指導菩薩道落實於生活中的最佳詮釋。從承擔「我是佛」到日常生活「行佛」的菩薩道,不僅展現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實踐精神,也彰顯其修行核心對全人類的關懷。正如大師所言,人間佛教「提供現代人們修行的立足點,以人為主,重視人的幸福,人的平安,人的超越,人的完成」。*55人間佛教以「行佛」因應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化需求,將關注點放在大眾的生活,建構符合現代人的佛法生活化修學體系,實現「生活即修行,修行即生活」的理念。
(四)法身常住的佛陀觀
《增一阿含經》云:「我滅度之後,法當久存⋯⋯我釋迦文佛壽命極長。所以然者,肉身雖取滅度,法身存在。」*56從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到十方三世一切佛,佛陀的形象與精神在歷史長河裡、在不同的文化中,持續得到豐富與延展。
涅槃後的佛陀,肉身雖然不在,但他的教法與精神,即「法身」,無處不在,指引著修行者的道路。正如佛陀所悟的「緣起性空」,人的色身雖有生老病死,但「真如佛性」遍滿虛空,充塞法界。相對於由「四大」所構成的色身,「法身」強調其根源於真理的特性。
然而,佛陀究竟在哪裡?大師給出的答案是:「佛陀在我們的心裡,佛陀在我們的虛空裡,佛陀在我們的信仰裡。」*57以下是對大師觀點的解析:
1、佛陀在我們的心裡
佛陀是人間的導師,也是萬千佛子信仰與依靠的對象。大師在〈佛陀,您在哪裡?〉這首詩中,透過對佛陀的尋尋覓覓,除了表達對佛陀深切的思念與信仰,更希望藉由對「佛陀您在哪裡」的反思,提醒信仰佛教者不應執著於外在形相,因為佛陀就在每個人的心中,如文中所言:
《金剛經》給了我消息: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原來,
不應該在事相上見到您,
也不應該是在幻象中見您,
您是無形無相,
您是在宇宙大化之中,
原來,
您已經走進了我的心裡。
我吃飯,您與我同餐,
我行走,您與我同行;
甚至睡覺時,
我「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啊!*58
大師透過這首詩,不僅展現了他對佛陀的仰慕,更是提醒修學佛法者,應效法佛陀的慈悲與智慧,開顯本具的佛性能源。唯有內心契悟真理,佛陀便無時無刻與我們同在,並且無所不在,如大師所言:「天下唯心,法界悠然,盡未來際,佛在心裡。」
「我有如來智慧德相」、「我是佛」,表明佛性內在於每個人心中,是自我提升、自我淨化的動力。然而,大師也提醒,佛陀在我們的心裡,這個不用說,因為佛教的傳播都會提到「人人有佛性」、「佛在我心裡」、「我是佛」。但是,普世的人當中沒有闡提嗎?佛陀會在闡提的心中嗎?一些恐怖分子心中有佛嗎?所以,「佛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這句話是對的,但不是究竟的。*59
因此,大師依據「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所闡述的根本佛法提出「其實佛陀廣大無邊的證境泯言絕慮,非心思意想所能到達,甚至於結集的《阿含經》等經典、各種有形的語言學說,又哪裡能說盡佛陀無相、無住、無念、無邊的境界呢?唯有你心中能有這種境界,佛陀才確實是會在你的心中」。*60一般的思惟與言語難以觸及佛陀的境界,唯有以無相、無住、無念的心實踐佛法,方能與佛相應。
2、佛陀在虛空裡
如何說明和體會「如來法身遍滿虛空」的境界?大師舉例日常佛教徒的所見所思來說明宇宙虛空、世間萬物都是佛陀的示現:
你對一張畫像禮拜,你自己認為那是佛陀,不是一張紙張;所有的金、銀、銅、鐵、水泥、木材製造的佛像,你對他禮拜,你就不會問是金、銀、銅、鐵、木材,還是水泥,你認為那就是佛陀。可見得世間萬物,我們都可以把它看成是佛陀。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青山綠水,日月星辰,哪一樣不是佛陀的示現呢?如此看來,虛空法界應該就是佛陀的真身。 *61
大師透過心、萬物、佛陀、虛空四者之間的關係,闡明我們對外在事物的認知,源自信仰與心念所賦予的意義,所謂「一切唯心造」。正如「你對一張畫像禮拜,你自己認為那是佛陀,不是一張紙張」,同理,世間萬物乃至虛空,皆可視為佛陀的示現「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由此可見如來的法身遍滿虛空法界,無處不在。
接著,大師以自身對於空性的體悟,借由虛空作為譬喻,闡明「空有不二」的智慧:
我自己在佛門裡面近八十年的出家生活,慢慢體會到「空」的重要,即所謂的「心空及第歸」。若心中的肚量如虛空,你還不能容納宇宙所有的佛說的,「世界是我們心裡的世界,眾生是我們心裡的眾生,萬物是我心中的萬物」嗎?既然一切都是在我心中,我又何必要去排斥他們?所以空即是有,你為什麼不能從「空」中去體現萬有呢?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我的肚量如虛空,我還不能成為世界的主人嗎? *62
大師以「心空及第歸」,闡述他一生實踐人間佛教對空性的體證。體悟心如虛空,容納萬有,好壞善惡皆能包容,因為「世界是我們心裡的世界,眾生是我們心裡的眾生,萬物是我心中的萬物」。放下對立與分別,安住於平等與慈悲的待人接物,便能體會真正的自由與解脫──「成為世界的主人」。大師由此說明人間佛教正是立意於佛陀法身遍滿虛空,可以融攝各種差異,真空生萬有,森羅萬象皆在其中,同中存異,異中不必求同。大師說:
當今的佛教應該要不捨一法。你要入山修行,人間佛教不排斥你;你要修學、要創辦普利人間的事業,人間佛教也不會說不能,這就是秉持佛陀的本懷,容納空,容納萬有,大家共同存在,彼此尊重。所以,我現在寫「一筆字」的時候,常寫共生共有、共生共榮、共生共存,就是希望能把佛陀的本懷說得讓人了解,讓人們能在生活中奉行。 *63
《華嚴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佛陀的本懷在於「空納萬有」,以開放的態度接納一切,廣度不同根器的眾生。大師以「共生共有、共生共榮、共生共存」的理念,闡述佛法的圓融與無礙,希望人們不僅理解佛陀的本懷,更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不對立、不排斥,落實尊重與平等。
如大師所言:
我們只是希望當代大家見聞覺知的佛教,能夠把事理看成一體的關係,把人我看成沒有分別的境界,把男女和萬物同樣平等的尊重,讓我們像人間的佛陀一樣,我在眾中,眾中有我。我們就是悟道成佛,也不能離開人間,也不能離開虛空啊。 *64
綜上所述,大師以佛陀法身遍滿虛空的譬喻,期望當代佛教回歸人間,超越分別與界限,體認人我、物我相依共生,落實平等與尊重;同時強調,修行與成佛都不能離開人間的實踐。這不僅是對佛陀本懷的承續,更是佛教在現代社會的使命──引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展現慈悲與智慧,以廣大如虛空的心量,包容萬有,融攝差異,超越對立,體現佛法的圓融無礙的真義。
3、佛陀在我的信仰實踐裡
在佛教的傳播中,「人人都有佛性」、「佛在我心裡」、「我是佛」是常見的理念。大師認為,「佛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這句話雖然正確,但並非究竟。例如,常言「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我們之所以需要修學佛法,正是為了轉煩惱為菩提,因此,佛在心中的意涵,取決於個人的信仰與實踐的程度。大師以達摩祖師和弟子之間的公案為例:「道副得到他的皮,總持(比丘尼)得到他的肉,道育得到他的骨,慧可得到他的髓⋯⋯」*65以此闡明:佛陀的示現,取決於我們信仰實踐的深淺。
因為你要看到佛陀究竟是什麼樣子,那不是一個知識分別的世界,而是信仰的層次。你解行到了最究竟的地方,你就會體會到你活在佛陀的法身之中,佛陀的法身也在你的心中,這正是所謂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佛陀他不是地方性的神明,也不是三十三天裡哪一天的天主,佛陀是覺者,是真理的體現者,你唯有用至高的信仰實踐,你才能體會佛陀在哪裡。 *66
大師強調,佛陀不僅存在於知識與理解中,更應該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你解行到了最究竟的地方,你就會體會到你活在佛陀的法身之中,佛陀的法身也在你的心中」*67。當我們落實五戒十善、慈悲喜捨等教義,與佛心相應,佛陀的法身便存在於吾人心中,實現「我即是佛,佛即是我」的境界。
大師進一步指出,佛陀的存在並非抽象的理論,而是信仰實踐的成果。「你唯有用至高的信仰實踐,你才能體會佛陀在哪裡。」*68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活出「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生命境界。逐步擴展自我的心量,從「人」的狹隘,逐步邁向「佛」的無邊。「我們應該從人到佛,應該依住佛陀的這種次第,慢慢地擴大自己。」*69
經由受持五戒十善,體解無常、苦、空、無我,並實踐六度四攝的菩薩行,便能真正體現佛陀的法身,讓佛陀與吾人在行住坐臥中融為一體,實現「佛在心中」以及「我是佛」的真實義。
綜上所述,在科學、理性與知識普及的時代,過度神化佛陀和沉迷於談玄說妙,只會阻礙佛教的發展。正確的佛陀觀,不僅影響佛教的未來方向,也直接關係到修行的正確與否。大師因此在諸多著作中,反復強調佛陀的出生、成道、說法及涅槃都在人間的史實。本節通過探討「佛由人成」、「歸本釋迦」、「行佛所行」以及「法身常住」歸納大師的四種佛陀觀,還原佛陀是人的歷史真相,強調人的自主性、主動性與自我承擔的能動性。
佛由人成,揭示佛陀以自我努力而覺悟的事實,成為人間佛教重要的基礎。這一觀點倡導「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主張通過五戒十善、八正道、六度四攝等具體方法,達成自我提升與解脫的目標。這種「依自不依他」的理念,拒絕迷信與他力崇拜,強調回歸生活修行的本質。
歸本教主釋迦牟尼佛,旨在避免佛教信仰的多神化或過度依賴他力。大師以釋迦牟尼佛為核心信仰中心,統攝多元化的現象,凝聚信仰共識,達到全球佛教的和諧與統一,重建佛教信仰的純正內涵,也有助於推動佛教國際化的發展。
行佛所行,是將菩薩道融入社會實踐的核心理念。人間佛教不僅關注個人的內在修行,更是注重佛法的實踐價值,致力於教育、文化、環境、慈善等領域的發展,體現「信仰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人間佛教透過實踐菩薩道,展現積極入世的生命力。
法身常住,闡述佛陀的教法不受時空限制,體現在「法身」的永恆性與普遍性之中。大師強調,佛陀不僅存在信仰者的內心,主要體現於信仰的實踐之中。
因此,人間佛教的發展不僅是對傳統佛教的繼承,更是一種超越迷信、適應時代的宗教實踐。以理性、自我承擔與實踐佛法,摒棄依賴與攀緣,實現自尊、自強與自信,推動佛教在人間社會的現代化應用,並通過行佛實踐促進社會和諧與全球文化的互動。
【附注】
*12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一章 總說》,頁33。
*13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初版自序》,高雄:佛教文化服務處,1964年,頁1。
*14 同註13。
*15 同註12,頁24。
*16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二章 佛陀的人間生活》,頁93。
*17 同註16。
*18 同註16。
*19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初版自序》,頁1。
*20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一章 總說》,頁7。
*21 同註20,頁33。
*22 引用自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一章 總說》,頁16。《大智度論》卷2:「佛告阿難:『若今現前,若我過去後,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CBETA 2024.R2, T25, no. 1509, p. 66c4-5。《雜阿含經》卷24:「阿難!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CBETA
2024.R2, T02, no. 99, p. 177a6-7。
*23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16。
*24 同註23,頁19。
*25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自序》,頁8。
*26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四章 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頁231。
*27 同註23,頁20。
*28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一章 總說》,頁35。
*29 同註28。
*30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六章 總結》,頁336。
*31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二章 佛陀的人間生活》,頁93。
*32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頁16。
*33 星雲大師:〈人間淨土與彌陀淨土〉,《星雲大師全集13.談淨土法門》(增訂版),頁201-202。
*34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六章 總結》,頁312。
*35 同註34,頁317。
*36 同註34,頁313。
*37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四章 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頁228。
*38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六章 總結》,頁316-317。
*39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三章 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頁132-133。
*40 同註39,頁133。
*41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二章 佛陀的人間生活》,頁90。
*42 同註38,頁312。
*43 同註38,頁313。
*44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六章 總結》,頁313。
*45 同註44,頁315。
*46 星雲大師:〈一個主題 一個理念〉,《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26。
*47 星雲大師:〈自覺與行佛〉,《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207。
*48 同註47,頁182。
*49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一章 總說》,頁45。
*50 同註49,頁45-46。
*51 同註49,頁40。
*52 星雲大師:〈自覺與行佛〉,《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207-208。
*53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一章 總說》,頁46。
*54 星雲大師:〈化世與益人〉,《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235。
*55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六章 總結》,頁321。
*56 《增壹阿含經》卷44,CBETA 2024.R2, T02, no. 125, p. 787b23-28。
*57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三章 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頁134。
*58 星雲大師:〈佛陀,您在哪裡?〉,《星雲大師全集221.詩歌人間1》(增訂版),頁166-184。
*59 同註57。
*60 同註57,頁137。
*61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三章 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頁135。
*62 同註61,頁133。
*63 同註61,頁133。
*64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三章 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頁136。
*65 同註64。
*66 同註64。
*67 同註64。
*68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三章 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頁136。
*69 同註68,頁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