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018 前言

佛教傳入台灣,有確切信史可考者,始於鄭成功渡海來台之後的清康熙年間,迄今三百餘年。明鄭時期,台灣佛教多為個別的僧人遊化,或信眾單獨祭拜;同時以台南為發展中心,如竹溪寺、彌陀寺與龍湖岩等皆建於這一時期。

清朝時,佛教在台灣的發展呈現出「正信佛教」與大陸傳來的在家齋教,如龍華派、先天派、金幢派等民間宗教,或與道教、儒教信仰相互混同發展的態勢。*1僅齋教在各地就有三十餘個傳教處所。其中,龍華派在台灣傳播最早,約在乾隆末年(1736-1796)。日據時代,台北多數佛寺都屬於齋教體系。

從清末到日據時代(1895年滿清戰敗割地議和,開啟長達五十年的日本統治),台灣佛教形成幾個主要派系,包括基隆月眉山靈泉寺派、台北觀音山凌雲禪寺派、苗栗大湖法雲寺派、台南開元寺派、高雄大崗山超峰寺派。這些派系(閩南佛教)皆與福建鼓山湧泉寺淵源深厚,傳燈法脈屬於禪宗,其開山祖師或中興祖師均為台灣本地僧侶,這些初期規模較大的佛教道場,寺院建築深受大陸佛教影響。

1915年,以齋教為中心的西來庵抗日行動失敗,台灣諸多寺院為求自保,紛紛申請加入日本佛教組織,促成了1922年南瀛佛教會這一全台性組織成立;1937年,中日正式宣戰,日本政府對台灣統治愈發嚴厲,部分台灣寺廟除繼續尋求日本佛教宗派庇護外,一些寺廟、齋堂被迫改為神社,如觀音山凌雲寺、台南開元寺、高雄超峰寺加入日本的臨濟宗系統,基隆靈泉寺、苗栗法雲寺、獅頭山元光寺、中壢圓光寺加入日本的曹洞宗系統,部分台灣人士甚至改為日本僧侶或轉信日本佛教,台灣佛教逐漸與日本佛教同化。*2

1949年前後,國民政府遷台,大批大陸僧人遷居台灣,台灣佛教發展由此進入新的歷史時代。*3佛教史學者藍吉富觀察,此一階段因大陸僧信大量來台,中國佛教會主導台灣佛教發展,大力去除台灣佛教的日本化,傳授三壇大戒,令受日本佛教影響肉食、娶妻、不受戒等現象逐漸改變。此外,大專學生學佛風潮興起,扭轉佛教徒教育水準甚低的現象,形成知識分子信佛學佛新趨勢。佛學院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先後在台灣成立六、七十所,佛教刊物及佛書大量發行,《大藏經》在坊間即可覓得將近十種。

1987年台灣廢除戒嚴令,除了標誌著台灣政治正式邁入民主體制,也代表著台灣佛教進入新階段。中國佛教會主導力量逐漸減弱,影響力不如以往。與此同時,各地寺廟積極推動學佛修行風潮,舉辦各種法會活動,其影響力逐漸擴展到國際範圍。這一時期,佛教文化水準顯著提升。*4

綜合以上的歷史因素及現實因素的錯綜,使得現代台灣佛教具有非常複雜的背景和個性,其現代轉型及發展的課題,也因而具有非常鮮明的地域性。如何在淨化台灣民間信仰中的迷信成分之際,確立正信佛教並包容其文化特色?如何消除日本佛教負面影響,同時借鑑其現代化經驗推動台灣佛教發展?台灣佛教源自中國佛教傳統,如何在現代建構過程中融入本土獨特歷史、地域與文化背景,並發揚中國佛教優良傳統與普世價值?對於這些問題以及解決的方式,上海大學佛教思想史與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教授在〈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5指出星雲大師(以下簡稱大師)推動的人間佛教在這一方面做出了可貴的探索,成果卓著,深刻影響當代台灣佛教。因此他提出「為現代台灣佛教的發展探索到根本的出路和正確的方向」,是大師對現代佛教的重大貢獻之一。

本章將從大師對台灣佛教的觀察出發,探討其為現代台灣佛教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及成果,包括推動佛教復興、轉型,促進佛教與民間信仰和諧共生,以及應對當代佛教面臨的挑戰等方面。

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探討大師1949年初抵台灣後,通過對台灣佛教的觀察和弘法時與佛教相關人士的接觸,對台灣佛教現狀及未來發展提出建言並引領大眾推動台灣佛教改革與轉型。

第二節敘述大師1963年隨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前往東南亞、東北亞等地訪問交流後,從審視台灣佛教的現狀出發,激發其弘揚人間佛教新思路,擘畫人間佛教未來發展的藍圖。

第三節討論對於台灣人民將民間宗教等同於佛教的認知,大師如何引導大眾重新認識正信的佛教。本節以大師發起之「世界神明聯誼會」為例,探究大師如何促進正信佛教與民間宗教信仰和諧共存,甚至期望將其發展為全球華人交流平台。

最後,第四節探討大師觀察到的台灣佛教長期面臨的困境,不論是來自教界也好,或與政府、社會、其他宗教等方面,大師如何在現實中為佛教維護形象,爭取基本權益。本節以「慈濟事件」為例,看大師為當代台灣佛教困境提供解決之道。

本章論述著眼大師對於台灣佛教發展的關注與深入思考,以及積極尋求解決方案的成果展現。在這一個發展過程,程恭讓教授稱讚大師是一位「深具般若智及善巧方便的現代人間佛教的導師」。*6師成功運用人間佛教化解台灣佛教發展中的諸多挑戰,既確立了佛教的正信也容受及改造民間信仰;既回歸以戒律為核心、僧團為中心的中國佛教傳統,也重視信眾信仰的主體地位,並提升了各類具有現代性的佛教文教事業的價值。同時,有效平衡兩岸佛教因素,並在中國佛教與台灣佛教的文化間找到和諧之道,更以「地球人」的高度提醒台灣佛教避免陷入過度地域化。為台灣佛教的現代化探索出一條正確且寬廣的道路,極大地推動了當代台灣佛教的發展,至今仍持續引領與規範台灣佛教的健康前行。

【附注】

*1 即一方面從閩南傳來的禪宗模式在僧人中成為主流;另一方面,大陸的民俗佛教影響,「使得佛教混合著一般的擬似佛教而成為台灣社會一種『生活性』的(民間)宗教信仰」。參見王順民:〈當代台灣佛教變遷之考察〉,《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5年,頁318。

*2 台灣原有佛教,「不論寺院的設備、僧團的生活方式、乃至服裝及儀式等大都受到日本佛教的影響,如僧人不茹素,可結婚育子,攜家帶眷營運寺院,且由大陸福建傳來的中國佛教則日趨式微。」參見釋見曄編著:《走過台灣佛教轉型期的比丘尼:釋天乙》,台北:中天出版社,1999年,頁20。

*3 參見程恭讓:〈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2期,高雄: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16年3月,頁49。

*4 參見藍吉富:〈台灣佛教之歷史發展宏觀式考察〉,《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1999年,頁240。

*5 參見程恭讓:〈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2期,頁49。

*6 同註5,頁50-51。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