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388 一、推動佛教現代化的音樂體育

五○年代台灣的佛教,可說沒有弘法、沒有傳教、沒有與社會連繫的因緣,信徒只有老人,沒有青年,沒有教育,只是青燈古佛、引磬木魚。如何把佛教和社會連起來?大師認為重要的就是培養人才。不能只有求佛、拜佛,還要行佛。為了接引青年,應該要有現代的弘化方式,尤其是音樂、詩歌。*159 因此接引青年可說是大師佛教現代化的起手式,而以音樂弘化更是新佛教運動的第一步,乃至推廣體育都是接引青年的方便法門。

(一)佛教歌詠走入台灣社會

1、首開先河組佛教歌詠隊


大師效仿佛陀時代以聲唄傳教,當時雖有法會唱頌的讚頌,但詞意難懂,樂曲古雅,不易融入大眾的生活,因此自己撰寫通俗易懂的佛教歌詞,請楊詠譜先生譜曲,完成了〈弘法者之歌〉、〈菩提樹〉、〈快皈投佛陀座下〉、〈西方〉等許多首現代佛教歌曲,讓民眾來到寺院有佛教歌曲可唱,這樣唱歌的方式,吸引了當地一批優秀青年到佛教來,因此於1953年成立佛教青年歌詠隊。

此歌詠隊的成立,在保守的台灣社會造成很大的漣漪,震驚台北的佛教界保守人士,批評大師是佛教的大魔王,認為是末法時代的歪風,會毀滅佛教,甚至要派人暗殺大師等。但大師堅定的意念:「就算殺了我,我也要提倡佛教歌詠!」*160

大師表示,音樂的功用很大,可以陶冶性情,修養身心,尤其在宣傳佛法上有著極重要的價值,就是以音聲做佛事。佛教音樂不能只是寺院和僧團所專有,應該走向大眾,應該用來接引青年,讓知識青年,快快樂樂、歡歡喜喜、高高興興的來信仰佛教,來投進佛教的懷抱,過佛教的生活,建立佛化的家庭。這才是時代所需要的佛教。*161

由於歌詠隊受到知識青年的歡迎,當時台中蓮社李炳南居士也熱烈地推廣,成立口琴班;煮雲法師在鳳山成立「鳳山歌詠隊」;高雄佛教堂也成立「聖樂團」;台南湛然精舍的慧峰法師、澎湖的廣慈法師、屏東東山寺圓融尼師也一起推動。一時之間,佛教界南北唱和,熱鬧非常,這都說明佛教的宣揚,需要用新方法。*162

2、電台錄製唱片進入家庭

由於歌詠隊歌詠佛曲受到大眾的喜愛,於1954年受中國佛教會廣播組周子慎居士之邀,大師帶領歌詠隊團員,到台北中國廣播公司借用錄音室,錄製了〈鐘聲〉、〈晨禱〉、〈快皈投佛陀座下〉、〈念佛歌〉、〈讚佛歌〉、〈菩提樹〉、〈讚僧歌〉、〈西方〉等八首佛教歌曲唱片,提供給宜蘭民本電台每週六的《佛教之聲》播放。這是中國佛教第一次以音樂弘法布教,為此李炳南也特別贈送「法音宣流」錦旗一面,以表示響應和支持。*163

接著因應台北「佛教文化服務處」*164 的需要,錄製數十首梵唄和佛教歌曲,輯成六張十英寸的唱片,印行二千套。竟然在一週內銷售一空,可見這個社會需要佛教音樂。這六張唱片是佛教史上的空前作品,是劃時代的創舉,儘管佛教界保守人士不以為然,但大師並不氣餒,繼續推動佛教音樂,將佛法唱給廣大的民眾聽,讓佛教透過音樂走入社會、走入一般家庭。

3、歌唱布教「咱的佛教來了」

當宜蘭念佛會的青年日益增多,總會問:「青年在佛教裡能做些什麼事?」有鑑於當時佛教消極閉塞,僧俗青年在佛教裡,每日除了抹桌掃地外,沒什麼事可做,於是大師將青年組織起來,帶著青年歌詠隊到各地去弘法,將佛法唱遍台灣每個鄉村角落。在 1955年,大師為中華佛教文化館影印大藏經宣傳,環島布教四十餘日,當時也是帶領著這歌詠隊教唱佛曲。每次開講前做宣傳,一面敲鑼打鼓,一面高喊:「咱的佛教來了!咱的佛教來了!」巡迴大街小巷。*165 接著歌詠隊先開場,群眾聽到歌聲就會聚集而來,證明歌聲有集眾的力量。

當時基督教當道,信仰佛教的民眾經常受傳教士譏諷,這句「咱的佛教來了!」替多少受壓抑的佛教徒吐了一口怨氣。尤其在這期間大師各處弘法布教,屢次遭受警察的監視、取締,為了佛教弘法布教的自由,經常向各地警察機關據理力爭。也因透過這樣街頭布教、下鄉弘法,讓佛教跨出山門走入民間,一掃過去「山林佛教」的弊病,乃至「佛道不分」的困境,也讓民眾了解什麼是正信的佛教,佛教是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去除佛教是迷信落伍的刻板印象。

以上,大師組織佛教歌詠隊、錄製唱片,乃至活動前先唱歌,受到當時佛教界保守人士強烈反對,認為佛教會因為這種作法而滅亡,然而事實證明,音樂的親和力,帶動群眾進入佛教,許多青年因而步入佛教。音樂弘法帶動佛教現代化,走入台灣社會,過程雖然遇到重重挫折與阻撓,但大師仍堅持自己的信念,當年才能留下慈莊、慈惠、慈容法師等優秀的佛教青年。

(二)梵樂法音悠揚遍五大洲

1、佛光山梵唄讚頌團


佛教音樂的發展,從古到今都以梵唄歌頌佛德,但多局限在寺院殿堂裡。大師表示,過去的梵唄音樂,只是在寺院裡唱給佛陀聽,為什麼不唱給「人人是佛」的現前大眾一起欣賞呢?由於深信以音聲做佛事的弘法功能,極力提倡梵唄音樂。於1978年,由佛光山出家眾所組成的「佛光山梵唄讚頌團」,便應運而生。*166

首先於1979年,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辦「佛教梵唄音樂會」自強愛國義演,佛光山叢林學院與台北普門合唱團、兒童、青年合唱團等近百人演唱佛曲,大師向大眾介紹佛教梵唄歷史。這是佛教音樂第一次登上國家殿堂,也為佛教弘法愛國寫下新的歷史。

1990年,結合梵唄與弘法布教的特色,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佛教梵唄音樂弘法大會」,以佛教法器的音韻,配合悠揚的唱頌及舞蹈,將寺院僧團的生活,呈現在舞台上。1992年於「台北市傳統藝術季」中,與台北國家音樂廳聯合舉辦「梵音海潮音」佛教音樂會演出,為顏面傷殘者籌募醫療基金。這是傳統梵唄結合國樂,首度在國家音樂廳登場,造成極大的回響,也改寫佛教界和音樂界的歷史。*167

1995年,應台北市政府之邀,梵唄讚頌團以「禮讚十方佛.梵音樂舞」參與傳統藝術季的演出,分別於台北國家戲劇院、高雄市立文化中心演出六場,開創了傳統梵唄融和音樂、舞蹈弘法的先例。將傳統的梵唄音樂與現代的佛教聖歌結合,配合國樂、西樂、舞蹈共同演出,這一次史無前例的創舉,不但受到社會極大好評,佛教界也高度認同。*168

此後「佛光山梵唄讚頌團」更把演出的舞台從國內推展到海外,先後巡迴於五大洲的三十多個國家,登上世界各大名都的國際音樂殿堂,舉辦百場以上的梵音樂舞及音樂弘法大會,不但把佛教音樂推上國際舞台,也把佛法弘化到五大洲,融入到各個國家民族之中,對於佛光山推動國際佛教,融和種族、信仰,助力甚大。

歷年來表演過的國家地區,包括:奧地利維也納劇院、英國倫敦皇家劇院、德國柏林愛樂廳、法國巴黎會議殿堂、美國紐約林肯中心、加拿大多倫多藝術中心、澳洲雪梨國家歌劇院、日本東京三多利音樂廳、馬來西亞莎亞南體育場、北京中山堂等。詳細可參閱大師撰寫的〈梵音遍天下〉一文。

大師表示,百場以上的梵音樂舞及音樂弘法大會,將佛教音樂推上國際舞台,除了展現佛教音樂之美,更將佛教義理透過法音宣流,引領觀眾進入佛法的堂奧。其演出方式多元,融和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創作方式,將梵唄結合敦煌舞蹈、國樂,甚至交響樂,讓佛教梵唄音樂從叢林的寺廟,步入國際舞台;讓佛教音樂從念誦的經文,到歌詠的讚頌;從宗教性的修持,到藝術性的展現,達到修持、欣賞、教育、淨化心靈以及弘化功能。佛教的梵唄音樂,促進東西方宗教文化交流;透過音樂,感受彼此心靈的交流,增進友誼,並宣揚世界和平的訊息。*169

2、人間音緣全球響應譜曲

2003年大師來台弘法五十週年,為紀念1953年在宜蘭成立佛教青年歌詠隊,由當時成員之一的慈惠法師,發起主辦「人間音緣──佛教歌曲發表會」,將大師在各個書刊裡撰寫的文章摘錄作詞,彙編成冊,寄發到世界各地,鼓勵大家作曲。在短短三個月,收到來自美國、加拿大、阿根廷、巴西、澳洲、香港、日本、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台灣等十幾個國家地區,共有千餘名作曲家,以法語、葡語、英語、日語、粵語、客家語、台語、華語等各種語言,創作三千多首作品參賽。從中選出八十首入圍的歌曲,全球各地帶團來台,分別在台北國父紀念館、高雄文化中心、台南藝術中心表演十場,一時轟動國內外。*170

此後連續好幾年,在台北國父紀念館等地,舉辦為期一週的比賽。有來自英國、南非、澳洲、德國、法國、大陸、韓國、印度等二十多個國家地區的人士參與。當中有非洲祖魯族人,用祖魯族語來傳唱佛教歌曲;另外,還有一位澳洲的天主教拉文修女(Sister Duchesne Lavin)參加比賽,並獲得「多元文化獎」。更值得一提的是,紐約佛光青年團創作〈和諧〉一曲,共同以中、英文歌詞宣揚和平、和諧的普世價值,加上旋律優美,獲得聯合國指定作為活動歌曲,傳唱於各類型活動。*171

大師表示,音樂與宗教一樣無國界,佛教音樂的展演,對於宣導世界和平、促進種族融和,都發揮重要的功用。未來佛光山將繼續致力於佛教音樂弘法的推廣,希望將佛教梵唄音樂的清淨、和諧,以及佛教歌曲的詞曲意境,藉著在全球各地的巡迴演出,發揮移風易俗的功能,為世界帶來祥和與和平。*172

3、佛光山人間音緣梵樂團

大師有感文化弘法工作,若不懂得求新求變,不容易讓上萬人專注聽講,所以運用敦煌變文中的講述、唱頌、梵唄三者合一的方式,以文學與音樂的饗宴,傳統與現代融和,獲得聽眾的讚許與熱烈參與。

為讓佛教音樂結合多元藝術,2006年成立佛教第一支以中國樂器為主的「人間音緣梵樂團」。由數十位年輕國樂菁英好手組成,希望帶動音樂界創作佛教樂曲。其後多次巡迴演出,包括:〈禮讚音緣〉、〈牛背上的小沙彌〉多媒體音樂會等,都廣受好評。特別是〈牛背上的小沙彌〉在2010年入圍金曲獎,並成為當年度唯一代表台灣宗教音樂,參與法國坎城專業級國際唱片展,反應相當熱烈。*173

大師表示,希望透過佛光山梵樂團以清淨梵樂供養大眾,並將之作為修行法門,以達到心靈淨化,身心自在,同時也提升信眾藝文欣賞能力,促進美學教育,創造祥和安樂的社會。

(三)佛教音樂話劇邁向全球

1、《蓮華女的覺悟》舞台劇


大師一生推動佛誕節不遺餘力,對於神聖的佛誕日,該如何的來隆重紀念?於1952年,在《人生雜誌》發表〈怎樣來紀念佛誕〉,文中除了要求政府在佛誕日放假一天,更希望能擴大紀念日,因為中國佛教徒,每年紀念佛陀的誕辰,都不夠熱烈,大雄寶殿上除供了幾樣供菜,念上幾句經咒以外,就好像什麼也沒有。本來,紀念佛誕日一方面是在發揚佛陀的精神,和表示對佛陀的崇敬;一方面也是佛教徒一個歡慶的日子,過去的佛誕只限於寺院中紀念,今天該把佛誕日交給每個人民來紀念。佛教徒們不但是聚在一起開會慶祝,而且應該集體遊行並且要用樂隊歌唱;一切佛教徒可以請客,可以送禮等等建議十五點。*174

在1954年,大師至宜蘭的第二年,就舉辦慶祝佛誕節活動,將建議的十五點,帶領宜蘭念佛會一一實踐,連續四天的慶祝活動,包括遊行、念佛、放映幻燈片、浴佛典禮、表演晚會,並演出佛教話劇,有近八千人參加,盛況空前。*175 其中《蓮華女的覺悟》佛教話劇表演,大師親自撰寫劇本,劇中兩位女主角,選定李新桃(慈莊法師)扮演蓮華女,張優理(慈惠法師)飾演佛陀所變化人,精彩的演出,轟動了全宜蘭。由於這個因緣,間接地讓一些年輕人,紛紛來到雷音寺參加共修,同時也參與各項佛教的傳教活動。大師在雷音寺辦理的歌詠隊、文藝班、弘法隊、青年團、學生會、文理補習班,更是沒幾天就湧進了眾多青年。自此,宜蘭也就展開青年學佛運動的風潮。*176。

又於1956年,配合宜蘭念佛會講堂落成所編的話劇──《佛化家庭》,同樣由宜蘭青年林慈雲、張慈惠、鄭慈嘉等人演出,引起熱烈迴響。一度台灣的舞台劇被電影、電視劇興起取代,大師日後轉向電視弘法發展。

2、馬來西亞《釋迦牟尼佛傳》音樂劇

隨著佛教音樂走上國際,也有國際人士參與及弘傳。1999年,馬來西亞自在音樂舞台工作室與馬來西亞佛光山合作,將大師的著作《釋迦牟尼佛傳》改編為音樂劇,在武吉迦里爾布特拉室內體育館首度演出,在當地回響熱烈,三場共吸引一萬八千名觀眾。之後,又應邀到新加坡、南非及印尼等地公演,在七、八年間,累積近三十次的演出經驗。2009年,為紀念此音樂劇十週年,再次在馬來西亞國家劇院重演,近百位演員的傾力詮釋,讓佛陀的一生再度呈現,轟動全馬。*177

 3、菲律賓宿霧藝術學院《悉達多》音樂劇

菲律賓宿霧藝術學院的《悉達多》音樂劇,成立於2007年,改編大師的《釋迦牟尼佛傳》,由Junrey Alayacyac執導,Jude Gitamondoc作曲和填詞,共同製作佛教英文百老匯《悉達多》音樂劇。這齣音樂劇,融和菲律賓與印度的民族風格,也融和音樂、藝術與文化,成為撼動人心的全新創作,參與的成員都是菲律賓天主教徒青年。

2007年,《悉達多》音樂劇首度在宿霧公演,吸引萬餘人觀賞,成為宿霧最多人觀賞的表演。2008年應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之邀,來台巡迴演出十三場,逾萬人觀賞,引起各方的矚目。之後陸續到日本、美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非洲等地,至今已巡迴十六個國家地區,足跡遍及全球各大劇場,完成二百場以上演出。2024年7月,宿霧首度舉辦「國際戲劇節(CITF)」,《悉達多》音樂劇同時獲邀參加。此《悉達多》音樂劇,在菲律賓是演出最長久的一部戲劇,目前已載入菲律賓藝術史冊。

大師表示,透過文化藝術宣揚佛法,召集當地大學生、知識分子及各界人士加入,由天主教的青年擔綱演出佛陀故事,不但是佛教本土化的深耕,也充分展現佛教的包容與宗教融和,儼然成了菲律賓佛光山的特色之一。*178

 (四)體育聯誼佛法傳遍世界

1、以體育建立佛教新朝氣


大師從小喜愛運動,三、四歲就開始游泳;十六、七歲就讀棲霞山佛學院時,因打籃球被佛學院開除;二十五歲在新竹靈隱寺「台灣佛教講習會」擔任教務工作時,鼓勵學生打球,但學生卻不敢打球;直到開創佛光山之初,在東山設立簡易的籃球場,每天下午四點半,全山大眾都一起上場打球。在推動現代化人間佛教時,就希望透過體育來弘法。然而體育可以復興佛教嗎?體育又如何與佛教修行劃上等號,讓大師透過一生來推動體育?

大師表示,他在棲霞山六、七年的歲月,知道佛教不能只靠念佛誦經,應該要教育,所謂要五育並進,尤其是體育。沒有健康的身體,一些年輕的僧侶,都是閉目養神,像老僧入定,這樣子就能復興佛教嗎?*179 過去有些出家人說「修行常帶三分病」,這是錯誤的觀念,如果身體不健康,精神萎靡,弱不禁風,成天與藥罐子為伍,如何能荷擔如來家業?振興聖教,光大佛法,是佛教青年義不容辭的重任,欲肩負此一時代之重任,則培養健康身體已是燃眉之急事。*180

其次,大師從青少年就知道佛教團結的重要,認為籃球體育對僧青年是很好修行,因為打籃球不能單打獨鬥,要講究團隊精神,彼此配合;搶到球,掌握時機投球;犯規時,舉手認錯。是適合佛教青年的學習成長,可以革除佛教僧青年的不團結、不肯認錯、精神渙散等許多毛病;可以養成團結、認錯、勇往直前的精神,所以具備「六度」精神的籃球運動,值得大力提倡。因此推動體育運動,是大師革新佛教運動最初的想法。*181

2、歸佛隊以球會友傳佛法

1960年,大師在《人生雜誌》發表〈當前的佛教應做些什麼?〉一文,其中指出目前的佛教急需組織一支佛教籃球隊。為何佛教需要有一支籃球隊?如果佛教裡有一支能到世界各地比賽的一流籃球隊,對於傳播佛教,一定能收很大的效果。可作國民外交,增進國與國之間的情感。又可破除社會對佛教是消極、厭世、落伍、保守等歪曲的批評。*182

因此大師從年輕時就希望佛教能有一支「歸佛籃球隊」,藉著「以球會友」和各國聯誼,間接的把佛法傳遍世界,就像過去天主教曾經有一支「歸主隊」,風靡世界人士,為天主教增加不少光榮與信徒。*183 傳統的講經、說法,能有幾個人聆聽?但是舉辦一場足球賽、籃球賽,觀看的人數都是幾萬人以上。佛教如果有一支「歸佛隊」,藉著運動把佛教的精神傳揚開來,既可宣揚佛教,又可增加佛教的信眾。

這心願一直到普門中學女子籃球隊成立後,才終於實現。從 2003年、2004年起,國中、高中部女子籃球隊先後成軍。2008年起,首度打進HBL女甲組四強,並且榮獲第三名。於2009年奪得甲組后冠,寫下HBL賽事以來,成軍時間最短即抱走冠軍杯的紀錄,當時《聯合報》以頭版新聞,大篇幅報導這支生力軍,並且讚譽普門女籃是最有禮貌的隊伍。*184 2016年佛光大學女籃隊也拿下 UBA冠軍的最佳紀錄。

除了女籃隊之外,還有普門中學女子體操隊,多年來不斷在各種全國競技體操錦標賽中,獲得個人、團體組冠軍,捧回數十面以上的金牌。2007年,在香港競技體操比賽暨國際邀請賽中,也贏得冠軍。2023、2024年,南華大學棒球隊連續兩年榮獲UBL大專棒球聯賽亞軍。於2017、2023年,普門中學棒球隊榮獲高中棒球運動聯賽硬式鋁棒組冠軍。此外,2000年,南非南華寺在當地推動「非洲希望工程計畫」,也為孩子組織「南華足球隊」,透過經常性的訓練,與其他隊伍進行友誼賽。2003年,巴西如來寺的「如來之子」也成立青少年「佛光足球隊」,每年應邀到聖保羅各地參賽,屢獲獎項。

3、三好體協推廣全民運動

打球能解脫嗎?打球能了生脫死嗎?大師表示:雖不能,但是能增加佛教的信仰人口。將來佛教徒就多了,得度的人、了生脫死的人就有了,這是給現代人一個方便。*185 因此當各類球隊一一組起來時,大師便想推廣全民體育運動,淨化社會風氣。

2009年,通過內政部核准正式成立「三好體育協會」,推廣體育運動。除了佛光大學籃球隊、普門中學體操隊、普門中學籃球隊、巴西如來之子足球隊之外,還新成軍有普門中學棒球隊、南華大學棒球隊、南華大學足球隊、南非天龍隊。藉著各項運動競技活動,接引青年學佛。

自「三好體育協會」成立後,每年舉辦佛光盃國際大學籃球邀請賽,世界各國的球隊前來參賽,隊伍跨越國際,計有加拿大、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等代表隊,以及北京、南京航空、航天、南昌、大連理工、台灣師範等海峽兩岸大學一同參與,切磋球技,以球會友。除了提倡籃球教育,也希望優秀運動員實踐三好,在運動場上展現積極奮鬥的運動家精神,彰顯佛教和平友愛的超越精神,將「三好運動」推廣到全世界。*186

大師推動體育運動,不僅可以鍛鍊身心,讓佛教青年有朝氣,更是佛教精神力的象徵,強健的佛教青年是弘法利生的棟梁。藉由運動競技活動來增加佛教的人口,同時接引青年學佛,讓現代佛教徒都有新的觀念、新的想法。從對體育運動的熱愛,到護持體育選手、護持體育運動,希望佛教參與體育,也能為教爭光! 

以上,大師為了增加佛教的人口,用音樂、話劇及體育活動來接引青年。以音樂弘法,在五○年代不顧教界圍剿,在宜蘭成立「佛教青年歌詠隊」,以現代化的佛曲歌讚,讓佛教走入台灣社會。七○年代以後,將在佛殿裡唱給佛陀聽的梵唄,唱給廣大的社會大眾聽,透過「佛光山梵唄讚頌團」,把佛教梵唄音樂帶到五大洲;在二十一世紀透過「人間音緣──佛教歌曲發表會」,讓二十多個國家的人士參與佛教音樂弘法的盛事。透過現代化的音樂劇,由菲律賓的天主教青年來詮釋佛陀的一生,進入世界各地的國家劇院。透過各種球類運動與以球會友,增進國際交流。這都說明大師凡事不墨守成規,掌握時代脈動,關注人性的需要,與時俱進,進而開拓佛教現代化前進的道路。

【附注】

*159 參閱星雲大師:〈歷史性的起步〉,《星雲大師全集148.隨堂開示錄25》(增訂版),頁270。

*160 參閱星雲大師:〈青年僧伽的十有思想〉,《星雲大師全集115.講演集3》(增訂版),頁206-207。

*161 參閱星雲大師:〈宣揚佛教與提倡音樂〉,《星雲大師全集231.雲水樓拾語1》(增訂版),頁315。

*162 參閱星雲大師:〈我推動法音宣流〉,《星雲大師全集243.百年佛緣6》(增訂版),頁133-134;〈六年來台灣佛教的趨勢〉,《星雲大師全集231.雲水樓拾語1》(增訂版),頁341。

*163 參閱星雲大師:〈佛教的「梵唄音樂」管理學佛〉,《星雲大師全集20.佛教管理學2》(增訂版),頁193。

*164 1959年大師在台北三重埔成立「佛教文化服務處」,出版簡明易懂的佛教叢書,由宜蘭念佛會青年李新桃小姐(日後出家為慈莊法師)負責,協助佛教的書籍文物的推廣,發起佛教徒購書讀書運動,是為日後佛光山文化事業的搖籃。

*165 參閱星雲大師:〈要有向困難挑戰的勇氣〉,《星雲大師全集92.往事百語4》(增訂版),頁244。

*166 參閱星雲大師:〈我推動法音宣流〉,《星雲大師全集243.百年佛緣6》(增訂版),頁143-144。

*167 參閱星雲大師:〈梵音遍天下〉,《星雲大師全集243.百年佛緣6》(增訂版),頁164。

*168 參閱星雲大師:〈佛教的「梵唄音樂」管理學佛〉,《星雲大師全集20.佛教管理學2》(增訂版),頁197-198。

*169 參閱星雲大師:〈梵音遍天下〉,《星雲大師全集243.百年佛緣6》(增訂版),頁184。

*170 參閱星雲大師:〈2004年新春告白〉,《星雲大師全集319.佛光山新春告白2》(增訂版),頁187-188。

*171 參閱星雲大師:〈我推動法音宣流〉,《星雲大師全集243.百年佛緣6》(增訂版),頁146、155。

*172 參閱星雲大師:〈《人間音緣》序——話當年〉,《星雲大師全集228.人間佛教序文選2》(增訂版),頁278-279。

*173 同註171,頁148-149。

*174 參閱星雲大師:〈怎樣來紀念佛誕?〉,《星雲大師全集231.雲水樓拾語1》(增訂版),頁226-228。

*175 參閱星雲大師:〈1954年5月8日〉,《星雲大師全集254.星雲大師年譜1》(增訂版),頁177。

*176 參閱星雲大師:〈佛光山菩薩比丘尼〉,《星雲大師全集245.百年佛緣8》(增訂版),頁208。

*177 參閱星雲大師:〈我推動法音宣流〉,《星雲大師全集243.百年佛緣6》(增訂版),頁151-152。

*178 參閱星雲大師:〈永光法師〉,《星雲大師全集314.話說佛光山4》(增訂版),頁84-85。

*179 參閱星雲大師:〈我的新佛教改革初步〉,《星雲大師全集250.貧僧有話要說1》(增訂版),頁248。

*180 參閱星雲大師:〈青年成功立業之道〉,《星雲大師全集131.隨堂開示錄8》(增訂版),頁41-42。

*181 參閱星雲大師:〈我的新佛教改革初步〉,《星雲大師全集250.貧僧有話要說1》(增訂版),頁248-249。

*182 參閱星雲大師:〈當前的佛教應做些什麼〉,《星雲大師全集232.雲水樓拾語2》(增訂版),頁19-20。

*183 參閱星雲大師:〈球類運動〉,《星雲大師全集201.合掌人生2》(增訂版),頁283。

*184 參閱星雲大師:〈讓體育在佛教生根〉,《星雲大師全集240.百年佛緣3》(增訂版),頁264-265。

*185 參閱星雲大師:〈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星雲大師全集137.隨堂開示錄14》(增訂版),頁314。

*186 參閱星雲大師:〈但開風氣不為師〉,《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增訂版),頁134-135。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