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243 一、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建立在深刻的內在修行上,以積極入世的修行法門來淨化身口意三業,其中,「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就是大師一生弘法致力推動的重要理念之一。2010年,大師在接受香港大學頒發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典禮上曾表示:「在台灣六十年來,我推動『三好運動』,希望整個社會的大眾能對自己的身口意做一個規範⋯⋯多少成果我並不計較,但是『三好運動』在我的微願之下,祈願在全世界有佛光的地方,就有『三好運動』。」*127 隨著大師在世界五大洲建設道場、成立佛光會,「三好」不但作為全球佛光人修行做人的指引,經過多年的推行,更從信徒擴及到家庭、學校、社區、社會,普遍都在說三好、行三好。現在「三好運動」已經是國際性的運動,世界各地對「三好」的內容都能琅琅上口。

「三好運動」對社會的道德教化影響深刻,西北大學李利安教授認為三好運動對海峽兩岸乃至世界各地,都是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重要體現:

星雲大師始終不遺餘力地宣導佛教的道德教化,尤其是近年來大力推動的「三好」運動,在海峽兩岸乃至世界各地均產生深刻影響。星雲大師對佛教道德的重視,堪稱是其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一個重要體現。*128

西北大學李海波教授也表示,「三好」說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君子文化有異曲同工之處,同時也是傳統與現代融和的展現,體現了佛法在傳播過程中的與時俱進:

既是人間佛教「以人為本」的體現,也是對佛教社會倫理實踐的當代指導;既向上繼承佛教的經典理論,又向下顧及當代時空的歷史變化,同時給予非常細化的行為操守。*129

綜合二位教授所述,大師以人為本倡導的「三好運動」,作為人間佛教的一種道德教化,不但有佛經的理論根據,並且應時、應地、應機地提出作法細則。因此,除了是佛教徒道德生活的指導,對於一般社會大眾,也引起很大的共鳴、響應。

「三好運動」就是好人運動,*130 是一個淨化社會人心、改善社會風氣的運動。1998年4月,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廣場舉辦的恭迎佛牙舍利來台祈福法會上,大師念及佛陀雖然已經涅槃二千多年,但是我們應該要效法佛陀的精神,才是恭迎佛牙舍利的真正意義,故而發起「三好運動」,希望社會大眾透過奉行「三好」,消弭人我之間的紛爭與對立,建設和諧安樂的社會。*131 此一提議獲得時任副總統的連戰先生贊同,帶領與會十萬民眾進行「三好運動」宣誓,呼籲大眾以實際行動響應。2010年,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在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舉行國定佛誕節慶祝大會,再有總統馬英九先生響應大師的邀請,帶領現場各界代表宣誓,希望「全民行三好,人間更美好」。*132

「三好」是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的一個重要理念,它和傳統佛教的「三業」對應。一切佛教的修持方法落實到生活中,都離不開身口意的範圍,尤其佛教講善惡業報是從身口意三業造作而來,所以修行要從身口意修起。但是一般人聽到「三業」造作「三毒」,總覺得莫名畏懼,對於佛教「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以「三學」止息「三毒」的對治法門,也感到不知如何著手具體實踐。對於這樣的情況,大師說:「為什麼佛教不從積極的意義上去宣揚佛法,而要在消極的意義上打轉呢?與其說『三業』,不如說我們來奉行『三好』,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就不會造作惡業;沒有惡業,自然也就沒有貪瞋痴了。」*133 所以大師據此提倡「三好運動」,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來闡述三業修行。

「三好」看似簡單、淺顯,事實上它概括了所有身口意的修持,內涵深刻。誠如大師說:

所謂做好事,就是修身,淨化身業。把侵犯、傷害人的惡行,換成利益大眾的佛行,例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為非作歹,而能做一些利益人的善行、懿行、利行,這就是做好事,也就是身行善事。

所謂說好話,就是修口,淨化口業。把瞋恨、嫉妒人的惡口,換成柔軟讚歎的佛口,不說妄語、不可兩舌、不講綺語、不能惡口。與人往來,要說慈悲的話、智慧的話、真誠的話,多說誠信、正直的話,可以為我們帶來好的人緣。

所謂存好心,就是修心,淨化我們的意念。把愚痴的邪心,換成慈悲智慧的佛心,例如:不要有疑心、嫉心、貪心、瞋心、惡心,而要懷著慈心、悲心、願心、善心、發心等,「照顧念頭」,念念是慈心,自然所遇的都是善緣。
*134

在上述三段分別敘說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引文中,大師指明「淨化」為三業修行的關鍵,強調修行旨在將惡行、惡口、邪心等煩惱法,轉為佛行、佛口、佛心的善法,同時指出「三好」與「十善」的對應關係,認為行善不為惡,善因好緣自然隨之而來。

關於「三好」的具體實踐方式,大師在著作《人間萬事》中,分別以「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為題撰文。首先,針對身業「做好事」,大師舉出二十四點:1、為人服務,排難解紛。2、對人尊重,處處禮讓。3、不闖紅燈,遵守規矩。4、慈悲喜捨,讓人受用。5、與人為善,為人設想。6、守時守分,寧早不遲。7、拾金不昧,俯仰無愧。8、不鬧情緒,為人正常。9、不疑不嫉,無憂無慮。10、不吃煙酒,不開快車。11、遠離色情,為人正派。12、不偷不搶,反而施捨。13、關懷殘疾,樂助善事。 14、為人寬恕,廣行仁義。15、面帶微笑,彬彬有禮。16、走在路上,跟人招呼。17、常買好書,贈人閱讀。18、小小布施,不斷實踐。19、口說善言,待人謙和。20、別人說話,耐心聽講。 21、導護兒童,安全上學。22、隨手關燈,不要浪費。23、滴水如金,愛護能源。24、公共集會,不可走動。*135

大師透過例舉實踐細則,讓原本被視為高不可攀的、傳統佛教所謂的「清淨三業」,變得容易實踐。對於口業「說好話」,大師提出十五條細則。其舉例示範生動活潑,令讀者有如臨其境之感,躍躍欲試。以下例舉數則:

.這位李小弟,雖然年齡幼小,可是在各地倡導環保回收,專做一些別人不願做的事,非常難得。

.這位王同學參加「百萬人興學活動」,雖然自己也還在求學階段,仍不忘要幫助一般社會教育的推展,誠屬可貴。

.那位陳老先生很熱心公益,你看他在社區裡掃街,整理環境,真是把大眾的事都看成是自己的事。

.那位周太太很有氣質,知書達禮,尤其信仰虔誠,熱心助人。

.這位周總經理,平時總是氣定神閒,而且平易近人,歡喜助人,是個肯於給人因緣的人。

.那一位蔣科長,談吐幽默,詼諧風趣,和他在一起,真是如沐春風,他為人間增加了無限的樂趣與歡笑。

.這位韓太太真好,在團體裡總是隨緣隨眾,跟他建議什麼,總是從善如流。

佛教講身口意三業,尤其重視意業的修行,因為人的起心動念是造業的開始,是影響道德判斷、行為表現的關鍵。對於意業「存好心」,大師舉出三十二種應具有的好心,並各以一句話點出其修行要義:

1、要有慚愧心,慚愧、知恥才能莊嚴身心。

2、要有慈悲心,慈悲就沒有敵人。

3、要有歡喜心,有了歡喜,人間才沒有缺陷。

4、要有孝順心,有了孝順,世間才有綱常紀律。

5、要有信仰心,有了信仰,為人才有目標、才有力量。

6、要有般若心,有了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

7、要有柔軟心,柔軟才會包容,才能克剛。

8、要有精進心,精進才能立志向前、向上。

9、要有平等心,有平等心,才能與真理相應。

10、要有謙虛心,傲慢的人,永遠敵不過謙虛的人。

11、要有自尊心,尊嚴是心中的財富,是心中的寶典。

12、要有和諧心,和諧才能團結人心。

13、要有忍辱心,忍辱不自卑,才是至剛至大的力量。

14、要有道德心,道德是做人的品牌。

15、要有感恩心,有感恩心的人,是一個富貴的人。

16、要有恭敬心,恭敬是學佛、做人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17、要有包容心,能包容,才能大、才能多、才能有。

18、要有誠信心,有誠信才能得到別人的信賴。

19、要有勇猛心,勇猛向前,才能開拓另外的世界。

20、要有恆常心,有恆常心,才不會懊悔、猶豫。

21、要有惜福心,惜福才會有福。

22、要有大願心,有願就有力量,有願就能突破難關。

23、要有仁愛心,仁愛所至,無力抵擋。

24、要有忠義心,忠肝義膽是天地間的正氣。

25、要有正直心,做人處事,正直為本。

26、要有利人心,處處為人設想的人,必然受人尊重。

27、要有專注心,專心注意,凡事能成。

28、要有結緣心,廣結善緣,更有人緣。

29、要有喜捨心,喜捨是福慧增長之道。

30、要有無我心,無我則凡事不計較、不比較。

31、要有誠摯心,誠摯待人,即使吃虧也必得好報。

32、要有隨喜心,隨喜順人乃廣結善緣之道。*136

上述大師的舉例,都是吾人生活中可以實踐奉行、可以做得到的,一旦養成習慣,在做人處事上必然更加圓滿。誠如大師在〈做好事〉文末所說:「從這許多小處的善事實踐起,一旦做慣了以後,當然就能有大慈悲、大願力,而後在任何時間、任何場所,都能依自己的身分、能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137〈存好心〉文末也指出:「若能訓練成『平常心』,則雖行好心並不著力,那麼一生所為,何患不成!」*138 無論是「做慣了」善事,或是好心「不著力」,都是在長期培養後,所形成的一種慣性的正向處世態度,使身口意行為合乎正道。好習慣有助於善心、修養的增長,是故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養成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好習慣,人格才能日趨圓滿。

【附注】

*127 星雲大師:〈有佛光的地方就有「三好」〉,《星雲大師全集149.隨堂開示錄26.各類致詞2》(增訂版),頁211。

*128 李利安:〈佛教道德的理論支撐、基本特性及其與個人生活的關係〉,《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頁274。

*129 李海波:〈君子與善人──儒家倫理視域下的「三好」說〉,《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36期,高雄: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21年11月,頁78。

*130 星雲大師:〈我推展社會運動〉,《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168。

*131 參閱星雲大師:〈「三好」的意義〉,《星雲大師全集226.星雲智慧2》(增訂版),頁202。

*132 參閱〈總統出席「千僧萬眾祝佛誕,一心十願報母恩──2010年國定佛誕暨母親節慶祝大會」〉,中華民國總統府,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14292,2024年7月28日瀏覽。

*133 星雲大師:〈我對佛教的寧靜革命〉,《星雲大師全集248.百年佛緣11.行佛篇1》(增訂版),頁12-13。

*134 星雲大師:〈三好〉,《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增訂版),頁242-243。

*135 星雲大師:〈做好事〉,《星雲大師全集165.人間萬事4》(增訂版),頁286-288。

*136 星雲大師:〈存好心〉,《星雲大師全集165.人間萬事4》(增訂版),頁207-209。

*137 星雲大師:〈做好事〉,《星雲大師全集165.人間萬事4》(增訂版),頁288。

*138 同註136,頁209。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