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208 一、解在一切佛法 萬法歸一一歸萬法

大師說過,佛陀的教義是極為簡明的,其究竟的目的,就是對眾生示教利喜走向幸福覺悟的道路。但由於弟子眾多,根性也不盡相同,所以佛陀並不執著於特定教義,而是採用能適合對方根性的道理為他們說法。佛陀涅槃後,弟子們將佛陀所說的「法」加以結集整理時,注入很多新的解釋,也就形成三藏十二部經典以及浩如煙海的八萬四千法門的教義。*126

到了後世,祖師們有的特別重視某一個法門,有的特別崇敬某一種教義,甚至還有特別推崇某些經論,而逐漸形成分門別類,以及各宗各派的不同系統。如:在印度的原始佛教又分為上座部、大眾部等二十個部派;初期大乘有中觀、瑜伽的空有二宗;後期大乘又有祕密大乘。乃至中國佛教流傳至今有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淨土宗、華嚴宗、律宗、禪宗、密宗等大乘八宗,共同構成中國佛教主要宗派體系,影響中國佛教千年的發展方向。*127

(一)歷代判教皆是佛陀本懷

佛教傳到中國後,在六朝隋唐的中國佛學中開始判教,其實判教的活動並非始於中國,早在印度已有「了義」與「不了義」之爭,所謂「了義」就是「勝義」,就是最究竟的教義。為了說明自身是最究竟教義,而同時又不否定餘教亦為佛說,這就須要判教。只是每一門派到最後都將自己信奉的教派與典籍判為最高、最優,例如天台宗之於《法華經》,華嚴宗之於《華嚴經》。*128

歷代以來,各宗派開宗的祖師們為了消除宗派間的衝突,運用判教的方式來整理佛陀的教法,並且各自判別各宗的高下,也為自宗在佛陀一代時教中安立位次,如華嚴宗的五教十宗說*129,天台宗的五時八教說*130,即是目前最普遍流傳的判教。近代太虛大師也立大乘三宗:法界圓覺宗、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另外,印順法師也立大乘三系:真常唯心系、性空唯名系、虛妄唯識系,來歸納所有的大乘教理。*131

對此種紛繁的判教方式,大師認為各宗的興起,各有其道風,這是很正常的,但是大家卻不能忽略佛陀是觀機逗教的,方便順應眾生的根機,而導入正覺。這是正觀佛陀所說之教法平等實相,所謂「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132因此,佛陀的說法制戒等因緣,在時間上、空間上,都不拘泥固閉,也不專重某一種修證,某一種理論,某一條戒法。因為,假如佛法偏頗起來,而自以為是最高正覺的大道,那是不合真理的,甚至破壞佛法的特質與圓融性,更有礙於佛法的弘傳。*133

1、不分宗派既能分又能合

過去天台宗、華嚴宗祖師非常重視「判教」,而一般開宗立派的大師也會提出自己對諸宗本末究竟的看法;但大師對各種經典教法的看法,覺得不應該去分大小、高低,因為彼此各有所專;就像兒童文學、青年文學、婦女文學,不必去分哪一個好、哪一個不好,各有特色。所以他認為應當建立「能分能合」的宗教觀,才合乎中道。*134對於此點滿義法師在〈關於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源流〉這篇文章中提及:

大師的人間佛教不專研一宗一派、一經一論,大師講演開示時,經常是八宗兼弘,因為不管講到哪一宗哪一派,不論談說哪一部經哪一部論,或是哪一個根本義理思想,總是旁徵博引、相互引證,信手拈來,不假思索。大師認為,佛法本是一體的,一切佛法都是佛陀所說,縱有層次上的不同,也是「歸元無二路」,「以人為本」的思想是一致的。所謂「法無高下,應機者妙」,八宗各有特色,眾生的根機也有利鈍不同,因此不能偏弘於任何一宗一派。大師更由之而提倡「解在一切佛法,行在禪淨共修」。*135

大師認為,不論是禪教合一,禪淨合一,禪律合一;又不論頓漸、迷悟、真妄、空有、顯密等不同的學說流派,都是佛陀的教法,彼此不應分歧。因為佛教本來就有「五乘共法」,乃至有「二乘」、「三乘」佛法,但這些都是佛陀為了方便引導眾生,為了讓眾生不致中途「畏難而退」所施設的方便教法,實際上佛法只有一乘法,也就是成佛之法,如《法華經.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136

所以,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從未分別各宗派之高低,而是直接提出「人間佛教沒有宗派劃分」的融和觀。佛陀當初是為了契應眾生根機,才不得不施設三乘、五乘的權教,但實際上「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後來八宗各取其認為精要而分宗立派,若站在因應眾生根機的立場,各有其存在必要,所以大師主張八宗兼弘,最終回歸佛陀本懷,也就是「人間佛教」。

香港中文大學陳劍鍠教授提出,大師從未與傳統佛教作出絕對「隔離」,而是融攝傳統佛教思想精華於人間佛教中。因為「隔離」將喪失佛教的度眾功能,並使中國佛教徒深層的情感需求無處寄託且悖離「人間佛教」的人間性格。因之,大師把傳統佛教之八宗皆納入「人間佛教」,並予以整合、同化,使之歸納於「人間佛教」思想範域下,並進一步確立「人間佛教」的絕對性與高超性。*137

2、大師判教來自參學實踐

大師諸宗融和的思想,不僅與自身的性格有關,更與其在佛門的參學歷程有著密切的關係;尤其建設佛光山後,每年世界各國不同宗教人士的交流往來,更加速其融和理念的圓熟,並具體落實在佛光山的建築與弘法事業上。

從大師所受的叢林教育可知,他一生沒有拿過一張畢業證書,也沒有受過正規體制的學校教育,僅有的教育就是佛門的參學教育;青少年時期先在佛門律下的棲霞律學院讀書、寶華山學戒堂學戒;也到過宗下的金山寺、天寧寺、高旻寺參禪;又聆聽過教下的天台、賢首、唯識、三論等諸位老師的課程,如:圓湛法師、覺民法師、芝峰法師的唯識論、俱舍論和因明學、禪學等,可以說佛門體系的教育完整。

在宗教體驗上,大師修持過拜佛、閉關、禁足、持午、刺血寫經、禁語、禪修、苦行等密行。尤其,早年在大陸棲霞山或焦山每年打七都是「禪淨共修」,到台灣後,主持過百次以上的佛七也都是「禪淨共修」,參與的信徒每次不下千人,禪悅法喜,歡喜踴躍。這也讓他更明白日後修行的方向,因而主張「解在一切佛法,行在禪淨共修」,並確立未來以推動人間佛教,實踐「八宗兼弘,禪淨共修」為要務。*138

就禪淨共修而言,佛光山全球道場每周六的「念佛共修會」、每年彌陀佛七法會,以及國際佛光會會員的年度萬人共修大法會,皆以「禪淨共修」方式帶領信眾修學佛法。另外,大師所創建的佛光山與全球五大洲總本山道場,在建築上也都一致落實弘揚禪淨共修理念;如大雄寶殿廣場東、西單建築分別是「東禪客堂」與「西淨客堂」;佛光山總本山還有獨立的「禪堂」、「淨業林」,都是體現「禪淨共修」的寓意。

在八宗兼弘上,佛光山數十年來對於佛教文化書籍的出版不遺餘力,多次舉辦國際學術會議,為當代佛學研究與教典編纂寫下許多歷史。大師提到:

「教外別傳」也非「不依經教」,而是要行者不得拘泥於文字與經教。須知文字、經教是「標月指」,其目的在引導學人見自本心,悟自本性。因此,自佛陀乃至古來的祖師、禪德們,莫不「老婆心切」,每每在化世因緣中,或講說、或著述、或頌古、或評唱等,因而留下無數的禪門語錄與禪宗公案傳世。*139

大師不僅自己著作逾身,還主持監修、編纂、發行各種重要的佛教典籍,如1976年後佛光山陸續出版《佛光學報》、《佛光大辭典》、《佛光大藏經》、《中國佛教白話經典寶藏》、《法藏文庫》、《普門學報》、《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人間佛教學報.藝文》,尤其,2017年出版的《星雲大師全集》被喻為佛教史上最大規模的個人叢書。其餘,尚有諸多期刊、書籍、翻譯著作等發行海內外。

這一佛教文化編纂的實踐歷程,正是大師八宗兼弘的具體展現,同時體現了大師對一切佛教文化的尊重與弘揚。正如《佛光大辭典》序文:「引證之廣,涉獵百千經論;解說論議,容攝諸家言詞」,呈現出大師對佛教諸宗派融和會通的理念與具體落實。

(二)八宗修行不離人間關懷

佛教來到中國之後,隨著經典的大量翻譯,逐漸發展出深具本土特性的八大宗派;同時也發展出俱舍宗、成實宗等小乘宗派,到了唐代之後都併入八宗體系。大乘八宗當中,禪、淨、密皆有獨到特殊的修行特色;律宗深入研究律儀、心法,貫通於一切宗派;華嚴、天台、唯識、三論四個宗派,均屬義理的闡釋宣揚,對佛教中國化的發展深具影響性。

為了方便大眾對八宗有所理解,大師特作一首四句偈:「密富禪貧方便淨,唯識耐煩嘉祥空,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台宗」,概括說明各宗特性。對於八宗的介紹,大師在諸多文章皆有提到,以下引述大師全集文章〈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140、〈大乘八宗的修行〉*141、〈宗派概論〉*142等內容,說明人間佛教對八宗的融攝與人間修行的實踐。

1、密富禪貧方便淨

(1)密宗:重視大供養


密宗又稱真言宗,唐朝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善無畏與金剛智先後將胎藏部、金剛部密法傳入中國,奠定密宗基礎,成為中國真言宗的開始。

修行密宗的特色,就是本身要富有、富貴,因為密宗講究以清淨身語意三業對上師做最上供養,尤其重視壇場的莊嚴。所以,密宗修行要先修「四加行」*143,四加行沒有圓滿,就不夠資格修行密宗法門。內容包含十萬個大禮拜、十萬遍咒語等,尤其是要有十萬次的供養,這確實要非常有決心,是件不容易的事。*144

從歷代密宗祖師的傳記記載,可以得知他們都是專研三藏,具有深厚的顯教經論基礎,並非捨離顯教經論的中觀空性思想、大悲菩提心、菩薩修行次第,而另有一個密乘可得。如藏密格魯派的規矩,進修密法,必須在顯教佛學院先修五部大論至少十年以上。之後,經過嚴格的辯經考試,取得「格西」資格,才能進入密學院,學習密法。

換句話說,抽離顯教教法,純正密宗等於是「空中樓閣」。可惜現代部份學人輕顯重密,忽視了顯教經論的重要,盲目追求灌頂咒法,欲求快速成佛,或求世俗雙修法,以神通相炫耀,賣弄玄虛,這些全都偏離了佛陀教法的本懷。*145如此得知,大師是以般若空觀與菩提心,作為融攝貫通八宗最重要的立場;其中對於佛典的重視更勝過灌頂咒法,並極力提倡破除修行速成的迷思,落實回歸佛陀本懷。

(2)禪宗:道在日用中

禪宗的「禪」,源自印度釋迦牟尼佛於靈山會上「拈花微笑」,發揚光大於中國唐朝的惠能大師,由此逐漸形成為「五家七宗」*146的龐大宗派──禪宗。

何謂「禪貧」?大師提到,想學禪宗,沒有錢不要緊。中國禪法強調的是內觀、明心見性的心地的功夫,不在形式上的講究;所以禪就是生活,日常生活的搬柴運水、喝茶吃飯,無不蘊藏無限的禪機。因此龐大士說:「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147對一個雲遊參訪的禪師來說,衣食住行,無一不是般若妙諦,何處不自在。

禪宗的參禪從來都是不拘一格,如四祖道信禪師「行住坐臥,無非是禪」、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百丈懷海「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日常磨練等等皆是禪;故在強調經律論的諸宗外,獨樹「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宗義。佛光山傳承禪宗臨濟法脈,繼承祖師家風,依於人間佛教精神,開創出「人間生活禪」,落實佛法於日常平實的生活中,接引現代人認識自心本性。

(3)淨土宗:真正易行道

淨土宗是以稱念佛名為主要修行法門,強調仰仗彌陀本願的他力,獲生西方極樂淨土,故又稱蓮宗。此宗從東晉慧遠大師「結社念佛」開始,到唐代善導大師創宗立派,已經發展成中國佛教的主流宗派。

「方便淨」,意思是修行淨土宗的念佛法門,不分身分、時間、場地,隨時隨地都可以修持,是最方便易行的修行法門。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二六時中,不論行、住、坐、臥、不分出家、在家、大人、小孩、知識分子或市井小民皆能琅琅上口的修行方式。念佛法門,不妨礙日常生活的工作,不受時空的限制,處處都可以修持,是各種修行法門之中,最方便的一種法門。

歷代以來,淨土修行者多從四種念佛法入門: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大師則提出四種不同心境的念佛方法:歡歡喜喜的念、悲悲切切的念、空空虛虛的念、實實在在的念。*148持名這一法,最能適合不同根機的人,故有三根普被,利頓全收的包容,是最為民間所接受的宗派,其他各宗都難望其項背。

不過,如《阿彌陀經》云:「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大師強調極樂世界的往生,需要靠現世人生的千番歷練,萬般修行,才能達到花開見佛的境地。因為佛國的完成不在他方世界,也不在未來時光,而是在當下人間淨土的建立。因此,要以現實的世界做為起點,發心自利利他,才能圓滿往生淨土的資糧。*149

2、唯識耐煩嘉祥空

(1)唯識宗:名相繁瑣


唯識學理論,大約在南朝時期由真諦大師傳入中國,後經唐朝玄奘大師前往印度取經歸國,大弘唯識學思想,正式創立中國唯識宗,又稱法相宗。

大師提到,唯識學的名相、比喻很多,因此學習唯識需要耐煩。因為法相唯識裡面的名相繁瑣,義理層次複雜;如果不耐煩,則無法將其頭緒弄清楚,如墮五里霧中,所以學唯識必須像學數學一樣,要耐得住繁瑣,才能學得通,故名「唯識耐煩」。

唯識宗主張萬法皆由「識」所變現,離「識」外,並無真實之「境」。「識」是眾生生死流轉的根本,修學唯識的目的就是「轉識成智」,把時間空間、人我對待、生生死死,通通滅去。到了這個時候轉識成智,「智」就是般若、涅槃,就是佛性了。*150如此自能泯除生活中的美醜、好壞、成敗的計較,接受人間的挫折苦難,生命也必能轉凡成聖。因此,如何轉妄識為般若智慧,乃是解脫的重要途徑。

(2)三論宗:一切皆空

「嘉祥空」的嘉祥,是指隋代的三論宗嘉祥吉藏大師,由於他是三論宗的集大成者,故三論宗又名嘉祥宗。嘉祥宗所依據的經論主要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內容都是闡明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所以稱它「嘉祥空」。

三論宗認為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所生的假有,本性是空,因此不能從假象上執有,應該從假有中認識空性。但是也不能從空性中執空,因為儘管緣起法是幻有、假有,但也並非虛無,我們可以從空性中看到妙有,這就是「空有不二」。*151

印度中觀哲學思想,經歷南北朝《涅槃經》、《勝鬘經》等「佛性論」經典的提倡,在吉藏大師的三論哲學思想裡,也作了中道的調和。他力圖把「般若空」與「佛性有」統合起來,認為「佛性即中道」;所謂「第一義空名為佛性,不見空與不空、不見智與不智、無常無斷,名為中道。只以此為中道佛性也。」*152他賦予了佛性說除了「妙有」外,同時具有「真空」的涵義。*153透過吉藏大師的調和詮釋,中觀思想在空有融和上有了進一步的新義顯發,即從「非空非有」到「即空即有」的重要思想。

所以大師認為,在佛教的千經萬論中,對於「空」字的釋義很多;但事實上,可以說都是在為「空」字作註腳。因為修持佛道的終極目的無非是「得大涅槃」,而涅槃的真義,就是安樂、解脫,也就是「空」。*154若真能明白此道理,就能建立與「空觀」相應的人生觀:「以退為進、以無為有、以空為樂、以捨為得、以眾為我、以教為命。」也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自然能在有為法的世間,證得無為法的智慧,獲得圓滿自在的人生。*155

3、傳統華嚴修身律

(1)華嚴宗:理事圓融


中國佛教的大乘思想,就是以華嚴思想為所宗。此宗自東晉《六十華嚴》譯出,迄唐代法藏大師開宗立派,華嚴宗成為佛教中國化一大特色宗派。

《華嚴經》、《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都有類似的地方,都是提倡「真常唯心」*156,中心思想皆不離「法界緣起」。法界緣起者,謂宇宙萬象相互融通,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相即相入,重重無盡;並立「四法界」*157、「十玄門」*158、「六相圓融」*159說明法界緣起的內涵。

華嚴宗宗義是「重重無盡、廣大無邊」的精神意涵,全是中國祖師所創新發明。此宗認為從佛心所顯現的華藏世界(一真法界)*160,能擴大生命領域,證悟生命的永恆,進而脫離貧賤、富貴、有無、生死、大小等一切對待世界的束縛,達到心靈上的圓融無礙,歡喜自在。所以,華嚴學的圓融思想與中國人天人合一、圓滿生命境界的追求相符,成為傳統中國寺院最崇拜的思想。

大師說:「認識重重無盡華嚴會,恍悟自身佛法富貴人。」能認識佛心所顯現的華藏世界(一真法界),就能擴大生命領域,證悟生命的永恆,進而脫離貧賤、富貴、有無、生死、多少、高低等一切對待世界的束縛,而達到心靈上的圓融無礙,歡喜自在。如國際佛光會世界會員代表大會,每年的主題演說:「歡喜與融和」、「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圓滿與自在」、「自然與生命」等,都是在體現人間佛教的「理事無礙」觀。*161人間佛教正是通過融和理事、世俗諦和勝義諦,而成了「真俗圓融」的佛教,成了「理事無礙」的佛教,這就是人間佛教的真正內涵。

(2)律宗:持戒第一

本宗以律為所依,故名為律宗。三國至唐代,印度戒律典籍相繼進入中國,開啟律學思想的弘揚。唐初終南山道宣律師,以大乘教義解釋《四分律》,為《四分律》的集大成者,奠定律宗的創立基礎。

戒律有各種戒相,在家有三皈五戒、菩薩戒;出家有比丘、比丘尼戒,其根本精神都在於「不侵犯」。佛教的戒律講究修身利人,所謂「人成即佛成」,清淨的戒律可以維持道念不失,安心自在生活。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小小戒已不適用於各國的民情及現代時空,持戒者應當體察社會風俗,對基本戒條作新的解釋,與當代社會道德、風尚相適應,作到「隨開隨遮」,不在戒條與戒相上執取,才不會成為阻礙佛教進步的羈絆。

大師主張當今時代要以戒律「不侵犯」為根本精神,以攝善法戒與饒益有情戒自利利他,以八正道、四攝六度為普世戒法;提倡戒律規範要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才能匡救現代人倫道德的弊端。所以,佛光山全球道場每年皆舉辦五戒、菩薩戒,強調人人行「三好運動」──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戒會只要三業清淨了,修身就能完成,所以稱為「修身律」。

對於戒律的人間性改革,大師提到:「四分律宗三系之間,曾各有論諍。這些異論對佛教究竟是有利益,或有弊害呢?最聰明的馬祖道一和百丈懷海師徒,不去碰觸戒律的問題,他們認為各家叢林因各處的地理、風俗、氣候等,條件不一樣,因此就以各寺清規代替戒律,故而從此叢林總算得以相安無事,共弘佛法。」*162借鏡歷史,大師也制定《佛光山清規》作為佛光山僧團的戒律守則,對於國際佛光會社團,訂定「國際佛光會禮儀要點」作為現代人間佛教社團和合的律儀。

4、義理組織天台宗

本宗因隋代智顗大師在浙江天台山修行,後依山名開創天台宗。由於修持經典依據《法華經》的教旨而建立思想體系,又名法華宗。

在中國八大宗派中,由於天台宗的義理組織嚴密,使它有「教觀雙美」的稱譽。天台智者大師,將佛陀一代聖教分為五時八教,*163此五時八教的判教,是以《法華經》為圓教立場而施設的,將佛陀一代時教分門別類,適應各種不同眾生的修持,並依修行次第、證道果位,加以分析比較。*164因此,天台宗被喻為義理組織最嚴密、最有系統的宗派。

大師認為,天台宗雖然理論雖繁複,但最重要的還是在一念心的修持,強調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都有「十法界」、「十如是」*165、「百界千如」*166,都在我們的自心裡。所謂人,生從何來?死又往何處去?宇宙人生是怎樣形成的?未來會是怎樣?「百界千如」就可以做一個回答了。比如我們的心,就時間來說是「豎窮三際」,就空間來說是「橫遍十方」,如此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則宇宙萬有的根源,無一不在我們心中。

以上簡單介紹中國八大宗派的特性、內容及修行方法,儘管在教義、修學內容等各方面,有著千差萬別的風格;但彼此之間不是批判爭執,不是你錯我對,而是相互的尊重包容,相互的讚歎融和,同中存異,異中求同。*167因此,不論是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法界緣起或六大緣起,總不離當下一念心的修煉;雖有十方、三世、無量世界,還是回歸到此時、此地、此人的人間修行。故說,八宗都是人間佛教。

(三)佛佛道同    一法起一切法

前面提到,大師對於八宗的看法是「能分能合」,同中存異,異中求同。因為在真如法界中,是一多相即,相融相攝而和諧共存。

大師認為,一切法皆是佛陀一代時教,若只弘佛教的某宗、某派,反而造成佛教的分裂與偏執。因此大師雖為禪宗臨濟法脈第四十八代傳人,但主張「八宗兼弘,禪淨共修」;認為信仰本來就具有自主性、獨立性,其中也必須有融和性、整體性,因為佛教是一體的。

1、一個整體的佛教

在大師的看法,佛教發展至今已成為世界性的宗教,實不容許各宗各派自高自大,應該走向融和尊重,才能更成其大,也才是二十一世紀佛教發展的趨勢。提倡八宗兼弘的佛光山,對自己的定位為何?2009年《宗風雜誌》主編王志遠先生曾經在香港訪問大師:「台灣佛教與大陸佛教同根同源,請問大師,您是屬於哪一宗?哪一派?」大師回答:

我是禪門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中國佛教走的路線,若要分宗別派,就要學習日本。日本宗派之間距離很大,這個宗派和那個宗派都不交談,不來往;如此雖能激發彼此的力量,但我的性格圓融、包容,不歡喜狹隘的劃分,宗派應像天地一樣,涵容萬有。尤其是佛教,根源同為釋迦牟尼佛,都是兄弟姊妹。佛祖是一個,三法印是一個,十二因緣是一個,所謂「行在禪淨共修,解在一切佛法」,像佛光山是「八宗兼弘』,事實上並不容易,信仰本為自主性、獨立性,而人間佛教應有融和性、整體性,佛教是一個整體的宗教。*168

大師提到,實際上中國佛教在本質上,就沒有宗派意識,強說有的話,頂多是一種學派的分法,過去古德為了研究教理,所以方便分為八大宗派,但真正宗派意識的想法是非常薄弱的。*169因此,若有人認為自己的教派才是最能掌握整體佛法,就含有貶低其它宗派的意識,將會導致佛教的紛爭。

大師說︰「修行不一定要從哪一宗哪一派入門;有的人從懷疑入門、有的人從信仰入門、有的人從行善入門;有的人在世間上擁有豐富的閱歷,受過很多的苦難,最後在苦難中找到修行的入門。一切各有不同的因緣,並不需要有一絕對的法則與路徑。這才是佛陀八萬四千法門的用意。」*170

在他的觀念裡,沒有獨尊哪一宗或哪一派的分別,更沒有排斥哪一宗派的想法,「融和」就是大師八宗兼弘的根本立場。對於諸宗派各執其說的本位立場,大師認為:

古來的佛教,一直十分注重融攝反對者的理論,以及吸收異論者合理的思想,更不斷取得其他學派、宗教中適合的善巧方便,以適存於各地域、各歷史、各社會與環境之中,以發揮佛教強韌的生命力。佛教對外如此,對內更是以融和來兼容並蓄。*171

就佛光教團的修行而言,諸宗解行並行不悖。如禪宗的禪修、淨土宗的念佛、密宗的法會持咒、天台宗的觀心法門、華嚴宗的理事圓融、三論宗的中道修持、律宗的傳戒儀軌、唯識宗的唯心思想;以及從佛教思想實踐出來的水陸懺儀、梵唄音樂、素食茶禪、文學戲劇、造像藝術、出坡義工等等都是眾生的修行妙藥,更是如來的一代時教。

大師人間佛教的教理依據是立足於中國佛教,但是對佛教的判教不似歷代祖師的判教,要重新確立佛教各經論思想或宗派的究竟、頓漸、本末或真妄,而是提出一個「融和」的概念。這是他對整體佛教的根本態度與立場,也代表大師對全體佛法的掌握,就是一個整體的佛教「人間佛教」。正因為如此,才形成佛光山自己的弘法特色。

2、一佛就是一切佛

大師深知佛法的分歧,在於各宗對於一代時教的判攝不同,若再從經論出發,不論立基於哪一部經典,都會產生傳統判教問題;就算以原始佛教的《阿含經》等為基礎,也都曾引起聲聞乘與菩薩乘的爭論。那麼,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北傳佛教、南傳佛教;華嚴宗、天台宗、唯識宗、淨土宗、禪宗等,有沒有共同的教理,可以達到彼此和合無諍?南華大學廖俊裕教授在〈作為判教的人間佛教及其實踐途徑〉一文提到:

大師最後回歸到佛教各宗絕對不會反對的基礎上「佛陀」而論。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是站在判教的立場上,以「佛陀本懷」為判教的原則,將複雜的各式各樣佛教宗派「萬法歸一,一生萬法」。然後在此佛陀本懷原則下,開創三好四給的慈心三昧修證原則,建設人間淨土,這是大師最重要的特色之一。*172

大師以平等、尊重與包容的態度,在同一個教主釋迦牟尼佛的基礎上,以佛陀的「千百億化身」來統合眾多流派之分歧。各宗不須彼此批評比較,因為都是佛陀的教法,如同兄弟姊妹關係,都是同一個佛教。就一切佛法的本體「佛陀」,它就是「萬法歸一」之處,也是「一生萬法」之源。好比一個完整的人,眼睛、耳朵、嘴巴各有其分工合作的任務,都必須共生共榮才能成其大。*173

同時,大師對一切佛法的判攝與其他高僧不同,他更多地是從自身的信仰歷程出發,是對教理的修證而有的判攝。大師提到,他出家伊始並不認識教主釋迦牟尼佛,而是先從禮拜觀世音菩薩入門,慢慢地還知道有更多不同的佛菩薩,甚至還與民間信仰交疊在一起。大師說:

在中國人的信仰裡面,我最初信仰的是觀世音菩薩的佛教,後來也信仰阿彌陀佛的佛教,之後信仰地藏王、普賢王的佛教。當我知道了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佛教的教主以後,我漸漸感覺到,原來我的信仰這麼複雜。慢慢懂得一點信仰後,我把這許多信仰的對象,不論什麼佛、什麼菩薩也好,我都把他回歸到佛陀,我信仰的是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

佛陀,有千百億化身,可能所有這許多諸佛菩薩的名號,都是他的化身,這樣說來,我所信仰是沒有錯的。我信仰了這許多諸佛菩薩,並且把他回歸到偉大至尊的釋迦牟尼佛,應該也沒有錯。

所以,當我明白這個道理,在觀世音菩薩的聖像前面,我禮拜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佛聖像的前面,我也一樣禮拜釋迦牟尼佛;而在釋迦牟尼佛聖像前面,我也可以禮拜阿彌陀佛、藥師如來。我曉得,我這樣做是正確的,因為佛教講「佛佛道同,光光無礙」,一佛就是一切佛,一切佛就是一佛,這許多佛菩薩都是我信仰的至尊──釋迦牟尼佛⋯⋯人間佛教,就是佛陀的佛教。
*174

如上所說,佛陀的應化身雖有多種,但就法身而言,一佛就是一切佛,一切佛就是一佛,所謂「佛佛道同,光光無礙」。十方諸佛都可以匯歸到釋迦牟尼佛身上,這就把許多不同的、複雜的佛教,找到共同的基礎。人間的釋迦牟尼佛,其教法就是人間佛教,總結一句話,「人間佛教就是佛陀的佛教」。*175所謂萬法相互融通,正如華嚴法界觀所描述「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起於一法」,盡虛空遍法界,重重無盡,都是佛陀的法身,這才是佛陀的真如理體。

實在說,信仰的種類那麼多,也難以遍學一切法。大師雖是禪宗法脈,但在禪門裡,也有一花五葉、五宗七派,佛光山究竟是哪一宗、哪一派的佛教呢?這個問題早在1978年「復興中華文化佛學研討會」上,就曾有人提問過。大師說:「有人問我是哪一宗的?我出身禪宗,但我是沒有宗派的;如果要說的話,那我是釋迦宗。」*176大師以「釋迦宗」自稱,事實上,就是一個融和的佛教,一個回歸佛陀本懷的佛教。

【附注】

*126 參閱星雲大師:〈第一課  宗派總論〉,《星雲大師全集75.佛光教科書5.宗派概論》(增訂版),頁4。

*127 同註126,頁4-5。

*128 參見林建勳:《華嚴三祖法藏大師圓教思想研究》,2000 年碩博士論文,頁1。

*129 五教十宗,是華嚴宗祖師賢首(法藏)所立之教判。「五教」,是就所詮法義之深淺,將如來一代時教分為五類。華嚴宗除了以義分教外,更以理開宗而判為十。「十宗」,是就佛說之義理區別為十種。其精神在顯示義理的層次,由小乘教而次第上升,最後進至華嚴無礙圓融的境界。出自星雲大師:〈五教十宗〉,《星雲大師全集105.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2》(增訂版),頁188-196。

*130 天台智顗大師根據《華嚴經.如來性起品》的三照三譬、《涅槃經.聖行品》的五味相生譬、《法華經.信解品》的長者窮子喻,判定佛陀一代教法,分為華嚴、鹿苑、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從教導眾生形式方法則分為頓、漸、祕密、不定等四種類,稱為化儀四教;又依眾生根機而將教理內容分為藏、通、別、圓等四種類,稱為化法四教。以上總稱為五時八教。出自星雲大師:〈判教〉,《星雲大師全集44.佛教叢書2.教理2》(增訂版),頁388-389。

*131 同註126,頁5。

*132 姚秦.鳩摩羅什譯:〈入不二法門品〉,《維摩詰所說經》卷2,CBETA 2024.R3, T14, no. 475, p. 550c27-29。

*133 星雲大師:〈第一課 宗派總論〉,《星雲大師全集75.佛光教科書5.宗派概論》(增訂版),頁5-6。

*134 星雲大師:〈宗教三寶——各有各的爸爸〉,《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增訂版),頁167。

*135 滿義法師:〈關於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源流〉,《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台北:天下文化,2005 年,頁340。

*136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1:「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CBETA 2024.R1, T09, no. 262, p. 8a17-22。

*137 參閱陳劍鍠:〈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性格的詮釋及建立人間淨土之思想〉,收入《2013年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上)》,高雄:佛光文化,2013年,頁195-196。

*138 參閱星雲大師:〈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星雲大師全集29.人間佛教論文集2》(增訂版),頁158-159。

*139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定學〉,《星雲大師全集27.人間佛教的戒定慧》(增訂版),頁137-138。

*140 星雲大師:〈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星雲大師全集121.講演集9.宗教與體驗》(增訂版),頁6-81。

*141 星雲大師:〈大乘八宗的修行〉,《星雲大師全集149.隨堂開示錄26》(增訂版),頁24-33。

*142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75.佛光教科書5.宗派概論》(增訂版),頁70-173。

*143 四加行是修持一切密法的基礎,有四皈依法、大禮拜法、獻曼荼羅法、金剛薩埵百字明咒念誦法。

*144 同註141,頁25-26。

*145 星雲大師:〈密宗〉,《星雲大師全集58.佛教叢書16.宗派2》(增訂版),頁90-91。

*146 五家七宗為中國南宗禪各派之總稱。即臨濟、溈仰、曹洞、雲門、法眼等五家,加上出自臨濟之楊岐派、黃龍派,合稱七宗。

*147 宋.寶曇述:〈襄州龐蘊居士〉,《卍續藏.史傳部類.大光明藏》卷2,CBETA 2024.R3, X79, no. 1563, p. 690c14。

*148 參閱星雲大師:〈第十三課 淨土宗〉,《星雲大師全集75.佛光教科書5.宗派概論》(增訂版),頁163-164。

*149 同註148,頁165。

*150  星雲大師:〈圓滿的生命境界(轉識成智)〉,《星雲大師全集8.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增訂版),頁151-153。

*151 星雲大師:〈中道〉,《星雲大師全集72.佛光教科書2.佛教的真理》(增訂版),頁156。

*152 隋.吉藏:《大乘玄論》卷 3,CBETA, T45, no. 1853, p. 37, b24-26。

*153 林悟石:〈吉藏對正因佛性的空有論證──破邪之「正」:辯論與預設〉,印順文教基金會,2011年, https://reurl.cc/vp26ak。

*154 星雲大師:〈佛教青年之人生觀〉,《星雲大師全集131.隨堂開示錄8.青年勉勵1》(增訂版),頁35。

*155 參閱星雲大師:〈三論宗〉,《星雲大師全集59.佛教叢書17.宗派3》(增訂版),頁8。

*156 佛教真常唯心論系統稱宇宙萬有之本體為一心,而謂眾生與佛同具此心。

*157 「法界」是指由佛心所顯現的宇宙萬法,一心含攝四種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參閱《佛光大辭典》增訂版,頁4258。

*158 「十玄門」即以十門開演法界緣起的相狀,說明萬物同體,相即相入,圓融無礙之理。包括:同時具足相應門、廣狹自在無礙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門、隱密顯了俱成門、微細相容安立門、因陀羅網法界門、託事顯法生解門、十世隔法異成門、主伴圓明具德門等十門。參閱《佛光大辭典》增訂版,頁2226。

*159 「六相」,即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一切諸法無不具足此六相,圓融,相即,無礙。參閱《佛光大辭典》增訂版,頁1670。

*160 「一真法界」為諸佛平等法身,從本以來不生不滅,非空非有,離名離相,無內無外,惟一真實,不可思議,故稱一真法界。參閱《佛光大辭典》增訂版,頁98。

*161 星雲大師:〈華嚴宗〉,《星雲大師全集75.佛光教科書5.宗派概論》(增訂版),頁122。

*162 星雲大師:〈中國佛教階段性發展的芻議〉,《星雲大師全集29.人間佛教論文集2》(增訂版),頁137。

*163 五時,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是佛陀化導眾生的次第。八教,是為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化儀四教,是佛陀化導眾生的方式,即頓、漸、祕密、不定;化法四教,是佛陀教化眾生的內容,即藏、通、別、圓。參閱《佛光大辭典》,頁1488。

*164 星雲大師:〈天台宗〉,《星雲大師全集75.佛光教科書5.宗派概論》(增訂版),頁103-104。

*165 《法華經.方便品》云:「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為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參閱《佛光大辭典》,頁598。

*166 一心有十法界:佛是一個法界,菩薩是一個法界,天是一個法界,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是一個個的法界。每一個法界都具有其他的九法界,因此就成為百法界。百法界中的每一法界都具有「十如是」,因此,就成為「百界千如」。參閱《佛光大辭典》,頁3128。

*167 星雲大師:〈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法〉,《星雲大師全集121.講演集9.宗教與體驗》(增訂版),頁81。

*168 星雲大師:〈佛光山的「宗風」〉,《星雲大師全集208.如是說6》(增訂版),頁390。

*169 星雲大師:〈佛光山對佛教的影響〉,《星雲大師全集312.話說佛光山2.開山篇2》(增訂版),頁242。

*170 星雲大師:〈大乘八宗的修行〉,《星雲大師全集149.隨堂開示錄26.各類致詞2》(增訂版),頁390。

*171 星雲大師:〈歡喜與融和〉,《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31。

*172 廖俊裕:〈作為判教的人間佛教及其實踐途徑〉,收入《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輯要》,高雄:佛光文化,2020年,頁342。

*173 參閱星雲大師:〈第六章  總結〉,《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386-390。

*174 星雲大師:〈第六章  總結〉,《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386-387。

*175 廖俊裕:〈作為判教的人間佛教及其實踐途徑〉,收入《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輯要》,頁345。

*176 參閱星雲大師:〈以佛法建設心靈 復興中華文化〉,《星雲大師全集148.隨堂開示錄25.各類致詞1》(增訂版),頁47。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