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266 二、團結、統一、動員、走出去
1963年,大師隨「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前往泰國訪問,在曼谷中華佛學研究社與泰國佛教代表,舉行的一場「南北傳佛教的辯論大會」上,提出佛教要「團結、統一、動員」。大師表示,佛教雖有地域的不同,根本教理不會南轅北轍;無論菩薩乘、聲聞乘,彼此不需辯論,應當朝向佛教的團結、統一與動員。大師說:
第一、今天的佛教在「團結」:團結的對象不分大小乘、南北傳、各宗派、僧和俗。
第二、今天的佛教在「統一」:現在佛曆未統一,佛誕未統一,服飾未統一,儀式未統一,制度未統一,這一些都急待統一。
第三、今天的佛教在「動員」:要動員研究佛學,要動員淨持戒律,要動員展開社會事業,要動員發展佛教教育,要動員展開世界性的弘法活動。*229
大師認為,佛教今日要有前途與發展,除了融和尊重,更重要在團結、統一、動員。三個理念中,特別是團結難,這也是當今佛教界難以有共識的原因。對此大師極力呼籲:
團結不是說要你來跟我團結,要你在我的領導之下,不能有異言異行,我才允許你跟我團結。這不叫團結,這是要人投降,要人作俘虜,這是占領,不是團結。團結是相互的、平等的、包容的,是容許相異的共同存在。在同中容許有異,在異中容許有同,彼此尊重,相依共存,這才叫做團結。不能認為同行是冤家,不能認為同行應相輕,不為討便宜而侵犯別人,不為逞己快而諷刺別人,不為忌彼好而打擊別人,更不會為獲私欲而傷害別人。泰山因不辭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因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
團結不但是包容,更要分工,眼耳鼻舌雖同在一體,但必須分工合作,才能成為健全之體。手指有長短,但各司其用,如果少了一根手指,就會覺得不方便。因此,佛教各宗各派、各大各小、各南各北、各顯各密,可以各傳其教,各為所為,不管再多的個體,但可集合在一起,精誠團結,彼此包容,共為佛教興隆而攜手合作。
說到團結,這不是口號,要確實的實踐;說到合作,不是虛應故事,要真正的寬大包容。所謂你我彼此要團結包容,大小上下要團結包容,連橫合縱要團結包容,權能異見要團結包容,僧信男女要團結包容,寺院教會要團結包容,教育文化要團結包容。身為佛陀弟子,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我們心中,我們心中還有什麼人事物不能包容?不能團結呢?*230
大師認為,當今佛教的前途在於要有組織!要有共識!要團結!要統一!所說的統一並不是消滅個己的存在,納為我一個,而是「同中存異,異中求同」。道風思想各有不同,但在佛教共同的節日、稱呼、制度上,應該要有基本制度的「統一」。
(一)統一制度 提升佛教形象
佛教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大乘佛教的八大宗派,禪門的五家七宗,皆各有道風;各家的佛陀法相、寺院制度、禮儀程序、慶典文化五花八門。大師認為,長此以往,大家各行其道,結果反而削弱佛教的力量!*231
大師從年輕時就發現:「佛教最大的弊端就是沒有制度,像一盤散沙,各自為政。不但服裝不統一,出家、剃度、傳戒、教育等也都沒有嚴密的制度,所以弊端叢生。由於沒有嚴密的制度,徒然養成一群寄佛偷生的獅子身上蟲;由於缺乏完善的制度,寺產流為私有,甚至佛門淨財為他所有,不能用於弘法利生的事業之上。」*232
大師認為,佛教所以衰微的重要原因,在於制度的守舊不合時宜,所謂「法久則生弊」,當前若要振興佛教,必須從僧制革新著手。數十年來,在教制的統一上,大師確實對台灣佛教推動了幾項具體的項目。以下說明:
1、統一「佛陀」稱號
大師提到,佛陀雖有「如來十號」之稱,也都是為了彰顯佛陀的聖德而定,一般人平時也不太會使用「應供」、「正遍知」、「明行足」等等來稱呼佛陀。為了統一稱號,大師撰寫《釋迦牟尼佛傳》、散發傳單、四處講演、拍電影、演話劇、宣傳佛誕節,透過不斷宣傳漸漸達到統一「佛陀」名稱的效果。大師的理念:
「佛陀」就是他唯一的稱號,不必再有十號、八號的了。一般人除了名字以外,也會有字號;佛陀當然也可以,你若尊敬他,就說,我們的大覺者、我們的大智慧者、我們的大圓滿者,這些都可以;但是在一般通用、形式上,還是以「佛陀」作為統一的名稱就好。*233
現在對於這位尊敬的大覺者、大智慧者、福慧二足尊的大圓滿者,佛教界已經慢慢統一成「佛陀」這一名號!
2、統一「黃長衫」僧服
民國初年,太虛大師就極力倡導僧服統一,但未獲成功,即便是現今佛教界要統一仍是不容易。多年來佛光山從自身教團力行實踐,從短褂、羅漢褂、長衫到袈裟,完全由常住統一製作,舉凡樣式、顏色都能整齊劃一。
為什麼一定要統一僧裝的顏色?大師表示,一直以來僧眾的服裝顏色,太過複雜,五顏六色,既不莊嚴,也不易令人生起恭敬心,僧裝顏色的統一有其必要。大師開創佛光山初期,也提倡出家人穿緇衣(黑色僧服),但後來發現馬來西亞和香港等地的人士,不喜歡黑色;尤其一群身著黑色長衫的法師出現在國外機場,或者前往信徒家中普照時,不但不討喜且容易造成是異教徒的誤會。
1980年代初期,佛光山僧團正式統一穿著黃長衫制度,開始對教界推行黃長衫僧服。舉凡到佛光山參加供僧法會的友寺僧眾,或是出席佛光山「寺院行政管理講習會」的法師,都會收到兩件黃長衫供養。數十年來,黃色僧服在教界已經形成一種普遍的款式。
3、統一「法師」稱謂
佛教自明清以後日漸衰落,也造成社會大眾對出家人稱呼的輕視,如對比丘雖稱「和尚」,但態度卻含有揶揄之意;對比丘尼稱「尼姑」、「菜姑」,語氣中也有輕視之意。大師為端正世風,寫文章抗議糾正,加上數十年來佛光山教團的社會奉獻,已獲國際人士肯定,如今社會大眾已經改稱「師父」、「法師」,並有尊敬之意。
為何稱「法師」,其意在「以法為師」、「以法師人」。大師提到,要能被稱為「法師」,需具備「十德」,就是要有十種道德,即善知法義、能廣宣說、處眾無畏、巧方便說等;修持律己、懂得佛法、慈悲熱心、為人講說等許多條件,才能稱作法師。目前佛教界、社會大眾也普遍接受這一名詞,成為出家眾的正式稱謂。
4、農曆7月為「報恩孝道月」,7月15日為「僧寶節」
大師為導正民間對中元節的錯誤觀念,首先於1973年農曆7月在高雄壽山寺舉行「盂蘭盆供僧法會」。大師說,每逢7月,一般寺廟都會啟建盂蘭盆報恩孝親法會,信徒也為供僧、祭祖而大行布施功德;佛光山向來提倡7月是僧信孝親報恩,祈福修善的「吉祥月」、「報恩月」、「孝道月」。經過數十年的宣導,現在社會大眾已能普遍認同7月為「孝道月」,甚至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會長吳伯雄先生更提倡7月為「慈悲月」。*234
過去在印度,每年7月「結夏安居」後,所有僧眾一一把自己的修行體悟向佛陀報告,這一天就叫做「僧自恣日」;眾僧的精進修持、悟道,獲得佛陀的歡喜印可,故又稱「佛歡喜日」。總之,佛教講「日日是好日,月月是好月」,應該在7月成辦的事,什麼都可以去做,不必為了無稽之談而自亂生活步調,甚至因為疑神疑鬼而徒讓心靈蒙上陰影。
5、立法佛誕節為「國定假日」與母親節同一天
為何佛誕一定要立法為國定假日?
大師提到,二千多年來,佛教已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上,儒釋道三教合一思想非常濃厚,水乳交融,誰也分不開誰。就民眾的信仰而言,民間多神信仰占多數,他們都非常尊重佛教,並且以之為馬首是瞻。例如台灣盛行的媽祖信仰,在每一座媽祖廟裡,一定供奉觀世音菩薩聖像,以表示媽祖是佛教的信徒。所以「國定佛誕節」不是對佛教獨厚,而是對歷史文化的尊重。
1999年,在大師與佛教界積極努力下,立法院正式通過立法程序,宣布國定佛誕節與母親節同一天慶祝放假,為佛教東傳二千年,寫下國定佛誕節的歷史。大師認為,國定佛誕之意義,不在於農曆4月8日或國曆4月8日,或者同於南傳衛塞節,這是很難統一的。不管選哪一天,只要符合當地民情,教界大眾普遍認同,統一就好,無須過度執著。
以上就大師近一甲子弘法的努力,帶動台灣佛教界的制度統一與改革略作說明。當然,佛教界亟待統一與改革問題,還包含僧伽教育的落實、僧團教產的管理、寺院清規的建立,普遍收徒缺乏僧眾教育、法會沒有制度、唱誦南腔北調、佛事經懺商業化、私自募緣、出家不住寺院等等問題,都是亟需建立制度加以規範。
然而統一佛教界制度,實非佛光山一家之言可以成立。不過,大師並不氣餒,他將這些理念落實在佛光教團的體制中,現已成為佛教界的參考範例。2006年佛光山開山四十週年,大師把歷年來佛光山訂定的組織章程、制度辦法、宗風思想,集結成為《佛光山徒眾手冊》(後更名為「佛光山清規」),做為佛光教團的行事軌則。內容包括:佛光山宗門清規、佛光山宗史、佛光山宗風等。
所謂「宗門清規」,主要是明訂佛光山宗委會組織章程(後更名為「佛光山教團組織章程」)及各種辦法,包括:剃度辦法、入道辦法、調職交接辦法、升等考核辦法、獎懲辦法、請假辦法、休假辦法、留學辦法、醫療辦法、佛事單銀給付辦法、徒眾親屬往生安葬暨佛事辦法、員工聘僱辦法等等,體制完善足為現代化教團之參考。
大師認為,佛教需要有共識,要打破地域觀念、走出教派的局限、要有接納彼此的雅量,要有廣納時代文明的胸襟;建立漢傳、南傳、藏傳佛教的共識,才能獲致普世大眾的認同。因此,近六十年來,凡是佛光山舉辦的各種講習會,大師總毫無保留地經驗分享,希望志同道合者,一起將散漫的佛教健全起來,團結合作帶動佛教的復興。
(二)團結動員 跨教派合作
綜觀,大師一生的文章與講演,他的弘願就是希望世界佛教能團結合作,共同發揮佛陀對人類與世界和平的力量。他的目標遠大而前瞻,他的胸襟平等尊重與包容;佛教能夠做到團結合作走向世界,才是大師心中完整的人間佛教藍圖。
從1967年迄今,大師對南北傳佛教所做的努力,可以從佛光山主辦、承辦過的上百場跨宗教與教派的國際會議看出,尤以南北傳佛教共同重視的「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簡稱世佛會)(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最具代表性。世佛會從第一屆到第三十一屆,有四次會議在佛光山召開。分別是1988年,首次跨出亞洲,在美國西來寺召開第十六屆大會;1992年,在台灣佛光山、台北陽明山中山樓舉辦第十八屆大會;1998年,世佛會首度移師南半球的佛光山澳洲南天寺舉行第二十屆大會。2006年,第二十三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再回到佛光山舉行。
每一次的會議,均有超過二十個國家地區、四百多位代表蒞臨,可謂盛況空前。此四次會議大師皆發表主題演說,從中大師清楚揭櫫對全體佛教的期許與理念。以下列舉重點陳述:
1988年,大師以「和平與團結」二點,呼籲全體佛教界以無我、慈悲、尊重、平等之心實踐世界和平;並以容納異己、分工合作、充實力量、犧牲奉獻的精神共同團結對外。1992年,又發表「互助、融和、發展」,期許大家要讓佛教富有起來、加強聯誼與交流、要將歡喜遍滿人間、要增進彼此的團結。1998年,再以四點呼籲:1.宗派間要融和與尊重;2.教徒間要來往與交流;3.發展上要人間性與現代性;4.佛教內部要組織與團結。
2006年,大師再度提出四點「共識」:1.佛教需要進步,許多制度規矩也須重新修訂。2.佛教需要事業,四眾弟子都需要有事業來發展佛教。3.佛教需要共識,南北傳佛教要融和、友好、團結,各項制度、儀軌、佛像、寺廟要能統一。4.佛教需要和諧,讓佛教積極走入社會、家庭。
1992年,大師被世佛會推選為永久榮譽會長,2006年,世佛會開幕典禮時,首唱大師創作的〈三寶頌〉英文版做為會議之開幕。這些都象徵著南北傳合作的一大突破,以及人間佛教的超越性。
以下列舉大師推動三系佛教團結、統一、動員的具體事例,就能理解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實踐成果。
1、舉辦台灣佛教寺院講習會
推動台灣佛教的發展是大師一生著力的重點,他的心願在團結各寺院弘法人才力量,增進佛教與時俱進的應變能力。1977年,佛光山首辦「僧伽講習會」,廣邀全台各寺院住持、當家及職事參加。1998年再次舉辦「台灣佛教寺院行政管理講習會」,由內政部指導、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主辦、佛光山寺承辦、中華佛寺協會協辦,迄2005年總計舉辦十屆。大師在第一屆講習會的主題演說,已經開宗明義闡明舉辦的意義:
佛教不分南北傳、顯密二宗、大小乘,佛教教主就只有佛陀一個;因此,全世界信奉佛陀的佛教都應集合起來,彼此交流不限國界,而以整個法界宇宙為所緣,就是佛教的國際化。傳統叢林道場重視制度,不但個人有戒牒,叢林道場也有清規,現代寺院應共同商議寺院的行政制度,以期寺務更上軌道,亦即佛教制度化。
佛教教理是超時空、超法界的,弘法度眾的方法需要適合時代、應時應機,今日佛教是人間性的佛教、生活化的佛教,佛教應發揮人間性格與生活性格,以符合現代人期望,也就是佛教的現代化。
佛教重藝文,傳統的文學、音樂、藝術在淨化人心,陶冶心靈上功不可沒,佛教應以白話文著作、梵唄唱誦集藝術之美來弘揚佛教。
在佛教未來化中,要從傳統到現代、從獨居到大眾、從梵唄到歌詠、從經懺到事業、從散漫到制度、從地區到國際、從山林到社會、從靜態到動態、從遁世到救世、從唯僧到信眾、從弟子到教師、從寺院到會堂、從宗派到融合、從行善到傳教、從齋會到法會、從老年到青年的佛教。*235
講習會的目的在於培養台灣佛教寺院行政管理人才,推動寺院現代化管理、全球化發展、未來化方向乃至宗教法制化等。*236提升台灣寺院的僧伽素質、統一教界制度,改革佛教弊端以達到團結佛教的力量。多年下來,佛光山的僧伽管理制度以及弘法理念,已經成為各寺院學習借鑑的對象;現今台灣佛教的發展更具人間性與時代性,講習會的影響不無關係。
2、主辦恭迎佛牙與佛指舍利活動
1998年2月,大師至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當時西藏喇嘛貢噶多傑仁波切(Kunga Dorje Rinpoche)感念大師長期促進世界佛教漢藏文化交流,舉辦世界佛教顯密會議,以及成立國際佛光會等努力,聯名十二位德行兼備的仁波切,將僅存人間的第三顆佛牙舍利轉贈大師供奉於佛光山。1998年4月,佛牙舍利從印度,經泰國曼谷在世佛會總部交接,才護送到台灣,留下南北傳佛教首度合作的美談。*237
2002年,大陸陝西法門寺佛指舍利來台供奉,更創下多項歷史性紀錄。第一,兩岸佛教界首次在佛陀座前共同合作。第二,台灣佛教界各大山頭、門派僧信二眾首度聯合迎請紀錄。第三,開啟兩岸飛機直航先例,也是佛教交流首例。當時,大陸總書記江澤民先生以「星雲牽頭,聯合迎請,共同供奉,絕對安全」十六字授權,台灣佛教界以不分派系共同恭迎,聯合供奉37天,創下「兩岸未通,佛教先通」之佳話。*238
3、合作海峽兩岸中華梵唄音樂會*239
恭迎佛指舍利蒞台之後,2004年,大陸佛教界再度與佛光山合作,以梵唄音樂巡迴美加進行跨國家地區、民族文化的佛教藝術展演;不但促進兩岸佛教界深入合作,更發揚佛教音樂到美加地區。在大陸國宗局葉小文局長和中國藝術學院田青教授的推動下,兩岸佛教共組「中華佛教音樂展演團」,創下多項歷史性紀錄。
(1)
兩岸宗教界重要領導帶領:顧問為當時國宗局局長齊曉飛、名譽團長星雲大師、團長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聖輝法師。
(2)
首度兩岸著名寺院僧眾聯合公演:台灣佛光山、大陸廈門南普陀寺、廣東乳源雲門寺、雲南西雙版納總佛寺、嵩山少林寺武術禪、藏傳佛教格魯派甘肅拉卜楞寺、北京雍和宮等三大語系,一百多位僧眾共同演出。
(3)
首度兩岸攜手跨國巡迴演出:前往港、澳、台、美、加等地一級音樂廳表演,如:美國奧斯卡頒獎典禮的柯達劇院(後更名杜比劇院)、加拿大英國女皇劇院,並創下場場爆滿,座無虛席盛況。
(4)
集佛教音樂、梵唄、武術於一體:充分展現漢藏融和、南北傳佛曲、禪武術與佛樂融和的藝術化展演。
展演表現中華佛教文化優良傳統,深獲西方人士的好評,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並奠定兩岸佛教合作的新里程碑。
4、舉辦南北傳國際三壇大戒戒會
儘管南北傳佛教在受戒儀軌、內容上有著諸多差異,但自從佛光山在海外開啟戒壇後,多次有南傳、藏傳尼眾前來受戒。1988年佛光山首度在美國西來寺傳授「萬佛三壇大戒」,計有十六國三百位僧眾受戒,在十個國家的高僧大德證盟下,完成受戒儀式。為西方國家第一次傳授漢傳佛教三壇大戒歷史,也是首度有南傳戒子前來大乘寺院受大乘戒法。*240
1998年2月,佛光山首度於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暨在家三皈五戒」。這次戒壇因緣起於1996年「國際佛教僧伽研習會」在佛光山舉行時,來自南傳和藏傳十八個國家代表聯合簽署,邀請大師到菩提伽耶舉辦比丘尼戒會,恢復南傳國家失傳千年的比丘尼戒法。這不僅是大師個人的心願,更是實踐萬千不能受具足大戒的尼眾心願。本次戒會的重要意義如下:
(1)首度跨越教派與法脈傳承的戒會:邀請印度、斯里蘭卡、泰國、柬埔寨、蒙古、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美國、英國、法國、尼泊爾等十多國長老、法師擔任傳戒委員,八位比丘擔任尊證,二十六位南北傳戒師證盟,十四個國家地區的一五○位戒子,以及1500位在家信眾參加三皈五戒。*241
(2)恢復南傳國家比丘尼戒法:此次佛光山傳戒後,斯里蘭卡已經有五家寺院年年傳授比丘尼戒,吸引緬、泰、寮、越等國南傳尼眾前往受戒。
(3)南傳比丘尼前往佛光山留學:斯里蘭卡比丘尼僧團派弟子到佛光山叢林學院就讀,學習人間佛教思想。*242
傳戒儀式說明大師對男女平等理念的實踐,對比丘尼國際地位的提升,在當代比丘尼教團的發展上具有重大的歷史性意義。
5、以教育、慈善復興印度佛教
復興印度佛教,一直是大師在南北傳佛教交流中,長期深耕的努力。從大師率團八次前往印度朝聖、創辦印度佛學院、成立國際佛光會、建立大乘寺院與著作翻譯出版等可為證明。
佛光山在印度弘法因緣的具足有三個重要助緣,一是1992年國際佛光會拉達克協會的成立,二是1998年國際三壇大戒的舉辦,三是2004年南亞海嘯後的慈善救濟,都間接促成佛光山在印度建寺興學的因緣。1992年,大師首先在印度北部的拉達克成立國際佛光會拉達克分會,自此佛光山在印度有了聯絡窗口。1994年開始,國際佛光會每年贊助十名拉達克學生,前往佛光山叢林學院學習大乘佛法,這是佛光山培養印度佛教人才的開始。*243
1998年大師在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1999年佛光山正式在印度加爾各答成立「佛光山印度佛學院」,長期派駐法師在當地辦學。2004年,南亞海嘯重創南印度,大師指示撥款五十萬美金,做為印度啟建孤兒院的賑災款項;2005年,國際佛光會在南印度成立「海嘯孤兒院」、「南亞海嘯婦女和學子就職訓練所」、「雲水醫療車」收容海嘯孤兒,開辦婦女裁縫班、刺繡班、學生打字班、電腦班等課程,救助受難貧困災民。為了孩子未來教育著想,佛光山正式在菩提伽耶成立「佛光伽耶育幼院」,同時把加爾各答的「佛光山印度佛學院」也搬遷到菩提伽耶一起照顧。*244
2014年開始,佛學院與育幼院學生開始實施「大樹下」教學專案,每週日下午走入村莊,教導當地小孩識字學印地語,並做「三好」理念宣講。所有課程內容,皆由學生自行構思設計、彩排演練,透過本土化的教學,每次總有上百位村莊孩童前來聽課學習,同時也有當地南傳、藏傳教團來觀摩參考。*245如今,佛光山印度佛學院與伽耶育幼院已經成為當地知名的佛學院。
2008年,佛光山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成立第三個弘法道場──新德里文教中心,2010年正式開辦「沙彌學園」,迄2025年止,每年約有十位新生入學,十五年來已有超過四百位沙彌就讀過,他們畢業後,有的到大陸南京大學、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台灣佛光大學繼續深造,部分留在佛光山派下寺院任職。
這些學生多半來自北方邦、拉達克、馬哈拉施特拉邦和大吉嶺等地。上課外,也參與文教中心的施診醫療團隊,到各處偏鄉服務。曾經南印度海德拉巴邦的南傳佛教僧團負責人,特別派遣七位學僧到新德里沙彌學園就讀,交流學習大乘佛法,開啟南北傳佛教交流的對話。此舉不僅加強佛教不同傳統之間的理解和連繫,也為佛教在印度的復興注入更多希望。*246
2011年,佛光山在印度成立「佛光文化有限公司」,將星雲大師著作翻譯成印地語,長年於印度國際書展參展。過去,印度高僧不遠千里將佛法帶到中國,今天大師效法古德將佛法傳回印度,為復興印度佛教努力。
2006年,高齡八十的大師第八次前往印度,為紀念印度佛教復興之父安貝卡博士,五十年前帶領五十萬民眾皈依佛教。時值五十週年紀念,大師應邀前往印度安特拉省海德拉巴市,主持二十萬人皈依三寶大典。同時應南印度奧士馬尼亞大學之邀,在奧士馬尼亞大學泰戈爾禮堂舉辦「佛教論壇」,紀念安貝卡博士的平等精神。同時,也應新德里大學之邀,在該校文學院大講堂演講「般若的空義」。這也是大師最後一次前往印度,為復興佛陀祖國的佛教所作的躬親努力。*247
6、建設大乘寺院作南北傳交流
除了在印度建寺,佛光山也在泰國興建一所大乘佛教寺院「泰華寺」,由佛光山退居心定和尚擔任住持。2009年,泰國第一座唐式建築「泰華寺」正式奠基施工,由泰國代僧王 Somdej Phra Buddha Jarn和佛光山退居住持心定和尚主持。大師將它取名「泰華寺」,是以「泰國與中華」各取一字,象徵南北傳佛教的融和與開展。寺內除了有佛學院、譯經處、大雄寶殿等仿唐式建築外,還有象徵南北傳佛教融和的觀音菩薩像、寶塔、鐘樓、鼓樓。*248
泰華寺每年都舉辦千人供僧法會與泰國比丘結緣,平常也經常有泰國比丘及大學院校師生前來學習大乘佛法,住持心定和尚也經常應邀前往摩訶朱拉隆功大學演講授課。此外,還經常發放校園獎助學金、捐贈輪椅、口罩醫療器材、素齋結緣及提供物資給貧民。這些敦親睦鄰工作,都使泰華寺贏得曼谷地方政府與泰國佛教界的友誼。*249
目前,泰華寺有「大智語言學校」教授中文,「泰華翻譯中心」也計畫性地翻譯漢傳大乘經典,未來將舉辦漢傳佛教沙彌學園及佛學院。今後大乘佛教將與上座部佛教共同合作,弘揚佛陀的教法;泰華寺也將肩負起南北傳交流的使命,成為泰國人間佛教研究的重鎮。
7、成立「中華佛教聯合總會」
大師終其一生,始終為台灣佛教的團結發展努力不懈。2015年8月,「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在大師的號召下於佛光山金光明寺成立,全台有近二百間寺院及教團加入。成立十年來,已經多次前往大陸、日本、韓國、泰國及緬甸等地寺院進行交流訪問,2023年再由宗長心保和尚領隊前往梵蒂岡進行佛教與天主教的交流,促進佛教與天主教間的友誼發展。
大師強調,佛教要發展必須藉由組織運作才能達成團結、統一與共識,但是統一不是消除差異,而是在差異中尋求共識;秉持著「同中存異,異中不必求同」的理念,彼此尊重包容,將佛教生活化、教派統一化、教理科學化、度眾國際化。實現真正的合作,推動佛教邁向人間化發展。
「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以人間佛教帶動全體佛教的統一,象徵著台灣佛教各宗派的團結有了新共識,對於台灣佛教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指標性意義。今後,「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將促進漢傳佛教各教派,乃至三大語系教派,共同朝向一個佛陀、一個人間佛教思想、一個世界和平的理念邁進,共創人類的幸福與安樂。
【附注】
*229 星雲大師:〈中泰佛教辯論會〉,《星雲大師全集226.星雲智慧2》(增訂版),頁97。
*230 星雲大師:〈佛教的前途在哪裡(第一講)〉,《星雲大師全集32.人間佛教論文集5》(增訂版),頁193-195。
*231 星雲大師:〈佛光會員應有四種性格〉,《星雲大師全集122.講演集10》(增訂版),頁114。
*232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學〉,《星雲大師全集27.人間佛教的戒定慧》(增訂版),頁48。
*233 星雲大師:〈如來十號的意義〉,《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增訂版),頁298-300。
*234 星雲大師:〈如來十號的意義〉,《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增訂版),頁298-300。
*235 蘇正國:〈首屆寺院管理研習會 星雲:弘法度眾應適合時代〉,收錄於《星雲大師全集388.媒體報導1》(增訂版),頁194-196。
*236 同註235。
*237 參閱慈容法師口述、妙願法師記錄:《慈容法師訪談錄.有容乃大──走進佛光 走向世界》,頁374-379。
*238 同註237,頁379-387。
*239 參閱妙有法師:〈二○○四年中華佛教音樂展演團日記〉,《普門學報》第23期,2004年9月,頁329-358。
*240 滿義法師編著:〈一九八八年〉,收入《星雲大師全集255.星雲大師年譜2》(增訂版),頁288。
*241 星雲大師:〈佛光山加爾各答禪淨中心、印度佛學院、德里文教中心〉,《星雲大師全集316.話說佛光山6.寺院篇2》(增訂版),頁32。
*242 2018年來自斯里蘭卡的比丘尼蘇柏達入學就讀佛光山叢林學院,她是透過斯里蘭卡仁喜法師介紹來學習。
*243 參閱慈容法師口述、妙願法師記錄:《慈容法師訪談錄.有容乃大──走進佛光 走向世界》,頁280-283。
*244 參閱星雲大師:〈社會服務類〉,《星雲大師全集62.佛教叢書20.儀制3》(增訂版),頁81。
*245 參閱妙軒法師:〈佛光山印度佛學院──大樹下的課堂(上)〉,《佛祖心》,https://www.buddhamind.com.tw/archives/387。
*246 參閱星雲大師:〈佛光山加爾各答禪淨中心、印度佛學院、德里文教中心〉,《星雲大師全集316.話說佛光山6.寺院篇2》(增訂版),頁36。
*247 參閱星雲大師:〈我感念佛陀的祖國──印度〉,《星雲大師全集247.百年佛緣10.道場篇2》(增訂版),頁288-290。
*248 心定和尚口述、慧喜法師記錄:《心定和尚訪談錄.行佛──以師心為己心》,高雄:佛光文化,2023年,頁314-325。
*249 同註248,頁329-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