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521 一、做個同體共生的「地球人」

(一)處處無家處處家的「地球人」

「地球人」的理念,是大師推動佛教國際化的重要論述。大師出生在揚州,十二歲離開家鄉到南京棲霞禪寺,依止志開上人剃度出家,二十三歲渡海到台灣。大師曾感嘆雖然在台灣居住超過七十年,但是他始終被視為「外省人」;闊別多年回到故鄉揚州,當地人亦不把他視本地的「揚州人」,反而稱他為「台灣來的和尚」。縱然遊走世界各地弘法,讓佛法在當地深耕,造福社會,但是也沒有人認為他是「美國人」、「澳洲人」或「歐洲人」。因此大師自許「只要地球沒有捨棄我,我就做個同體共生的地球人吧!」*72

「地球人」思想是大師自年少就有的性格,他不希望自己的世界只局限在一個地方,反而應該主動走出去接觸世界。大師開示:「對於『地球人』的思想,我可以說自小有之。小時候雖然個性內向、閉塞,不敢離開家門太遠,但心裡對於自己因為出生在揚州,因此被侷限為我是『揚州人』,就感到心不甘願。我總覺得自己的腳步應該往前走出去,因為地球在我的腳下,地球上的道路是無止盡的,我不走,太辜負地球的慈悲了。」*73

當今世界因身分認同的差異而產生的衝突日益升溫。許多人從國家、民族、文化、宗教等範疇中找到了自我身分歸屬感來獲得存在的尊嚴;但是不同文化與價值的相遇,也帶來了矛盾與衝突。因此,近年來反移民的民粹主義、政治化的宗教思想高漲,各種愈加狹隘的保護主義措施正席捲世界各地。大師在面對自己身分認同,跳脫了原有的地域局限,化整為零後,以更開闊的視野來看待世界。「因為地球在我的腳下」,他不選擇被動期待別人的認同,反而展現主動去擁抱世界的態度。

大師雲遊世界,穿梭各國弘法度眾時,都把各地當作是「回家」來看待。在台灣時,總說「我要回台北普門寺」;從台北到高雄,又說「我要回佛光山」;甚至說「我要回美國」、「我要回澳洲」⋯⋯帶著「處處無家處處家」的心,密集的世界弘法行程,大師不以調適時差和溫差為苦,反而認為要「能早能晚、能冷能熱」,甚至「能飽能餓、能有能無」。*74

其實,人本來就要隨遇而安,要能隨緣做個地球人。一個人不管走到哪裡,如果都能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家,那麼世界就是自己的;如果有隔閡的客居感,自然沒有一樣東西是自己的。我覺得世界到處都很可愛,都可以為家,所以有一次高希均教授說:「當大師以愈來愈多的時間在海外傳播人間佛教時,他就愈來愈是個地球人了。」*75

大師隨遇而安且隨緣做個地球人,因為把各個地方都視為自己的家,所以世界無處不是他的。帶著這份「處處是家」的情懷在世界各地弘法,他很自然的能將被動化為主動,期許自己對當地要有所建設和貢獻。

另一方面,大師認知到,不管是地球或是世界,都不屬哪一個個人所有,而是大家共有的,因此世間上的人,也都是「地球人」。2003年10月初,大師到巴西主持「國際佛光會第三屆第三次理事會議」。期間,聖保羅州聯邦警察總監Dr.Francisco對大師說:「巴西沒有本地人,凡是住在巴西的,都是『巴西人』。因為巴西大部分都是外國移民,所以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巴西人。誰來到巴西,誰就是巴西人;正因為沒有巴西本地人,所以大家都是巴西人。」

他的這一番話讓大師心有所感,認為:「人在思想上要建立尊重包容的觀念,才能把自己融入到世界裡;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世界就能有多大。」*76

人類按時代來說,有古代人與現代人之分,每個國家有著自己歷史不同時代的發展,以中國人而言,有堯舜禹湯時代的人,有春秋戰國時代的人,有漢朝人⋯⋯,地域上亦可劃分東北人、廣東人、福建人、台灣人⋯⋯擴及全世界五大洲,也可分美洲人、歐洲人、亞洲人、非洲人、澳洲人等。人類歷史中因戰爭導致百姓流離失所,不得已從一個地方逃難到另一個地方,千里遷徙,落地生根。因此大師深刻認識到:「哪裡人只是個代稱,只是一個方位的標誌,其實大家都是『人』,都是『地球人』。」硬把人與人之間用地理來分割,只會造成感情上的分裂,自損國家民族凝聚的力量,實在划不來。*77

大師認為,一個國家裡,無論職業、身分、性別的區別,也只不過一個代稱,一個方位的標誌而已,本質上大家都是「地球人」。更甚者,世界不是一個人可以成就的,人需要仰賴整個社會的供應,無法離開眾因緣而獨立。我們所處的本來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世界,相上雖有差別,但人格都一樣,所以應該受到大家的尊重。因此「眾生彼此尊重、包容、平等、無我、慈悲,才是各民族、國際間需要的理念」。*78

如何做好一個「地球人」,大師提出四點意見:

第一、睜大眼睛,欣賞地球。

第二、立定腳跟,走向地球。

第三、展開雙臂,擁抱地球。

第四、佛光普照,享受地球。
*79

第一點,要睜大眼睛,意即人人都該帶著和善的眼光,欣賞地球上的人、事、物、景,並且與人結善緣。第二點,走向地球,要大家走出小圈子,走向寬廣的世界,多去體驗不同的世界,增廣見聞,並擴大心量。第三點,擁抱地球,就是要胸懷宇宙,把地球上的一切都視為己有,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它、成就它。第四點,佛光普照來享受地球,代表能如佛陀一樣以平等心,普施一切眾生。

從這四點,做一個「地球人」要能欣賞、走向、擁抱、享受地球,期許我們要以感恩和接納的心來面對世界,同時以開闊的視野,主動去貢獻自己的力量,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二)「同體共生」的生命共同體

佛教講因緣,一切法彼此間都是相互關連,地球上的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都有相互依存的關係。人與人之間就是生命共同體,彼此也要仰賴眾多因緣才能存在。日常生活,需要各行各業中每一人的力量提供生活所需;甚至,地球中某個角落發生的事,影響的往往不是一地,也會牽連其他地方,就像過去的疫情、戰爭,都是如此。人無法完全孤立於眾因緣之外,甲地有戰爭,乙地的人也會恐懼;一處有了瘟疫,也有傳到他方的可能。

大師在1993年國際佛光會第三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中,發表〈同體與共生〉的主題演說,做了詳細的詮釋: 

「同體」,含有平等、包容的意思。譬如人身,雖有眼、耳、鼻、舌、手、足等諸根的差異,卻也同為身體的一部分;地球雖然有各種國家、民族、地域的不同,卻是共同仰賴地球而生存;眾生雖然有男女、老少、強弱、智愚等不同的分別,卻同為眾緣和合的生命體。世間相狀雖有千差萬別,但是清淨的佛性是平等一如的。

「共生」,含有慈悲、融和的意思。法界一切眾生,都是彼此互相依附,賴以生存的生命共同體。佛經有一則譬喻說:瞎子、跛子、啞巴,藉著互相提攜幫助,終於安全地逃離火宅。一齣精彩的戲劇,除了有主角的精湛演出之外,還須要配角的無間配合。我們生存的社會,也須要士農工商各行各業,貢獻每一個人的力量,才能建立祥和而共有的社會。慈悲,才能容納對方;融和,彼此才能共生共存。

我們知道,「同體」是平等觀,「共生」是慈悲觀。佛教的特色在於平等的精神,佛陀最初創立僧伽教團,就是要打破印度四姓階級的不平等,而提倡「百川入海,同一鹹味;四姓出家,同為釋氏」的平等觀。佛陀初成道時,在菩提樹下,發出金剛一般顛撲不破的宣言,「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揭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同體平等精神,提倡「生佛平等」、「聖凡平等」、「理事平等」、「人我平等」的思想。我們的教主,其實就是「同體平等觀」的倡導者、推動者。
*80

大師在此提出了二個重要的觀點,即「同體」是平等觀、「共生」是慈悲觀。有情眾生無不具足清淨的佛性,不會因相上的差別而有增減。我們共同居住在地球上,需仰賴地球來生存,身分、地位、能力等差異並不影響每一個眾生與地球的關係,每一個眾生的存在價值都是平等無二的,當我們能擴大心胸,包容異己,就是在尊重眾生的生存權利。

大師引用《華嚴經》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來釋義同體平等的精神,凡聖一如本來無差別,因此「佛是已證悟的眾生,眾生是未修證的佛,『學佛』與『行佛』其實不難,只要我們能落實『行佛所行』、『學佛所學』,必能得到佛法的妙用。」*81

換句話說,當我們認識到「同體平等」時,唯有通過實踐才能發揮佛法的價值。每一個人既然生存這地球上,都應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發揮自己的力量。大師自號「星雲」就是此思想的展現。

說到「星雲團」,記得我在叢林求學時,有一陣子正在學查王雲五的四角號碼,有一次查到「星雲團」,上面的解釋是︰宇宙未形成之前,無數雲霧狀的星體結合,又大、又古老、又無際。那時非常欣賞這種寬廣、浩大、無邊的境界,也自許在黑暗中給人光明,以及飄然不受拘束。 

後來抗戰勝利時,為了領取身分證,我就把自己的法號取為「星雲」。所以,「星雲」這個法名其實是我自己取的,我出家時家師替我取名「今覺」,號「悟徹」,表示「今天覺悟」,而且要「徹底覺悟」。後來我自號「星雲」,只是想自我勉勵做星雲團裡的一顆小星星,希望能以一己的微弱光芒,和其他星光互相輝映,光照寰宇。
*82

大師以這一番自我期許來做好一個「地球人」,忙於到世界各地弘法。所到之處,關心的不只是信徒、寺院,還有當地人民,甚至當地的國家社會發展。因此,所提出的弘法方向,不是為了個人利益,而是以大眾的利益為依歸。最重要的目的希望人人「胸懷法界,成為共生的地球人,懂得保護自然,愛惜資源;以『人我一如』的同體觀,自覺覺他,昇華自我的生命,為自己留下信仰,為眾生留下善緣,為社會留下慈悲,為世界留下光明。如此,才能共同促進世界的和平」。*83

進一步在探討眾生與眾生彼此的關係時,大師提到「共生」的觀點。既然每一個眾生都有各自存在的價值,當我們面向不同的國家、民族、文化時,應該感恩及重視每一個人所發揮的力量,唯有大家合作無間,賴以生存的社會才得以提升。大師常強調,對他人慈悲就是對自己慈悲。因此做為一個「地球人」,包容、融和彼此,才能讓這生命共同體得以發展並延續,讓地球成為和平安樂的人間淨土。

面對世局紛擾,國際情勢丕變的今天,本著「同體共生」的思想,才能帶來和平。大師提到:

我們注重人我,互通有無;我們擴大心胸,包容異己;我們發展文化教育,普利天下有情;我們以地球人自居,從不局限於一方一隅,我們以「佛教的國際化」為努力目標,而不拘囿於狹隘的地域觀念。

我之所以提出人間佛教的國際觀,主要是感於一般人的愛,都是有緣、有相的慈悲,尤其有親疏、愛憎、人我的分別,因此有比較、計較,繼而有人我紛爭。我希望以「國際宏觀」來打破人我的界線,希望人人都有「同體共生」的認識,因為有同體的觀念,自然就會有慈悲心;有共生的觀念,自然會做個地球人。
*84

實踐「同體共生」也是每一個人提升自己、擴大生命價值的契機。大師開示:「人是一個、命是一條、心是一點;我盡我的一點心、盡我的一條命,把生命擴大到全世界。就像一滴水融入到大海之中,隨著大海的水,慢慢就能擴大成無限;又好比一滴水澆在花草上,讓花草的生命得以多采多姿的發展。這一點水看起來不多,卻是無限;把個人的一點生命融入到國家、民族、宇宙之間,彼此同體共生,社會就能和諧。」*85

大師以「同體共生」闡述平等和慈悲的觀念,認為人們應打破地域的觀念,放大自己,做一個沒有國界、沒有地域、沒有種族之分的「地球人」,並且要能「胸懷法界」,建立「法界一如」的觀念與思想。如此,才能泯滅人我對待、自他融和一體,從尊重人我之間的人權到尊重一切眾生的生權,在彼此尊重包容,同中存異,異中求同下,建立一個圓滿的社會。因此大師認為:「不只宗教與宗教之間,乃至人與人之間,唯有彼此互相來往、互相聯誼、互相了解、互相幫助,世界才會和平,大家才能共存共榮,所以要建立『同體共生』的關係,要認知大家共同生存在一個地球上的事實。」*86

綜上所述,「地球人」的理念,就是實踐自利利他的歷程。從個人的角度,要能打破狹隘的自我局限、地域觀念,擴大心胸來面向世界。面向不同的文化、族群、國度,要能以平等心,互相包容、慈悲同理他人。最後才能真正跨越國界,讓佛法「走出去」,到世界各地扎根。

【附注】

*72 星雲大師:〈地球人〉,《星雲大師全集202.合掌人生3》(增訂版),頁41。

*73 星雲大師:〈地球人〉,《星雲大師全集202.合掌人生3》(增訂版),頁41。

*74 同註73,頁45。

*75 同註73,頁45。

*76 星雲大師:〈地球人〉,《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增訂版),頁24。

*77 星雲大師:〈沒有台灣人──在台灣居住的,都是台灣人〉,《星雲大師全集225.星雲智慧1》(增訂版),頁142。

*78 星雲大師:〈地球人〉,《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增訂版),頁25。

*79 星雲大師:〈地球人〉,《星雲大師全集182.星雲法語5》(增訂版),頁278。

*80 星雲大師:〈同體與共生〉,《星雲大師全集123.主題演說:當代人心思潮》(增訂版),頁46。

*81 星雲大師:〈第四講 四種威儀〉,《星雲大師全集84.僧事百講2.出家戒法》(增訂版),頁89。

*82 星雲大師:〈地球人〉,《星雲大師全集202.合掌人生3》(增訂版),頁51。

*83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星雲大師全集31.人間佛教論文集4》(增訂版),頁142。

*84 同註82,頁55。

*85 星雲大師:〈同體共生〉,《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增訂版),頁22。

*86  星雲大師:〈地球人〉,《星雲大師全集202.合掌人生3》(增訂版),頁49。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