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096 前言

人間佛教之所以名為「人間佛教」,主要在於其擁有一套完整的理論指導與實踐系統。上海大學程恭讓教授在〈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1中指出,現代人間佛教作為由古老的漢傳佛教開出的美豔花朵,既是當代世界最具生命力與影響力的佛教新形態,也是引領人類現在與未來的佛教新載體。這一系統必須同時包含「理論」與「實踐」兩大核心要素:理論指導現代人類修行與解脫的任務,實踐檢驗其理論的正確性,形成相輔相成的完整體系。

2017年,《星雲大師全集》(以下簡稱《全集》)首次出版(初版365本,至2023年增訂為395本),總結了星雲大師(以下簡稱大師)一生推動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成果,被譽為「人間佛教理論建設里程碑式的巨著」。*2《全集》為未來人間佛教的發展提供了「健康有序的發展框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豐富的實踐引導與最完整的理論支撐」。*3充分展現大師對於人間佛教理論建設的高度重視。人間佛教的理論體系以傳統的佛教義理為資源與依據,進行深入且系統的研究,同時基於現代人間佛教的實踐及發展經驗,對佛教思想義理進行反思與詮釋。

《全集》中特別收錄大師晚年出版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2016)。該書「以原始佛教為基礎,以大乘佛教為指導,以中華文化為歸宿,以人間佛教為導向」。*4被譽為「一部人間佛教的思想文化簡史,更是一部人間佛教的當代史」。*5該書體現「當代人間佛教最卓越理論家暨實踐家一生志願、一生學行的精粹紀錄,代表星雲大師晚年論定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百年現代人間佛教運動結晶的思想經典之一,對現代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發展方向問題的理論反思」。*6書中不僅總結了現代人間佛教的思想與發展史,更為未來人間佛教的理論構建與實踐推動提供重要指引。是故,本章以《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為主要探討內容,輔以大師其他的著作,全面論述人間佛教的理論體系,並探討其在當代及未來發展中的意義。

佛教於兩漢之際從印度傳到中原,從譯經到成立宗派乃至發展成「家家彌陀,戶戶觀音」,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佛教。然而「法久則生弊」,中國傳統佛教在弘傳過程中,逐漸流於「山林化、鬼神化、經懺化」的形式,逐漸脫離現實人生,陷入消極避世與超薦信仰的局限。大師將這些現象的產生原因歸納為三個面向:

首先,是教義與戒律的分歧。弟子們對佛陀教法和戒律的理解產生許多歧見和異說,進而形成各種教派和思想主張,這些分歧不僅削弱佛教徒之間的團結和合作,也阻礙佛教的發展與傳承。

其次,是政治與社會因素的影響。佛教傳入中國後,隨著歷代政治局勢與社會環境的變遷,逐漸偏向山林修行,形成以清修自了為主的遁世佛教,難以有效的參與社會建設或融入世俗生活。

最後,是教法詮釋的偏差。一些法師在宣講佛法時,過於強調出世思想,忽略現實人生的基本需求。例如,他們將金錢比喻為毒蛇,將夫妻關係視為冤家,甚至將兒女看作討債鬼,這些偏激觀點與人們的現實生活脫節,進一步導致佛教無法應對現代社會的需求。

大師歸納佛教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的問題為:「傳統佛教不重視人間生活,失去了人間性、生活性,因而為世人所詬病。」*7這種現象導致佛教與社會脫節,不僅違背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也無法實現眾生平等,解決人間問題,增加人生幸福解脫的真義。

有鑑於此,大師提出重整如來一代時教的重要性,重新審視佛陀最初說法的本懷。他藉由倡導「人間佛教」,希望真正把握佛陀的根本教法與化世精神,統合異說與分歧,讓佛教重新走入人間「得以增加人間的幸福與美滿,這才是佛陀降世說法的本懷」。*8

從大師的觀點可見,現代人間佛教的發展,不僅是對治傳統佛教在發展過程中的弊端,更重要的是,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以「實現眾生平等,解決人間問題,增加人生幸福解脫的真義」為目標。這一目標體現在大乘菩薩道的四弘誓願中──「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構建出一套完整的理論與實踐體系,將「以人間為道場,以生活為修行」作為核心理念。

因為眾生無邊,人間佛教以種種善巧方便接引各行各業、各界人士;因為煩惱無盡,人間佛教提供隨時隨地可行的「佛法生活化」修行方法,幫助人們斷除煩惱;因為法門無量,倡導人間行者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對人間社會保持熱情,積極參與並學習各種法門;因為佛道無上,在弘法與實踐中,自覺行佛,最終實現「人成即佛成」的圓滿佛道。回顧人間佛教的百年發展,我們可以自信地說,星雲大師推動的人間佛教切實完成其「理論建構、實踐推動、倡導宣揚與創立體系」的使命。*9

本章分為四節,深入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論體系,分述如下:

第一節,從「佛法內涵」界定人間佛教的本質。無論佛教在何時何地發展,其核心始終圍繞佛法僧三寶。本節將以三寶為主軸,分析人間佛教的內涵,探討其理論依據與實踐價值。

第二節,從「佛法形式」界定人間佛教的本質。佛教隨時空因緣的不同而展現多樣形式。大師如何因地制宜,契理契機,在修行、弘法、傳播、講說等方面展現創新形式,以推廣人間佛教。

第三節,從「佛法智慧」界定人間佛教的本質。佛教以智慧為解脫煩惱的要旨,本節將討論在人間佛教的實踐過程中,大師如何運用佛教智慧應對社會思潮與時代變遷,展現人間佛教超越二元對立的圓融特質,並體現其適應現代社會的善巧方便。

第四節,從「佛法定義」界定人間佛教的本質。大師指出:「凡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於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10本節將進一步探討大師如何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定義人間佛教,並在著作中展開具體論述。以下,就佛法內涵、佛法形式、佛法智慧、佛法定義四個方面,系統探討人間佛教的理論體系,提供實踐依據。

【附注】

*1 程恭讓:〈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收入《2014人間佛教高峰論壇──人間佛教宗要》,高雄:佛光文化,2015年,頁329-347。

*2 段玉明:〈人間佛教理論的精要讀本──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讀後〉,收入《《佛法真義》論要》,高雄:佛光文化,2019年,頁137。

*3 同註2。

*4 程恭讓:〈學習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一點感想〉,收入《2019人間佛教高峰論壇──人間佛教與未來學》,高雄:佛光文化,2020年,頁6-10。

*5 陳永革:〈試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考的「體系性」──以《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為中心〉,收入《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輯要》,高雄:佛光文化,2020年,頁294。

*6 程恭讓:〈論現代人間佛教理論、實踐三大方向──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有關闡釋為中心〉,收入《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輯要》,頁308-309。

*7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等記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第一章 總說》,高雄:佛光文化,2016 年,頁26。

*8 同註7,頁26。

*9 程恭讓:《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高雄:佛光文化,2015 年,頁42。

*10 符芝瑛:《雲水日月:星雲大師傳》,台北:遠見天下,2006年,頁411。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