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345 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文化理念的實踐
(一)從單篇到全集:精勤不懈著作踰身
大師於青少年時期在佛學院受佛學薰陶之際,即努力吸收文學的養分,且從發表文章中培養出對文學的愛好,及感受到書寫的樂趣,這段學僧時期也開啟大師一生與文學、文化的不解之緣。
雖迭遭戰亂,幾經顛沛,大師不改對寫作的喜好。初抵台時雖無立錐之地、無糊口之食,仍力思改革佛教,當時大師最大的憑藉是勤奮筆耕,甚至在與數十名僧人同時經歷牢獄之災,仍不改初衷,他說:「當我出獄之後,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仍然不改原有的志向,繼續編輯雜誌,並且寫文章投稿到各報章雜誌,也為電台撰寫廣播稿。」*51為正法久住,堅持以寫文章宣揚佛教改革的理念,橫逆無弗其志。此時期之前後數年,是大師文學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除了在佛教雜誌發表議論文章外,散文、小說傳記類的書寫也碩果斐然。
1951年落腳苗栗法雲寺,白天看守山林,晚上趴在草堆上寫作「物語的話」,藉介紹佛教文物,針砭佛教正誤,第一篇〈大鐘〉1951年4月30日刊登於《覺生月刊》,之後於兩年間陸續寫成二十篇,後輯成《無聲息的歌唱》,此是大師首部著作。
1952年,藉著跟隨關凱圖老師學習日文之際,同時著手翻譯日本森下大圓所著《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一書,並於次年5月出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
1953年歲末宜蘭地區居士禮請大師講經,借居於被軍眷盤踞到只剩大殿、室僅容膝的雷音寺,即伏在老舊的裁縫機上創作長篇傳記小說《玉琳國師》,先以連載的方式刊登於《人生》,後再單本印行;1955年出版的《釋迦牟尼佛傳》,迴響遍及馬來西亞、新加坡一帶,至今仍為「長銷書」,許多人因為閱讀佛傳而信佛學佛,影響之大超乎意料。
大師早期這些著作長銷不輟,造就佛光山的偉大功業。大師曾打趣說佛光山的土地是玉琳國師買的:
因為我寫了一本小說,叫做「玉琳國師」,現在算來,已不只五十多刷,而且銷售了幾十萬冊,發行到國內、國外,甚至電影、電視台、廣播電台都曾翻拍、播放。後來有了稿費,不知道怎麼用法,因為過去在叢林裡沒有用錢的習慣,有了錢怎麼辦?就買土地,建佛教學院,供給大家念書。*52
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為大悲殿奠基:「書(《普門品》)翻譯了以後,雖然不好說洛陽紙貴,但也賣了很多,就這樣,多年後開始興建大悲殿。」*53大雄寶殿則是佛傳立功的:「我就寫了一本《釋迦牟尼佛傳》,讓大家認識佛陀。這本書賣得很好,出版到現在,已經六、七十刷,也賣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他們一買都是五百本、一千本,就這樣建了大雄寶殿。」*54從大師這些敘述,不難看出書成之後一時紙貴的熱絡。
大師以支筆撐起佛光山宏博的佛教事業,正顯示了文化的力量。大師的著作豈止對佛光山早期的建築有莫大貢獻,對信仰、教育層面的影響也很顯著,至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南洋地區人間佛教興盛,大師這些著作的潛移默化之功,值得記上一筆。
除了專書,當時許多佛教刊物都是大師發表文章的園地,大師說:「當然,我並沒有放棄文字弘化的因緣,我每個星期、一個月到台北編輯《覺世旬刊》、《人生雜誌》等,同時供應《覺生》、《菩提樹》等雜誌文稿。」*55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覺世旬刊》。接手編這本刊物長達四十年,每期準時出刊,大師甚為自豪。直到《覺世》轉型,在《人間福報》開闢專屬版面,猶每天與讀者見面,從未延誤。
大師的早期著作,無論是單篇文章,或單本著作,或許還可以一一細數,篇篇列舉。但隨著佛光山弘法事業的擴展,大師除講經、講學之外,應邀於各式法會、大型講座、電視弘法、機關團體演講等活動激增,大師著作也愈為豐富,已無法逐場、逐篇枚舉。中國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教授,聽說大師每天至少寫篇千字文章,數十年來從不間斷,好奇請教大師最多一天曾寫多少篇文章?大師說二十二篇。閻教授聽了驚歎連連!*56足見大師寫作構思之速、用功之勤,已超乎想像。
2016年,佛光山成立「星雲大師全集編輯小組」,著手匯集大師的所有著作,歷經近一年的努力,於2017年5月出版365冊的《星雲大師全集》,分十二大類,計三千餘萬字、五萬篇條目,內容含括經義、論叢、講演集、傳記、書信、日記等等,深廣兼備,舉凡主題講說、佛門掌故、叢林規範、偈語格言、藝文創作等等,無論是思想、學說或論理、文學,可說是應有盡有,包羅萬象,一應俱全。*57隨後,編輯小組更鉅細靡遺地搜集大師的著作,於2023年大師圓寂半月後發布增訂版395冊,提供大眾認識星雲大師及人間佛教更完備的資料。
大師豈只著作等身?《星雲大師全集》累疊足有數公尺高,足見大師思想之豐富,以及講說著作之精勤,無怪乎中央大學李瑞騰教授將大師的著作譽為「集佛學大成的百科全書」,此成果在出版史上恐少有人能踰越。
(二)從藏經到文庫:繼承傳統修經編論
大師對於推動文化事業胸有成竹,大師說編纂工具書、成立佛教出版社、雜誌報紙、佛教音樂,乃至書畫藝術、體育弘法等等,都可以用來傳播真理、弘揚佛法。至於具體的規劃則有:
編藏處、人間福報、佛光文化事業公司、佛光山電視中心、佛光書局、佛教文物流通處、佛光緣美術館、香海文化事業公司、如是我聞文化公司等。⋯⋯共同肩負起為大眾傳播法音的責任。*58
其中,編藏處尤其歷史悠久,是大師承繼佛教藏經編修傳統而成立的專職單位。「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設立於1977年,大師自述修藏本意:
宋元明清各版藏經之蒐集編印,既保存聖言經教,亦提供為學者研究與發揚之據也。然各版所刊,未將三藏分段標點,致令今人望經興嘆⋯⋯佛光山諸有志者,有鑒於此,乃於民國六十六年(1977)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以星雲主其事,集學者數十人,經年累月,採各版藏經,冀望作文字之校勘、全經之考訂,以及經文之分段、逐句之標點,甚而名相之釋義、經題之解說,並有經後之索引、諸家之專文,吾人本懷,乃期編纂一部現代人人能讀,讀而易解,解而能信,信而易行之佛教聖典,唯其如此,方能助長佛法之延續與流傳也。*59
編藏處數十年來完成十數部《佛光大藏經》,及《佛光大辭典》、《佛教史年表》等,對佛教文化的發揚有莫大貢獻,亦達成大師「續佛慧命,點無盡之燈,開般若之華,讓佛光普照寰宇,使法水長流五洲」*60的心願。
大師對《佛光大藏經》規劃,是重編《阿含藏》等十六大部類經藏。首部完成的十七冊《阿含藏》,由慈怡法師負責編務,於1983年出版,完整收錄四部《阿含》。1994年出版《禪藏》五十一冊,收錄禪宗傳燈錄、禪師語錄及禪宗事典。1995年大師贈送數百套《禪藏》給各大專院校圖書館、公私立圖書館、及文化中心等單位,大師說:「人間自古幸福事,深夜挑燈讀禪經」*61。希望藉由《禪藏》能讓禪的智慧點亮所有人生命的光明。
《佛光大藏經》,四十餘年來已出版流通的共有九大類,即:阿含藏、般若藏、禪藏、淨土藏、法華藏、唯識藏、本緣藏、聲聞藏、圖像藏;九藏共計332冊,收錄典籍578部,存目者1187部,研究專文有71篇。又大師認為:「佛教藝術的形成,以人為本,在審美與信仰之間,有著不可分離的關係,兼具宗教和藝術的雙重功能。」*62因此,圖像藏以《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為代表,收錄九千餘條目,含建築、石窟、繪畫、書法等八大類別,萬餘張彩色圖片,計二十冊,堪稱近代內容最豐富詳實的佛教文物藝術辭典。另外,2024年6月《佛光大藏經‧儀志藏》亦已定稿,總計二十冊,收清規三十五部,包括古清規、現代清規、日本清規,以及星雲大師相關清規著作與文章。
提到編藏處的具體成果,不能忽略《佛教史年表》與《佛光大辭典》。《佛教史年表》出版於1986年12月,是大師鑑於工具書對佛學研究的重要性,所以期能編纂最為適用之年表史書。大師說:
研習佛學,除了參考各種原始經典、專門論著,以及各種辭典之外,年表亦為不可或缺之工具書,其中尤以佛教史年表更為綜觀整個佛教發展之大勢、掌握各國教史之脈絡,最為方便捷疾之寶鑰。*63
《佛教史年表》不負大師所望,內容含蓋時間之長、地區之廣、題材之豐富,堪稱一時之選,出版後成為研究佛教史重要的工具書。而《佛光大辭典》則是「編修委員會」甫成立,即由慈怡法師擔任主編,費時十年完成八冊,收納22608條辭彙,計七百萬餘字,於1988年正式出版。大師稱讚《佛光大辭典》:
本辭典內文中,凡一事一物,均載明經典出處;凡古今人物,均在蒐羅編列之內。引證之廣,涉獵百千經論;解說論議,容攝諸家言詞。可以說本辭典已等於是現代人之一部佛教百科全書。*64
《佛光大辭典》簡明易讀,符合現代人的需求,因質優而在出版隔年即榮獲優良圖書類金鼎獎。2014年8月,將新增七千餘條目、二百多萬字,以及一百五十餘幀圖片,重新編輯出版,成增訂版《佛光大辭典》,總共十冊,總條目達三萬餘條、近三千幀圖表,近千萬言。
除了編修經典之外,佛光出版社亦結合海峽兩岸學者,編輯《中國佛教白話經典寶藏》132冊,將百部佛教經典譯成白話。繼而出版百冊《中國佛教高僧小說全集》,大師說:「將歷代高僧道範與淨行活潑呈顯,以親切通俗的面貌,溫渥現代人的心靈,期望為現代人樹立新的智慧明燈。」*65希望高僧行誼能以通俗的面貌感染人心。
另,基於重視現代人佛學研究成果,於2000年開啟「法藏文庫」的編輯工作,收錄近百年來大陸、香港、台灣博碩士佛教論文,匯成《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110冊。廣義說來,《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可視為現代佛學論典的收錄,象徵承繼傳統佛教重視論典的意義。
略有經驗者都知道文化出版不易,大師也說:
從《覺世旬刊》到《普門雜誌》,從「佛教文化服務處」到「佛光出版社」,從《佛光大藏經》的編纂到《佛光大辭典》的發行,三十年來佛光山文化單位經常入不敷出,然而財務的拮据從未影響我辦理佛教文化事業的決心!*66
正如上述,藏經、套書,都是基於弘揚佛法的信念而不計成本的作為,興辦文化事業的經濟難題從不在大師的考慮中,他一心只想如何透過文化推廣佛法、教化人心,恆久不渝。
(三)從傳媒到體育:與時推移不拘一格
佛光山的文化事業不拘一格,除了上述書籍的出版,尚有媒體、藝術、音樂、體育等文化弘法。本書或有專章論及,在此只略述人間衛視、人間福報、淨土洞窟、佛教文物陳列館、佛光緣美術館、佛陀紀念館及所推動的體育弘法。
1、人間衛視
大師很早就開始電視弘法。在有線電視的時代,不僅資源稀少,還受嚴峻的政治環境因素左右,大師回憶說:「幾經再接再厲,終於在1979年首開電視弘法之先河,於中華電視台製播了佛教史上第一個電視弘法節目《甘露》。」*67在那個時空背景下,大師為了弘法不得不受盡刁難與委屈,醞釀數十年要辦電視台,終於在1997年因緣成熟,成立「佛光衛星電視台」,翌年元旦開播;2002年10月更名為「人間衛視」,2007年3月成為華人首座國際NPO/NGO電視平台。
「人間衛視」成立之初,創下不插播商業廣告的創舉,大師說:「電視弘法如同『出廣長舌』可遍布十方法界,從事電視台相關工作,要有建立十方淨土的大願心。」*68大師定調人間衛視是公益的、教化的,即使入不敷出也不改初衷,決心藉影視力量為台灣社會建立人間淨土。
大師對人間衛視的期許,是以弘揚佛法、淨化人心為要旨,希望人間衛視提供多元且乾淨的節目,讓「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的人間佛教能夠普利大眾。
2、人間福報
《人間福報》創刊於2000年4月1日,是唯一佛教辦的綜合性日報,大師為《人間福報》定位為:「『是一份注重人性光明、道德、溫馨的報紙』,他所代表的是淨化美的社會,是智仁勇的人生,是慈心橋的連繫,是因緣果的報導。」*69辦《人間福報》是淨化社會重要一環,報紙日日出刊,能直接且迅速的推廣人間善業、善行、善念,為社會注入清流。
《人間福報》走入校園推行「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的三好運動,鼓舞學生積極向善,對淨化人心有深遠的影響,誠如大師說:「儘管這個娑婆世界是一團汙泥,但我們還是應該做一朵淨蓮,要把美好、清淨的人性表揚出來。」*70大師期許《人間福報》「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二十餘年來《人間福報》「品格教育從小做起」的呼籲,已引起社會大眾熱烈迴響,其「讀報教育」已成為許多學校的基礎課程,對學生品格教育的正面影響非可計量。
此外,這些年來《人間福報》與海外華報合作,海外版發行到全球四大洲、十九個國家地區,傳播人間佛教,服務海外華人,悄然無聲地逐日實踐大師表揚清淨人性的心願。
3、淨土洞窟
大師才思敏捷,深具創見,對於弘揚佛法常能跳開窠臼,另闢蹊徑。開創佛光山之初,大師亦展現如此的新穎思想,比如淨土洞窟。大師說:
我在佛光山開山以後,興設了「淨土洞窟」,把一卷《阿彌陀經》極樂世界的風光,用立體彩色浮雕、以及動態的藝術方式來做介紹⋯⋯以此宣揚阿彌陀佛給人希望、給人信心的理念。*71
相較於傳統常以十殿閻羅、地獄變相圖所作的嚇阻式教化,大師更傾向於以清淨莊嚴的靈山勝會、七寶樓閣、珍禽飛羽說法的呈現,來引發民眾對淨土的欣羨,讓人一進到淨土洞窟,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在當時可謂最先進的情境教育。
4、佛教文物陳列館
佛教文物陳列館於1983年成立,2003年更名「寶藏館」,專門典藏佛教文物,是台灣第一座展出佛教文物的博物館。佛教陳列館是基於藝術弘法的概念,大師說:「建一個美術館就能度喜歡藝術的人士到佛門來,因此就建了佛教文物陳列館。」*72陳列館內大部分文物,是大師在每一次出國時不辭勞苦搜集而來。大師希望藉由文物說法:「看似冰冷的文物,實則蘊含了無比豐沛的生命,以其簡潔有力的方式,無言地宣說了佛教悠久偉大的歷史、文化、藝術,這種帶給人們精神上的建設,才是無價的財寶。」*73這些得來不易的文物,大師慷慨展於陳列館中,在罕能出國的年代來趟寶藏館,彷如開了眼界,無情都在說法。
5、佛光緣美術館
佛光山首座佛光緣美術館1995年在台北道場成立,是台灣首座佛教美術館。目前全球有二十九所佛光緣美術館,不定期舉辦各項藝術展覽,藉以提升民眾美學的涵養。大師的本意是應機教化,讓人在欣賞佛教藝術的同時自然親近佛教:「應以美術館『因緣』得度者,即建美術館而度之。」*74大師認為美學是教育的一環,提供一座佛教與藝文結合的殿堂,讓文物為人間說法,讓民眾藉由接觸藝術,審美觀念及性靈都能得到昇華。佛光緣美術館的藝術展覽,除了宣揚佛教藝術之美,也實踐了大師對於弘揚佛法,提升教育的理念。
6、佛陀紀念館
大師將佛陀紀念館定位為「佛寶山」*75,是佛陀專屬的殿堂,供奉有代表佛陀威德、智慧的佛牙舍利。佛陀紀念館占地一百公頃,於2003年元月奠基啟建,2011年12月竣工啟用,歷時九年。呈現主體建築及「前有八塔,後有大佛,南有靈山,北有祇園」的宏偉格局。大師說佛陀紀念館建築本身即在說法:「禮敬大廳入口的大象、雄獅,代表佛陀乘象入胎,以及成道後獅吼說法;而今成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的佛陀,玉佛殿裡的臥佛,就是代表佛陀的萬德莊嚴,功德圓滿。」*76大師以「佛法概論」規劃整座紀念館,是以硬體設施演繹佛法的建築。
佛陀紀念館自山門起,每個設施都有佛法內涵,甚至建築物命名亦含有深意,比如大師說「禮敬大廳」有兩個涵義:「一是追求佛法真理,要從禮敬中求。二是每一個來館的人,都是來拜佛、學佛,我都要禮敬、照顧他的需求。」*77將〈普賢行願品〉中禮敬諸佛、廣修供養之願融入於建築,讓人目睹耳聞皆有佛法。
佛陀紀念館2014年晉身ICOM國際博物館*78,成為該會最年輕的會員,開館至今屢獲國際大獎。每年舉辦指標性大型活動,如:春節平安燈法會、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等等,對文化教育交流深有貢獻。2011年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簽署五年合作協議後,每年都推出中國佛教藝術與一、二級出土文物的跨國展覽。2022年,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再與中華文物交流協會簽訂第三個五年合作,這些交流不僅是館際合作,無形中亦促進兩岸之間的合作與信賴。
7、推動體育弘法
大師相當熱愛體育,嘗說如果要談到個人的興趣,那就是體育運動。當然,體育運動對大師而言,絕不僅止於強身的功能。大師在講解普賢菩薩「請轉法輪願」時,說到現代佛教徒如何傳播真理時,提出十項事業,如:編纂工具書、成立佛教出版社、佛教音樂等等,其中「體育弘法」赫然在列。可見在大師心中體育所能帶動的弘法功能,不亞於出版、演講及成立書院、講壇等。
大師熱愛運動,曾自述幼童時即熱愛游泳,而且水性非常好;及長就讀佛學院時期,乒乓球、籃球都是運動首選,甚至因打球而受罰也不改其志。在新竹青草湖靈隱寺擔任「台灣佛教講習會」教務工作時,還是不忘鼓勵學生打球;乃至佛光山開山之初,即在較寬平的空地上如「靈山勝境」平台、「大慈育幼院」廣場規劃籃球場。尤其東山籃球場,是早期佛光山最佳運動場兼師徒交流場地,大師說他不在意建了多少佛殿、多少教室,辦了多少佛教學院,最在意的是建了「東山籃球場」。大師當然不僅僅認為打球可以健身,他還說打球是修行:
我覺得打球就是修行,籃球是一項訓練自我成長,完成自我人格的運動。球場上兩邊對陣,彼此不是敵人,而是朋友。因為要感謝對方,如果沒有人做我的對手,這場球就打不起來,所以,在球場上,每個人都有助於我,都是我的因緣。*79
打球除了是運動、是修行,其實在更早之前大師就留意到以體育弘法的必要性。1960年4月10日在《人生》上大師發表〈當前的佛教應做些什麼?〉一文中,就提到了「組織籃球隊」,說道:「其實如果佛教裡有一支能到世界各地比賽的第一流籃球隊伍,對於傳播佛教,一定能收很大的效果。」*80從健身到修行再到體育弘法,可以說是大師對體育運動的三部曲。
近年佛光山更成立「三好體育協會」,明訂宗旨為「為推廣五育均衡的教育理念,落實推動以體育弘法之目標」,所成立的運動代表隊有:(1)佛光大學籃球隊、(2)普門中學體操隊、(3)普門中學籃球隊、(4)普門中學棒球隊、(5)南華大學棒球隊、(6)南華大學足球隊、(7)巴西如來之子足球隊、(8)南非天龍隊等九個運動隊伍。*81「三好體育協會」的成立,更具體且有目標的實踐大師以體育弘法的理念。
綜上所述,除了大師勤奮不懈的著述外,包括出版及各種媒體、藝術、音樂、體育等文化弘法事業,都是在大師集體創作理念的指導下,集眾人之力所落實「以文化弘揚佛法」的碩然成果。
以上是從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文化理念的形成、人間佛教文化理念的思想內涵、人間佛教文化理念的實踐等三方面,淺論大師「以文化弘揚佛法」的理念,直如以管窺天,所論所見僅及其毫末,難見全豹,讀者有心,不妨細讀《星雲大師全集》,應能有更深廣的認識。
【附注】【註釋】
*51 星雲大師:〈我的新佛教運動〉,《星雲大師全集201.合掌人生2》(增訂版),頁193。
*52 星雲大師:〈初建佛光山的理念〉,《星雲大師全集127.隨堂開示錄4》(增訂版),頁5。
*53 同註52。
*54 同註52,頁6。
*55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397。
*56 閻崇年著:〈展讀智慧之書〉,《星雲大師全集169.人間萬事8》(增訂版),頁7。
*57 參見《星雲大師全集》介紹。
*58 星雲大師:〈1996年新春告白〉,《星雲大師全集319.佛光山新春告白2》(增訂版),頁70。
*59 星雲大師:〈佛光大藏經編修緣起〉,《星雲大師全集228.人間佛教序文選2》(增訂版),頁24。
*60 星雲大師:〈《佛光大藏經》編修緣起〉,《星雲大師全集227.人間佛教序文選1》(增訂版),頁299。
*61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304.星雲日記24》,(增訂版),頁17。
*62 星雲大師:〈《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出版緣起與序言〉,《星雲大師全集228.人間佛教序文選2》(增訂版),頁85。
*63 星雲大師:〈《佛教史年表》序〉,《星雲大師全集228.人間佛教序文選2》(增訂版),頁27。
*64 星雲大師:〈《佛光大辭典》序〉,《星雲大師全集228.人間佛教序文選2》(增訂版),頁31。
*65 星雲大師:〈佛光與慧燈〉,《星雲大師全集228.人間佛教序文選2》(增訂版),頁34。
*66 星雲大師:〈心甘情願〉,《星雲大師全集89.往事百語1》(增訂版),頁140。
*67 星雲大師:〈我的新佛教運動〉,《星雲大師全集201.合掌人生2》(增訂版),頁198。
*68 星雲大師:〈以電視弘法建立淨土〉,《星雲大師全集205.如是說3》(增訂版),頁143。
*69 星雲大師:〈《人間福報》十年有感〉,《星雲大師全集226.星雲智慧2》(增訂版),頁189。
*70 同註69。
*71 星雲大師:〈淨土新解〉,《星雲大師全集13.談淨土法門》(增訂版),頁200。
*72 星雲大師:〈寶藏館〉,《星雲大師全集317.佛光山開山故事》(增訂版),頁130。
*73 星雲大師:〈錢,用了才是自己的〉,《星雲大師全集90.往事百語2》(增訂版),頁225。
*74 星雲大師:〈《普門品》的管理法〉,《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1》(增訂版),頁62。
*75 在〈佛光學問題初探〉一文,大師說明三寶山:藏經樓又名「法寶堂」,代表「法寶」,與代表「僧寶」的佛光山教團及代表「佛寶」的佛陀紀念館,為佛光山的「佛、法、僧」三寶山。參看《星雲大師全集81.佛光教科書11》(增訂版),頁176。
*76 星雲大師:〈佛光山的三寶山〉,《星雲大師全集21.佛教管理學3》(增訂版),頁251。
*77 同註76,頁242。
*78 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ICOM),是關於博物館學及博物館管理和運轉等的國際性非政府間組織。
*79 星雲大師:〈東山籃球場〉,《星雲大師全集317.佛光山開山故事》(增訂版),頁312。
*80 星雲大師:〈當前的佛教應做些什麼?〉,《星雲大師全集232.雲水樓拾語2》(增訂版),頁19。
*81 參見星雲大師:〈佛光山體育弘法推廣辦法〉,《星雲大師全集323.佛光山清規2》(增訂版),頁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