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598 前言

1949年大陸僧侶陸續渡海到台灣弘法,例如,1952年有道源法師在基隆創建海會寺,南亭法師在台北創建華嚴蓮社,證蓮法師在新店創建竹林精舍,印順法師在新竹創建福嚴精舍;1954年則有靈源法師在基隆創建的十方大覺禪寺、1956年東初法師的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落成,道安法師籌建松山寺等。*1

這些大陸僧侶的到來,可說為五○年代的台灣佛教,煥發了新契機;從之前台灣齋教及日式佛教的型態,逐漸回歸到傳統中國佛教的形式與制度。然而,此時期的台灣佛教仍然存在許多尚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僧團組織鬆散、僧制不健全、欠缺完善的佛門教育體系等,更談不上培養國際的弘法人才。

對此,星雲大師(以下簡稱大師)認為,佛教衰微的主要原因在於制度守舊、不合時宜,因此,若欲振興佛教,必須先從僧制革新著手。*2如《原佛》輯刊主編裴勇觀察:

僧制改革實乃近現代社會發展對中國佛教改革提出的一項最基本要求,改革傳統僧眾及寺院制度,建立適應現代社會轉型而產生的新型僧伽制度,實現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新僧伽制度,是佛教在現代社會得以延續和健康發展的根本。*3

大師面對當時財力、物力、僧才等資源都十分有限的情況,反覆思索後認為,唯有先興辦教育,培養青年弘法人才,才是僧制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根本的解決之道,「所謂『佛法弘揚本在僧』,出家人都不健全,佛法怎麼有辦法弘揚呢?」*4因此,1953年在宜蘭落腳弘法之始,便開辦青年教育課程;1964年高雄壽山寺落成,旋即設立壽山佛學院,著手培育人才。辦學不過兩年,壽山寺已容納不下求學若渴的學子們,大師只得另尋大樹鄉的一塊麻竹地,於1967年創建佛光山,並將佛學院遷移至此,更名為「東方佛教學院」(今佛光山叢林學院)。

佛光山甫開山之初,信徒不大支持在這片荒山裡建寺興學。大師處在那樣經濟拮据、捉襟見肘的歲月,仍然堅持辦學的初衷,致力於開辦僧伽教育,時至今日,成就了七眾弟子皆具的教團,甚至發展成一個國際性的教團,持續領導人間佛教的發展。如南京大學程恭讓教授分析:

佛光僧團一千二百餘位徒眾中,有一部分人來自台灣地區,另外一部分人則來自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全球各地,所以佛光僧團是一個具有明顯國際化特徵的現代佛教僧團。佛光僧團中的大部分僧人在出家之前受過良好的社會教育,其中有二百餘人擁有碩士及博士學歷、學位,因此佛光僧團也是一個擁有一流教育文化素質的高品位的現代佛教僧團。不僅如此,佛光山的千餘徒眾雖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弘法道場,但是他們普遍遵守「一師一道」的倫理規則,服從佛光山總本山的管理模式,同一思想,同一制度,同一步調,同一行持,所以佛光僧團還是一個將規模化、組織化及制度化具於一身的現代人間佛教的僧團。*5

上文分析大師建設佛光僧團的成功關鍵,來自於大師的僧伽教育思想理念及教團制度的確立。一般人多只從佛光山的外相、佛光山的建築與活動來看佛光山;然而,大師強調,應透過佛光山的內涵、事業、人才、制度、團隊、未來展望與發展歷史等方面,才能全面且深入地真正認識佛光山。*6

因此,本章旨在深究大師如何在發展現代人間佛教僧團的過程中,同時樹立佛光山的清規和各項管理辦法,讓佛光山成為一個具備多方位弘法人才與完整制度的人間佛教教團。首先探討「星雲大師創建現代人間佛教僧團的過程」,按照時間軸分成宜蘭雷音寺、高雄壽山寺、創建佛光山迄今等三個時期來說明歷程。其次,以「星雲大師創建現代人間佛教僧團理論的思想內涵」說明佛光教團的特質與內涵、僧伽人才的養成教育,以及僧團管理與寺務運作準則。最後,以「星雲大師創建現代人間佛教僧團的重大成就」勾勒出佛光山推動人間佛教的具體貢獻。

【附注】

*1 參見釋永芸:《跨世紀的悲欣歲月──走過臺灣佛教五十年寫真》,台北:佛光出版社,1996年,頁70-74、102-103。

*2 星雲大師:〈僧制改革〉,《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增訂版),高雄:佛光出版社,2022年,頁211。

*3 裴勇:〈人間和尚──懷念星雲大師〉,發表於2025年2月12日「原佛」微信公眾號,人間通訊社於2025年2月14日節錄轉載,網址:https://www.lnanews.com/news/165499。

*4 滿義法師:〈二○一四年〉,《星雲大師全集260.星雲大師年譜7》(增訂版),頁59。

*5 程恭讓:〈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2期,高雄: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16年3月,頁40。

*6 星雲大師:〈看佛光山〉,《星雲大師全集171.人間萬事10》(增訂版),頁248-250。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