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330 一、〈佛教現代化〉──佛教現代化思想的理論證成

1981年,台灣省政府在佛光山舉辦一場國學教師研習會,大師發表講演〈佛教現代化〉,此篇講稿可說是將傳統佛教的葛藤包袱清除,有系統地將佛教現代化的理論思想擘劃出來。

所謂「現代化」,大師表示:佛陀以一大事因緣降生於世,此一大事因緣即示教利喜,也就是開示眾生以言教,給與眾生以歡喜。基於此原則,佛法一定要適合現代人的需要,讓眾生歡喜,自然地接受,才是佛陀示教的真正本懷。而佛教現代化,並不是標新立異,也不是譁眾取寵,乃是本著佛陀慈悲為懷,普化眾生的心願。因此,提倡佛教現代化,並不是創新,而是傳承,把過去諸佛的教化,以現代人熟悉、樂意接受的方式,揭櫫於大眾。*70

(一)佛教現代化的定位

佛教流傳二千多年以來,除了佛教本身的問題,更有許多的附佛外道,為佛教添加諸多迷信的言論、神仙鬼怪的外衣,給佛教帶來沉重的包袱,讓某些社會人士誤會佛教。因此佛教要現代化,首先必須清理的是迷信化、鬼神化、神格化的佛教,將佛教的流弊外衣革除,恢復佛教本來的面貌。大師提出六點佛教理性論,為佛教現代化的方向定位:

1、現代化的佛教是合理的,不是邪見的

佛教之所以異於其他的宗教,是因為佛教不僅富有信仰、戒律、禮儀等實踐行門,更有合理性、客觀性的思想理論作為實踐的根據。佛教的根本教理──原始佛教的三法印、緣起說、大乘佛教的般若空,不僅合乎佛教的道理,並且合乎人間的道理,不管任何時代、任何地域的人類社會都能適用,並且隨著科學文明的進步,更加能證明其合理性。
*71

所謂合理的信仰,即是理論思想與實踐行門,都必須合乎於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永恆性。而現代化佛教則具備這四個條件,不論行門或教理,都是以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為依據,以佛教根本教義三法印而言,「諸行無常」是顛撲不破的真實性。世間一切的萬事萬物,無一不是在剎那剎那之間遷流轉變,沒有一樣是常住不變的。人間的富貴、快樂固然無常;世上的苦難、災厄也是無常。快樂時,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困苦時,只要努力奮發,一定能改變困境。

「諸法無我」是指一切有為、無為法並無獨立的、無不變的實體或主宰者。而「我」,必須是獨立自主、永恆不變的主宰者,但世間一切事物都是依因緣而生,緣聚則有,緣散則滅,因此沒有一個實在的「我」存在。因為「無我」,所以「我」不是受神明所控制,不是上帝創造,我可以自我改變、自我修正,可以做自己的主人,所以「無我」的真義是蘊含無限價值。*72

「涅槃寂靜」是指息滅貪、瞋、痴、慢、疑等諸煩惱,而達於寂滅無染,充滿快樂、光明、自由自在的解脫境界,私我必須空無了,涅槃寂靜的真我才能顯露出來。涅槃寂靜是生命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不在生死中流轉;而不是一般人以為的人死了就是涅槃。

大師提出「合理性」,主要是區別自古以來,附佛外道混淆佛教真相,打著佛教的旗幟,到處散播邪說歪理,挾信仰之名,行作亂之實;假宗教的名號,意圖以斂財、圖利、騙色、求名為目的。賣弄神通,蠱惑人心,撥無因果,矇騙世人耳目,偏離了健康社會的需要,讓世人誤解佛教,以為佛教是迷惑人心的宗教,而造成佛教的衰敗。

如何辨別邪教?舉凡教主、教義不明者,教理非究竟者;或違反自然法則、標奇立異、惑動人心者;或盜用他教教義、歛財騙色、妨礙正常風俗習慣者;或顛倒是非、錯亂因果、鼓勵邪行者;或利用神權恐嚇惡誓者,皆為邪教。而如何辨別是邪是正?即是用三法印來驗證,教義若與三法印相違的,即是邪見邪教;若與三法印相契合的,縱然不是佛陀親口所說,也可認為是佛法。

現代化的佛教,首先應清除披覆在佛教的異端邪說、邪見的塵埃,倡導以人為本的佛教,這是佛教現代化的第一條原則。人間佛教去除邪見,扭轉偏見,回歸正知正見,必定是當代的一道光明,是未來人間社會的希望,也是大眾幸福的來源,更是究竟解脫的根本。*73

2、現代化的佛教是實有的,不是玄想的

真理除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真理更具有信實性。⋯⋯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蹟,可以明了佛教是個重視實在,不尚玄想的宗教。根據印度歷史的記載,佛陀為印度釋迦族的王子,乃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軀,而不是呼風喚雨,捏造無憑的神仙。佛陀的成道過程、教化事蹟,也實實在在有憑有據記錄於史書之上,而不是虛無飄渺、神奇怪異的存在。佛陀本身對於弟子的教導,也著重於人生問題的解決,凡是和了脫痛苦、成就慧命沒有關係的形而上學,都為佛陀所呵斥。
*74

所謂的信實性,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其一、有教主:歷史上真有其人,而不是從神話鬼怪中產生;其二、有教義:所奉行的經典,流傳的法義,皆合乎宇宙自然的法則;其三、有宗教師:必須具備「宗教師的八正道」,即是至誠的信仰、犧牲的精神、正當的道德、豐富的常識、樂說的性格、慈悲的胸懷、共生的性格、宗教的體證。*75

以佛教教主而言,佛陀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來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間的性格,他和我們一樣,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在人間的生活中,表現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間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間性的佛陀。以教義而言,佛陀教化眾生,給予眾生利益,以利他為本懷,是具有利他性;佛陀的慈悲教義,解決眾生的痛苦,給予眾生快樂,是具有喜樂性。以宗教師而言,歷代高僧大德從事文化、教育、慈善的弘化工作,處處可以看見人間佛陀的示現、人間佛教精神的發揚,猶如老師一般,負有教化社會、導人向善之責。

 大師提出「信實性」,主要區分自古以來將佛陀神格化,以及「神佛不分」,讓佛陀重回人間。其次區隔有些宗教因為本身教義不太俱全,而「寄佛偷生」的附佛外道。再者評判過去傳統佛教的法師弘講談玄說妙,不重視人文關懷,也是導致佛教衰微的原因之一。

因此宗教信仰必須要信實、信德、信能,認清信仰的對象,是要歷史考據證明的,舉世共同承認確實存在的,教主的道德是圓滿清淨的,所宣說的教義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可以引導眾生轉迷成悟,離苦得樂,才值得信仰。*76 而現代化的佛教,是實實在在以解決人生問題為主旨,以人文主義為本位的宗教,而不是虛幻不實的玄思清談。

3、現代化的佛教是現世的,不是未來的

佛教講時間,雖然說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但是著重於現在;佛教講空間,此世界、他世界、無量十方諸世界,但是著力於此世界的淨化;佛教講有情,有人類、地獄、餓鬼、畜生,乃至十法界無量眾生,但是重視以人為本的佛法、以人為本的解脫。因為現在的問題如果沒有辦法解決,更遑論無量阿僧祇劫的未來;我們所居住的娑婆穢土都無法淨化,如何去莊嚴其他的國土?此世界的眾生都無法教化,如何去濟度無量的眾生?因此現代化的佛教,雖然說三世、十方、無量眾生,但是更重視此時、此地、此人。
*77

佛教重視現世,可由古德法語說明:「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佛教不認為人生的禍福苦樂是由前世註定、無法改變的;佛教主張今世造什麼業因,將來一定受到相等的果報,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佛教有別於外道「常見」的因果命定論,也不同於撥無因果的享樂主義者,而是提倡不常不斷的中道思想。根據佛教的教義,過去所做的一切,雖然已經無法挽回,但不需要再無謂地傷感懊惱,重要的是能夠把握真實每一刻的現在,努力開墾自己生命的園地,未來的世界仍然是美麗燦爛。*78

大師提出佛教重在「現世」,主要是回應民初梁漱溟先生的批評,他認為佛教講十方、三世及六道太遙遠、太不切實際了,應該重視「此時、此地、此人」,對現實人生的普世救濟等問題。*79此外,也要釐清一般人錯誤的觀念,認為現實生活中失敗、走投無路時,才會以宗教信仰作為精神歸依。或者有些宗教,要信徒把希望寄託於渺不可知的未來,因此被某些受過現代科學教育的知識分子,譏諷宗教是暫時麻醉神經的鴉片,不能解決現時苦痛。大師表示,宗教真正的目的,不是叫人逃避現實,而是勇敢地面對當前的苦痛,並且找出離苦得樂的方法,以佛教而言,對未來雖有美麗藍圖,但更注重現在世界的開發、完成。

因此現代化佛教,雖然講過去、現在、未來,但更重視現世的普濟性、生活的安樂、家庭的平安幸福,當生就能現證法喜安樂,而不是把希望寄託在死後往生極樂淨土。

4、現代化的佛教是正信的,不是迷信的

談到宗教信仰,隨著民智的開發,而有種種的層次。在過去知識未開的時代,人們對於自然界⋯⋯ 無比的敬畏,⋯⋯自然精靈崇拜的宗教。隨著時代的遞移,由對自然界的信仰,進入以民族英雄為崇拜對象的宗教。⋯⋯現代化的佛教,應該從對自然圖騰的崇拜、英雄式的神權信仰,走向淨化身心、提升生命的層次;現代化的佛教,不可以如過去知識低落的時代迷信怪誕,以神奇蠱惑民眾,而應該將人心導引至正信的領域。
*80

所謂正信的宗教,必須具備有歷史考據、世界公眾承認、能力威勢具備、人格道德完美的條件,才是值得我們信仰、皈依的對象。佛教具備這四個條件,前文已說明,更可進一步說,佛教不是迷信而是智信的宗教,佛教所信仰的是: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性中具足一切法,本來清淨,不生不滅,本不動搖;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無有自性,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信仰佛教的最終目標,是能獲得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智慧發展到最高超的地位,人生進化到最完備的境界,而這一切都不假外求,是反求自心的。*81 反觀迷信的人,則希望神明保佑發財致富、功成名就、所求如願等,助長貪心,造成心靈貧乏,無法幫助信者解脫生死,也不能提升做人的智慧、道德、勇氣等。

大師提出現代化佛教是「正信」,主要區別有些知識分子一提到宗教信仰,即認為是愚夫愚婦的迷信行徑;再者標示佛教是智信的宗教,能開啟眾生的智慧,以解決煩惱痛苦。大師也表示,雖不可宣揚助長迷信,但民間宗教以「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觀念自我規範,對維持社會秩序有一定助益,因此也不應將民間信仰界定在愚夫愚婦的迷信範疇裡,而有所鄙視。*82 但是迷信會帶給自己極大的束縛,譬如蓋房子要看風水,喬遷時要算時辰,否則恐怕禍及子孫、冒犯祖先等。其實依照佛教的看法,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算命看地理無非是自找束縛,應該從迷信中掙脫出來,培養正信,開拓自己的生命,才是現代佛教應走的途徑。*83

因此現代化的佛教,應該遠離邪信的桎梏,擺脫迷信的束縛,建立正確的信仰,實踐慈悲喜捨的菩薩道,從為人服務中,開發自己的佛性與般若智慧,進而解脫生死煩惱,這才是智信的宗教。

5、現代化的佛教是進步的,不是保守的

現在是科技文明進步的時代,佛教不但要隨著時代進步,並且要走在時代的前端,領導著現代的人心思潮向前邁進。現代化的佛教不能保守退縮、不能墨守成規,在各方面應該力求新的突破,謀尋新的進展。譬如在建築方面,應該講究莊嚴、聖潔,吸取現代科技文明的精華,追求現代化。因為一切物質的發明,都是為了使人們的生活更幸福、更舒適,如果透過現代文明的種種產物,使現代人很容易地了解佛教的道理,自然地接受佛教,為什麼要開時代的倒車,矯情不加以運用,而退到蠻荒不便的時代呢?
*84

「現代化」這名詞,代表著進步、迎新、適應、向上的意義。不論國家、社會、宗教等,都隨時代空間、時間的轉換,不斷的尋求發展,不斷的趨向現代化。佛教在這時代,最重要的也是求進步;思想落伍,要求進步;辦法不適用,要求進步。生存在這世界,懂得求進步的人才能向前發展;不求進步,落伍了,自然就被淘汰。*85 譬如現代化道場要以設備來說法,沒有像樣的客堂、會議廳,就不會有人來開會,來走動,阻礙佛教的進步,也就無法接引到不同層次的人士,所以道場的莊嚴不容忽視。

大師提出現代化佛教是「進步」的,主要為翻轉世人誤認佛教保守、落伍、消極、悲觀、厭世的舊觀念。如利用天然的地形,建設淨土洞窟,藉由現代的雕刻、繪畫等藝術,將極樂世界的光明、幸福、富足、安詳等殊勝情形,介紹給社會人士,讓人心生歡喜,而自然信仰佛教,而不是建築地獄來恐嚇人信仰。希望透過創新進步的弘法方式,來建立佛教積極、樂觀、正信、進步、前進的新形象,以推動佛教的文化、教育、慈善、修行事業,成為多采多姿的現代化人間佛教,讓知識分子、學者來肯定佛教,也讓青年來共同參與。

因此「進步」,是佛教現代化的標誌,代表佛教將走上新的里程碑,現代化佛教是要朝著求真、求善、求美的方向,將娑婆世界建設成人間淨土,展現人間佛教現代化的普世價值。

6、現代化的佛教是道德的,不是神奇的

神祕是任何宗教共有的特質之一,但並不是唯一最珍貴的,宗教更珍貴的內涵是淨化人心的道德, 而不是神奇。⋯⋯不管神通如何的廣大,終究無法解決人生的根本煩惱,無濟於生命的淨化。⋯⋯漏盡通是在日常生活的身心淨化中完成的,因此今後我們應該將宗教道德化,不要使其神奇化,將佛教對社會人心的指導,密切地應用於生活之中,推行人生的佛教、生活的佛教,從生活上的衣食住行、人際來往的關係中,去推動以道德為本,有利於社會的現代化佛教。
*86

佛教的道德標準,涵蓋世間的理法綱常,乃至出世間的聖賢修行。以世法而言,佛教的五戒是做人應遵守的根本道德;十善是內心淨化、人格昇華的增上道德;因果業報則是世間不變的善惡道德。世間的嚴刑重典,固然可收到一時的成效,終非究竟之道。佛教以五戒十善作為人的根本道德,倡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侵犯別人的身體、錢財、名譽、尊嚴,徹底改造人心,令人倫綱常有序,導正社會善良的風氣。*87 六度則是大乘菩薩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道德基礎。信仰佛教最終的目的,是讓人了解生命的去來,認清人生的實相,懂得如何淨化心靈、去除煩惱,解決人生的問題,讓道德、人格、智慧不斷增上提升,最後達到生命的圓滿。

大師提出現代化佛教是「道德」的,主要破除一般人對佛教有神奇怪異的錯誤知見,即使佛陀也不鼓勵弟子追求神通,主要原因是神通敵不過業力,神通比不上道德,神通及不上真理,一個人造了罪業,即使有神通,也無法免於因果業報的法則。具有神通並不能擁有幸福,只有道德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能夠求證真理,才是究竟解脫之道。

因此現代化的佛教,是重視道德、慈悲,不貪求神通,不依賴神通,去除「佛教的神祕主義」,老實修行,腳踏實地,以佛法的智慧來應世,才能導人正道,真正發揮宗教化世之功。

以上,大師對傳統佛教重新估定,提出現代化的佛教是合理的,以區隔外道邪見的外衣;說明佛教教主、教義是實有歷史考據的,有別於玄想創造出來的神明教主;提出現代化佛教是重視現世的,以區分將希望寄望於來世的宗教;提出現代化佛教是正信、智信的宗教,以擺脫迷信的葛藤包袱;提出現代化佛教是進步、迎新、向上的,以扭轉佛教是保守、落伍的舊觀念;提出現代化佛教是重視道德圓滿,以破除佛教是講究神祕經驗的。將歷來對佛教所有的謬說謬見去除,還給佛教本來的真面目、真價值,建立人間佛教現代化的新氣象。

(二)佛教現代化的依據

佛教要現代化,講說弘化的方式也是值得重視的課題。有些弘法者不問聽法者什麼根機,一味強調出世思想,否定現實人生所需要的財富、感情、家庭生活等,讓人不敢信仰佛教,因此大師推動佛教現代化,其弘講度眾方式,是循著佛陀示教利喜的精神來作依據。以下分六點說明:

1、觀機逗教

所謂「觀機逗教」,即對方是什麼根器,就施予什麼教化。佛教是屬於大眾的,佛陀為了度盡一切有緣的眾生,解決眾生們的各種痛苦,敷設八萬四千種法門,並且依眾生的根機,將佛法分為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五乘,網羅一切的學派。⋯⋯佛教雖然方便將一代教法分為五乘,為的是不捨棄任何根器的眾生,但是慈悲濟眾菩薩乘,才是佛教所致力弘揚的法門,進而將權教的三乘趨入實教的一乘,才是最究極的境界。
*88

佛法並無高低之分,而是眾生根機有利、有鈍,針對不同根機眾生的需求,故有五乘之別,佛陀為人乘者說受持三皈五戒法,可脫離三途而生人道;為天乘者說修十善法,可生天界;為聲聞乘者說修四聖諦法,可脫離三界而成就阿羅漢;為緣覺乘者說修十二緣起法,可脫離三界而成就辟支佛;為菩薩乘者說行六度萬行,可越三界二乘的境界,得無上究竟的成佛果位。*89

大師推動的現代化人間佛教,是大乘菩薩道的佛教,讓人幸福歡喜,並且幫助大眾成就菩提,一起走上成佛大道。為了對治歷來有些出家人講經說法,經常以出家的戒條來要求在家眾,叫人不要營生賺錢,或者過度宣傳消極的苦、空、無常,或開口就是勸人吃齋念佛等,太過強調出世的思想,失去了佛教的人間性,讓大眾不敢接觸佛教。因此提出弘法者要能觀機逗教,因應大眾想建立現世安樂,和追求幸福的生活來指導,讓社會有識之士能接受,佛教才能傳播到一般家庭,深入社會人心。

2、契理契機

所謂契理契機,是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的意思。宇宙人生的真理雖然是佛陀所宣說,但是佛陀即使不出世,真理還是存在的。佛陀出生於娑婆世間,四十九年之中,以種種的方便權巧,契合眾生的根機,而說種種法門,因此契理的佛法,乃得宣揚於世間。⋯⋯佛陀在世時,教導調琴的琴師如何不急不緩地調和自己的心性;對放牛的牧童就以牧牛為喻,教化他如何馴服放逸的身心。如此,奧妙的教理都能貼切善巧地契入眾生的心中,佛陀可說是最善於教化眾生的教育家。
*90

佛陀說法有一重要原則,即說法要「契理契機」,所謂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根機,能契合道理、契合根機,才能對人有用。在契理方面,有的人說法,講得天花亂墜,但不能契合佛陀的本意;有的談玄說妙,故弄玄虛,讓人聽不懂;有的謬解佛法、似是而非,正如以盲引盲。在契機方面,說法不能契機,聽的人也是難以受用,譬如對老農老婦大談西洋哲學,對兒童大談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都與聽法者不能相應。因此不合道理,難以服眾;不契根機,難以讓人接受。

大師提出,現代弘法者在弘揚佛陀教義時要能契理契機,契合現在人的需要,讓大眾都能聽懂受用。社會上有士農工商,形形色色各種人等,要能見到軍人時,講軍人的法;見到老師時,講老師的法;見到婦女時,講婦女的法;見到兒童時,講兒童的法;見到商人時,談經營管理的法;見到政治人物時,談治國之道等。運用智慧,深入淺出施以教化,如此佛法才能與生活相印證。 

3、方便多門

「方便有多門,歸源無二路」,佛陀為了接引眾生契入涅槃妙心,而開演了八萬四千種法門,雖然法門千差萬別,但是最終的目的,無非希望眾生能證悟自家清淨本性。⋯⋯佛教為了達到萬源之本,而有種種的說法,有時談空說有,有時論相說性。⋯⋯事實上,有無本為一體,非為二物,今後如何運用千差萬別的方便法門,使眾生同歸真理之門,是佛教現代化的努力目標。
*91

佛教裡本來就有很多的方便善巧,無論聰明、愚笨的弟子,佛陀都善於開導教化,如周利槃陀伽不善記憶,佛陀就教他拂塵除垢,終於悟道。歷代高僧大德,有的以講說度眾,有的以慈悲濟世,有的用梵音弘法,有的以苦行示範,能以方便善巧,隨緣度化,這便是弘法利生最佳的寫照。

所謂「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為了讓大眾認識佛教、理解佛教,運用與眾生相應的世間法來接引,例如「不往歌舞觀聽」,是忙於了生死的道學家,應該遵守這條戒律;但大師認為做一個弘揚佛法的工作者,是可以善用這方便。因為一部佛教影片,比十個法師講經還易收效果;一個電影院,天天高朋滿座,哪一個弘化的道場能和電影院比?更何況看電影已成為大眾化的普遍化的教育性的娛樂。佛教該提倡「佛教需電影化」,把佛教藏經中的故事搬上銀幕,把釋迦牟尼佛度眾生的精神,以及歷史上高僧大德們救人救世的行為用電影來宣揚,使人們再來認識佛教,還怕佛教不能復興嗎?*92 因此想讓佛教在世界傳播,勢必要運用很多世間法,所以不必去排斥它,只要尺度拿捏得宜,任何世法都可以拿來為佛法所用。*93

而方便的尺度如何拿捏?大師表示:此「方便」上面要加上「善」字,即「善方便」,那才是真的「方便」。方便不是隨便,不是方便出下流,助人往不善的去發展。因此,真「方便」是一種智慧權巧,是菩薩度眾、成佛不可缺少的重要資糧;一個實踐菩薩道的行者,除了必須具備般若智慧以外,還要有度眾生的方便。必須透過般若智慧引導,才能懂得善巧運用,凡是對人有利益、有幫助的事,都要能有方便權巧,讓人受用。*94

大師度眾善於應用「方便權巧」,尺寸的拿捏恰如其分,誠如程恭讓教授所說:「大師立足舊的知識傳統,卻能夠掙脫這種傳統知識與理解的窠臼,而在更加深度、更加寬闊的層面理解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從而將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恢復到其真相的卓識真見。」*95

因此,佛法的弘傳,除了契合眾生根機,更要契合時代發展,大師提出佛教現代化的度眾方法,要能方便有多門,只要是佛說的、人要的,能契合真善美的,都可因應眾生的需要,藉由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事業來接引,舉凡開大座講經、成立讀書會、欣賞梵唄、佛教聖歌、佛教電影化、以文字弘法、素菜飲食,乃至運動打球等度眾,讓更多人透過多元弘法方式,接觸佛教,得到佛法的利益。

4、恆順眾生

恆順眾生,本來是《華嚴經》中普賢菩薩所發的十大願心之一,意思是說菩薩要順著眾生的意願,滿足他們的希求。但是由於眾生的智慧為無明所蔽,如果放縱慾望,貪婪無饜,難免產生偏差。⋯⋯因此,佛教現代化的依據,是如何因應眾生的需要,將之引導於正途,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加以排斥。如何趨善祛惡,繫乎是否能夠巧妙運用。
*96

所謂的恆順眾生,即是重視民意。凡事不能有違逆三寶、違逆善知識的心,要隨順眾生的意願,滿足他們的希求。但是「恆順」也不是一味的盲從,還是有善惡是非觀念,並不是在無理前面也要恆順,而是從善如流、順理成章,才是「恆順眾生」。對於不善的、不講理的人,要降伏他,要有力量制止他,所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就是為人處世最好的態度。*97

大師提出現代的弘法者要能恆順眾生,對於在家人要發財、要愛情、要事業等,不要以出世的角度來譴責,把親情倫理、錢財、官位說得十分可怕,讓一般人不敢信仰佛教。而應以智慧引導,金錢本身沒有罪惡,如果善於運用,金錢就是推動各種事業的淨財;情愛也不可怕,只要以理智來淨化感情,以禮法來規範感情,以般若來化導感情,進而昇華對一切眾生的慈悲。因此現代化佛教是恆順眾生,重視人間生活,又能從佛教的角度,提出超越之道,讓眾生面對世間的五欲六塵,也能生活合理化。

5、隨喜功德

隨喜功德,也是普賢十大願之中的一願,意思是說隨時將歡喜布施給他人。比方看到別人有成就的時候,不起嫉妒的心,隨口說些讚歎的好話;看到別人失意的時候,不抱著幸災樂禍的態度,隨口說些鼓勵的言語。除了隨口布施歡喜之外,隨手做好事,隨心幫助人,乃至給對方一個淺淺的微笑、一句不經意的問安,都是隨喜的功德。
*98

所謂隨喜功德,就是心意的淨化。每個人的心裡,都有隨喜、隨心、隨口、隨力的功德寶藏,如果能隨時給人一個歡喜,隨緣給人一點服務,隨心給人一點布施,人我之間就能和諧幸福。譬如四攝法中愛語攝,以柔軟語、真實語和對方交談,就是口上的隨喜功德;同事攝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以對方能接受的方式,自然地攝化他。「隨喜」也不是不問是非的盲目跟隨,而是要符合「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真理,才是真正心意的淨化。隨喜善事的資助,見到別人做好事,心中也感到歡喜;別人說好話,也為他讚歎;別人存好心,也跟著歡喜,就是布施。如此隨喜行三好的功德,可增加人間的真善美,況且隨喜心是純淨的,這功德更甚於金錢、勞力、語言的布施。

大師提出現代化的弘法者,應當以隨喜功德從事教化工作,對待眾生要如父母疼愛子女,以慈愛心給予歡喜;讓對方欣喜接受的布施,才有功德可言。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不僅施的人要歡喜,受的人也歡喜接受,才是真正行布施者。因此對於別人的好事、善行,給予鼓勵、肯定、讚歎,讓聽聞者生起對佛教的信心,才能讓人間佛教的路走得更寬廣。

6、不捨一法

菩薩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對菩薩而言,如何頑冥愚昧的眾生都具有佛性,都有得度的可能。菩薩為了使眾生覺悟其清淨自性,只要對眾生有利益,不捨棄任何一法,總想盡辦法度化他,甚至因此而貶損自己也不在意。
*99

所謂不捨一法,即是對於任何一個人,不放棄、不捨棄;對於任何一件事,不輕視、不藐視;對於任何一個道理、一個東西,都要重視、要愛護。對於人、事、物,應該多給予尊重、多給予扶持、多給予照顧,即使是一個惡人,能給與適當的教化,也會回心轉意,變為好人,因此對於世間萬事萬物,都要珍惜當下的緣分。*100

大師提出現代弘法者要不捨一法,因為眾生無量無邊,必須要法門無量誓願學,才能度無邊的眾生,令眾生都能得到利益安樂。菩薩為救治眾生的病,開出種種的藥方,有時用補藥,導之以正道;有時用瀉藥,瀉去其邪見;有時甚至用毒藥,以毒攻毒,祛除其愚痴。凡是能淨化人心,對生活能起善美作用的,都可以成為度眾的善巧法門,都是上弘下化的好道具。*101

以上,對於佛教現代化弘法的依據,大師提出觀機逗教,說法要能觀照現代人的根機,才能給予適性教化;能契理契機,才能對人有用;有方便法門,才能接引社會各階層人士;要恆順眾生,同時以智慧引導人間生活;隨喜功德,隨時將歡喜布施給他人;不捨一法,必須法門無量誓願學,才能度無量的眾生。以對治歷來有些出家人說法過於消極厭世,讓現代化的人間佛教,重回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不再盲從謬說,才能讓佛法走入大眾,普及社會各階層。

(三)佛教現代化的原則

明清以降,因政治的關係,佛教走入山林,遠離了群眾,為了生計,漸漸淪為經懺道場,或以香火為收入,失去佛教化世的力量,給人的印象是消極、迷信、落伍,乃至忙著了脫生死,只顧自己修行,不問世事等。因此民初有些知識分子誤解佛教,如歐陽竟無先生則批評當時百萬僧眾,能知大法、堪稱比丘者,如晨星般稀少,大多數皆遊手好閒,晨夕坐食,誠國家一大蠹蟲等。應該恢復公民之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等等,才是對國家有利益的事。*102 對此大師在推動佛教現代化的過程,提出七點應該依循的原則,以革除出家人是社會寄生蟲的負面形象。

1、度生重於度死

一般人的觀念裡,人死了才需要找個出家人來誦經、超薦,佛教彷彿是專為死人而設立的,和活著的人毫不相干,佛教對社會民眾,遂變成多餘的存在,和實際生活脫離關係。⋯⋯我心想:假如我也能出家度化那麼多人,讓大家在有生之年,就能蒙受法益,不必等到斷氣了,才麻煩一些人來唱唱念念,那該有多好。⋯⋯因此度死固然重要,度生更為迫切;生者、死者都能度化,才能了脫生死。
*103

 佛教衰微的原因之一,即度死重於度生。明清以降,因政治迫害,僧侶謀求生活,淪為經懺僧,讓佛教被人視為死亡的佛教、經懺的佛教,此度死不度生的佛教,致使佛教缺乏人間的生氣。經懺並非不好,站在宗教的立場,出家人應為生者說法利眾,為亡者誦經超度,所謂冥陽兩利。但是經懺不能淪為商業買賣,有些僧人因為經懺容易得到供養,講經弘法獲得供養比較困難,為利之所趨,對信仰不能提升,僧格就難免墮落。

大師提出現代化佛教應遵循度生重於度死,因為生者比死者更需要佛教,出家人應做布教師,到學校度化青年,到監獄去說法,到鄉村去布教等;除了對亡者經懺服務外,對於信徒家中新生兒的滿月、週歲、入學、結婚、祝壽、喬遷等喜慶,更要用佛教儀式為他們祝福。唯有讓佛教從寺院走向家庭,走向社會,成為人生的佛教、生活的佛教,才能真正為大眾所需要。因此,佛教要步向現代化,度生重於度死的原則,是第一要務。

2、奉獻重於祈求

台灣的宗教界一片重於祈求的現象,要求佛菩薩保佑他添丁發財,要求神明賜給他功名富貴,把宗教的信仰建立在個人的私欲、貪求之上,使宗教的格調不能特出,人性無法透過宗教的薰陶而提高昇華。我以為現代化的佛教應該發揚服務、奉獻的精神,為大眾付出一片熱忱,為社會獻上一分關愛。
*104

佛教的祈求,是建立在「人有誠心,佛有感應」的基礎上,藉由祈求的橋梁,與佛、菩薩親近往來,讓人知過遷善,學習聖賢的願行。*105 信仰宗教,不能只是向佛菩薩貪求、要求、祈求榮華富貴等,如兒童一般,天天跟父母要巧克力、糖果。真正的佛教徒是奉獻,不要求佛祖給我們什麼,要有「佛教靠我發揚」的精神,即是信仰的提升;真正的宗教信仰,是以菩提心為主,以菩薩道為行,能夠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實踐佛陀對人間的開示、教化,效法佛陀犧牲、奉獻的行誼。

因此大師提出現代化佛教應奉獻重於祈求,不能把佛教當成保險公司,而是要思考如何為國家社會、為大眾盡一分心力,奉獻一分微薄的力量。應該要從念佛、求佛、拜佛,進化到行佛,行佛的慈悲,行佛的智慧,行佛的普度眾生,從服務奉獻中長養菩提,增加福慧,這才是人間佛教真正的精神。

3、生活重於生死

我們並非反對了生脫死,但是在了脫生死之前,先要把生活問題解決了,才能達到真正的了脫生死之境。眼前的生活都無法解決,還奢談什麼生死解脫呢?為了某些人要了脫生死,放棄人間的責任,到深山幽林中去清修,我們這些人就要辛苦的工作,供養他生活所需,讓他躲到山林中去修行。此人成佛作祖了,而佛教也因此被譏為社會的包袱。⋯⋯我們應該先在人間辛勞播種,從生活上去健全身心,解決生死的問題,而不是當社會的逃兵。
*106

有些人學了佛就忙著個人的「了生脫死」,本來解脫生死的根本煩惱,是佛教最終的目標,但不是逃避現實生活,躲到深山去清修。了生脫死真正的意義,是從日常的身心淨化中去下功夫,應該是對生不要執著,不要計較,不要貪戀;對死亡不要懼怕,不要認為死就是毀滅。生死是不二,不必認定生就是可喜,死就是可悲。對生死能用平常心、平等心看待,才是真正了生脫死。*107 在生死沒有了脫以前,解決現實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問題,因此出家人也要學會社會的技能,具有服務社會的能力,以自己的勞力,換取所得來辦道修行,進而服務社會,奉獻人群,協助眾生解決生活上的問題,解脫生死的根本煩惱。

大師表示,推動佛教現代化,最終目的當然是解脫生死,但必須生活重於生死,從生活的完成著手,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要有「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願力,能做眾生的慈航,不做人間逃兵。這種奉獻國家、社會,帶給民眾法喜充滿的人間佛教、生活佛教,是佛教走上現代化的必要行徑。

 4、事業重於廟堂

寺院本來是傳播佛法的道場,是大眾心靈寄託的地方,但是今日佛教界,有許多人將寺院視為個人清修的場所,是安養天年的養老院,是逃避世間責任的收容所。佛教取諸於社會,而對社會卻不能有所回饋,擔當起福利社會的責任,肩挑起引導人生的大任,使佛教成為社會詬病的對象。慈航法師說過:「宗教生存的三大命脈為教育、文化、慈善。」一座寺廟蓋得如何的富麗堂皇,如果沒有教育、文化、慈善等事業作為內涵,就不是完整的道場,只是虛有其表的建築。
*108

佛教的慧命是建立在教育、慈善、文化等事業上,但歷來某些出家人,將寺院看作安樂窩,終日躲在寺院裡自我陶醉,食住不愁,誰也不熱心弘法利生,無法充分發揮佛教教化社會的功能,阻遏了佛教的進步,成為被人鄙視的寄生蟲、懶惰僧。若能充分開辦佛教事業,活動的範圍就可寬廣,讓佛教走出寺院,信佛的人自然就會增加。

大師推動現代化的佛教,重視種種佛教事業,堅持「非佛不作」的原則,凡與佛教有關的事業,才會去做,要以能宣揚佛教為主。所以佛光山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作為弘法的四大宗旨。希望透過佛教事業的創辦,帶動佛教的發展,為佛教開啟新紀元,擔當起弘法利生的使命,使佛教免於寄生社會之譏。因此對於佛教現代化,應該要有事業重於寺廟的認識。

5、大眾重於個人

佛教的教團稱為僧伽,僧伽的意思就是眾,僧團本來就是六和合眾,可見佛教是個非常重視大眾的宗教;離開大眾,就沒有佛法。而社會是由大眾組成的共同體,佛教是無法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的。⋯⋯生活上的所需品,沒有一樣不是取諸於社會大眾的辛苦結果,沒有社會大眾,個人必然沒有辦法生存下去,大眾是我們的恩人,我們應該報答大眾的恩澤,所謂報眾生恩;取之於大眾,回報於大眾。
*109

佛教本來就是以大眾為基礎,佛道要在眾生身上求,捨棄大眾則無佛法,與眾生無關的佛教則不是佛教。然而今日有些出家人過於個人主義,常見三、五人等,自建精舍,以清修為名,分散佛教的力量,不關心整個佛教的前途。但是世間萬物互為緣起、互相關連,今天佛教徒不關心社會,明天未來社會就捨棄佛教。所謂的出世思想,不是躲在山林水邊,一味執著自我修行,而是在五欲六塵的世間,過著解脫、自在的人間生活,這才是佛陀弘傳人間佛教的心願。*110

個人是渺小的,想憑一己之力,成就往往有限,復興佛教不能單打獨鬥,必須要集體創作,因此大師提出大眾重於個人,要有「大眾第一,自己第二」的觀念,把大眾建立在自己之上,作為推動佛教現代化遵循的準則,聚合大眾的力量,才能共同荷擔弘法利生的事業。這種以眾為我,利他即自利的大乘菩薩行,才是佛教現代化的真正精神。

6、法樂重於欲樂

不管男女老幼、貧富貴賤,人生活著是為了追求快樂,乃是人之常情、共同的目標。不過,如果仔細地思考,究竟有多少人能夠得到快樂?⋯⋯真正的快樂不在欲樂,而在法樂。⋯⋯我們提倡的是佛法的快樂,也就是真理的快樂。佛法的快樂不是以感官五根去感受的人間快樂,而是一種雖然不看不聽也陶然自在、發諸於內心的寧靜之樂。參禪者有禪悅,誦經者有法樂,拜佛者則有法喜的智慧之樂。
*111

人生的欲望眾多,包括追求金錢、愛情、名位、權力、眷屬、物質等等,這些欲望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有些人以為信佛學佛之後,不能吃好的,不能穿好的,五欲不可貪,六塵不可染,進一步還要行布施,學忍辱等。其實佛教並不否定這一類善的欲望,只要是正當的,現代化的人間佛教也認同這些欲樂,不必要求在家信徒要斷除五欲,而且樂土絕不是離開世間和人群的,只要不被世間五欲誘惑、束縛,雖然生活在五欲的世間也可以自在昇華。

對於現代化佛教認同合理的五欲生活,某些人就質疑人間佛教太世俗了,因此大師提出法樂重於欲樂,作為現代化佛教的生活修行的方針,所謂「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說明信佛學佛,不是為了受苦而來,是為追尋快樂而來,也唯有佛法真理所帶來的法樂,才是真正永恆的快樂。

因此弘法者應以慈悲智慧、五戒十善、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等法樂,來淨化引導在家信眾的欲樂,讓心靈昇華,真正的與法相契、與道相應,心中有法樂,則帶來心安、自在,帶來人際之間的和諧、坦然,當下就是人間淨土。

7、國情重於私情

俗話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有父母、親人、鄉里故舊,愛家鄉固然很重要,但是愛國家更是要緊。即使是從事宗教工作的人,也一樣要對自己賴以生存的國家加以愛護。佛教說的「上報四重恩」,即是除了報答父母恩、眾生恩、三寶恩之外,還要報答國家恩。如果沒有國家的庇護,我們就無法安樂地過日子,更遑論安心辦道了。
*112

歷來佛教因為不懂從事福利事業,不能與社會大眾融和,所以遭受各朝代嫉恨而產生教難,也有些人譏諷「僧人出家,是愛教但不愛國」*113。然而覆巢之下無完卵,家國是安身立命的憑藉,沒有國家,佛教也無立足之地,因此保衛家園免受災殃,是每一個人的義務,誠如佛陀所說「親族之蔭勝外人」,所以雖然出家,也不能從人間退隱,只顧自己的清修,也應對國家的興亡負起責任。

大師提出國情重於私情,作為佛教現代化依循的原則,將護國佑民列為己任,衛教愛民要當仁不讓。因此人間佛教要配合國家社會發展需要,政治上誰當家就擁護誰;學習佛陀的愛護國家,培養憂戚與共的愛國情操,盡保護國家的責任;當國家社會發生災難時,佛教應第一時間協助賑災、安定民心等。

以上,大師對傳統佛教的消極避世重新估定,提出度生重於度死,讓活著的人當生就能蒙受法益;奉獻重於祈求,效法佛陀犧牲、奉獻的行誼;生活重於生死,要先解決人現實生活上的主要問題;事業重於廟堂,佛教的慧命是建立在教育、慈善、文化等事業上;大眾重於個人,把大眾看成是我,要能為眾生服務;法樂重於欲樂,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國情重於私情,要有憂戚與共的愛國情操。以此作為推動佛教現代化依循的原則,足以翻轉歷來佛教徒是消耗性之米蠹、依賴性之懶蟲的負面觀感,建立積極服務社會、大眾的新形象。

(四)如何推動佛教現代化

世間眾多的苦難,並未隨著現代物質文明的進步發展而解除,反而帶來人性的淪喪、社會風氣的敗壞、倫理不張、人際間的不信任等社會問題;加之過去佛教不重視現世的富樂,也把希望寄託在渺不可知的未來,因此眾多的學佛者,都發願來世能得生淨土。而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認為現世的富樂最重要,應該將人間創造成安和樂利的淨土,也就是幸福、快樂要在當下成就,不必將希望寄託死後得生淨土。因此,在佛教現代化的原則、依據確立後,其目標則是建設人間淨土。要如何推動佛教現代化才能達成人間的淨土?有四點說明。

1、配合國家需要的發展

國家的需要,就是佛教的需要。我們宗教徒對於政治,並不希冀什麼,但是對於社會的安定,國家的前途,卻不能不關心。⋯⋯宗教界也應該配合國家,以及世界這種走上自由開放之途的時代需要,站在宗教的崗位上,獻出我們的力量,以佛教的慈悲平等,來消除世間的殘暴戰亂。
*114

佛教與政治之關係是彼此相輔相成的,佛教具有教化功能,政治力量達不到的地方,佛教可以彌補不足,對社會有正面之影響,也能帶給國家社會無形的穩定力量。佛教對國家政治的影響與貢獻,歷代均有記載,諸如幫助生產、開發交通、保護生態、利濟行旅、文化建設、興辦教育、醫療救濟、財務運轉、科技文學等。尤其佛教愈弘揚的時代,國運就愈昌隆;而國家富強,政治清明,佛教也才能興盛。

在人間生活要以家庭、國家為依靠,在推動佛教現代化過程,須配合國家需要的發展,大師表示,人間佛教要以「家國為尊」,重視的是「國」和「家」,家庭的團聚,國家的強盛,對家庭、對國家負起責任。*115 當社會治安、家庭倫理日益惡化時,佛教更應推動淨化人心的社會運動,以改善社會風氣,輔助政治的不足,擔負建設人間淨土的任務。

2、提高生活品質的內涵

我們所要從事的是佛法無上妙諦的宣揚,藉此以收到人心根本的淨化之效,來改善社會風氣,⋯⋯我們認為針對這種時弊,遵守佛教的五戒,是培養大眾守法的最佳良藥。⋯⋯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樹立因果的觀念,就不敢作奸犯科,我們的社會將充滿愛心。⋯⋯今後我們要做的事,是如何將佛法導入社會之中,將現今的社會生活由追求聲色犬馬的物質享受,提升至追求心靈寧靜的精神層次,將社會導向健康富足之道。
*116

真正的生活品質,不能只從物質上比高下,還要從精神上分優劣,因為物質的世間生活終究是有缺陷的、不圓滿的;而精神上的優劣,可透過宗教生活來提升人生活品質,例如慈悲威儀、禪悅為食、道德為家、正道為行等等,讓我們在世間的物用生活之外,更有未來的希望。一個有宗教生活的人,基本上就是在向真善美的人生邁進。*117

現代化佛教是認同合理的物質生活,但非隨波逐流,而是更重視心靈上的富足安樂。如何將人間建設成高生活品質的淨土?大師表示,人的欲望是無限的,但能透過佛法的薰陶,不論是金錢、感情、物質等生活、群我的關係都能合理,進而能人人持守五戒,培養大眾守法的習慣,則人民的身體、生命、財產乃至名譽,都有保障,都能不受侵犯,自由平等,社會安和樂利,即能促進生活品質的提高,人心人性的和諧,轉娑婆為淨土將指日可待。

3、建設心理健康的道德

今日的社會,富有的窮人很多,物質上雖然很富裕,但是精神上都很貧困。⋯⋯別人有任何好處都不歡喜,沒有與人為善的隨喜心,沒有眾生與我一體的胸襟。⋯⋯今後我們對於別人的事業發展,也要抱著希望對方愈順利愈歡喜的心,只求國家社會、佛教眾生有成就,而不計較個人的享樂。我們要以感恩心、慈悲心、知足心、慚愧心來對待世間的一切,以眾樂為己樂,培養榮耀歸於大眾,成功不必在我的器宇,以創造快樂的人生。
*118

隨著科技進步,物質日益豐盛,社會卻越充滿人我是非、損人利己、恩怨利害,見不得別人有好處,放不下別人比自己強,互相攻訐、毀謗,彼此打擊、破壞對方、同歸於盡、磨人為樂等,讓人間到處充滿不安,這一切都是不健康的心理所表現出來的,這些心理病態,源自心的貪欲、虛妄分別、顛倒想而來。

大師提出要建立現代化的人間淨土,必須建設心理健康的道德,應該以佛法的正確信仰,來匡正見不得別人好的不良風氣,看到別人事業輝煌騰達時,要隨喜讚歎。以人間佛教的三好、四給、五和、六度、十善等道德,來建設健康的心理,革除同歸於盡的惡習,能彼此尊重,互相禮讓,沒有人我的是非,只有和諧的眷屬。凡事抱持著給人方便、給人歡喜、與人為善的心,則能共同成就真善美的人間淨土。

4、創造安和樂利的社會

如何才能建立安和樂利的社會?這首先必須從人際關係的調和去完成,在人與人之間,彼此要相互尊重,才是有道德的社會。其次需要分工合作,各掌所司,將自己的功能完全發揮之後,社會才能進步。再者必須奉行法治,一切依循法律、制度而行事,人民才能享受辛勤得來的社會成果。最後要能容納異己的胸懷,不排斥和自己不同意見的人,以及讚歎隨喜,才能達到社會安和樂利的理想。
*119

所謂安和樂利的社會,不光是國家各項硬體建設,更要讓大眾從佛法中,獲得更大的富足。希望人人在現世中不要有人我是非,不要相互殘害,生活能免於恐懼,能彼此尊重、諒解,不論從物質上或精神上都能得到和諧,才是安和樂利的社會。*120 然而當今社會人心充斥貪婪邪見、壓迫、欺凌,讓人民生活難免有不安、不自在,唯有普及佛教,才能彌補社會法律的不足。

大師提出佛教現代化的實踐,將佛教慈悲、容忍的精神,提供給社會作為參考,以充實內涵品質,提高精神層次。用互相尊重、分工合作、奉行法治、容忍異己、公正無私、讚歎隨喜為基礎,希望社會遵循佛教的平等法、因緣法、因果法等道理,而達到至善至美的境域。社會的進步與現代化,才是佛教走上現代化的宗旨所在。*121

以上,佛教雖講極樂淨土、琉璃淨土等等,但大師表示,最殊勝的是人間淨土,因為人間淨土是現世人生最需要的淨土。因此現代化佛教重視與現實社會的互動,如何將人間建設成最高品質的淨土?大師以超越現代社會的世俗價值觀,提出佛教徒應配合國家需要的發展、提高生活品質的內涵、建設心理健康的道德、創造安和樂利的社會,透過佛法的真理軌則,引導現代化社會建立新秩序,人人能夠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即是真正大眾所需要的人間淨土。

【附注】

*70 參閱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星雲大師全集122.講演集10》(增訂版),頁284。

*71 同註70,頁285。

*72 參閱星雲大師:〈無我〉,《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增訂版),頁81。

*73 參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自序〉,《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49。

*74 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星雲大師全集122.講演集10》(增訂版),頁287。

*75 參閱星雲大師:〈佛教對「宗教之間」的看法〉,《星雲大師全集37.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2》(增訂版),頁269。

*76 同註75,頁234。

*77 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星雲大師全集122.講演集10》(增訂版),頁289。

*78 同註77,頁289-290。

*79 參閱星雲大師:〈我推動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全集249.百年佛緣12》(增訂版),頁272-273。

*80 同註77,頁290-291。

*81 參閱星雲大師:〈佛教對「民間信仰」的看法〉,《星雲大師全集40.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5》(增訂版),頁190。

*82 同註81,頁151。

*83 同註81,頁292。

*84 參閱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星雲大師全集122.講演集10》(增訂版),頁293。

*85 參閱星雲大師:〈佛教復興的希望〉,《星雲大師全集149.隨堂開示錄26》(增訂版),頁63。

*86 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星雲大師全集122.講演集10》(增訂版),頁294-295。

*87 星雲大師:〈佛教的道德標準〉,《星雲大師全集76.佛光教科書6》(增訂版),頁4-5。

*88 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星雲大師全集122.講演集10》(增訂版),頁296-297。

*89 參閱星雲大師:〈修學佛法的次第〉,《星雲大師全集71.佛光教科書1》(增訂版),頁116。

*90 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星雲大師全集122.講演集10》(增訂版),頁297-298。

*91 同註90,頁299-300。

*92 分別參閱星雲大師:〈看《目蓮救母》以後〉、〈當前的佛教應做些什麼〉,《星雲大師全集232.雲水樓拾語2》(增訂版),頁84-91及頁21。

*93 星雲大師:〈靈魂與第八識〉,《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增訂版),頁335。

*94 參閱星雲大師:〈方便〉,《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增訂版),頁236-238。

*95 程恭讓:〈從佛教詮釋學的視角看星雲大師的《佛法真義》〉,《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19期,高雄: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19年1月,頁57。

*96 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星雲大師全集122.講演集10》(增訂版),頁300-301。

*97 參閱星雲大師:〈普賢管理〉,《星雲大師全集87.僧事百講5》(增訂版),頁238。

*98 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星雲大師全集122.講演集10》(增訂版),頁301。

*99  同註98,頁301。

*100 參閱星雲大師:〈佛法的管理法〉,《星雲大師全集20.佛教管理學2》(增訂版),頁32-33。

*101 參閱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星雲大師全集122.講演集10》(增訂版),頁302。

*102 參閱歐陽竟無:〈辨方便與僧制〉,《歐陽竟無文集》,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頁219-228。

*103 同註101,頁303-304。

*104 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星雲大師全集122.講演集10》(增訂版),頁304。

*105 參閱星雲大師:〈宗教祈禱的意義〉,《星雲大師全集80.佛光教科書10》(增訂版),頁217。

*106 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星雲大師全集122.講演集10》(增訂版),頁305-306。

*107 參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增訂版),頁190。

*108 同註106,頁307。

*109 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星雲大師全集122.講演集10》(增訂版),頁308。

*110 參閱星雲大師:〈佛光山未來展望〉,《星雲大師全集312.話說佛光山2》(增訂版),頁176。

*111 同註109,頁309-310。

*112 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星雲大師全集122.講演集10》(增訂版),頁310。

*113 參閱星雲大師:〈忠君愛國〉,《星雲大師全集198.懷古慨今2》(增訂版),頁293。

*114 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星雲大師全集122.講演集10》(增訂版),頁312。

*115 參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宗要〉,《星雲大師全集137.隨堂開示錄14》(增訂版),頁211。

*116 同註114,頁313-314。

*117 參閱星雲大師:〈宗教生活〉,《星雲大師全集154.迷悟之間3》(增訂版),頁221-222。

*118 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星雲大師全集122.講演集10》(增訂版),頁314-315。

*119 同註118,頁316-317。

*120 參閱星雲大師:〈人間淨土的意義〉,《星雲大師全集33.人間佛教語錄1》(增訂版),頁313。

*121 參閱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星雲大師全集122.講演集10》(增訂版),頁317。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