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 首頁 /
- 第五類【文叢】 /
- 197-199懷古慨今(共3冊) /
- 197懷古慨今1 /
- p026 【自序】為了佛教,捨我其誰?
p026 【自序】為了佛教,捨我其誰?
近年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讓人生起緬懷先賢的思古情懷。「懷古慨今」,也就是「借古鑑今」之意,借歷代先賢道德高尚、修行度眾等超然事蹟,讓今人學道可茲效法。而這些勵志篇章,不僅是懷古之幽情,也是文化延續的根本。今集結成書出版,希望對今人之學道,有所啟發。
佛教發源於印度,光大在華夏的中國。二千多年來,中華文化舉凡藝術、音樂、建築甚至日常語言,都受著佛教深遠的影響,但一般人很少能正確了解它。直至今日,仍有許多人不了解佛法出世的意義,誤會佛教是消極遁世的主張。殊不知,佛陀在四聖諦當中說「苦」,只是開示苦的樣貌;其次說「集」,這便追尋到苦因,也就是苦的來源;說「滅」,就是開示以上苦及苦因,都可消除。最後說「道」,這就明示了滅苦之道──這是積極而透徹根源的。就像名醫,正確明白患者之病及其病因,再施以除病之方,十分科學而有根據。
佛教在中國的弘傳,雖曾遭遇如歷史上「三武一宗」的法難,後期又有明朝敕令佛寺僧眾隱避於山林,成為清修自了的宗教。近代則有清末太平天國之亂、民初的廟產興學乃至近代的文革。這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固然使得佛教的發展遭到阻撓,甚至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然而,更重要的是僧格的健全,以及僧眾為法為教的熱血發心;只要僧眾有著「佛教靠我」的努力,佛教的光輝,永遠都會是人類的一道光明。
我有幸於戰火頻仍、九死一生之際,二十三歲有因緣來到台灣,始終不忘塵空法師的兩句話:「現代的佛教青年,要有佛教靠我的信心,不要有我靠佛教的念頭。」這兩句話不但震撼我的心靈,並且堅定了奉獻己身,為弘揚佛教而奮鬥,讓我即使面臨山窮水盡的困境,仍能「為了佛教,捨我其誰」,無怨無悔的為教奉獻。
佛教幾千年來,從印度到中國,從亞洲到世界,有多少的高僧大德,出現在每一個朝代。歷史上,除了奇僧異士之外,還有數不盡的衛教緇素,例如唐朝牛頭法融禪師的「吃石頭」、「沒有時間為俗人擦鼻涕」,他的精進辦道精神令人感佩;鑑真大師「為大事也,何惜身命」,備嘗十二年艱辛,歷經五次航渡的失敗,甚至已經雙眼失明,到了第六次,終於完成佛法東傳的願心,至今受到日本教界的崇仰;宋朝浮山法遠禪師,在寒冷冰凍的下雪天,受到一盆冷水潑身的逐客令,仍澆不退他求道的決心;西藏的密勒日巴尊者,受到上師馬爾巴千錘百鍊的磨鍊,終於成就道業,他那百折不撓的精神,成為千古高僧的風範。
這些特立獨行的聖眾,他們的行事風格固然異於常人,但他們的菩薩行誼卻感化了一代又一代的佛弟子,他們的悲智願行更是三藏十二部經典最具體、最生動的現身說法。佛教裡有兩句話:「不破參,不閉關;不開悟,不住山。」意思是:當一個人還沒有照見自心的功行,不可輕言閉關;沒有相當開悟的人,也不能到山裡獨住。獨住僧人要獨自在深山修行,面對內外種種情境,好比面對千軍萬馬的作戰,並不容易;人間僧眾為了弘法利生,必須具備各種道德學問的涵養,千鈞重擔一肩挑,更不簡單!
《懷古慨今》共有五百篇,近三十二萬字,分為三冊。這些篇章,我最初以「釋初參」的筆名,發表於一九六四年三月一日的《覺世旬刊》(第二四五期),總共連載七十篇(至第四二一期);而後也以「昨非」之名,陸續在《普門雜誌》刊出(第八十期至九十六期);直至此次編輯《全集》,終將這超過半世紀的寫作,有了完整結集。
本書內容有:求法發願、義解興福、修持勵志、道風行儀、弘法度眾、尊師孝親、慈悲濟度、護法衛教、解脫悟道等九個篇章,所呈現的高僧,縱橫古今,跨越中外,超越性別,具體呈現歷代佛教人物的風儀佛心。所謂「懷古」,即介紹高僧的風骨節操,乃至生死自在,世間的名聞利養又怎能束縛於他?而「慨今」,乃是當年一介青年僧侶,看到教界種種相狀,在感慨之餘,更希望身為「僧寶」者,能認識本心,涵養自性,能承擔起如來家業,為的是可以造福於芸芸眾生。這些「慨今」之語,一則自我期許,再則鼓舞有緣,希求有心有願者,共同為續佛慧命而努力。
今日集結成冊,目的是鼓舞現代的僧伽大眾,我們緬懷古德風範,重要的是和他們的言行相應,同樣展現救世度眾的悲心。希望以此激起佛子們「佛教靠我」的決心,只要有「我在什麼地方,佛法就在這裡發光」的信念,大家拋下自私執著,本著「光大佛教,人人有責」的使命感,發大菩提心,做不請之友,效法古德先賢「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若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的菩薩精神,而以「弘法度眾,濟世利人」為己任,共同興隆佛教,光大佛門。
是為序。
二○一六年五月於佛光山開山寮
- 197懷古慨今1
- p026 【自序】為了佛教,捨我其誰?
- p032 第一篇 求法發願
- p033 虛心請法
- p035 三請舍利
- p038 立願為先
- p040 憶持三寶
- p042 西行求法
- p044 不忘初心
- p046 造像功德
- p048 志心向道
- p050 以法為依
- p052 耄耋祝髮
- p054 拂逆為常
- p056 神變令慚
- p058 發堅固願
- p060 立雪過膝
- p064 精誠智開
- p066 願不虛發
- p068 造福東土
- p070 居龕著疏
- p072 矢志精一
- p074 雲遊真義
- p076 磨磚成鏡
- p078 入唐求法
- p082 斷指明志
- p084 顛沛流離
- p086 淨土鄉人
- p088 不倡靈異
- p090 面對不知
- p094 厭世慕佛
- p096 求道熱忱
- p098 為疑行腳
- p100 先為眾謀
- p102 同參道友
- p104 老來學佛
- p106 有志必成
- p108 篤志淨業
- p110 淨願相應
- p112 因疑契入
- p114 作偈讚佛
- p116 不輕四小
- p118 大信願行
- p120 破執外相
- p122 堅毅信力
- p124 生西之因
- p126 萬緣具足
- p130 身相度眾
- p132 代眾受病
- p134 養深積厚
- p136 疑情不休
- p138 聖僧再世
- p140 道由心證
- p142 棒喝成就
- p146 願力興業
- p148 仗義除賊
- p150 死字惕勵
- p154 普賢行者
- p156 第二篇 義解興福
- p157 叩鐘震迷
- p160 援儒入佛
- p164 施心有限
- p166 普濟群倫
- p168 解空第一
- p170 般若耀世
- p172 經典所在
- p174 道由人弘
- p176 為眾勤勞
- p180 智慧妙答
- p182 講律弘道
- p274 解行並重
- p186 曇鸞求壽
- p188 戒貪箴言
- p190 聞思而修
- p192 濟眾為先
- p194 學問之道
- p196 罪福之緣
- p198 小豆念佛
- p200 聞法若渴
- p202 內學外學
- p204 實學之要
- p206 真理之辯
- p210 同門佳話
- p212 十門辯惑
- p214 究竟真理
- p216 融通世法
- p218 不逞機鋒
- p220 僧中文哲
- p222 不為物役
- p224 著作落成
- p226 入世出世
- p228 大乘法器
- p230 辯才無礙
- p232 試塔坐化
- p234 廣結法緣
- p236 禪淨雙修
- p238 不厭修福
- p240 惑於外相
- p242 不妄批判
- p246 釋門菁英
- p248 從容辭世
- p250 精進以成
- p252 識見難悟
- p254 不著施相
- p256 文字針砭
- p258 供眾培福
- p260 住持一方
- p262 真參實究
- p264 方冊大藏
- p266 法無高低
- p268 一心稱名
- p270 沙彌上座
- p272 闡教行禪
- p274 解行並重
- p276 第三篇 修持勵志
- p277 阿難入滅
- p280 不畏勞役
- p282 密護根門
- p284 無益莫言
- p286 燃指供佛
- p288 禮拜自心
- p290 身安道隆
- p292 因病精進
- p294 擅廢布薩
- p296 博聞廣學
- p298 犯戒度眾
- p300 估衣還鹽
- p302 安住道念
- p304 夢中守戒
- p306 老實修行
- p308 不貪血食
- p310 戒香芬潔
- p312 親睹佛影
- p314 惜時修學
- p316 大器晚成
- p318 本無苦樂
- p320 不作不食
- p322 忍辱受教
- p324 善法初基
- p326 大智若愚
- p328 毀身護戒
- p330 回小向大
- p332 自勵清修
- p334 懶拭涕唾
- p336 頭陀苦行
- p338 口德慎修
- p340 破戒寧死
- p342 以死自誓
- p344 堪為法器
- p346 得法自在
- p348 戒住法住
- p350 無情之慈
- p354 悔過三年
- p356 虔敬三業
- p358 清貧守道
- p360 苦行見性
- p364 防心離過
- p366 浩然正氣
- p368 多聞勵行
- p370 學道學貧
- p372 依性安居
- p374 戒如船筏
- p376 以苦自勵
- p378 儉以養德
- p380 刻苦精勤
- p382 碎缽入定
- p384 滴水不棄
- p386 閉關真義
- p388 忍辱不屈
- p390 老實念佛
- 198懷古慨今2
- p008 第四篇 道風行誼
- p009 不拜王者
- p012 古德道風
- p016 不求聞達
- p018 駕不迎送
- p020 耆宿風範
- p022 僧格超然
- p024 迷悟之別
- p028 齒德俱尊
- p032 不懼強奪
- p034 修道修心
- p036 威嚇不驚
- p040 道範長存
- p042 以德伏虎
- p044 辭疾不仕
- p046 深藏不露
- p048 圓寂辭詔
- p050 貶謫自若
- p052 高風亮節
- p054 不受恩寵
- p056 道業增上
- p058 八請不赴
- p060 風骨耿介
- p062 盡忠職守
- p064 有道之人
- p066 無貪為富
- p068 出塵之志
- p070 法爾如是
- p072 心如畫師
- p074 銘佩訓誡
- p078 不爭小利
- p082 不忍毀福
- p084 和光同塵
- p086 不捨一法
- p090 誠實為尚
- p092 堅不妄言
- p094 抱病弘法
- p096 沉痛隱跡
- p100 檀信脂膏
- p102 清規之嚴
- p104 謙遜受教
- p106 學習接受
- p108 示現神通
- p110 靜待因緣
- p112 不尚虛名
- p114 無求修道
- p116 淡泊物欲
- p118 嚴己厚人
- p120 以眾為我
- p124 沉淪鬼道
- p126 戒慎供養
- p128 不戀高位
- p132 痛責己過
- p134 光明磊落
- p136 推賢讓能
- p140 毒蛇伏法
- p142 明德惟馨
- p146 第五篇 弘法度眾
- p147 有德丈夫
- p150 方便法門
- p152 心悅誠服
- p154 流芳百世
- p156 利生資糧
- p158 隨緣消業
- p160 一時權巧
- p162 船上受戒
- p164 不慕名利
- p166 不讓鬚眉
- p168 叢林道場
- p172 德學兼備
- p174 不弘家邦
- p176 善巧之智
- p178 不做法會
- p182 闡發大法
- p184 不求極樂
- p186 教授正法
- p188 叩鐘濟苦
- p190 以文濟世
- p192 隨緣弘化
- p194 惺惺相惜
- p196 內證為貴
- p198 靈舌不壞
- p200 心懷眾生
- p204 為大事也
- p206 施錢引度
- p210 翰墨佛事
- p212 執善直言
- p214 知足守道
- p216 嚴淨毗尼
- p220 嚴法護眾
- p222 會通儒佛
- p224 承皓巡寮
- p228 豁達大度
- p230 住持四戒
- p232 識人容人
- p234 慧眼識才
- p238 乞食安僧
- p242 佛法治國
- p244 一念為教
- p248 護常住物
- p250 梵唱宣法
- p252 知古鑑今
- p254 本分實修
- p256 不宣感應
- p258 千中得一
- p260 白衣弘法
- p262 龍天推出
- p264 僧伽輔政
- p266 啟發佛性
- p268 悲智雙運
- p272 大化東瀛
- p276 囹圄布教
- p278 文壇奇僧
- p280 第六篇 尊師孝親
- p281 目連救母
- p284 禮敬沙彌
- p286 以道為師
- p288 行杖自責
- p290 篤信三寶
- p292 忠君愛國
- p294 度母信佛
- p296 誑語惑眾
- p298 孝養之道
- p300 辭親辦道
- p302 信仰如杖
- p306 世俗之見
- p308 耄勤好道
- p310 虛心受教
- p312 為法尊師
- p314 心淨佛現
- p316 執筆立侍
- p318 恪遵師訓
- p320 三車和尚
- p322 割裂愛網
- p324 無言說教
- p326 棒喝接引
- p328 佛門師徒
- p330 度師悟道
- p332 助母脫苦
- p334 順侍師長
- p336 三塗苦報
- p340 威德降虎
- p342 誠感父骨
- p344 佛法金湯
- p346 不囿俗情
- p348 半師之分
- p350 師嚴道尊
- p352 返鄉慰慈
- P356 韜光養晦
- P360 金剛怒目
- P362 披福田衣
- P364 禮懺薦母
- P366 供水化乳
- P368 戒德為尊
- p370 危難不棄
- p372 不嗣二法
- p374 來去自如
- p376 提攜後學
- p378 禮師嗣法
- p380 不忘法嗣
- p382 成佛基礎
- p384 薙髮酬恩
- p386 當機示教
- p388 一師一道
- p390 生而不戀
- p392 僧情俗情
- p394 身教說法
- p396 行弟子禮
- p398 佛門豪傑
- p400 無私之情
- 199懷古慨今3
- p008 第七篇 慈悲濟度
- p009 怨親平等
- p012 捨富擇貧
- p014 法的勝利
- p016 死墮蟒身
- p020 運用淨財
- p022 語不傷物
- p026 圓融持戒
- p028 心病難治
- p030 以身布施
- p032 常啼菩薩
- p034 恆心難發
- p036 未嘗瞋恚
- p038 斷酒肉文
- p040 慈悲說法
- p042 為虎拔箭
- p044 不廢法事
- p046 燃掌勸誡
- p048 願生邊地
- p050 濟貧無悔
- p052 割耳救雉
- p054 庇護群鹿
- p056 無緣大慈
- p058 大悲為首
- p062 馴服野獸
- p064 神異感通
- p066 隱而不彰
- p070 佛性平等
- p072 淨穢無別
- p074 慈心感物
- p076 憫懷生靈
- p078 悲增大士
- p080 亂世救星
- p082 以奇為貴
- p084 護法跟隨
- p086 佛眼看人
- p088 湧泉思報
- p092 操守不凡
- p094 捨己救眾
- p096 視死如歸
- p098 為鬼授戒
- p100 以血餵蚊
- p102 勸安老僧
- p106 大仁憫盜
- p108 焚身祈雨
- p110 建樓策眾
- p112 會眾復橋
- p116 護念黎民
- p118 火燄紅蓮
- p120 調御之方
- p122 度化盜賊
- p124 勤感天護
- p126 依於慈悲
- p128 無相藏經
- p130 利濟冥陽
- p132 戰亂菩薩
- p134 默化逆子
- p136 菩薩行願
- p140 第八篇 護法衛教
- p141 化導愚信
- p144 為法捐軀
- p146 度化暴君
- p150 復佛法將
- p154 執法衛道
- p156 不毀戒律
- p158 謹守戒品
- p160 以法為歸
- p162 毀佛殷鑑
- p164 上求下化
- p166 典兒興寺
- p168 迭經法難
- p170 護佑道場
- p172 犯顏諫諍
- p174 為教殉道
- p176 燒臂報國
- p180 勇而不辭
- p182 僧中之麟
- p186 廢佛刻經
- p188 智勇雙全
- p190 以智化危
- p192 護教救僧
- p194 挺身抗爭
- p198 樹立法統
- p200 撥邪為正
- p202 護衛殿堂
- p204 以身許法
- p206 法王無懼
- p208 尋經之功
- p212 千佛護持
- p214 擊鼓復寺
- p216 正直不阿
- p218 教典永傳
- p220 佛道之爭
- p222 殷鑑不遠
- p224 非佛不作
- p226 死不屈敵
- p228 龍天護法
- p230 心懷佛教
- p232 不昧外相
- p234 捍衛常住
- p236 傾盡身命
- p238 斷臂刻藏
- p240 法門勇者
- p242 為法舉才
- p244 正法無敵
- p246 破斥外道
- p248 現將軍身
- p250 威震異邦
- p252 共紓國難
- p256 燃身衛教
- p258 熱血僧伽
- p260 積極入世
- p262 衛國護教
- p266 人間行者
- p268 第九篇 解脫悟道
- p269 杯水之悟
- p272 不求病癒
- p274 出家真諦
- p276 般若無上
- p278 禮懺致福
- p280 心眼明淨
- p282 因病入道
- p284 嚼脯飴母
- p286 侍病猶親
- p288 以法禦心
- p290 道業為重
- p292 生死無憂
- p294 虛妄空相
- p296 沉寶解脫
- p298 狂病已歇
- p300 光明和尚
- p302 善觀法義
- p304 一宿之覺
- p308 行道不易
- p310 李翱問道
- p312 投生為牛
- p314 正念分明
- p318 辦愚痴齋
- p320 遇境無懼
- p322 肉身菩薩
- p324 禪機處處
- p326 執著福德
- p328 布毛侍者
- p330 成聖成賢
- p334 借假修真
- p336 蝦子和尚
- p338 說法坐化
- p340 誓不渡橋
- p342 觀心為法
- p344 不如求己
- p346 千古學士
- p348 痛悟無常
- p350 智不敵病
- p352 口說心行
- p354 以禪解脫
- p356 知恩向道
- p358 外修內證
- p360 自在入寂
- p362 身行佛法
- p364 預知時至
- p366 流於說道
- p368 因果不爽
- p370 典座教訓
- p374 不著不染
- p376 耐煩有成
- p378 世事如幻
- p380 正信佛教
- p382 真實正觀
- p384 臨終出家
- p386 不為生氣
- p388 惺牛鏡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