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34 借假修真

黃檗山慧禪師,唐朝洛陽人,自幼出家。他最初學道時,專研小乘的經教典籍,能貫通小乘義理與戒學,後來才轉而研習大乘菩薩戒法。

他因而體悟到:戒律的最終意義在於防非止惡,不侵犯他人。雖然小乘與大乘的戒法,略有相異,但根本精神是相同的,都離不開心念的持守及不放逸。而人的惡念生起,非常容易,但是善念的生起與保任,卻是非常不易。因此,縱然習得諸多學問,若無腳踏實地的力行功夫,以什麼來普濟群倫?如此所學又有何益?人的生命短暫無常,猶如水面泡影,又如沙灘上的泥爪,虛幻不實。身體不過是五蘊四大的假合體,有什麼值得眷戀不捨的呢?

當他想到此處,便欲捨去此無用的色身,投海供養水族,身邊兩位禪者懇切的言語,猛然點醒了他:「色身雖假,但若能善加利用,可以利益更多的眾生。你不妨前往南方,以尋求大善知識,何須困在一個死角無法掙脫呢!」於是他便往南方去尋師訪道。

後來,他參學於疏山仁和尚的座下,參禪開悟見性。之後,返回黃檗山開堂說法,聞法者日益眾多,後捨報於黃檗山,證得肉身不壞。

釋初參曰:色身雖然是五蘊四大的假合,但是我們可以「借假修真」,以證得永恆的法身;世事固然是如幻的緣起假有,但是我們仍須「從有解空」,在這空無自性的你我人事中修持,否則如何體證「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的真諦呢?修行,如果每每於參禪念佛稍有悟境之時,便亟欲閉關,不思落實於生活;或過分執著個人苦行,如刺血寫經、禁足禁語、過午不食、苦行作務等,無法以平常心視為是砥礪身心的一段過程,實辜負了「借假修真」、「從有解空」的證悟因緣,殊為可惜。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