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00 聞法若渴

僧辯法師,俗姓張,唐朝南陽(河南)人,自幼即為鄉里間小有名氣的神童。十歲時因渴慕佛法,亟欲出家,可是未能如願,於是在家研讀《維摩詰經》、《仁王經》。他理路清晰,口齒伶俐,閱覽佛經後還能講說給他人聽。

隋文帝開皇初年,朝廷欲度三千人出家,僧辯也報名參加。這當中他年齡最小,考官抽考時,僧辯不僅對經典背誦如流,而且舉止穩重,應對得宜,終於獲准出家。

有一年,僧辯住錫於山西,他升堂講說《攝大乘論》,許多僧侶道士都前往聆聽。當講座幾近尾聲之時,道士們忽然開始問難,僧辯則廣徵博引,一一予以駁斥。

論辯正熱烈時,忽然狂風大作,當風吹到道士所豎立的旗幔,頓時旗倒幔飄,有的幔帶還纏繞在道士身上,弄得衣髮紊亂,狼狽不堪。奇異的是,風吹到僧侶所立的旗幔,卻成為陣陣微風,旗幔只是井然有序的飄揚著。在場的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僧辯淡然自若,絲毫沒有趾高氣揚,得理不饒人的氣勢。

唐太宗貞觀年間,僧辯開始協助玄奘從事譯經工作,暇時依然講經不輟,許多教外學士、朝廷顯貴都來聽他說法,也對他非常恭敬禮遇。但是僧辯對於這些外在的榮寵盛名,都視若浮雲,始終秉持著謙沖自牧、好學不倦的態度;只要一聽說有哪位高僧大德新開法席,必趕往聆聽。他這種聞法若渴的態度,在當時可說少有人及。

釋初參曰:佛言「一切眾生,欲出生死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脫」,法有助道之力,故必須聞法。即令如僧辯之大根器者,尚且勤於親近善知識,多聞薰習,何況我們這些螢火小智者,更須以謙沖虛心的態度,尋師求道,聽經聞法。過去的學人,因佛法求得不易,對聞法莫不抱持著「如飢受食,渴飲漿想」之心;因此有大德熱心講法,學子應存「稀有想」,且以虔誠恭敬之心聽法,才能聞法受益。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