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40 道由心證

仁敬法師,俗姓吳,字恭乾,別號幻識,明朝襄陽人。幼年即發心出家,禮福田寺高庵為師。三年之間,他日夜精勤,參究佛法大義,於教、觀深有體悟。

某日,高庵說:「學者宜立大志向,莫以管窺天、以蠡測海。」於是,仁敬告別高庵,前往京城親近諸善知識,專研諸經義理。後來,他聽說大章在少林弘傳達摩意旨,仁敬便盡棄義理,改往依大章參究心地法門,一住十餘年。某日,他大嘆:「道在心證,聽再多的口耳相傳之道,於己何益?」於是便前往伏牛山煉魔場,三年之間,唯默坐參禪,有所契入。

此後,仁敬便往諸方尋求印證,他在金陵,遇到操守密行素為眾人所稱道的守心。守心一見到仁敬,便相當賞識,他對仁敬說:「道貴在心悟,必須在靜密中守心。你即便跋山涉水的尋師,也只是空費草鞋錢而已。」於是,他留仁敬在寺中閉關,互相切磋禪法,探究深奧之理,三年之後,仁敬終於破關而出。

當時正是萬曆七年(一五七九),仁敬打算歸隱於廬山,終此一生。他見山中有一寬敞平坦的金竹坪,當下欣喜歎曰:「此足容五百人安居處也。」他向山神祈禱發願:「我願把身命奉獻於此,以結十方衲子緣。」然後著手搭建茅廬,過舂米種菜的農耕生活。後來,有九名弟子受仁敬度化,其中以智聯服侍仁敬最久。

萬曆十九年(一五九一),仁敬示寂,世壽五十一,僧臘三十。

釋初參曰:學佛,非僅於佛學上鑽研。每見有人,一生參究佛理,或學天台,或學華嚴,當問其佛法大義時,竟無言以對,於是棄捨數十年心得,往內參究自心。當然,學佛並非要人人上座盤腿,斂目觀心,只是提醒行者,探究佛學義理之時,必須與心、佛、眾生相契,此外別無佛法。若徒然執著拘泥於名言、名相的推究,此與中國的「訓詁學」又有何異?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