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96 行弟子禮

朗目本智禪師,俗姓李,名本智,明朝曲靖(雲南)人。他十二歲依止父親白齋和尚於朗目山披剃,一生跪誦《華嚴經》三十載,時刻以生死大事為念。十九歲受戒後,行腳遍訪善知識,又苦修立禪十二年,得到機辯自在。

本智行腳到江蘇時,在天界寺遇到鐘宇淳給諫(給諫:官名)。鐘宇淳恃才傲物,向來輕視佛門中人,聽說本智禪境了得,故意賣弄機鋒的問道:「經云:『心外無法。』請問天界寺在禪師心內或心外?」

本智見鐘宇淳盛氣凌人,有意一挫他的銳氣,因此也機鋒相對的答道:「且先不管寺不寺,借問你把什麼當作心?」鐘宇淳默然無對。

本智說:「莫道天界,即三千諸佛,也只在山僧拂子頭上。」鐘宇淳十分羞愧,作禮而退。

當時京中的瀋王信佛,特地禮請本智前來,坐在中殿接見。本智見到瀋王,只是揖而不拜,他問瀋王:「您富有國土,尊貴無倫,作何勝因,能感得如此妙果?」瀋王得意的答道:「從三寶中修來。」

本智反問道:「既是如此,王您為何見了僧人不作禮,反而還貢高我慢。」

瀋王聞言一驚,即刻下座,禮請本智入存心殿,焚香行弟子禮,恭請本智上座說法。後來,瀋王成為浮山的大護法,又賜紫衣袈裟和水晶念珠,以鎮浮渡山門,並捐金造大雄寶殿。

萬曆三十三年(一六○五),慈聖太后六十大壽,下旨請本智宣講《楞嚴經》,經未講完,本智已踞法座而逝。皇太后重賜百金造塔,還靈骨於浮渡妙高峰南麓。

釋初參曰:「佛法在恭敬中求。」這是學道的基本要件。同樣,親近善知識,也必須心存恭敬,才能獲益;從與人應對的語言、臉色、態度,都要謙虛,不可傲慢。如《優婆塞戒經》所載,聽法之人須具備十六事,其中之一即是要「恭敬聽」,能以虔誠恭敬的心聞法,才能與佛法相應。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