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74 不著不染

普照知訥國師,俗姓鄭,高麗京西洞洲(今黃海道瑞興郡)人。因自幼多病,八歲便依止曹溪雲孫宗暉禪師出家,二十五歲僧科考試及第。某天閱讀《六祖壇經》,讀到「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象,而真性常自在。」大為歎服,從此心厭名利,只想隱遁於山林之間,淡泊修道。

後來,知訥遊下柯山,住普門寺,鑽研大藏經,當讀到李通玄所著之《華嚴論》,疑惑頓解,於是潛心研究「圓頓觀門」。後來他受邀於居祖寺成立「定慧社」,強調定慧雙修,追隨者日漸眾多,並擴大移至松廣山吉祥寺。

四十歲,於智異山無住庵,專修內觀。有一天讀《大慧普覺禪師語錄》:「禪不在靜處,亦不在鬧處,不在日用應緣處,不在思量分別處,然第一不得捨卻靜處、鬧處、日用應緣處、思量分別處。」當下契悟。

之後,知訥於吉祥寺領眾焚修,十一年間,廣宣禪教,四方學僧、王公士庶,雲集而來。知訥平時勸人持誦《金剛經》,立法講義則依《六祖壇經》,又輔以李通玄的《華嚴論》和《大慧語錄》,當時禪學之盛,古今未有。熙宗即位,將松廣山吉祥寺,改為「曹溪山修禪社」,成為韓國禪宗根本道場(即今曹溪山松廣寺)。知訥所著之《誡初心學人文》,至今仍為韓國佛教僧侶教育之必修教材。

熙宗六年(一二一○),知訥預知時至,集眾說法後,拄杖數下,喝道:「千差萬別,就在一心。」便安然示寂。

釋初參曰:正如大慧普覺所云:「禪不在靜處,亦不在鬧處,不在日用應緣處,不在思量分別處,然第一不得捨卻靜處、鬧處、日用應緣處、思量分別處。」這是一句「不離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的真理。佛法、禪法遍在一切處,亦在出離一切執著、煩惱之中,佛法更在眾生中求。如果學人用錯功夫,不是過於出世,將修持與生活脫節,終日只知參禪念佛,忘卻眾生;要不過於入世,整天在名利上討生活,在人情上攀緣,離佛道日遠。能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不著不染,才是中道修行。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