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32 自序

吃素,可以長養慈悲心。現代更有「素食救地球」的呼聲,加上食安各種問題層出不窮,社會大眾何妨在假日,大家都來學習烹煮素食,讓一家人有圍爐之趣,同時又能以清和之味來共同滋養身心。語云:「口中吃得清和味,心中常思佛土居」,又說:「一碗慈心粥,勝飲人蔘湯。」南宋素食詩人陸游,更將之入詩曰:

菜把青青間藥苗,豉香鹽白自烹調;

須臾徹案呼茶碗,盤箸何曾覺寂寥?

詩人的意境高遠,現代吃素的人口眾多,包含了社會各菁英階層,相信有心人應當深能體會。從上面這首詩作看來,明明只有兩把青菜,詩人之心卻把色彩、音聲全都一起入菜了!看起來,一樣的簡單日常齋菜,因為飲食者的心境不同,所吃進去的感覺也就完全不同。「吃」的學問真不簡單!

而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民以食為天」,我一向很重視素齋度眾的功能,本身也很樂於素食的烹調。吃飯這件事,在佛門確實是一種修行。早、午餐大眾過堂,就是叢林五堂功課之一。過堂,講究的是威儀寧靜與心境平和,尤其是唱誦「供養咒」與「結齋偈」,往往在一齋一食間,既完成了滋養色身之需,也完成了對無量眾生的祝福。當然,素齋也是度眾的方便法門之一;許多人進入佛門的因緣,就是因為來到寺院道場,無意間吃了一餐素齋,因為吃得滿心歡喜,不覺之間就親近了佛門。

怎麼樣能可以用素齋來度眾?如何設計宴客的餐點?同樣的餐飲內容,又如何讓大家在席次之間,吃得歡喜融洽?其實不必太計較於一般食譜的幾兩、幾克,雖然也要注重步驟分明、對於刀功火候也有一套入門學問,但功夫純熟之後,主要者,如參禪一般,存乎「一心」而已。

對於各類蔬食的烹調,要有鹹淡、香脆、熟爛的分類,再加上五味調和、色彩美觀,素食也能展現「百味香積」的人間美味。另外,做菜的刀工、 火候、配料,都是需要「一理通,萬理徹」,有時無法用語言傳達,就好比禪的內涵,有時要有妙悟之心,才能領會。

我自己生來就很歡喜煮飯、煮菜,有「典座」(即叢林中負責烹煮大眾齋粥之職稱)的性格,也自覺在烹調方面無師自通。我一生不敢說自己有什麼長處,倒是覺得自己歡喜供養大眾,因此能煮得一手好素菜。

近二十年來,佛光山全球各地的道場,很多地方都設立了「滴水坊」,以方便十方大眾的用餐。佛光山為何要以「滴水坊」為名,開設簡餐服務?一者,滴水如甘露,可以滋養身心;其次是希望激發出每個人內心報恩的能量,能可以「滴水之恩,湧泉以報」。懂得感恩,使得人生豐富美好,內心也會更加的彩色生光。

我深深感覺:煮東西,不只是要把食物煮熟了請人吃,最重要的是要把心意煮出來。從烹煮到品嚐的過程中,其所隱藏的蘊味,從修身到做人,無一不涵融其中;因此,以真誠恭敬之心料理出來的飲食,可以說是最快速、方便,又能讓人領會心意的供養。

經典有云:「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我們每一個負責三餐的人,在廚房烹飪、典座,也能發心像藝術家、文學家的創作一樣,其中有文章舖排的層次、取材的妙用;又像詩歌精要的字句當中,涵蓋於萬有、呈現出情境之美。能夠以美心、美味、美餐來供養大家,那就是最美好的酥酡妙味了。

本書收錄早期佛教文化服務處出版的簡易《素菜譜》,這是為了因應當時對素食有學習意願的人,分別介紹冷盤、湯品、點心以及家常飯菜、麵食烹製法等二百多種叢林菜,也等於是「素食入門書」,通常以簡單易行為主;對於已經是素食人口、或以豐盛宴客為需求的人,可更進一步去體現:素菜要煮得好,除了講求手藝的純熟,還要將供養的誠心融和到菜色裡。

總合前面所言,對於《素菜譜》的出版,所希望的是帶來身心的健康、家庭的和諧,甚至增加整體社會的祥和之氣。就素食的優點,可歸納為六點意義:

一、培養慈悲,二、比較衛生,三、有益健康,

四、增加耐力,五、維護生態,六、促進和平。

祝福大家,日常生活中,能從純樸的素食簡餐裡,品味菜根的清香,增加心靈的寧靜,提升生活的品味,盍興乎來!

是為序。

二○一六年五月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