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73 十二、一念三千

(一)定義

「一念」亦稱一心,指心念活動之最短時刻;「三千」,表示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惡、性相諸法。根據天台宗思想,無論凡聖介爾一心,即具足三千世間之迷悟諸法。《摩訶止觀》卷五上:「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大正藏》第四六冊,頁五四上)

若要瞭解「一念三千」之理,就必須先明白「十界互具」、「十如是」、「百界千如」、「三世間」,及「色心三千」的意義:‭ ‬

1.十界互具:指迷與悟的世界,可分為下列十種:地獄界、餓鬼界、畜生(旁生)界、修羅界、人間界、天上界、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及佛界。自地獄至天上的六界,苦樂果報雖不相同,然均屬迷妄的境界,故稱為「六凡」。自聲聞至佛的四界,雖有大小深淺之別,然同屬悟境,故名為「四聖」。十界經智者大師廣釋闡述而成「十界互具」之意義。互具,是說十界不孤然獨立,是界界互具,一一皆具十界的意義。因為十界互具,所以昨日的地獄,能成為今日的人間;今日的畜生,也能成為明日的如來,向上向下,轉換無窮。因此,迷悟升沉的條理了然齊備;解脫進取的意義灼然顯明。故順觀十界,是向上解脫的過程;逆觀十界,則為向下墮落的過程。地獄界中具有其餘的九界,乃至佛界中亦具有其餘的九界。例如:我們起了貪、瞋、痴的心,就是三惡趣的心:起了十善心,便是天道;起了悲智的心,則是菩薩心。如是,念念繼起的心,自有六凡四聖之相,由這心相加以推窮,便知我人心識本自具有其餘九界,由悟而成「四聖」,由迷而成「六凡」。不獨人間如此,從地獄至佛,也莫不如此。是故,地獄的有情,若顯現本具的佛性,就可以自脫地獄身,而成妙覺圓滿的佛;果地究竟的佛身,若以本具的九界心來入迷界,便可以示現無窮的聖業,這樣一來,十界互具之理既無可置疑,則百界之義也自然成立。

2.十如是:指探究諸法實相應把握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十種如是。十如是原義,出自《法華經》卷一〈方便品〉:「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大正藏》第九冊,頁五下)如,為不異義;是,為無非義,即現實原本的情況叫做「如是」。一切諸法之本來相狀均具足這十義。‭ 茲解釋‭ 十如是之各別意義如左:

(1)相:外在的形相。

(2)性:內在不變的本性。

(3)體:以相、性為屬性的本體,具有十界之用的本質。

(4)力:主體所具的力用功能,也就是潛在勢力。

(5)作:力量顯現能起作業,也就是顯在勢力。‭ ‬

(6)因:能生十界果的直接原因,即同類因。

(7)緣:助因感果的直接原因,即增上緣。‭ ‬

(8)果:由習因所引生的結果,即等流果。

(9)報:由善、惡業所感得的報果,即異熟果。

(10)本末究竟等:貫通前九法的原理。

以花為例,花有黃白等色彩一見即知,這是「相」。花屬植物,‭ 這是「性」。花具有其性、相,是完整的一個物體,這是「體」。花的美麗有悅目的功能,這是「力」。花可以插在案頭以供欣賞,這是「作」。現念的花體,等流為後念花體的直接原因,這是「因」。能使花體保而不失,需要種種間接條件加以資助‭ ,這是「緣」。對於前念的因,而有後念的心體,‭ 這是「果」。現念的花是由前念的緣而來,這是「報」。這樣,綜該九相本末一貫,而成為一朵花的理由,這就是「本末究竟等」。

以我人的向上趣入為例,一分眾生本自具有實相,是如來藏的相貌。其惑業的本性,即性德智慧第一義空,在迷流轉的身是法身的體。其潛勢力,能策動這體相使它向上,並作種種善業。由於具有能昇華向上的因,所以藉六度萬行諸緣而資助開發,便能全性起修,因緣相依而趣入聖位,豁然悟證無上菩提果,得到解脫自在的大涅槃報。如此九相究竟等即成佛果,是為「本末究竟等」。這十義不但對福智圓滿的佛陀可說明,對於充滿苦厄的地獄有情也可以說明。換言之,「十如是」通於「十界」。由於本相、末報畢竟同等,相惡則報亦惡,相善則報亦善,其所歸趣是一貫的。

3.百界千如:一切諸法各各具有十如是,故十界各具十如,就成為十界百如;又以十界互具故,成為百界;百界各具十如,遂成「百界千如」。‭ ‬

4.三世間:出自《大智度論》卷七十,指眾生世間、國土世間和五陰世間:‭ ‬



5.色心三千:上述三種世間是界界所具的通、別二相,故百界就成為三百世間,再乘十如是,即成三千世間的法數。(3世間x100x10如是=3,000世間)。三千的法數總該法界森羅萬象,法法圓具三千。所謂「心佛眾生,等無差別。」心、佛、眾生三法,皆為法性的緣起。法性緣起,現緣慮之由者謂之心,示質礙之用者謂之色。又法性之起「迷用」者謂之生,起「悟用」者謂之佛。所以色、心、生、佛,皆為法性本具之用,在根本上並無差別。因此可知,色、心、因果皆不出三千;心、佛、眾生亦莫不圓具三千。‭ ‬

6.一念三千:佛法太高深,眾生法太廣泛,不適於初學者現行實修。若欲將色心三千之教理落實,圓滿體現此中妙趣,與其遠擇高遠的境界,不如近觀自己的心念來得適切。因此,觀察此心,念念圓具三千諸法,以之作為修道之基,這就是一念三千之由來。

【舉例】

1.「佛在靈山莫遠求」。

2.《五苦章句經》:「心取地獄、心取餓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

3.佛陀示現修行者教化國王,以認識心的重要。‭ ‬

4.六祖惠能「風動、幡動、心動」。‭ ‬

5.德山禪師註解《金剛經》。

6.馬祖道一「即佛即心」。

7.孫悟空翻不出如來手掌心。‭ ‬

8.許衡逃難途中不偷摘水果。‭  ‬

9.鏡清禪師善聽門外聲。

10.天堂、地獄在我心。

11.雕刻家「相由心生」。

12.白隱禪師示現天堂、地獄。(以上見《星雲大師講演集》(四),頁六○五~六二二)

(二)說明

我們現前的一念,圓具法界三千諸法,森羅萬象盡收心底。可知瓌寶毋須外求、光明不用他覓。浮散動亂的妄心,具足一切,若能返觀自照修起現成,發揮本有的性德,則當下即是解脫的覺者。發揮自性,淨化身心之方法有四:(見《星雲大師講演集》(四),頁六二三~六三一)

1.平常心

2.慚愧心

3.無住心

4.菩提心

本科作業

試就下列三個題目,任選一題撰文(字數:一千字以上)

一、如何做好一個三寶弟子?

二、出家的意義。

三、佛教對心識的看法。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