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58 引言

各位仁者:

本期佛門法語,將以禪宗六祖惠能所述之《壇經》為中心,分品摘取精闢文句介紹。

《六祖壇經》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極高,有人稱它為「中國禪宗的唯一經典」;錢穆先生也曾把它列為研究中國文化的十大必讀書籍之一,可見此書是一本經得起時代考驗,而又能歷久彌新的好書。今收《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為禪宗六祖惠能於韶州大梵寺之說法內容,由其弟子法海集錄而成。內容共分十品,即:

(一)行由品:敘說六祖之行跡、得法緣由,及對法性寺印宗所說之法要。

(二)般若品:謂「識自性,即般若,即可見性成佛」。

(三)決疑品:乃應韋刺史之請益,就達摩與梁武帝之問答,闡釋「無功德」之義,又辨明念佛往生「唯心淨土」之旨,並針對在家修行者之問,示以「無相頌」。

(四)定慧品:解說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即住於定慧不二之「一行三昧」。

(五)坐禪品:於外之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稱為「坐」;於內了見自性不動,稱為「禪」。

(六)懺悔品:解說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香,此香各自內薰,非向外覓,稱為「無相懺悔」。又明示四弘誓願、無相三歸戒之旨,而謂見得自性,乃真懺悔。

(七)機緣品:記述六祖為無盡藏尼、曹叔良、韶州法海、洪州法達、壽州智通、信州智常、廣州智道、青原行思、南嶽懷讓、永嘉玄覺、河北智隍等,所舉示之禪要。

(八)頓漸品:謂法本一宗,原無頓漸,然以人有利、鈍之差異,故產生頓漸旨趣之別。又敘述六祖為吉州志誠,就「戒定慧」之觀點,舉示與神秀教示之差異。並敘及接化江西志徹、荷澤神會之緣由。

(九)護法品:又稱〈宣詔品〉。記載六祖上表稱疾,堅辭唐中宗神龍元年(七○五)迎請之宣詔,並為敕使薛簡指示禪法。

(十)付囑品:先舉示三科三十六數之法門,次揭示真、假、動、靜之偈,末述過去七佛、西天東土三十二祖以迄惠能之傳承次第,並囑以遞代流傳,莫令乖誤。

據印順長老《中國禪宗史》所言,《壇經》內容從大的方面看,應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大梵寺開講的紀錄,這是最可靠的資料,構成《壇經》主體;一是附品部分,即包括與弟子答問、臨終囑咐等。大梵寺說法的主要思想包括見性成佛、定慧為本、一行三昧、無相為體、無念為宗、無住為本、頓悟菩提等。

六祖惠能在〈定慧品〉第四說:「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這就是說,把禪定和般若智慧,看作同一事物的兩個面向。若要強行區別,只是主觀分別的結果而已。這一思想旨在否定禪的枯坐,引導頓悟實踐。對於「一行三昧」,惠能有獨特的見解,即把它看成是「於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常行直心」的內心自覺行為。所謂無相者,於相而離相;離,是「不著」的意思,無相就是不著於相(事物、事相)。所謂無念者,於念而不念、於一切境上不染,就是不起雜念而保持正念,不染著於外境。所謂無住者,於一切法上無住、無執著。無相為體、無念為宗、無住為本,重點在開示一種全新的修行方法,提倡直覺能力的自然發揮,簡化修行成佛的順序、步驟,以般若之智,悟見自心佛性,頓入佛地。菩提即智、覺,指對佛教真理的覺悟,頓悟菩提即剎那直覺自己所具的佛性。在惠能那裡,自性佛性、般若之智和菩提之覺是一而三、三而一的概念,都為眾生所有,本來具足;若剎那見得,即煩惱是菩提。這是他「頓悟成佛說」的根本理論。

有關《六祖壇經》的作者和版本問題,前人爭議頗多,此處不論。以下節錄經中文句。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