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16 師父的一封信:成就歸於大眾

諸位仁者:

佛光山自民國五十六年(一九六七)開山以來,今已屆二十六年。雖忝譽為現代化十方叢林、國際化佛教道場,我心中感受到這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肇因於僧信之需,人眾的成長和大時代、大環境的趨勢所形成的。

我們的人眾由最初十數位,增加到今日千位徒眾(職事占半數);我們的組織從早期的五堂二會(宗務堂、教育堂、文化堂、慈善堂、福利堂,計畫工作會、策進工作會),到今日的四院六會(長老院、都監院、教育院、文化院,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佛光山大學教育籌建會、國際佛光會推展委員會、佛光山宗務策進委員會、傳燈會);從早期十來個單位,到今日一○二個單位,我不禁想起本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早期的佛光山,我由一無所有,初入高雄,帶著心平、慈莊、慈惠、慈容等胼手胝足,一草一木的開墾,一土一石的搬運,是用身心灌溉開山的工程。我們沒有現代化設備,沒有今日企管的理論,但是群策群力是一貫的方式,集體創作是共同的默契。在荔枝園中繪出全山硬體的輪廓;在老慧明堂內談出弘化的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從無到有的階段,大家是走一步算一步;工作上,個人或許有見解上、看法上、判斷上的不同,但是一旦關係到本山的大體、佛教的需要,大家馬上步調一致。我們從來未有思想上的爭執,所共有的是克服困難、同舟共濟的用心。原因無他,只因我們是佛光山的一分子,是佛教的一員,這是開山的精神。

現在,我們人眾多、單位多,事務也多,接觸層面由信徒香客、社會人士而到國際往來,當然不宜再採原始的小型會商、口頭同意的會議方式,但基本上的集體創作、眾力會辦的原則依然要保留;除了桌面上的文書作業、簽呈會辦、電話聯繫之外,更重視實地上的運作演練、方便通融、傳真憑證。

在團體中最怕一人獨撐大局,獨斷獨行,這也是本山的忌諱。最好的方法,凡有決策,多徵求幾個人的看法及意見;凡付諸實行,必定召開大眾會議,作思想上的溝通。

聰明的主管,其激發士氣的祕訣是讓部屬去發掘問題,尋求解決之道;不但培養他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更訓練他肩挑重擔的力量。而有用的職事,要肯被利用,積極參與,共同為常住盡一分心力。

所有佛光山徒眾共同的信念,秉持「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善自發揮一己的能力,以一當十、當百,甚至以「常住不夠人,我一個也可以」的信心來擔當。對財物要有惜福、惜物、更惜緣的珍惜之心;對事務要有求其盡善、盡美、盡心力的無愧之念;對信徒要能以慈心、悲濟、令喜、使樂的服務態度。如此,則因緣凝聚愈堅。我們重視因緣,和合因緣方能長養佛光山的慧命。這是我對你們這一代的期望,更希望能傳燈繼來,願——大眾和合、團結法喜。

佛光紀元二十六年

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六日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