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 首頁 /
- 第三類【教科書】 /
- 104-111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共8冊) /
- 109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6 /
- p01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五期(一九九三年五月) /
- p086 【科目五】佛學問答(13):辭彙解釋(一) /
- p096 二、發願
p096 二、發願
(一)辭釋
心中欲成就自己所期目的之決意,稱之為「願」;發願就是發起誓願之意,即一般所稱的立志,在佛教則稱之為「發願」,又作發大願、發願心、發志願、發無上願等。譬如,修行淨土法門之人,誓願往生淨土而發願自己修善。此發願往生之心,稱為回向發願心。
發願,如同時鐘旋緊了發條、汽車加足了汽油,它就能產生前進的動力;又如船隻裝了羅盤、學生訂了功課表,它就有了前進的目標。所以,發願就是立下目標,增加動力。
(二)願的重要
經云:「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信、願、行是往生淨土的三資糧,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其中尤以願、行更常並稱。如《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下說:「志願所向,須有行業方得滿足;行業須有志願方得結果。故願與行常不相離,相輔相成而成其果,如一切菩薩發四弘誓願,以六度之行業而成佛果。又如法藏比丘於五劫思惟發四十八願,經兆載永劫,修無量之行業,而成阿彌陀佛。」
另據《大智度論》卷七說:「莊嚴佛世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願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
此外,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為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入道之由,莫不行願,因為果雖由行所招至,然若無願,則其行亦無法到達所期之目的,故知發願乃是成就一切事業的重要助緣與動力。
(三)願的類別
過去諸佛,莫不由發願而成佛;所發之願,稱為「本願」。即未成佛果以前,為了救度眾生所發起之大願。由於因位發願,今日得成佛果,故對果位而言,稱為「本願」。
佛菩薩所發之願,可類別為二:
1.總願:據《放光般若經》卷三、《無量壽經》卷下載,佛菩薩皆於發心之初,志求無上菩提,欲度一切眾生,此類誓願稱為弘誓,又稱為總願,如「四弘誓願」。
2.別願:諸佛菩薩發願清淨佛土,成就眾生;或發願於穢土成佛,救度難化眾生,如上依各自之意樂而發的誓願,稱為別願。如《無量壽經》卷上所載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悲華經》卷七所說的釋迦牟尼佛之五百大願、《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所說的彌勒菩薩奉行十善願等。
此外,藥師如來為滅除眾生之病苦所發的十二大願、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普賢菩薩十大願、觀世音菩薩十大願等,皆為別願。
(四)願的功用
《大智度論》卷七說:「作福無願,無所標立;願為導御,能有所成。譬如銷金,隨師所作,金無定也。」又說:「有人修少許布施、持戒之福,不知禪法,聞人中有富樂人,心常念著,願樂不捨,命終之後,生富樂人中。復有人修少許布施、持戒之福,不知禪法,聞有四天王天處、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心常願樂,命終之後,各生其中,此皆願力所得。」
故知修善作福,皆須先發願,願能助福,常念所行,福德增長。
此外,《大集經》說:「發願,能摧伏煩惱魔軍。」
《發菩提心經論》〈誓願品〉中說:「發大誓願之人,終不放逸、懈怠、慢緩。何以故?有五事持故:一、能堅固其心。二、能制伏煩惱。三、能遮放逸。四、能破五蓋。五、能勤修行六波羅蜜。」
(五)如何發願
發願,是表示自己對未來的期許。從發願中,可以看出佛教重視未來的價值。發願猶如播種,種子好壞,可以決定未來的收成;發願的動機與願力的大小,均可以影響一個人未來的成就。
身為佛弟子,最大的願力應是「續佛慧命,荷擔如來家業,使眾生都能苦海得度」,因此,發願時應該:
1.以大慈悲度眾為願:是為「正法永住、眾生得離苦」而發下弘願,不是為一己之私利而發願。譬如玄奘大師「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終於完成西域取經之大願,此即以大慈悲度眾為願。
2.以大無畏精神為力:這種力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力,而不是訴諸意氣的蠻力。譬如鑑真大師「為大事也,何惜生命」終將佛法弘傳東瀛,此即是以大無畏精神為力。
此外,省庵大師說:「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所謂菩薩願就是要合於:
1.正: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2.真: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巔。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3.大: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4.圓: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總之,學佛一定要發願,發願才會有成就。
(六)發願文
修善作福之際,告白發願意趣之文辭,稱為「發願文」。歷代高僧大德所發的願,充滿了對佛教、對眾生的慈心悲願;從他們的發願文中,可以激發我們的道念,堅定我們的信仰,增長我們的發心,做為我們發心立願的榜樣。譬如慈航菩薩所發的:「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即足以為典範。
其他如善導大師的〈西方發願文〉、〈大慈菩薩發願偈〉等,都是較為眾人所熟悉的。再如〈三皈依文〉、〈回向偈〉、〈佛光四句偈〉等,其實也都是發願文。
此外,在《廣弘明集》及《華嚴經》〈淨行品〉中,也收錄了不少發願文。這些都足以做為我們發心立願,激勵我們常行菩薩道的座右銘。茲將〈淨行品〉中的發願文,節錄於後:
菩薩在家,當願眾生,捨離家難,入空法中。
孝事父母,當願眾生,一切護養,永得大安。
妻子集會,當願眾生,令出愛獄,無戀慕心。
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捨離貪惑,功德具足。
若在妓樂,當願眾生,悉得法樂,見法如幻。
若在房室,當願眾生,入賢聖地,永離欲穢。
著寶瓔珞,當願眾生,捨離重擔,度有無岸。
若上樓閣,當願眾生,昇佛法堂,得微妙法。
布施所珍,當願眾生,悉捨一切,心無貪著。
若在聚會,當願眾生,究竟解脫,到如來處。
若在危難,當願眾生,隨意自在,無所罣礙。
以信捨家,當願眾生,棄捨世業,心無所著。
若入僧坊,當願眾生,一切和合,心無限礙。
詣大小師,當願眾生,開方便門,深入法要。
求出家法,當願眾生,得不退轉,心無障礙。
脫去俗服,當願眾生,解道修德,無復懈怠。
除鬀鬚髮,當願眾生,斷除煩惱,究竟寂滅。
受著袈裟,當願眾生,捨離三毒,心得歡喜。
受出家法,當願眾生,如佛出家,開導一切。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意。
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受持淨戒,當願眾生,具足修習,學一切戒。
受行道禁,當願眾生,具足道戒,修如實業。
始請和尚,當願眾生,得無生智,到於彼岸。
受具足戒,當願眾生,得勝妙法,成就方便。
若入房舍,當願眾生,昇無上堂,得不退法。
若敷床座,當願眾生,敷善法座,見真實相。
正身端坐,當願眾生,坐佛道樹,心無所倚。
結跏趺坐,當願眾生,善根堅固,得不動地。
三昧正受,當願眾生,向三昧門,得究竟定。
觀察諸法,當願眾生,見法真實,無所罣礙。
捨跏趺坐,當願眾生,知諸行性,悉歸散滅。
下床安足,當願眾生,履踐聖跡,不動解脫。
始舉足時,當願眾生,越度生死,善法滿足。
被著衣裳,當願眾生,服諸善根,每知慚愧。
整服結帶,當願眾生,自檢修道,不壞善法。
次著上衣,當願眾生,得上善根,究竟勝法。
著僧伽梨,當願眾生,大慈覆護,得不動法。
手執楊枝,當願眾生,心得正法,自然清淨。
晨嚼楊枝,當願眾生,得調伏牙,噬諸煩惱。
左右便利,當願眾生,蠲除汙穢,無淫怒痴。
已而就水,當願眾生,向無上道,得出世法。
以水滌穢,當願眾生,具足淨忍,畢竟無垢。
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上妙手,受持佛法。
澡漱口齒,當願眾生,向淨法門,究竟解脫。
手執錫杖,當願眾生,設淨施會,見道如實。
擎持應器,當願眾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發趾向道,當願眾生,趣佛菩提,究竟解脫。
若已在道,當願眾生,成就佛道,無餘所行。
涉路而行,當願眾生,履淨法界,心無障礙。
見趣高路,當願眾生,昇無上道,超出三界。
見趣下路,當願眾生,謙下柔軟,入佛深法。
若見險路,當願眾生,棄捐惡道,滅除邪見。
若見直路,當願眾生,得中正意,身口無曲。
見道揚塵,當願眾生,永離塵穢,畢竟清淨。
見道無塵,當願眾生,大悲所薰,心意柔潤。
見深阬澗,當願眾生,向正法界,滅除諸難。
見聽訟堂,當願眾生,說甚深法,一切和合。
若見大樹,當願眾生,離我諍心,無有忿恨。
若見叢林,當願眾生,一切敬禮,天人師仰。
若見高山,當願眾生,得無上善,莫能見頂。
若見刺棘,當願眾生,拔三毒刺,無賊害心。
見樹茂葉,當願眾生,以道自蔭,入禪三昧。
見樹好華,當願眾生,開淨如華,相好滿具。
見樹豐果,當願眾生,起道樹行,成無上果。
見諸流水,當願眾生,得正法流,入佛智海。
若見陂水,當願眾生,悉得諸佛,不壞正法。
若見浴池,當願眾生,入佛海智,問答無窮。
見人汲井,當願眾生,得如來辯,不可窮盡。
若見泉水,當願眾生,善根無盡,境界無上。
見山澗水,當願眾生,洗濯塵垢,意解清淨。
若見橋梁,當願眾生,興造法橋,度人不休。
見修園圃,當願眾生,耘除穢惡,不生欲根。
見無憂林,當願眾生,心得歡喜,永除憂惱。
見好園池,當願眾生,勤修眾善,具足菩提。
見嚴飾人,當願眾生,三十二相,而自莊嚴。
見素服人,當願眾生,究竟得到,頭陀彼岸。
見志樂人,當願眾生,清淨法樂,以道自娛。
見愁憂人,當願眾生,於有為法,心生厭離。
見歡樂人,當願眾生,得無上樂,憺怕無患。
見苦惱人,當願眾生,滅除眾苦,得佛智慧。
見強健人,當願眾生,得金剛身,無有衰耄。
見疾病人,當願眾生,知身空寂,解脫眾苦。
見端正人,當願眾生,歡喜恭敬,諸佛菩薩。
見醜陋人,當願眾生,遠離鄙惡,以善自嚴。
見報恩人,當願眾生,常念諸佛,菩薩恩德。
見背恩人,當願眾生,常見賢聖,不作眾惡。
若見沙門,當願眾生,寂靜調伏,究竟無餘。
見婆羅門,當願眾生,得真清淨,離一切惡。
若見仙人,當願眾生,向正真道,究竟解脫。
見苦行人,當願眾生,堅固精勤,不退佛道。
見著甲胄,當願眾生,誓服法鎧,得無師法。
見無鎧仗,當願眾生,遠離眾惡,親近善法。
見論議人,當願眾生,得無上辯,摧伏外道。
見正命人,當願眾生,得清淨命,威儀不異。
若見帝王,當願眾生,逮得法王,轉無礙輪。
見帝王子,當願眾生,履佛子行,化生法中。
若見長者,當願眾生,永離愛欲,深解佛法。
若見大臣,當願眾生,常得正念,修行眾善。
若見城郭,當願眾生,得金剛身,心不可沮。
若見王都,當願眾生,明達遠照,功德自在。
若見妙色,當願眾生,得上妙色,天人讚歎。
入里乞食,當願眾生,入深法界,心無障礙。
到人門戶,當願眾生,入總持門,見諸佛法。
入人堂室,當願眾生,入一佛乘,明達三世。
遇難持戒,當願眾生,不捨眾善,永度彼岸。
見捨戒人,當願眾生,超出眾難,度三惡道。
若見空缽,當願眾生,其心清淨,空無煩惱。
若見滿缽,當願眾生,具足成滿,一切善法。
若得食時,當願眾生,為法供養,志在佛道。
若不得食,當願眾生,遠離一切,諸不善行。
見慚愧人,當願眾生,慚愧正行,調伏諸根。
見無慚愧,當願眾生,離無慚愧,普行大慈。
得香美食,當願眾生,知節少欲,情無所著。
得不美食,當願眾生,具足成滿,無願三昧。
得柔軟食,當願眾生,大悲所薰,心意柔軟。
得粗澀食,當願眾生,永得遠離,世間愛味。
若嚥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所食雜味,當願眾生,得佛上味,化成甘露。
飯食已訖,當願眾生,德行充盈,成十種力。
若說法時,當願眾生,得無盡辯,深達佛法。
退坐出堂,當願眾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若入水時,當願眾生,深入佛道,等達三世。
澡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光明無量。
盛暑炎熾,當願眾生,離煩惱熱,得清涼定。
隆寒冰結,當願眾生,究竟解脫,無上清涼。
諷誦經典,當願眾生,得總持門,攝一切法。
若見如來,當願眾生,悉得佛眼,見諸最勝。
諦觀如來,當願眾生,悉睹十方,端正如佛。
見佛塔廟,當願眾生,尊重如塔,受天人敬。
敬心觀塔,當願眾生,尊重如佛,天人宗仰。
頂禮佛塔,當願眾生,得道如佛,無能見頂。
右遶塔廟,當願眾生,履行正路,究暢道意。
遶塔三匝,當願眾生,得一向意,勤求佛道。
讚詠如來,當願眾生,度功德岸,歎無窮盡。
讚佛相好,當願眾生,光明神德,如佛法身。
若洗足時,當願眾生,得四神足,究竟解脫。
昏夜寢息,當願眾生,休息諸行,心淨無穢。
晨朝覺悟,當願眾生,一切智覺,不捨十方。
- 104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1
- p030 【自序】寄語佛光人/星雲大師
- p034 編者的話
- p036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一期(一九九二年一月)
- p038 師父的一封信:度眾須有願力
- p040 【科目一】經論介紹(1):《法苑珠林》
- p054 【科目二】月分數學(1):法數「一」
- p054 一、一刀三禮
- p055 二、一大事因緣
- p057 三、一子出家九族升天
- p059 四、一水四見
- p061 五、一切智者
- p062 六、一心二門
- p064 七、一代時教
- p066 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 p067 九、一心三惑
- p069 十、一心三觀
- p071 十一、一心三智
- p073 十二、一念三千
- p082 【科目三】佛學問答(1):如何做好三寶弟子
- p082 一問:三寶種類有哪些?
- p082 二問:佛教的基本教義是什麼?
- p085 三問:何謂結集?
- p089 四問:佛教史上著名的四大論師?
- p089 五問:佛教有哪些修持法門?
- p102 附註一、三寶的種類
- p104 附註二、四聖諦
- p106 附註三、十二因緣
- p108 附註四、三法印與四法印
- p109 附註五、四大論師
- p110 【科目四】佛教詩偈(1):《禪門日誦》
- p110 前言
- p111 一、彌勒菩薩偈
- p112 二、裴休丞相送子出家警策箴
- p114 三、百丈大智禪師叢林要則二十條
- p115 四、祖師訓誨出家三十要則
- p118 附錄:詩偈教唱
- p122 四、古德法語配合歌調二十首(原為「唱頌錄音帶」)
- p128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二期(一九九二年二月)
- p130 師父的一封信:再忙都要讀書
- p134 【科目一】經論介紹(2):《禪林象器箋》
- p154 【科目二】月分數學(2):法數「二」
- p154 一、二真如
- p156 二、二覺
- p158 三、二見
- p159 四、二執
- p160 五、二空
- p164 六、二種生死
- p166 七、二障
- p167 八、二入四行
- p170 九、二鼠囓藤
- p171 十、二諦
- p172 十一、二種懺悔
- p175 十二、二種舍利
- p178 【科目三】佛學問答(2):佛教經典翻譯與宗派的發展
- p178 六問:何謂三藏十二部經典?
- p179 七問:印度原始佛教之後,曾分為幾個宗派?
- p188 八問:中國佛教中四大經典翻譯家是指何人?
- p190 九問:佛教基本戒律是什麼?
- p190 十問:什麼是禪?禪門各家禪法有何不同?
- p198 附註一、十二部經
- p199 附註二、四大譯師
- p200 附註三、五戒
- p202 附註四、南宗惠能派下五家七宗
- p204 【科目四】佛教詩偈(2):《西齋淨土詩》一一○首
- p232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三期(一九九二年三月)
- p234 師父的一封信:善用時間用功
- p238 【科目一】經論介紹(3):《經律異相》
- p246 【科目二】月分數學(3):法數「三」
- p246 一、三事人勝諸天
- p248 二、三周說法
- p258 三、三益
- p260 四、三大
- p262 五、三細六粗
- p266 六、三輪體空
- p268 七、三能變
- p269 八、三類境
- p272 九、三量
- p274 十、三分別
- p276 十一、三性
- p279 十二、三無性
- p284 【科目三】佛學問答(3):佛教的「時間」與「煩惱」說
- p284 十一問:佛教的時間有哪些?
- p292 十二問:佛教說的「煩惱」究竟為何?
- p312 附註一、各經論從一晝夜至最小時間單位
- p313 附註二、各經論對「劫」的分類
- p313 附註三、晝夜六時表
- p314 【科目四】佛教詩偈(3):《指月錄》二十首
- 105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2
- p014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四期(一九九二年四月)
- p016 師父的一封信:成就歸於大眾
- p020 【科目一】經論介紹(4)
- p020 《妙法蓮華經》
- p030 附註:《法華經》概要表解
- p032 【科目二】月分數學(4):法數「四」
- p032 一、四修
- p034 二、四魔
- p036 三、四證淨
- p038 四、四馬喻
- 附錄:《良馬喻經》表解
- p042 五、四分
- p046 六、四法界
- p049 七、四記答
- p052 八、四光喻智
- p053 九、四慧
- p054 十、四攝法
- p057 十一、四悉檀
- p058 十二、四事不可久保
- p062 附註:四悉檀與四阿含比較表
- p064 【科目三】佛學問答(4):四十業處與修道階位
- p064 十三問:何謂四十業處?
- p064 一、十遍
- p074 二、十不淨
- p078 三、十隨念
- p082 四、四無量
- p085 五、四無色
- p086 六、食厭想
- p088 七、四界差別
- p092 十四問:佛教中的修道階位是指什麼?
- p092 前言
- p092 一、各經論談的修道階位
- p103 二、各宗派所提到的修道階位
- p110 附註一、四十業處表
- p112 附註二、與四十業處相關的禪定類別層次表
- p114 附註三、大乘經典菩薩階位表
- p115 附註四、成實宗證入階位表
- p116 附註五、天台宗菩薩五十二階位表
- p118 附註六、華嚴宗三生成佛行證表
- p120 附註七、法相宗四十一位表
- p122 附註八、淨土宗三輩九品階位表
- p124 【科目四】佛教詩偈(4):《十牛圖頌》
- p136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五期(一九九二年五月)
- p138 師父的一封信:鍛鍊磨出實力
- p144 【科目一】經論介紹(5):《唯識三十論》
- p144 《唯識三十論》
- p152 附註:《唯識三十論》大綱
- 附錄一:《八識規矩頌》(表解)
- 附錄二:《大乘百法明門論》(表解)
- 附錄三:《唯識三十頌》分科全圖(表解)
- p154 【科目二】月分數學(5):法數「五」
- p154 一、五位
- p158 二、五根
- p160 三、五分香
- p162 四、五欲
- p165 五、五蓋
- p167 六、五蘊
- 附錄:《五蘊譬喻經》(表解)
- p172 七、五體投地
- p174 八、五味
- p178 九、五時八教
- p188 十、五教十宗
- p196 十一、五重玄義
- p200 十二、五性
- p205 附註:五分法身表
- p206 【科目三】佛學問答(5):世間觀與諸佛誓願
- p206 十五問:佛教的「世間觀」為何?
- p206 一、世間的結構
- p214 附註一、三界表解
- p222 二、世間的分類
- p222 三、佛國世界
- p224 十六問:何謂諸佛誓願?有什麼種類?
- p224 一、概說
- p225 二、誓願的種類
- p226 三、諸佛菩薩誓願
- p256 附註:藥師琉璃光佛十二大願表解
- p258 【科目四】佛教詩偈(5):《碧巖錄》三十首
- p28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六期(一九九二年六月)
- p282 師父的一封信:佛教走向國際
- p288 【科目一】經論介紹(6):《大佛頂首楞嚴經》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附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表解)
- p298 【科目二】月分數學(6):法數「六」
- p298 一、六相圓融
- p303 二、六行觀
- p304 三、六妙門
- p308 四、六十心
- p309 五、六成就
- p312 六、六即
- p316 七、六根互用
- p318 八、六窗一猿
- p320 九、六種散亂
- p322 十、六念法門
- p324 十一、六物
- p328 十二、六隨眠
- p332 附註一、一真法界表
- p334 附註二、六行觀表
- p335 附註三、有漏智與無漏智表
- p336 附註四、四禪與四無色界定止觀力量對照表
- p337 附註五、六即位與五十二位、八位關係表
- p338 【科目三】佛學問答(6):教相判釋與叢林修持
- p338 十七問:何謂教判?
- p338 前言
- p339 一、佛教原典中的判教思想
- p339 二、中國及日本佛教的宗派教義與學說之判教思想
- p345 三、由「佛教分期」區分的判教法
- p348 四、由「佛教弘傳區域」區分的判教法
- p349 五、由「佛教教義性質」區分的判教法
- p350 十八問:何謂科判?
- p350 前言
- p350 一、序分
- p351 二、正宗分
- p355 三、流通分
- p356 十九問:傳統佛教叢林中,有些什麼修持活動?
- p356 一、經單閱藏
- p357 二、禁足山居
- p357 三、禪堂參學
- p360 四、結夏安居
- p360 五、閉關靜修
- p361 六、過午禁食
- p361 七、五堂功課
- p362 八、齋儀五觀
- p363 九、四種威儀
- p364 十、布薩誦戒
- p366 十一、般舟三昧
- p366 十二、禮拜行儀
- p369 十三、小參座談
- p369 十四、說法陞座
- p371 十五、朝山行腳
- p372 十六、普坡作務
- p374 附註一、《解深密經》之「三時」判表
- p374 附註二、天台宗「五時八教、五時五味」關係表
- p376 附註三、華嚴宗「五教、十宗、日出三照」關係表
- p377 附註四、法相宗「三教」判表
- p377 附註五、律宗「化制二教」判表
- p378 附註六、日本真言宗「十住心」表
- p379 附註七、印度佛教判教表
- p380 【科目四】佛教詩偈(6):《全唐詩》及諸禪師《語錄》等二十首
- 106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3
- p01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七期(一九九二年七月)
- p012 師父的一封信:堅固信心堤防
- p016 【科目一】經論介紹(7):《景德傳燈錄》
- p026 【科目二】月分數學(7):法數「七」
- p026 一、七聖財
- p030 二、七佛通戒偈
- p032 三、七滅諍
- p034 四、七不退法
- p037 五、七番共解
- p040 六、七種二諦
- p044 七、七轉識
- p046 八、七最勝
- p048 九、七種禮佛
- p050 十、七堂伽藍
- p054 【科目三】佛學問答(7):大乘八宗
- p054 二十問:何謂大乘八宗?
- p077 附註一、四律五論
- p078 附註二、律宗法系表
- p080 附註三、戒法
- p081 附註四、南山宗三祇五十二位之四位表
- p082 附註五、三論宗法系表
- p083 附註六、三時
- p083 附註七、三經一論
- p084 附註八、修持目標——極樂世界表
- p086 附註九、三輩九品
- p088 附註十、禪宗法系表
- p089 附註十一、《華嚴經》版本、作者與譯者
- p090 附註十二、華嚴宗法系表
- p092 附註十三、三時五教十宗、五教修行位
- p095 附註十四、天台宗主要經論
- p096 附註十五、天台宗法系表
- p098 附註十六、一心三觀
- p100 附註十七、通教三乘共十地、別教五十二位表
- p102 附註十八、法相宗六經十一論
- p103 附註十九、法相宗法系表
- p104 附註二十、五法三性、五法三身
- p105 附註二一、五重唯識
- p106 附註二二、真言宗經論
- p107 附註二三、真言宗法系表
- p108 附註二四、六無畏、十地與三劫
- p109 附註二五、十宗與八宗之分類
- p110 【科目四】佛教詩偈(7):《羅湖野錄》等二十首
- p126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八期(一九九二年八月)
- p128 師父的一封信:功德是無量壽
- p132 【科目一】經論介紹(8):《洛陽伽藍記》
- p140 【科目二】月分數學(8):法數「八」
- p140 一、八種塔
- p142 二、八還辯見
- p146 三、八風
- p148 四、八大人覺
- p150 五、八福田
- p152 六、八種言
- p156 七、八關齋戒
- p157 八、八不中道
- p160 【科目三】佛學問答(8):佛教的宇宙分類與唯識百法
- p160 二一問:佛教對宇宙萬法如何分類?
- p164 二二問:何謂「唯識百法」?
- p186 附註一、三科關係圖、色蘊表、十一色法表
- p190 附註二、俱舍、成實、唯識之法相表
- p193 附註三、三科與百法的關係圖
- p194 【科目四】佛教詩偈(8):〈永嘉證道歌〉
- p194 永嘉證道歌──禪苑中的一朵奇葩
- p218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九期(一九九二年九月)
- p220 師父的一封信:佛光世紀的來臨
- p226 【科目一】經論介紹(9):《大唐西域記》
- p232 【科目二】月分數學(9):法數「九」
- p232 一、九橫
- p235 二、九食
- p242 三、九條衣
- p246 四、九緣生識
- p250 五、九喻
- p258 六、九年面壁
- p261 七、九品往生
- p263 八、九十六種外道
- p280 附註一、九緣與八識之關係
- p282 附註二、九品往生之情狀
- p286 【科目三】佛學問答(9):佛門聖賢(一)
- p286 二三問:為人熟知的佛門聖賢有哪些?
- p286 一、佛
- p294 二、菩薩
- p313 三、聖弟子
- p328 【科目四】佛教詩偈(9):《禪門諸祖師偈頌》二十首
- 107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4
- p008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期(一九九二年十月)
- p010 師父的一封信:挑戰壓力的勇氣
- p020 【科目一】經論介紹(10):《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p034 附註:《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p038 【科目二】月分數學(10):法數「十」
- p038 一、十句義
- p042 二、十大弟子
- p046 三、十乘觀法
- p055 四、十軍
- p056 五、十境
- p061 六、十種得地三昧
- p076 七、十玄門
- p087 八、十身
- p097 附註一、新十玄門
- p098 附註二、新、古十玄門之異同
- p100 【科目三】佛學問答(10):佛門聖賢(二)
- p100 二三問:為人熟知的佛門聖賢有哪些?(續第九期)
- p100 三、聖弟子
- p137 四、居士
- p152 【科目四】佛教詩偈(10):《無門關》二十首
- p166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一期(一九九二年十一月)
- p168 師父的一封信:接受的智慧
- p176 【科目一】經論介紹(11):《解深密經》
- p184 附註:《解深密經》境、行、果大綱表
- p186 【科目二】月分數學(11):一至十期總複習─佛法僧三寶(一)
- p186 前言
- p187 一、佛
- p188 二、法
- p206 附註:各宗修行的方法
- p210 【科目三】佛學問答(11):十法界
- p210 二四問:佛教中「十法界」所指為何?
- p212 【科目四】佛教詩偈(11):《從容錄》二十首
- 108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5
- p01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二期(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 p010 師父的一封信:修行是自他受用
- p018 【科目一】經論介紹(12):《百喻經》
- p025 附註:《百喻經》教化對象與經號對照表
- p028 【科目二】月分數學(12):一至十總複習─佛法僧三寶(二)
- p028 三、僧
- p034 【科目三】佛學問答(12):常見的法器用物
- p034 二五問:佛教叢林中常見的法器用物有些什麼?
- p060【科目四】佛教詩偈(12):歷代文學家詩偈二十首
- p074 佛光山傳燈學院寒假叮嚀(一九九三年一至二月)
- p076 師父的一封信:用恭敬心求法
- p088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三期(一九九三年三月)
- p090 師父的一封信:散發觀音的熱力
- p096 【科目一】月分數學(13):以一到十的法數詮釋「菩薩」
- p096 前言
- p096 一、一句投火」
- p097 二、二種殊勝」
- p099 三、三種發心」
- p100 四、四種困難」
- p103 五、五行
- p105 六、六種巧方便
- p109 七、七相憐憫
- p110 八、八種辯才
- p112 九、九種差別
- p113 十、十無盡藏
- p116 【科目二】僧事百講(1):叢林制度(一)
- p116 前言
- p116 一、請職圓職
- p118 二、期頭期尾
- p119 三、進堂出堂
- p120 四、巡寮告眾
- p121 五、掛單接眾
- p124 六、上客雲水
- p125 七、普茶談話
- p126 八、派下本山
- p127 九、晉山住持
- p129 十、香期例假
- p130 【科目三】佛學譬喻(1):《大智度論》之譬喻(一)
- p130 前言
- p131 一、菩薩道之喻(一)
- p136 二、般若波羅蜜之喻(一)
- p137 三、布施之喻
- p141 四、禪定之喻
- p143 五、五欲之喻
- p148 【科目四】佛門法語(1):善導大師及永明延壽禪師法語選
- p148 前言
- p148 一、善導大師(六一三~六八一)
- p154 二、永明延壽禪師(九○四~九七五)
- p17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四期(一九九三年四月)
- p172 師父的一封信:佛法人間化
- p176 【科目一】經論介紹(13):史傳類佛典
- p176 前言
- p176 一、《弘明集》
- p180 二、《廣弘明集》
- p184 三、《高僧傳》
- p188 四、《續高僧傳》
- p190 五、《敕修百丈清規》
- p194 【科目二】僧事百講(2):叢林制度(二)
- p194 前言
- p194 一、剃髮染衣
- p195 二、剃度祖庭
- p198 三、授記傳法
- p199 四、受戒常住
- p200 五、戒臘法臘
- p201 六、東西二單
- p203 七、叢林建築
- p206 八、五家七派
- p210 九、叢林三門
- p212 十、寺院庵堂
- p214 附註一、八宗祖庭一覽表
- p218 附註二、棲霞寺佛祖源流
- p222 附註三、佛光山開山大師傳法典禮程序
- p224 附註四、《敕修百丈清規》兩班位
- p225 附註五、伽藍七堂配置圖
- p228 【科目三】佛學譬喻(2):《大智度論》之譬喻(二)
- p228 一、般若波羅蜜之喻(二)
- p230 二、六度相攝之喻(一)
- p232 【科目四】佛門法語(2):蓮池大師及省庵大師法語選
- p232 一、蓮池大師(一五三五~一六一五)
- p242 二、省庵大師(一六八六~一七三四)
- 109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6
- p01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五期(一九九三年五月)
- p012 師父的一封信:共生的地球人
- p018 【科目一】月分數學(14):以一到十的法數詮釋「佛」
- p018 前言
- p018 一、一體三身自性佛
- p020 二、二佛並坐
- p021 三、三無差別
- p023 四、四無所畏
- p025 五、五種甚深
- p026 六、六方諸佛
- p027 七、七勝事
- p029 八、八相成道
- p031 九、九惱
- p034 十、十力
- p038 【科目二】僧事百講(3):寺務法會(一)
- p038 一、法堂丈室
- p039 二、各種稱呼
- p046 三、請假類別
- p049 四、如意病寮
- p050 【科目三】佛學譬喻(3):《大智度論》之譬喻(三)
- p050 前言
- p050 一、六度相攝之喻(二)
- p052 二、菩薩道之喻(二)
- 附錄:佛經表解《佛說布施經》
- p058 【科目四】佛門法語(3):《六祖壇經》法語選
- p058 引言
- p061 一、法語選註
- p084 二、生平略記
- p084 三、參考資料
- p086 【科目五】佛學問答(13):辭彙解釋(一)
- p086 前言
- p086 一、懺悔
- p096 二、發願
- p114 三、回向
- p12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六期(一九九三年六月)
- p122 師父的一封信:要不斷求進步(上)
- p130 【科目一】經論介紹(14):譬喻類的佛典
- p130 前言
- p130 一、《法句譬喻經》
- p134 二、《賢愚經》
- p138 三、《大莊嚴經論》
- p142 四、《雜寶藏經》
- p145 五、《撰集百緣經》
- p150 【科目二】佛學問答(14):辭彙解釋(二)
- p150 一、業
- p162 二、緣起
- p172 【科目三】僧事百講(4):寺務法會(二)
- p172 前言
- p172 一、打齋供眾
- p174 二、齋䞋供養
- p175 三、臘八齋粥
- p177 四、供養種類
- p179 五、普坡勞作
- p180 六、書條連絡
- p180 七、莊頭道糧
- p181 八、塔主祭堂
- p181 九、殿堂聯語
- p185 十、禪淨佛七
- p188 【科目四】佛學譬喻(4):「菩提心」之譬喻
- p189 前言
- p189 一、菩薩之喻
- p190 二、勝於二乘之喻
- p192 三、功德之喻
- p193 四、濟度眾生之喻
- p194 五、威德之喻
- p194 六、智慧之喻
- p195 七、斷煩惱之喻
- p196 八、清淨無礙之喻
- p198 【科目五】佛門法語(4):紫柏大師與憨山大師法語選
- p198 一、紫柏大師(一五四三~一六○三)
- p210 二、憨山大師(一五四六~一六二三)
- p24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七期(一九九三年七月)
- p242 師父的一封信:要不斷求進步(下)
- p248 【科目一】月分數學(15):以一到十的法數詮釋「僧」
- p248 前言
- p248 一、一生參學事
- p249 二、二種遠離
- p250 三、三軌
- p251 四、四大譯經家
- p252 五、五備
- p253 六、六法師
- p254 七、七穢行
- p257 八、八備十條
- p259 九、九祖相承
- p260 十、十德
- p262 【科目二】佛學問答(15):三學
- p262 一、何謂三學
- p263 二、分述三學
- p270 三、總說三學
- p271 四、結語
- p274 【科目三】僧事百講(5):叢林四十八單
- p274 一、列職序職
- p275 二、四十八單
- p283 三、四大寮口
- p284 四、維那行事
- p286 五、客堂行事
- p286 六、衣缽行事
- p287 七、庫房行事
- p287 八、上堂上供
- p290 【科目四】佛學譬喻(5):「善知識」之譬喻
- p290 前言
- p290 一、定義
- p291 二、種類
- p292 三、譬喻
- p296 【科目五】佛門法語(5):〈信心銘〉法語選
- 110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7
-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八期(一九九三年九月)
- p010 師父的一封信:養成聽話的習慣
- p024 【科目一】經論介紹(15):《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等五經典
- p024 前言
- p024 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p027 二、《六祖壇經》
- p029 三、《維摩詰所說經》
- p032 四、《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 p037 五、《地藏菩薩本願經》
- 附錄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表解
- 附錄二、《維摩詰所說經》表解
- 附錄三、《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表解
- 附錄四、《地藏菩薩本願經》表解
- p042 【科目二】佛學問答(16):六度
- p042 一、何謂六度?
- p044 二、分述六度
- p074 三、結語
- p076 【科目三】僧事百講(6):常見的經懺佛事
- p076 前言
- p076 一、三時繫念
- p080 二、蒙山施食
- p081 三、瑜伽燄口
- p084 四、水陸法會
- p087 五、盂蘭盆會
- 附錄:《佛說盂蘭盆經》表解
- p088 六、三壇大戒
- p089 七、佛誕浴佛
- p091 八、供佛齋天
- p092 九、各種懺儀
- p100 十、生亡普佛
- p102 附註一、傳戒正範
- p104 附註二、大齋天布位簡圖
- p106 【科目四】佛學譬喻(6):《雜阿含經》中「無始生死輪轉」之譬喻
- p112 【科目五】佛門法語(6):中峰明本禪師與洞山良价禪師法語選
- p112 前言
- p112 一、中峰明本禪師(一二六三~一三二三)
- p122 二、洞山良价禪師(八○七~八六九)
- p136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十九期(一九九三年十月)
- p138 師父的一封信:熱忱傳播佛法
- p146 【科目一】月分數學(16):佛光四句偈
- p146 前言
- p146 一、一如(平等)
- p147 二、二善三福(淨)
- p150 三、三緣慈悲(慈悲)
- p151 四、四恩(感恩)
- 附錄:《父母恩重難報經》表解
- p153 五、五百大願(大願心)
- p154 六、六法令他歡喜(喜)
- p155 七、七種捨(捨)
- p158 八、八句義(禪)
- p159 九、九種相戒(戒行)
- p164 十、十忍( 忍)
- p166 【科目二】佛學問答(17):三法印
- p166 一、何謂三法印?
- p167 二、三法印的內容
- p173 三、三法印的正確認知
- p178 【科目三】僧事百講(7):寺務法會(三)
- p178 一、開塔祭祖
- p180 二、荼毗葬禮
- p182 三、灑淨安基
- p185 四、開光落成
- p186 五、八關齋戒
- 附錄:《佛說八關齋經》表解
- p188 六、菩薩誦戒
- p191 七、皈依三寶
- p192 八、傳授五戒
- p195 九、菩薩戒會
- p202 【科目四】佛學譬喻(7):經典中「身」、「五取陰」之譬喻
- p202 前言
- p202 一、身之喻
- p206 二、五取陰之喻
- p212 【科目五】佛門法語(7):大慧宗杲禪師與善慧大士法語選
- p212 一、大慧宗杲禪師(一○八九~一一六三年)
- p222 二、傅翕──善慧大士(四九七~五六九年)
- 111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8
- p01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二十期(一九九三年十一月)
- p012 師父的一封信:處處是道場
- p018 【科目一】經論介紹(16):《阿含經》等五經典
- p018 一、《阿含經》
- p021 二、《大方廣佛華嚴經》
- 附錄:佛經表解《大方廣佛華嚴經》
- p025 三、《大般涅槃經》
- p030 四、《大般若經》
- p036 五、《圓覺經》
- p046 【科目二】僧事百講(8):法會種類與聖像
- p046 一、法會種類
- p056 二、聖像種類
- p068 【科目三】佛學譬喻(8):菩薩度眾生之譬喻
- p068 前言
- p068 一、四事養育
- p069 二、令得大福
- p070 三、知慧巧便
- p070 四、近善知識
- p071 五、無有貴賤
- p071 六、覆育一切
- p072 七、奉行眾善
- p072 八、禪度無極
- p076 【科目四】佛門法語(8):法語選輯
- p076 一、藏經法語
- p084 二、食肉說
- p090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二十一期(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 p092 師父的一封信:反省才能成長
- p096 【科目一】經論介紹(17):《大智度論》等五論著
- p096 一、《大智度論》
- p099 二、《中論》
- p103 三、《大乘起信論》
- p106 四、《俱舍論》
- p112 五、《天台四教儀》
- p114 【科目二】月分數學(17):修習佛法的要素
- p114 前言
- p114 一、一往再往(求法的態度)
- p115 二、二戒(戒)
- p116 三、三種信成就發心(信)
- p117 四、四依(思)
- p120 五、五種般若(慧)
- p122 六、六度萬行(行)
- p124 七、七種語(語)
- p126 八、八種聞經功德(聞法)
- p128 九、九種大禪(禪)
- p133 十、十大願王(願)
- p138 【科目三】僧事百講(9):法器用物
- p138 前言
- p138 一、海青袈裟
- p142 二、持具禮佛
- p148 三、蒲團拜墊
- p149 四、拂塵如意
- p151 五、佛龕念珠
- p154 六、梵唄讚偈
- p156 七、鐘板號令
- p157 八、雲板叫香
- p159 附註:禪門五家鐘板
- p160 【科目四】佛學譬喻(9):《雜阿含經》中「六根」之譬喻
- p161 前言
- p161 一、修行法門之喻
- p162 二、當依律儀之喻
- p163 三、如龜藏身之喻
- p166 【科目五】佛門法語(9):《清珠集》及《淨土極信錄》法語選
- p166 前言
- p166 一、《清珠集》
- p172 二、《淨土極信錄》
- p178 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第二十二期(一九九四年一月)
- p180 師父的一封信:有規矩成方圓
- p190 【科目一】僧事百講(10):各種修持活動
- p190 前言
- p190 一、經單閱藏
- p191 二、禁足山居
- p191 三、禪堂參學
- p194 四、結夏安居
- p197 五、閉關靜修
- p198 六、佛堂精舍
- p199 七、安眾封堂
- p200 八、過午禁食
- p200 九、五堂功課
- p201 十、齋儀五觀
- p204 【科目二】佛學譬喻(10):經典中「三毒」之譬喻
- p204 前言
- p204 一、貪
- p206 二、瞋
- p207 三、痴
- p210 【科目三﹞】佛門法語(10):虛雲和尚及圓瑛大師法語選
- p210 前言
- p210 一、虛雲和尚(一八四○~一九五九)
- p228 二、圓瑛大師(一八七八~一九五三)
- p242 用功人的兩種難易
- 附錄:詩偈教唱(憨山德清大師等二十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