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96 二、發願

(一)辭釋

心中欲成就自己所期目的之決意,稱之為「願」;發願就是發起誓願之意,即一般所稱的立志,在佛教則稱之為「發願」,又作發大願、發願心、發志願、發無上願等。譬如,修行淨土法門之人,誓願往生淨土而發願自己修善。此發願往生之心,稱為回向發願心。

發願,如同時鐘旋緊了發條、汽車加足了汽油,它就能產生前進的動力;又如船隻裝了羅盤、學生訂了功課表,它就有了前進的目標。所以,發願就是立下目標,增加動力。

(二)願的重要

經云:「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信、願、行是往生淨土的三資糧,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其中尤以願、行更常並稱。如《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下說:「志願所向,須有行業方得滿足;行業須有志願方得結果。故願與行常不相離,相輔相成而成其果,如一切菩薩發四弘誓願,以六度之行業而成佛果。又如法藏比丘於五劫思惟發四十八願,經兆載永劫,修無量之行業,而成阿彌陀佛。」

另據《大智度論》卷七說:「莊嚴佛世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願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

此外,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為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入道之由,莫不行願,因為果雖由行所招至,然若無願,則其行亦無法到達所期之目的,故知發願乃是成就一切事業的重要助緣與動力。

(三)願的類別

過去諸佛,莫不由發願而成佛;所發之願,稱為「本願」。即未成佛果以前,為了救度眾生所發起之大願。由於因位發願,今日得成佛果,故對果位而言,稱為「本願」。

佛菩薩所發之願,可類別為二:

1.總願:據《放光般若經》卷三、《無量壽經》卷下載,佛菩薩皆於發心之初,志求無上菩提,欲度一切眾生,此類誓願稱為弘誓,又稱為總願,如「四弘誓願」。

2.別願:諸佛菩薩發願清淨佛土,成就眾生;或發願於穢土成佛,救度難化眾生,如上依各自之意樂而發的誓願,稱為別願。如《無量壽經》卷上所載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悲華經》卷七所說的釋迦牟尼佛之五百大願、《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所說的彌勒菩薩奉行十善願等。

此外,藥師如來為滅除眾生之病苦所發的十二大願、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普賢菩薩十大願、觀世音菩薩十大願等,皆為別願。

(四)願的功用

《大智度論》卷七說:「作福無願,無所標立;願為導御,能有所成。譬如銷金,隨師所作,金無定也。」又說:「有人修少許布施、持戒之福,不知禪法,聞人中有富樂人,心常念著,願樂不捨,命終之後,生富樂人中。復有人修少許布施、持戒之福,不知禪法,聞有四天王天處、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心常願樂,命終之後,各生其中,此皆願力所得。」

故知修善作福,皆須先發願,願能助福,常念所行,福德增長。

此外,《大集經》說:「發願,能摧伏煩惱魔軍。」

《發菩提心經論》〈誓願品〉中說:「發大誓願之人,終不放逸、懈怠、慢緩。何以故?有五事持故:一、能堅固其心。二、能制伏煩惱。三、能遮放逸。四、能破五蓋。五、能勤修行六波羅蜜。」

(五)如何發願

發願,是表示自己對未來的期許。從發願中,可以看出佛教重視未來的價值。發願猶如播種,種子好壞,可以決定未來的收成;發願的動機與願力的大小,均可以影響一個人未來的成就。

身為佛弟子,最大的願力應是「續佛慧命,荷擔如來家業,使眾生都能苦海得度」,因此,發願時應該:

1.以大慈悲度眾為願:是為「正法永住、眾生得離苦」而發下弘願,不是為一己之私利而發願。譬如玄奘大師「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終於完成西域取經之大願,此即以大慈悲度眾為願。

2.以大無畏精神為力:這種力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力,而不是訴諸意氣的蠻力。譬如鑑真大師「為大事也,何惜生命」終將佛法弘傳東瀛,此即是以大無畏精神為力。

此外,省庵大師說:「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所謂菩薩願就是要合於:

1.正: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2.真: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巔。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3.大: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4.圓: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總之,學佛一定要發願,發願才會有成就。

(六)發願文

修善作福之際,告白發願意趣之文辭,稱為「發願文」。歷代高僧大德所發的願,充滿了對佛教、對眾生的慈心悲願;從他們的發願文中,可以激發我們的道念,堅定我們的信仰,增長我們的發心,做為我們發心立願的榜樣。譬如慈航菩薩所發的:「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即足以為典範。

其他如善導大師的〈西方發願文〉、〈大慈菩薩發願偈〉等,都是較為眾人所熟悉的。再如〈三皈依文〉、〈回向偈〉、〈佛光四句偈〉等,其實也都是發願文。

此外,在《廣弘明集》及《華嚴經》〈淨行品〉中,也收錄了不少發願文。這些都足以做為我們發心立願,激勵我們常行菩薩道的座右銘。茲將〈淨行品〉中的發願文,節錄於後:

菩薩在家,當願眾生,捨離家難,入空法中。

孝事父母,當願眾生,一切護養,永得大安。

妻子集會,當願眾生,令出愛獄,無戀慕心。

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捨離貪惑,功德具足。

若在妓樂,當願眾生,悉得法樂,見法如幻。

若在房室,當願眾生,入賢聖地,永離欲穢。

著寶瓔珞,當願眾生,捨離重擔,度有無岸。

若上樓閣,當願眾生,昇佛法堂,得微妙法。

布施所珍,當願眾生,悉捨一切,心無貪著。

若在聚會,當願眾生,究竟解脫,到如來處。

若在危難,當願眾生,隨意自在,無所罣礙。

以信捨家,當願眾生,棄捨世業,心無所著。

若入僧坊,當願眾生,一切和合,心無限礙。

詣大小師,當願眾生,開方便門,深入法要。

求出家法,當願眾生,得不退轉,心無障礙。

脫去俗服,當願眾生,解道修德,無復懈怠。

除鬀鬚髮,當願眾生,斷除煩惱,究竟寂滅。

受著袈裟,當願眾生,捨離三毒,心得歡喜。

受出家法,當願眾生,如佛出家,開導一切。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意。

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受持淨戒,當願眾生,具足修習,學一切戒。

受行道禁,當願眾生,具足道戒,修如實業。

始請和尚,當願眾生,得無生智,到於彼岸。

受具足戒,當願眾生,得勝妙法,成就方便。

若入房舍,當願眾生,昇無上堂,得不退法。

若敷床座,當願眾生,敷善法座,見真實相。

正身端坐,當願眾生,坐佛道樹,心無所倚。

結跏趺坐,當願眾生,善根堅固,得不動地。

三昧正受,當願眾生,向三昧門,得究竟定。

觀察諸法,當願眾生,見法真實,無所罣礙。

捨跏趺坐,當願眾生,知諸行性,悉歸散滅。

下床安足,當願眾生,履踐聖跡,不動解脫。

始舉足時,當願眾生,越度生死,善法滿足。

被著衣裳,當願眾生,服諸善根,每知慚愧。

整服結帶,當願眾生,自檢修道,不壞善法。

次著上衣,當願眾生,得上善根,究竟勝法。

著僧伽梨,當願眾生,大慈覆護,得不動法。

手執楊枝,當願眾生,心得正法,自然清淨。

晨嚼楊枝,當願眾生,得調伏牙,噬諸煩惱。

左右便利,當願眾生,蠲除汙穢,無淫怒痴。

已而就水,當願眾生,向無上道,得出世法。

以水滌穢,當願眾生,具足淨忍,畢竟無垢。

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上妙手,受持佛法。

澡漱口齒,當願眾生,向淨法門,究竟解脫。

手執錫杖,當願眾生,設淨施會,見道如實。

擎持應器,當願眾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發趾向道,當願眾生,趣佛菩提,究竟解脫。

若已在道,當願眾生,成就佛道,無餘所行。

涉路而行,當願眾生,履淨法界,心無障礙。

見趣高路,當願眾生,昇無上道,超出三界。

見趣下路,當願眾生,謙下柔軟,入佛深法。

若見險路,當願眾生,棄捐惡道,滅除邪見。

若見直路,當願眾生,得中正意,身口無曲。

見道揚塵,當願眾生,永離塵穢,畢竟清淨。

見道無塵,當願眾生,大悲所薰,心意柔潤。

見深阬澗,當願眾生,向正法界,滅除諸難。

見聽訟堂,當願眾生,說甚深法,一切和合。

若見大樹,當願眾生,離我諍心,無有忿恨。

若見叢林,當願眾生,一切敬禮,天人師仰。

若見高山,當願眾生,得無上善,莫能見頂。

若見刺棘,當願眾生,拔三毒刺,無賊害心。

見樹茂葉,當願眾生,以道自蔭,入禪三昧。

見樹好華,當願眾生,開淨如華,相好滿具。

見樹豐果,當願眾生,起道樹行,成無上果。

見諸流水,當願眾生,得正法流,入佛智海。

若見陂水,當願眾生,悉得諸佛,不壞正法。

若見浴池,當願眾生,入佛海智,問答無窮。

見人汲井,當願眾生,得如來辯,不可窮盡。

若見泉水,當願眾生,善根無盡,境界無上。

見山澗水,當願眾生,洗濯塵垢,意解清淨。

若見橋梁,當願眾生,興造法橋,度人不休。

見修園圃,當願眾生,耘除穢惡,不生欲根。

見無憂林,當願眾生,心得歡喜,永除憂惱。

見好園池,當願眾生,勤修眾善,具足菩提。

見嚴飾人,當願眾生,三十二相,而自莊嚴。

見素服人,當願眾生,究竟得到,頭陀彼岸。

見志樂人,當願眾生,清淨法樂,以道自娛。

見愁憂人,當願眾生,於有為法,心生厭離。

見歡樂人,當願眾生,得無上樂,憺怕無患。

見苦惱人,當願眾生,滅除眾苦,得佛智慧。

見強健人,當願眾生,得金剛身,無有衰耄。

見疾病人,當願眾生,知身空寂,解脫眾苦。

見端正人,當願眾生,歡喜恭敬,諸佛菩薩。

見醜陋人,當願眾生,遠離鄙惡,以善自嚴。

見報恩人,當願眾生,常念諸佛,菩薩恩德。

見背恩人,當願眾生,常見賢聖,不作眾惡。

若見沙門,當願眾生,寂靜調伏,究竟無餘。

見婆羅門,當願眾生,得真清淨,離一切惡。

若見仙人,當願眾生,向正真道,究竟解脫。

見苦行人,當願眾生,堅固精勤,不退佛道。

見著甲胄,當願眾生,誓服法鎧,得無師法。

見無鎧仗,當願眾生,遠離眾惡,親近善法。

見論議人,當願眾生,得無上辯,摧伏外道。

見正命人,當願眾生,得清淨命,威儀不異。

若見帝王,當願眾生,逮得法王,轉無礙輪。

見帝王子,當願眾生,履佛子行,化生法中。

若見長者,當願眾生,永離愛欲,深解佛法。

若見大臣,當願眾生,常得正念,修行眾善。

若見城郭,當願眾生,得金剛身,心不可沮。

若見王都,當願眾生,明達遠照,功德自在。

若見妙色,當願眾生,得上妙色,天人讚歎。

入里乞食,當願眾生,入深法界,心無障礙。

到人門戶,當願眾生,入總持門,見諸佛法。

入人堂室,當願眾生,入一佛乘,明達三世。

遇難持戒,當願眾生,不捨眾善,永度彼岸。

見捨戒人,當願眾生,超出眾難,度三惡道。

若見空缽,當願眾生,其心清淨,空無煩惱。

若見滿缽,當願眾生,具足成滿,一切善法。

若得食時,當願眾生,為法供養,志在佛道。

若不得食,當願眾生,遠離一切,諸不善行。

見慚愧人,當願眾生,慚愧正行,調伏諸根。

見無慚愧,當願眾生,離無慚愧,普行大慈。

得香美食,當願眾生,知節少欲,情無所著。

得不美食,當願眾生,具足成滿,無願三昧。

得柔軟食,當願眾生,大悲所薰,心意柔軟。

得粗澀食,當願眾生,永得遠離,世間愛味。

若嚥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所食雜味,當願眾生,得佛上味,化成甘露。

飯食已訖,當願眾生,德行充盈,成十種力。

若說法時,當願眾生,得無盡辯,深達佛法。

退坐出堂,當願眾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若入水時,當願眾生,深入佛道,等達三世。

澡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光明無量。

盛暑炎熾,當願眾生,離煩惱熱,得清涼定。

隆寒冰結,當願眾生,究竟解脫,無上清涼。

諷誦經典,當願眾生,得總持門,攝一切法。

若見如來,當願眾生,悉得佛眼,見諸最勝。

諦觀如來,當願眾生,悉睹十方,端正如佛。

見佛塔廟,當願眾生,尊重如塔,受天人敬。

敬心觀塔,當願眾生,尊重如佛,天人宗仰。

頂禮佛塔,當願眾生,得道如佛,無能見頂。

右遶塔廟,當願眾生,履行正路,究暢道意。

遶塔三匝,當願眾生,得一向意,勤求佛道。

讚詠如來,當願眾生,度功德岸,歎無窮盡。

讚佛相好,當願眾生,光明神德,如佛法身。

若洗足時,當願眾生,得四神足,究竟解脫。

昏夜寢息,當願眾生,休息諸行,心淨無穢。

晨朝覺悟,當願眾生,一切智覺,不捨十方。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