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48 一、善導大師(六一三~六八一)

(一)生平略記

善導大師,唐代僧,山東臨淄(一說安徽盱眙)人。俗姓朱,號終南大師;為淨宗第三祖,亦即淨土宗曇鸞、道綽派之集大成者。幼年投密州明勝法師出家,誦《法華》、《維摩》等經。後得《觀無量壽經》,悲喜交集,乃修習十六觀。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公元六四一年),赴西河玄中寺,謁見道綽大師,見淨土九品道場大受感動,修學方等懺法,又聽講《觀無量壽經》。此後專事念佛,篤勤精進,如救頭燃。每入佛堂,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雖寒冰之日,亦必念至流汗以表至誠。出即為眾說淨土法門,無暫時不為利益,遂得「念佛三昧」,於定中親見淨土之莊嚴。

師行持精嚴,遠避名利,不受供養。好衣美食,都送大廚供眾,留粗惡自食,乳酪醍醐皆不飲噉。以所受之䞋施,書寫《阿彌陀經》十萬卷,及淨土變相三百幅;見塔廟伽藍損壞者,必修復之。燃燈續明,每歲不絕。三衣瓶缽不使人持洗,不與眾同行,恐談世事妨修行業,展轉授淨土法門者不可勝數。

有人問善導大師:「以念佛之善,能否得生淨土?」師云:「如汝所念,遂汝所願。」於是自念彌陀佛,每念一聲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乃至十聲百聲,光明依舊,而有「光明和尚」之稱。師導化京華諸州,大眾仰慕其德,依其教化修持之信眾,或有誦持《彌陀經》,十萬至三十萬遍者;或有日課稱名,一萬乃至十萬遍者;或有得念佛三昧而生淨土者;或有投身高嶺、命寄深泉、燃身供佛者。以其教化之深廣,遂有「彌陀化身」之稱。

師曾與金剛法師論說念佛之勝劣。高宗時,於洛陽龍門造立大盧舍那佛像,師擔任檢校之職。永隆二年三月十四日示寂,世壽六十九。門人有懷感、懷渾、淨業等。著有《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淨土法事證》二卷,及《觀念法門》、《往生禮讚偈》、《般舟讚》、《五種增上緣義》等各一卷,甚受淨土宗重視。故經其闡揚而確立之淨土教,特稱「善導流」,為唐代佛教特色之一,對淨土宗影響至鉅。

又大師所著之《觀無量壽佛經疏》又稱《觀經四帖疏》,於八世紀時傳入日本,流傳甚廣。日僧法然即依該書創立日本淨土宗,並尊師為高祖。其於淨土宗之地位,由此可見。

(二)法語選註

1.勸化徑路修行頌*1

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鐘*2。

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

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註釋】

*1〈勸化徑路修行頌〉,亦名〈勸世偈〉,語出《大正藏》第四七冊,頁二一九中及二六六下,為善導大師勸誡世人及早念佛修行之詩偈。

*2龍鐘,行動不方便的樣子。

2.臨睡入觀法*1

修淨土人,凡欲入觀,及臨睡時,一心合掌,正面向西,若坐、若立、若跪,十聲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菩薩竟,發願云:「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迴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哀憐攝受。弟子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眾,彼世界中清淨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發願已,正念入觀,或臨睡正念而寢,不得雜語,不得雜想。或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睡夢中得見,但辦專志,必如所願。


【註釋】

*1臨睡入觀法,語出《往生禮讚偈》,《大正藏》第四七冊,頁四四七。善導大師將淨土往生法,分別說安心、起行及作業之實踐法。其內容分別如左:

A.安心法:指具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等三心。

B.起行法:起五種身、口、意三業之行。即禮拜、讚歎、觀察、讀誦、稱名等五種。其中稱名為正業、餘四為助業。

C.作業法:指勤行恭敬修、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等四修法。(以上實踐法若欲詳解,請參閱《大正藏》第四七冊,頁四三八下,或望月信亨著、印海法師譯之《中國淨土教理史》,頁一二八)

此臨睡入觀法,為觀想法門之一種。對此願文之認定,蓮池大師曾云:「善導大師,古稱阿彌陀佛化身。今此願文,修淨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暫時無驗而輒廢惰;務必久遠行持,必於淨土功不唐捐。」願於每日晚課後或臨睡時行之。(參閱《淨土叢書》第十八冊,頁五二三)

3.臨終往生正念文*1

凡人臨終欲生淨土者,須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淨惡緣,種種交纏。若得捨此穢身,超生淨土,受無量快樂,解脫生死苦趣,乃是稱意之事。如脫敝衣而換珍服,放下身心,莫生戀著。纔遇有病,便念無常,一心待死。須囑家人及問候人,來我前者,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閒雜之語、家中長短之事,亦不須軟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虛華無益。若病重將終,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歎懊恨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教記取阿彌陀佛,亦同聲念佛守令氣盡。若得明解淨土之人,預為策勵,極為大幸。用此法者,決定往生,無疑慮也。臨終事大,須自家著力始得。一念差錯,歷劫受苦。誰人相代?思之!思之!


【註釋】

*1文見《大正藏》第四七冊,頁二一三上或三四○上。

(三)參考資料

1.善導大師著作(見生平略記)

2.《樂邦文類》、《樂邦遺稿》、《龍舒淨土文》等,見《大正藏》第四七冊。

3.《淨土叢書》,毛惕園居士編。(台灣印經處)

4.《中國淨土教理史》,望月信亨著,印海法師譯。(慧日講堂出版)

5.《淨土宗史論》,張曼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六五冊。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